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渤海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考查范围:必修1、选修1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其军事上的价值最突出表现在A. 杀伤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B. 提高了国民党部队的实战水平C. 迟滞了日军侵略进程D. 收复了日军侵占的大量领土【答案】C【解析】因为抗战前期既战略防遇阶段的战役虽然没有明确莫战略思想但也走上了以空间换时间的道路,客观上阻滞了日本的侵略进程,也消耗了日军力,中国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故C正确;A中有生力量不符合题意;B中提高实战水平不符合事实;D中收复土地错误。2.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答案】A【解析】“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说明义和团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迷梦,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的否定,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义和团精神,C错误;武器落后只是作为一个论证,D错误。3.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位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不符合题中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的弊端,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符合题意,故选B;分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的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和臣民分给子弟、亲戚和功臣,让他们到封区做诸侯,不符合题中“王权更替”,故C项错误。 科举制是古代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图中探讨的主题,故D项错误。4.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以五帝三王为华夏先祖。记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记述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是华夏族的旁支。司马迁这些记载A. 厘清了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B. 阐明了“大一统”的经学思想C. 反映了华夏共祖同源的观念D. 否定了华夷之辨的经学论调【答案】C【解析】材料中论述的少数民族大多是三皇五帝的后裔,司马迁意在说明华夏族祖先同源的思想,故C正确;司马迁不是想分清少数民族关系,故A错误;大一统思想不是材料主旨思想,故B错误;华夷之辩是近代思想体现,故D错误。5.袁南生在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中写道:“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这最能反映出清政府A. 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 不顾民族利益C. 不认真履行条约D. 对世界大势认识不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信息说明清政府对世界大势认识不明,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清外交6.1838年6月,大臣黄爵滋上奏道光帝严禁鸦片。道光帝将此奏折下发各地将军督抚,令其“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不久,收到29份议复奏折。检视这些奏折,基本上没有提到英国,对禁烟可能导致英国反应亦未提及。这反映了A. 官场中结党营私现象严重B. 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无关C. 盲目自大,对世界形势不了解D. 地方大员都反对严禁鸦片【答案】C【解析】“对禁烟可能导致英国的反应亦未提及”等字眼说明当时中国对英国不了解,对世界的形势不了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结党营私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有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大员并不是都反对严禁鸦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A. 维护政局稳定B. 进行革命动员C. 建立统一战线D. 培育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巴黎和会对于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反抗,说明是民族情节的激发,D正确;当时国人思想并不是维护政局稳定,A错误;革命动员和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和C错误。8.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都采取暴力革命斗争的形式B. 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C. 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D. 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51年下一个辛亥年革命运动”即可知应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属于旧式的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仍为封建专制政权;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两者都采用暴力革命的形式反对清王朝统治,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走向失败,而辛亥革命的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两者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CD正确,但不符设问,排除,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两个辛亥年”所对应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即可得出答案。9.1933年初,日本进攻热河,在各方呼吁下,将介石在江西南昌开始做北上准备。他給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支持现在战局,收拾败后残局;部署华北继起之战局。这表明此时的国民政府A. 致力于发展经济B. 被迫进行抗战准备C. 已公开对日宜战D. 着手调整国共关系【答案】B【解析】由“1933年初,日本进攻热河,在各方呼吁下,将介石在江西南昌开始做北上准备”可以看出蒋介石准备北上是在各方呼吁下被迫进行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中“发展经济”题干没有提及;C项错误,蒋介石公开对日宣战是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宣布自卫抗战声明;D项错误,此时期国共关系还是对峙,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逐渐调整。10.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这主要反映了A. 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 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 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 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11.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A. 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B. 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的提出,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A项正确。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世界局势并未趋于缓和,故B项错误。C项是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与材料“50年代以来”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12.2017年某村委会公开拍卖本村的两辆公车。之所以卖掉,是因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7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村里经济还相对落后,绝不能这么铺张浪费。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这反映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B. 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C. 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村民自治的内容,在村里面各项大事都由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国家的大事;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党派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13.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的邀请,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7月13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并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进行国事访问。这反映出中国A. 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B. 广泛结盟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C.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 重视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习近平主席参加的会晤涉及到荷兰、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等国,说明中国目前开展的是多边外交,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没有突出国家的数量;B选项错误,中国与其他国家不结盟;D选项错在,除了欧洲国家之外,美洲、非洲国家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1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淸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 促进人口比例的变动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从进士出身比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平民甚至是贫寒家庭,这反映出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B项正确;材料显示部分官员来自平民而非地主阶级,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人口比例的变动,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15.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A. 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B.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C. 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D. 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851年宣布资本主义死刑”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迅速蔓延,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是在18世纪,而且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理想蓝图”,故B项排除;太平天国属于农民反封建斗争,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英国的影响,故D项排除。16.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B. 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C. 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D. 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外贸重心从广东转移到了上海,即主要反映了当时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外贸重心转移而非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形态的瓦解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外贸重心从广东转移到了上海。17.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职业军队的出现B.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 争霸战争的需要D. 分封制的崩渍和郡县制的兴起【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说明春秋时期的官制分封制受到冲击,通过建立军功为官的职业军人增多,贵族政治的分封制被官僚政治的郡县制取代,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8.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A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9.美国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这是因为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体现了A. 分权制衡原则B. 妥协让步原则C. 维护统一原则D. 联邦共和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推出制宪过程体现出来的主要原则是妥协退让,故B选项正确;分权与制衡是美国宪法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通过三权分立与制衡、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和制衡等方面体现出了,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A选项错误;维护统一原则主要是通过联邦制度取代邦联制度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并无直接体现,故C选项错误;联邦共和原则主要是八七宪法关于政体的内容体现,在材料中的制宪过程体现并不明显,故D选项错误。