从《粤西诗载》看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doc_第1页
从《粤西诗载》看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doc_第2页
从《粤西诗载》看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doc_第3页
从《粤西诗载》看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doc_第4页
从《粤西诗载》看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粤西诗载看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河池学院JOURNALOFHECHIUNIVERSITYV01.29No.4Aug.2009从粤西诗载看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刘海波(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粤西诗载中的唐代诗歌,记录了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轨迹:初唐的厌恶,盛唐的既欣赏又感伤,中唐的适应,晚唐的留恋.这个变化表明了从初唐到晚唐,唐人对广西的好感是与时俱进的.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广西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社会经济文化逐步发展,并在晚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尤其显现在桂,邕,容三管的重镇区域.关键词粤西诗载;广西;情感印象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21(2009)04007305作者简介刘海波(1983一),男,安徽肥东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唐代岭南西道文化与文学创作研究(2008106020501M.329)唐以前,五岭以南的广大区域统称百粤.唐初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置岭南道,咸通年间,把岭南道划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岭南西道统辖的区域,因在百粤的西部,就简称粤西,又称岭西,辖邕管,容管,桂管,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广西地域.及至今天,还有人用粤西来代称广西.清代康熙年间,汪森到广西的桂林府和太平府任通判,在履职之余,发现整个广西地区,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本地文学总集,于是就百方搜罗郡邑志乘及文献载籍l2,并在好友朱彝尊等人的帮助下,历时十二年,终于编成了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三部地方文学总集.其中粤西诗载的编订,刻印,是最早完成的,收录了从汉代到明代有关粤西的诗词,是研究古代广西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粤西诗载共收录唐人诗歌148首,体裁比较完备,包括五七言古诗和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和五言排律等;作者众多,初盛中晚唐诗人皆有涉及,其中着名的诗人如宋之问,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题材广泛,囊括了粤西的风景,气候,俗等;诗歌描写了粤西的实地景物,抒发了作者的真挚情感,艺术性也较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据而考察出唐代广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所谓情感印象,即是带着主观情感观察某物所获得的印象,观察者的情感表现在对观察对象的印象描述中.以下分四个层次:初唐(武德开元),盛唐(开元大历),中唐(大历大和)和晚唐(大和唐末)来分述唐人对广西的情感印象.一,初唐:愁懑与厌恶齐飞唐初,虽然李靖率军统一了岭南,但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对岭南南部地区的统治不太稳固.唐高宗时,粤西的邕州和严州反叛,朝廷派监察御史李峤入粤西监军,谕降.李峤在征讨胜利归来之时,作了两首诗,分别是安辑岭表事平罢归和军师凯旋自邕州舟中,这是今人可见的唐人在粤西最早的诗作.其中安辑岭表事平罢归描写了粤西的路遥山险:境遥铜柱出,山险石门开.以及蛮夷荒芜的景象:春色绕边陲,飞花出荒外.衣裳会百蛮,琛赆委重关.唐初粤西诗创作的高潮,是伴随着贬谪浪潮而发生的.唐初的岭南道开发不足,人烟荒芜,瘴气弥漫,是贬流官员,文人的首选之地.初唐不足一百年的时间,共有97位官员和42位文人贬流岭南,是诸道中最多的,比位居第二的剑南道分别多出39按:粤西诗载中所收的张泌诗作,因张泌是五代入宋之人,故其诗作不能算入唐代.本文所引用的诗歌均出自:汪森编,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校注.粤西诗载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73人和19人.宋之问和沈俭期便在贬流之列.睿宗即位后,宋之问被流配至容管的钦州,沈俭期被流放安南的罐州,途经粤西境内.