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上海实习总结.doc_第1页
苏州上海实习总结.doc_第2页
苏州上海实习总结.doc_第3页
苏州上海实习总结.doc_第4页
苏州上海实习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上海实习总结篇一:上海苏州实习报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实习报告专 业 艺术设计班 级09城建环艺(2)学生姓名 寇明虎学 号 09290040205指导教师 杨自龙2013 年3 月 26日上海苏州实习报告我们到上海的第一站是外滩,通过考察上海外滩我们了解到,外滩的特点:建筑:外滩最著名的要数那美轮美奂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外滩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是性格鲜明的建筑范例。装饰:除了建筑和路面,街廓还需要其他的装点要素。路灯、招牌、幌子、商标、广告等商业“行头”,甚至还有反映时尚的行人服饰、姿态特征,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了街廓的场景。外滩段受西洋街景规则约束,“行头”一般在檐下门楣处,挑出墙面的距离严格受限。路灯以新艺术运动的铁花装饰最受青睐。而其他路段则多用中式装点,商号横幅可以跨街,招牌、幌子允许远挑,街景装点得如戏台幕布一般。第二天我们考察的是中华艺术宫、博物馆、美术馆等等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世博园景观艺术设计: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紧扣世博主题,以呼应公园总体方案框架为设计目标,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对植物景观进行总体优化、详细设计,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恢复公园生态系统,用植物材料、造景手法巧妙地构成公园总体方案“扇骨”与“滩”的形式,为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新的设计思路,用植物景观营造出世博会所需的生态景观,凸现了上海中心城区的地域特色,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园“绿色城市”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升上海大都市的生态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之后我们又去了苏州园林、苏州博物馆等地方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 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 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 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 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 园林的代表作。拙政 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 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 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 馆、三十六鸳鸯馆等。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 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 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 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 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 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 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 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 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博物馆新馆 :篇二:南京、苏州、上海实习报告目录. 1 第一章南京 . 21.1南京火车站,玄武湖 . 2 1.2夫子庙 . 2 1.3中山陵 . 3 1.4 1912街区,总统府 . 3 第二章苏州 . 32.1苏州博物馆 . 3 2.2拙政园 . 4 第三章上海 . 53.1上海新天地 . 5 3.2外滩 . 5 总结. 6南京、苏州、上海实习报告根据学校安排,我们于2011年6月26日至7月3日进行了建筑认知实习。这是一次在我们经过了半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可以通过现场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的机会。本次实习的目的地为南京我们参观了南京、苏州、上海。通过这次实习活动,我们在掌握建筑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了将来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初步具备了以理性眼光概括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下是我们这次实习的收获与体会。