20.中国历史上某时期,上海的街头巷尾各个商家自动把挂在道路两旁的布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全席”“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全席”“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由于A. 国民革命的影响B. 辛亥革命的影响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 新中国成立的影响【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把“满”字改成了“新”,说明了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B正确。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排除A。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思想,与题目无关,排除C。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与题目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是辛亥革命对清政府造成沉重的打击和冲击。再联系所学知识,联系其他三个选项的革命目标或特点或背景,排除错误选项。21.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A. 对妇女立法问题做出有益探索B. 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C. 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D. 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关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对其他国家关于妇女地位的立法具有借鉴作用,可见是对妇女立法问题做出有益探索,故正确答案为A。材料讲的是妇女问题,与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不相符,B错误。材料中只讲对妇女权益的维护,没有体现是否有效,排除C。“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原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22.1971年底,一位拉丁美洲外交官描述道:中国人到联合国来,就好像他们从月球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这一描述所指的事件是A. 中国实现与拉美各国的友好往来B.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矛盾从此消除D. 中国对西欧北美发达国家全面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论述的是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亚非拉国家建交问题,不能反映友好往来,排除A;根据“中国人到联合国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B正确;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不可能消除,C错误;1971年我国尚未实行对外开放,且中美处于敌对状态,D错误。23.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指A.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B. 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C.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 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远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的力量,所以五四运动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队而非主力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五四运动不是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五四运动并非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历史事件,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4.汉朝时期,士大夫颇注意修饰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 郡国并行制度的发展B. 察举和征辟制的推行C. 内朝成为了参决机构D. 豪强地主的大量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实行察举制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是孝廉,导致材料中“士大夫颇注意修饰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现象出现,B正确。A属于汉朝初年地方制度,A错误。C属于中央中枢机构变化,C错误。豪强地主大量出现与材料信息不符合,D错误。25.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省,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A. 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B. 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C. 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D. “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反映了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朝廷争权夺利”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历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比较美国三权分立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2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九款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唯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这一规定A. 维护了美国公民的权利B. 严格限制外国人移民美国C. 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D. 体现了l787年宪法种族歧视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l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含义,这一规定的含义是国会20多年内(1787-1808年)不得禁止外国人移民美国,这实际上是为奴隶进口开绿灯。黑人奴隶移民美国维护的不是美国公民的权利,排除A;B与材料含义相反;奴隶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排除C。27.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A. 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B. 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C. 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D. 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改组国民党的斗争方式是议会斗争,而二次革命的斗争方式则是革命的方式,所以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只能是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的斗争方式28.2007年7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A. 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是价值很高的一手史料B. 通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问题C. 对政治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作用很大D. 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唯一补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人的口述历史也是带有口述者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所以A项错误。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需要解决的是口述历史的价值,并不是意指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价值。D项是错误项,史料的类型有很多种,口述只是文字记载历史史料补充的一个方面。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口述史料的价值29.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规定:“法学家的解答是那些被授权判断法律的人们所作出的决定和表示的意见。古时规定应该有人公开解释法律,这些人由皇帝赋予权力就法律问题作出解释,称为法学家。他们的一致决定和意见具有这样的权威,根据宪令规定,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从”。这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A. 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B. 贵族垄断法律解释权C. 重视法律的形式和程序D. 法学家的地位高于法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判断出罗马法在适用过程中如果出现疑惑或争议之处,就会由皇帝直接授权的法学家就法律问题作出解释,这样有助于法律在使用中解决疑惑和随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这反映了罗马法具有注重灵活适用的特征,所以答案选A,B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含义,C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D项说法错误,法学家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2)万民法以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30.历史漫画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特表达。下列两幅历史漫画反映的主题,表述完整的是A.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 美苏“冷战”的加剧D.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图一是在两极格局形成后,图二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B项错误,图片没有体现多极化;C项错误,由图二可知两极格局结束了,冷战也就结束了;故本题选D项。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5分,33题1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它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答案】(1)表现: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影响: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2)差异: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原因: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可见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由材料“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可归纳为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第二小问,由“法国革命”可知,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有利于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而且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2)由材料“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可见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由材料“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见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由材料“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由此归纳作答。32.材料一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西塞罗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荀子材料二 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答案】(1)法律的起源:荀子认为法律出自圣人,而西塞罗认为法律基于自然。法律的作用:荀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鹰素描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法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 蓝田法院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基础试题库含答案详解(a卷)
- 考研舞蹈考试题及答案
- 康复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豪华旋转服装架数据监测报告
- 竞聘店长考试题及答案
- 景观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连铸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百师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数学试题
- 登革热课件PDF教学课件
- 2025年涉台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南阳唐河县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8名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园林养护服务公司简介范文
- 202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之名著阅读《红楼梦》
- 2025秋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考核试题与答案
- 农业综合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