他们对粤西的第一感觉就是远: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桂州三月三日)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桂州黄潭舜祠)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入鬼门关)好像由京城来到粤西,就如一下子从人间来到了地狱.这远不仅仅是征途的漫远,更是心灵失落的距离.其次是山险水怪,路途难行.吼沫跳急浪,合流环峻滩.欹离出漩划,缭绕避涡盘.舟子怯桂水,最云斯路难.(下桂江县黎壁)形象地描写了漓江的险状;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下桂江龙目滩)展现了漓江两岸的山险与荒芜;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发藤州)状写了山路的险阻;夕宿含沙里,晨行冈路问.马危千仞谷,舟险万重湾.(入鬼门关)则生动地总结了道路的艰险难行.这从另一个方面也为我们展开了粤西奇异美丽的山水风景,又如: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下桂江龙目滩)云峰刻不似,苔壁画难成.(发藤州)等.此外,诗人还注意到了粤西的气候.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这是以京都为本位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粤西之地的排斥.此外,他们的诗中都只写到草长林深,却没有记录本地的居民,可以反映出沿途的荒凉.这时候,诗人们的心灵是凄惶的,贬流的屈辱,远投南荒的遭际,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诗人此时的感情,一言以蔽之:愁.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始安秋日)旦别已千岁,夜愁劳万端.(下桂江县黎壁)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桂州三月三日)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下桂江龙目滩)魑魅天边国,穷愁海外情.(发藤州)这愁不是一般的浅愁离绪,而是刻骨铭心的愁苦.愁就像鬼魅一样窃据了宋之问的灵魂,并几乎在他的每首诗中都直白地表露了出来.自从别京洛,颓鬓与衰颜.(入鬼门关)沈俭期则用颓鬓与衰颜,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愁苦.而有朝一日能离开粤西,返回长安,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桂州三月三日)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登逍遥楼)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人鬼门关)不仅被贬流的人盼望回京,即使建功立业,正意气风发的李峤也盼望早日回到京都:云端想京县,帝乡如可见.(安辑岭表事平74罢归)遍观他们的诗作,看不到对粤西的一点留恋之意,可见的只有对其地险山凶水的愁懑和厌恶: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这是因为:其一,唐初,粤西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生产力低下,人烟稀少,文教落后,到处是荒凉的景象,这不可能博得诗人的好感.其二,宋之问和沈俭期是贬流文官.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而且路途催促甚急,行迹匆匆,对贬流之地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其三,唐代人任官重内轻外,这在唐初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士人都耻于外地为官,所以在粤西之地,很少有值得诗人留情的朋友和亲人.二,盛唐:欣赏和感伤交织盛唐时代,贬谪岭南的官员数仍雄踞道首,而文人数却大量减少了,不足第一名江南西道的一半.与初唐不同,盛唐的粤西诗作者,一部分是亲自到过岭南的;另一部分是没到过岭南,作诗赠送将赴粤西的朋友.在这两派人的诗作中,对粤西的情感印象,是不大相同的.张九龄由洪州都督量移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选补使,他不像初唐的诗人本能地厌恶粤西,而是开始欣赏桂林的青山丽水了:况乃佳山JlI,怡然傲山石.奇峰岌前转,茂林隈中积.(巡按自漓水南行)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自湘水南行)描写的完全是一幅雄奇恬美的山水图画,作者从中也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巡按自漓水南行)虽云有拘役,乘此更休闲.(自湘水南行)另一位经过粤西的诗人孟浩然是这样写粤西气候景物的:南国无霜霰,连年对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欲开花.春去无山鸟,秋来见海槎.(题梧州陈司马山斋)作者在描写粤西气候时,不再以京都为中心;而且从连年对物华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喜欢南国无霜霰这种气候的.这些描写梧州景色的诗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饱满的欣赏之情.