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小地区控制测量.ppt_第1页
测量-小地区控制测量.ppt_第2页
测量-小地区控制测量.ppt_第3页
测量-小地区控制测量.ppt_第4页
测量-小地区控制测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1概述一 控制测量 制图基本规定 6小地区控制测量 1 有关名词 小地区 小区域 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影响的范围 控制点 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基准点 控制网 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 控制测量 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2 目的与作用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碎部测量的基准 3 控制测量分类 按内容分 平面控制测量 测定各平面控制点的坐标X Y 高程控制测量 测定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H 按精度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按方法分 天文测量 常规测量 三角测量 导线测量 水准测量 卫星定位测量 按区域分 国家控制测量 城市控制测量 小区域工程控制测量 二 国家控制网 平面 国家平面控制网由一 二 三 四等三角网组成 高程 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由一 二 三 四等水准网组成 国家控制网的特点 高级点逐级控制低级点 国家一 二等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 一等三角网 二等三角网 三 城市平面控制网城市二 三 四等三角以及一级 二级小三角 图根小三角 图根导线城市三角测量技术要求 测角误差 三角形闭合差 边长 起始边K 选用仪器测回数城市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测角中误差 闭合差 导线长 平均边长 测距误差 全长相对误差 制图基本规定 6 2导线测量原理一 概述导线 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形成的折线控制点 导线点 直线 导线边 夹角 转折角 导线可分为一 二 三级和图根导线适合于隐蔽 带状 城建 地下工程 制图基本规定 1 闭合导线 起止于同一已知点的导线 环行导线 可检核 2 附和导线 布置在两已知点间的导线 可检核 3 支导线 从一已知点和一已知方向出发 经一折线后既不回到起始点 也不附和到另一控制点的导线 没有检核 不超过四条边 制图基本规定 二 导线测量外业1 踏勘选点 1 沿交通线 点间通视 平坦 2 点位适宜保存 适宜安置仪器 3 点位视野宽广 有利碎部测量和加密 4 边长适宜 避免短边到长边 5 够点数 密度均匀点之记 制图基本规定 制图基本规定 点之记 制图基本规定 2 测角 闭合导线逆时针编号观测导线左角 连测 把高级控制点坐标传递给新布设的导线点 建立统一坐标系3 量边 图根导线往返或同方向两次K 1 3000 间接量边现场丈量D2K 测 180 60 D23 sin sin D2K 制图基本规定 制图基本规定 三 导线测量内业1 坐标正算 已知一点坐标和到未知点的距离及方位角 计算未知点坐标 XAB DAB cos XB XA XAB yAB DAB sin yB yA yAB 制图基本规定 2 坐标反算 已知两点坐标 计算边长和方位角 XAB XB XA yAB yB yARAB arctg y x AB DAB X cos y sin X2 y2 1 2 例 已知XA 246 24 YA 134 91XB 100 00 YB 100 00求 AB DAB 制图基本规定 解 XAB XB XA 146 24 yAB yB yA 34 91 R arctg y x 13 25 34 由 x y知AB在第三象限 AB R 180 193 25 34 DAB X2 y2 1 2 150 34米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1 准备2 角度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理 n 2 180 f 测 n 2 180 f 容 60 n1 2反号均分 凑整3 方位角推算a前 a后 左 180 a后 右 180 推算至起始边并一致 制图基本规定 4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制图基本规定 4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xAB DAB cosa x理 0fx x测 yAB DAB sina y理 0fy y测导线全长闭合差fD fx2 fy2 1 2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 fD D 1 2000分配 fx fy反号与边长成正比例分配到各边坐标增量中去 Vxi Di D fx Vxi fx x 0Vyi Di D fy Vyi fy y 0 制图基本规定 制图基本规定 5 坐标计算 xi xi Vxixi 1 xi xi yi yi Vyiyi 1 yi yi 计算到起点以校核 制图基本规定 制图基本规定 制图基本规定 附和导线计算1 角度闭合差计算 2 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 制图基本规定 制图基本规定 四 导线测量错误寻找办法1 一个角值错误 超限 方法 用未改正角值 由A B C D 和 D C B A计算各点坐标 两套坐标值相近的点为错误角值位置 制图基本规定 2 一条边值错误 K值超限 方法 计算 比较 相近的为错误边 制图基本规定 6 3交会定点通过测量交会点与周边已知坐标点所构成的角度关系 计算交会点的平面坐标 有测角交会 测边交会 边角交会 制图基本规定 测角交会 制图基本规定 测边交会测Da Db 利用A B点坐标计算方位角坐标aAB和边长DAB 作垂线h 利用余弦定律 ABP 计算A角 计算r 直角 计算h 勾股定理 制图基本规定 6 3高程控制测量一概述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水准测量 平坦地区 三角高程测量 山区 地形起伏大 国家一 二 三 四等水准网高程控制网实施步骤 图上设计 选择水准点 标石埋设 外业观测 内业计算 成果编制 制图基本规定 二 三 四等水准测量1 技术要求可在一 二等下布置或独立沿交通线 点间距离2 4公里 一测区内至少三点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全长 16KM 视线长 100M 双面尺 DS3 视线高 0 2M 前后视距差 3M 前后视距累计差 10M 红黑面读数差 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 5mm 闭合差 或 制图基本规定 2 观测方法后视黑面 三丝读数前视黑面 三丝读数前视红面 中丝读数后视红面 中丝读数即后 前 前 后的观测顺序 可消弱仪器下沉的影响 也可后 后 前 前 制图基本规定 3 计算校核 1 视距计算与校核后视视线长 12 1 2 100前视视线长 13 5 6 100计算后视视线长与前视视线长之差 14 12 13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 11 不得超过2m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 11 不得超过3m 计算前 后视线长累计差 15 上站 15 本站 14 对于三等水难测量 15 不得超过5m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 15 不得超过10m 2 尺常数K检核后尺 10 3 Ki 8 前尺 9 4 Kj 7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 13 14 不得超过2m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 13 14 不得超过3mm 3 高差计算与检核黑面高差 16 3 4 红面高差 17 8 7 检核计算 11 16 17 0 100 10 9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 11 不得超过3mm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 11 不得超过5mm 该站观测高差 18 16 17 0 100 2 4 每页计算与检核高差检核 3 4 16 8 7 17 或 16 17 2 18 偶数站 16 17 2 18 100mm奇数站视距差检核 12 13 本页末站 15 前页末站 15 本页总视距 12 13 4 成果整理计算两水准点间的往返测高差或闭合差计算改正数计算改正后高差 计算高程 三 三角高程测量1 原理根据两点平距和观测竖直角 计算两点高差 外业 测竖直角a 量仪高i 标尺高v 制图基本规定 制图基本规定 直觇 仪器安置在已知高程点上 向待定高程点测量 测定两点间高差 反觇 仪器安置在待定高程点上 向已知高程点测量 测定两点间高差 往返测量即直觇和反觇 称对向观测或双向观测 制图基本规定 2 三角高程测量高差计算公式地球曲率影响 c D2 2R D 300M 大气折光影响 r D2 6 7 2Rf c r 0 43D2 2RhAB DAB tgaA iA vB fhBA DAB tgaB iB vA fhAB 1 2 hAB hBA 1 2D tgaA tgaB 1 2 iA iB 1 2 vA vB 制图基本规定 3 三角高程测量的外业工作 1 布置形式平面控制点 独立高程点 2 外业 安置仪器 对中 整平 测仪高 测量觇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