第一章南京1.1南京火车站,玄武湖南京火车站充分体现了标志性、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车站站房采用桅杆斜拉索悬挂结构,用18根桅杆支撑起横向钢梁,象一艘竖起桅杆、拉满风帆的巨型帆船停泊在美丽的玄武湖畔,既具有江南文化特色,又融合现代化气息。南京站新站房建设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主体结构由18根后倾钢管混凝土柱为主要受力构件,大面积、大跨度的斜拉索轻钢屋盖体系,现代化的悬挂结构技术,通透的点式玻璃幕墙,自动监控消防水炮,远距离送风大温差设计分层空调系统,处处体现了现代科技与新型建筑的完美结合。新客站站前景观广场分为集散主广场区、过渡性引导广场区和湖滨亲水休闲区,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比原站前广场增加1倍。集散主广场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直接连接主站房、地铁出入口,与各停车场连接快捷,以大面积铺地为主,两侧还栽植树木花草。过渡性引导区的中间绿地作下沉处理,放置各式景石,两侧伴以雪松树阵。湖滨亲水休闲区搭建了“亲水平台”,玄武湖中心有一个138米高水柱的“超级”喷泉,喷出的水流速度超过1秒钟100米,伸手触摸荡漾的湖水,即可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柔美。1.2夫子庙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明远楼是贡院内楼宇之一,位于贡院中间,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的行为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夫子庙美食街位于夫子庙南端,东起平江府路,西止来燕路。建筑造型各异,高低错落有致,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古朴典雅,与夫子庙古建筑群融为一体。内部设施一流,颇具现代气息。仿古花岗岩路面两侧镶嵌着彩色广场砖,菱形的花坛、回绕的长廊、花园式的广场、古典式的矮架路灯,营造出温馨而优雅的氛围。结合美食街建设,建成了展示六朝文化的王谢古居,恢复了乌衣巷,形成了新的景观区,拓展了夫子庙景区范围。1.3中山陵南京不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果然是虎踞龙盘的形胜之地。中山陵就在群山和绿树的簇拥环抱之中,由吕延直负责设计,平面呈“钟”状,意味着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革命尚未成功,警钟长鸣。虽然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钟形的平面布局,但体会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其建筑形式与环境十分融洽,建筑的蓝、灰、白色调与周围环境(青山绿树)也十分协调,沿着漫长的台阶,拾级而上,能从建筑的表现上体现出中山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历程,而且台阶设计的异常奇妙,由上而下看不到台阶,由下而上看不到平台,可以说明建筑师的独具匠心和非凡的设计才能,让人折服。1.4 1912街区,总统府对南京人来说,1912不止是一个数字,也不止是一个年份。它还指的是长江后街以南、长江路以北、太平北路以东,紧邻总统府的一块L形地带。这里酒吧云集,中餐厅、西餐厅、卡拉OK厅一应俱全,是闻名遐迩的时尚街区。街区内的建筑,大都是灰色清水砖墙面的老式建筑,具有民国特色的坡屋顶和拱券更是赋予了这里浓厚的怀旧色彩。 总统府建筑于民国元年六月一日开工兴建,至民国八年三月竣工,整栋建筑物是以正大门入口小楼为基础,一层一层紧密相连,结构严谨,造型对称,设计精细。总统府内随处可见高耸的圆柱,雅致的雕饰,深邃的回廊,精巧的拱门,充分表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之建筑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曾遭受轰炸,严重毁损,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后,于次年重修完成,当时为庆祝蒋公六秩华诞,改称介寿馆,民国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迁来台后,便以此馆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府,沿用迄今。第二章苏州2.1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木屋顶的构造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博物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2.2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这就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第三章上海3.1上海新天地石库门建筑可说是上海历史流金岁月的见证。然而,由于石库门已经过多年历史的洗礼,在缺乏保养的情况下,外部及内部建筑已变得破旧不堪。为了重现石库门弄堂昔日的风光韵味,工程人员皆按照当年的图则进行修建。现在,弄堂、石库门的门框、门楣、楼房高度以及屋顶晒台等都和当时一样。墙、铺地及屋顶都尽量采用原来的旧砖、旧瓦,务求贴近它原来的面貌。新天地的风格其实就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老建筑,作为生活在石库门老房子十多年的我,深深的为如今的石库门变化而忐忑。虽然风格没有变,但是内部的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走在路上,看着这些老上海,特别是和这些建筑一起生活过的老人一定有非常多的感慨,仿佛砖还是那些砖,在某个角落甚至能找到多少年前的回忆。3.2外滩最后的目的地外滩,其实对我们而言,外滩几乎是每年都去,但是却又不曾深入研究过沿岸的每个建筑历史及其构造特点。全长约1.5公里的外滩。