然而如前所述,在盛唐人看来,外任官员如同贬谪,所以景物虽美,伤感之情也不可避免.故孟浩然在题梧州陈司马山斋一诗的结尾写到: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张九龄自湘水南行诗的结尾:中流澹容与,唯爱鸟飞还.借爱看鸟儿返巢,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想返回京都的愿望.因此,可以归结盛唐诗人对粤西的感情是:既欣赏粤西的奇山异水,涤荡心灵,又舍不得京都,梦想着回去,参看: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第二章)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oo7.并因此而感伤.这相比初唐人笔下描写的粤西险山恶水,蛮荒之野,日夜盼望着回朝,在感情上向粤西靠近了一步.究其原因:其一,经过唐初几十年的发展,粤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穷山恶水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已经可以被欣赏了.武则天时代,相思埭运河建成,沟通了漓江和柳江水系.中宗时期,桂州都督王唆开屯田数千顷.睿宗时期,邕州司马吕仁治理郁江水患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l2_】跎其二,盛唐人的胸怀博大,北至寒沙幕府,南到炎炎荒野,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之所,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在粤西,他们也能安心地居住下来,为官任职,造福一方.其三,这两个人一是量移官员,一是游历至梧州,处境都比宋之问等好多了,容易产生对山水的欣赏之隋.那些没有到过岭南的诗人对粤西的印象感受是另一番滋味.他们认为远谪南方,丝毫没有快乐可言,纯粹是令人惆怅的.高适送田少府贬苍梧有: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王维也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送杨少府贬柳州)杜甫甚至想象他的朋友会悲伤到为人苍梧庙,看云哭九疑.(送苏四郎侯兵曹谪桂州)事实上,在粤西任职也是有可乐之处的,粤西的山水之美,足以陶冶情操,这是没到过的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气候,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中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成了描写桂林自然环境的绝妙诗句,说明盛唐人已经开始对桂林有较深了解了.三,中唐:适应与接受并邻及至中唐,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又出现了一道贬谪的潮流.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就随着这次贬谪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岭南.在这批人中,柳宗元对粤西的感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柳宗元在永州任十年司马后,量移到离京都更远的柳州做刺史,踏上了粤西的土地.在下车伊始,他给他的学生韦珩寄了一首寄韦珩.诗里描写当地的景色是:独赴异域穿蓬蒿,漓水斗石麻兰高.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完全是一派荒凉,险阻的景象.至于柳州的气候: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猝读此句,一种被热得窒息的感觉顿然而至.而当地的风俗是: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野蛮,罪恶充斥着这个粤西之地.诗人在这种气候环境下,又加之日夜操劳,烦心,还得了霍疾,痛如刀绞: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揽腹戟与刀.可以说,诗人对新来之地是非常反感,厌恶的,所以在诗的最后,他写道:愿言未果身益老,起望东北心幅幅.急切盼望尽快离开此地,回到京都.任官一段时间后,柳宗元对柳州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笔下的柳州景色不再荒凉,而是: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珠树玲珑隔翠微(酬浩初上人欲登仙人山见贻)以至诗人高兴地想象: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同样是炎炎夏Et,柳宗元不再感到热得无处可逃,而是心境闲适:南州溽暑醉如酒,凭几独眠开北牖.日午睡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柳州暑中作)公务也不再那么繁忙,令人操心了: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柳州寄丈人周韶州)当地的风俗也不再那么野蛮了,民众往来生意,清闲自在: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因此,柳宗元基本适应了柳地的生活,以至于想弃官不做,愿为一个粤西蛮人了: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柳州峒氓)可以看出,柳宗元自上任之初到任职一段时问后,对柳州的感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渐渐由原来的极端厌恶到适应了柳地的生活,进而接受柳地生活,想做一个柳州峒氓了.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粤西之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了.盛唐后期,北方和中原遭遇安史之乱,破坏极大,而粤西之地较为安宁.很多民众为了存身安命,就举家流亡到了粤西.这些人和当地人一起,共同发展了粤西的经济.其二,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于内地,唐王朝原在关东的最主要的赋税供给地区河北道的全部,河南道的大部和河东一部,全为藩镇所割据._1I_唐朝政府为了增收赋税,自然更加重视粤西这个比较稳定的地区,加速了对它的开发.中唐年间,政府在粤西修筑水利,发展运输,灌溉农田;利用粤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冶业;还颁布条令,促进粤西地区的商业发展,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迅速兴起.其三,地方官员个人的政治努力.如柳宗元到达柳州后,废除仅存的奴隶制度,改革陋习,推广文化教育,带头发展生产,这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J1其四,京都在安史之乱的反复戕害下,已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今连岁治戎,天下凋瘵,京师近甸,烦苦尤重,比屋流散且京畿户口,减耗大半._8J5而接踵而来的藩镇割据,政治动荡,更使得京都对外任官员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中唐诗人们既然适应并接受了粤西生活,就不再幽闭于衙门公馆之中,而是时常去郊外巡察,深入村野,因而他们的笔下记录了粤西新的景象.鹅毛御腊缝山厨,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州峒75氓)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蛮子歌)记录了粤西居民的淫祀之风.山腹雨晴添象迹(岭南郊行)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送桂州严大夫)写的是当地的物产.蛮语钩辅音,蛮衣斑斓布.写到了当地人的言语和穿着.忽逢乘马客,恍若惊磨兔.(蛮子歌)逼真地表现了当地人乍见官员,生人时吃惊的神态.旧户闲花草,驯鸽傍檐隙.(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调已有京都意味了.到日应文会,风流胜阮家.(送李审之桂州谒中丞叔)更可以从中看出中唐来粤西的文人很多,这也提高了当地的文教水平.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韩愈这句带着感情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至今传唱.在这种悠闲的生活环境中,很多官员都像柳宗元一样,在居住一段时间后,不再那么向往回归朝廷了.李渤在接到北归京都的调令后,一反盛唐以前欣喜若狂,急回难待的情状,竟然对桂林依依不舍: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留别南溪?其二)没到过岭南的诗人也普遍对粤西比较了解了,而且印象比较好.自居易的送严大夫赴桂州写道:地压坤方重,官兼宪府雄.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山水衙门外,旌旗艘牒中.大夫应绝席,诗酒与谁同?在他的心中,桂州的山水是清明无瘴的,地位是重要的,任桂州的官员也是非常尊贵的.他们为赠别远赴粤西任职的朋友所作诗也开始给人以雨霁天晴之感,如:出守救人瘼,推贤动圣情.紫台初下诏,皂盖始专城.(送张中丞赴桂州)直气自消瘴,远心无暂灰.(走笔赠许玖赴桂州命)明公莫讶容州远,一路潇湘景气浓.(奉和窦容州)等都对朋友任职粤西,表达了乐观主义的态度.中唐诗人也有对粤西没有好感的,粤西诗载中就有到过粤西的戎昱和没来过的卢纶这两位,但这毕竟是极少数,而且情感也没有前人那么强烈.四,晚唐:融入与留恋同归有唐一代,粤西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没有停止过她发展的脚步.中原的藩镇割据争霸,朝廷的宦官专权争斗,唐末的黄巢大起义,对粤西的破坏远没有中原那么严重.粤西偏隅岭南,虽然也有民族起义,南诏侵扰等威胁,但总体上还算安定,桂邕容三管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终,特别是粤西北部的桂管地区,农业兴旺,商业发达,文化繁荣,人们安居乐业,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达到或超过了京都地区的生活水平.76与此同时,一方面,长庆之后,唐王朝中兴的美梦彻底破灭,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另一方面,唐王朝大大提高外任官员的待遇,重内轻外的任官思想大为转变.这时候,来到粤西的官员文士,已经不再想回到京都了,而是融人于粤西的山水自然之中,又加上鉴真等高僧在桂州等地的传佛活动的影响,归隐,闲游成了众人的共同心愿.曹邺的碧浔宴上有怀知己: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表达了自己想隐居江湖的愿望.