东临黄浦江,西面为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分别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浦东竖起了一幢幢高楼,这个专业的学习给了我一些对于建筑的认识和看法,可是似乎渐渐也分不清美丑了。听到很多关于这个那个建筑的争议和批判,我总觉得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争论什么,因为不管怎样,他已经在那里了,时间会给他一定的定义,而这个时间往往需要好几十年,也许是大部分人人生的一大半。没有时间让我们去争论。这次一路从外滩的南面尽头走来,游览了很多有名的外滩建筑,我们都仔细聆听了陈老师的讲解。诚然,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洋行和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与今日外滩隔江相望的小陆家嘴商业建筑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但是对前者来说,这些建筑都不是原样照搬外国风格,而是在上海黄浦滩旁的一种创造,且中国建筑师参与了整个建造过程,建筑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上海近代城市的重要象征;而外国建筑师的设计方案 是由中国近代的建筑师们选定的,是一种完全主动的吸纳,中国人不但完成了全部建造过程,而且参与了后期的全部设计工作,所以说小陆家嘴当代建筑群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结晶。外滩的建筑群对包括建筑在内的外来文化,经历了从鄙夷、好奇到欣赏、模仿以至进行中西混交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背后,是外国古建筑深深地进入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集体,文化价值取向逐渐地走向了成熟,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性格也就不断地表现出来。而这些所有的变化,不仅是对今后,对我们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篇三:苏州上海实习 报告班级:城规101姓名:江玮炜浅析留园的空间设计学号:201002013119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州留园空间设计的分析,总结留园在造园艺术及理景手法上的特点与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归纳江南私家园林的理景特色和园林庭院的理景特点。关键词:江南园林;古典;空间设计;留园留园占地 30 余亩,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之后,呈现出“前宅后院”的形式。其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节奏明快,如果依照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可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1。四区各具特色: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其中以冠云峰的秀色突出主旋律;西部以山景取胜,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虽颇有乡村田园风味,但久已湮没毁圮,现被辟为盆景园,花石路径,僻静清幽。四区景域以曲廊相连,廊长七百多米,随形而变、蜿蜒曲折,使园景纵深奥妙、变幻无穷。1 空间设计1.1入口空间留园入口空间的处理巧妙地利用环境的曲折、封闭和狭长,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变不利为有利。其入口通道全长约五十多米,空间组合异常曲折。进入园门后是一处比较宽敞的前厅,因受住宅两侧高墙所限,难以采光,故此开辟了厅内天井,形成进园后的第一个小院,既解决了前厅采光的要求,又造成了空间的明暗变化效果,颇为独特,效果甚佳。前厅东侧是一条长约 8 米,宽约 1.5 米的过道,再折转经过两个差不多大小的曲廊后步入门厅小院,这里是走道中较为宽阔的一个小院。经过收与放,明与暗的变化,与刚才走过的狭长曲廊形成对比。绕过门厅小院后过道,在多变又曲折重重的窄廊尽端最后一个天井小院便是“古木交柯”小院,是入园的交通枢纽。每当人们走到这里将要进入园内主要空间时,顿生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意境异曲同工。1.2廊道空间通过游廊贯穿全园,使得主人不管阴晴雨雪都可以在园中尽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 这一点在留园中却显得尤为特殊。因为留园不仅是利用游廊来连接各单体建筑,更多的时候则借助建筑物互相交错穿插来形成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3。这种“廊道”空间的存在,打破了各个景区的孤立性,使园内四个景区产生了关系。从其整体的空间布局来看,整座园子尤以中部和东部贯穿“廊道”最多,也最为丰富。多而不乱,生动却又不失严谨,因而形成园区景色的高潮部分。这种“廊道”空间的布置可以加强人对空间的认知,在纷繁变化的空间中穿行,仍能确定自身所在。当然,这种廊道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周围环境空间之间关系的变化,体现的是沟通与隔绝之间的一种平衡,也即廊道空间内向与外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加强空间节奏的力度,具体的外在表现即为虚实空间的处理。1.3 虚实处理以留园中部景区南立面为例,其以大面积实墙做背景来衬托断断续续出现的前景建筑,此处两者产生对比,背景实墙构成实体,而玲珑剔透的前景建筑则构成虚体。如果单看前景建筑和廊道,则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