而在现实中,他的生活也就是一副隐士的风范: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他的城南野居寄知己:奔走未到我,在城如在村.不但写出了自己隐居的状态,还从侧面反映了桂州城的繁华.其他文士官员也非常满意在粤西的生活,甚至认为桂州是最好的居住地了: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訾家洲?其二)因此他们饮酒唱和,结伴郊游,留恋桂地,莫惜今朝同酩酊,任他龟鹤与蜉蝣.(訾家洲)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七星山东观席上赠张侍郎)韦瑾在接到回京都的调令后,竟然舍不得离开桂州,反认为调回到京都是命运不好:理人虽切才常短,薄宦都缘命不遭.从此归耕洛川上,大干江路任风涛.(留诗碧浔亭)如果说,中唐的诗人们在享受粤西的自然山水之余,心中还隐约有想回京都的念头;那么,到了晚唐,诗人们已经把自己彻底融入了粤西之地.在很多人的笔下,对粤西的喜爱,已经不亚于京都了.那些未到过粤西的诗人们,也知道粤西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以任官员一展宏图了.所以,在赠别将赴粤西的朋友的诗篇中,几乎都是劝他们发挥才能,在粤西大干一番事业:还将小戴礼,远出化南方.(送戴端州赴容州)圣朝朱绂贵,从此展雄图.(南海送韦七使君赴象州)而且,他们还很羡慕能回到桂州的人:桂水净和天,南归似谪仙.(送曹郎中南归时南中用军)即使当时南中正在用兵,李洞也羡慕弃官南归的曹邺.认为他在桂州能像谪仙一样的自由,快乐.此时的诗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一是宴会唱和活动显着增多.中唐只记录一首确实的宴会诗秋夜唐宣宗大中年间,在桂州城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周三十里的外城作为居民区.唐僖宗光启中,又在外城之北筑夹城用为商业区,周长三公里多.桂林风土记说,桂林已成为南北行旅,皆集于此的地方.大量文人聚集桂州,又发展了桂林的文化教育,到晚唐的时候,桂州本土出现了一个状元赵观文和两个进士兼诗人曹唐,曹邺桂州宴送郑十九侍御,而且还是一首送别诗.晚唐可确认的宴会诗有四首,都是诗人群体在七星山,訾家洲等地宴游时的唱和之作.二是容州出现了四瑞.这从侧面说明了容州乃至粤西的地位在不断地上升.三是鬼门关已不再那么荒凉,出现了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的欣荣生机.四是官员注意与土着居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帕.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以上的诗作绝大多数是出自桂管的桂州地区,容管,邕管地区和桂管桂州以外地区的诗作很少.大多诗作反映的是粤西交通要道,重镇的境况,至于这以外的地区,在晚唐时候也还是比较荒凉的,这在李商隐诗篇中就有所反映.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路斗,猿上驿楼啼.(昭州)太阳还没有落山,虎猿就敢在官道,驿楼上肆无忌惮地公开活动了,可以看出昭州的荒凉.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异俗二首?其二)则反映了下层民众生产水平的落后和风俗的愚昧.总之,有唐一代,唐人对粤西的情感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初唐的厌恶逐步演进为晚唐的留恋.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岭南相对稳定的局面,大量中原人士的迁入,粤西(即今广西)地区,特别是桂邕容三管重镇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均发展较快,桂州城区的发展水平甚至超过了京都区域的许多城镇.这一情感印象的演进轨迹明显地刻印在了粤西诗载中.可以说,粤西诗载完整地记录了初,盛,中,晚唐人对粤西的情感印象,也由此镌刻了粤西在唐代辉煌的发展变迁历程.参考文献:1汪森,编.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校注.粤西诗载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一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3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四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6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第三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8宋敏求.减京畿官员制M/唐大诏集令.商务印书馆,1959.9唐晓涛,蒙维华.唐代邕管,容管流人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1O唐晓涛.唐代桂管地区贬官人数考析J.学术论坛,2003,(2).n王朝中.唐代安史乱后漕粮年运量骤降原因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3).12丁之方.唐代的贬官制度J.史林,1999,(2).AStudyoftheEvolutionofChinesePeoplesEmotionandImpressionintheT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