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doc_第1页
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doc_第2页
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doc_第3页
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doc_第4页
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第1期JournaloftheCentralConservatoryofMusic?105?从工作室到舞台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及特征李鹏云摘要:作为现代音乐分支的电子音乐,随着创作观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其表演形式经历了从单一模式逐渐向多元模式的过渡:早期的电子音乐基本是以音箱一听众为主的单一表演形式,后来,逐渐加入了演奏(唱),舞蹈,图像(形),灯光,动作传感,装置,实时处理,实时网络传输等元素,形成了现阶段的多元表演形式.关键词:电子音乐;电子音乐表演形式;计算机音乐;互动音乐中图分类号:J6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7112010701010508引言作为现代音乐分支的电子音乐,其创作理念经历了从早期以声音为主到后来电子与传统声学乐器(人声)结合,表演者与机器互动的历程1.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更加多元化.初创阶段的电子音乐将新音色(音响)作为主要追求目标之一2(第374385页).为了获得这种新的声源,作曲家主要从两个手段和途径来获得声音,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线:第一个是通过声音的录音采样获得自然界的音响,形成以法国舍费尔为代表的具体音乐路线;第二个是利用电子设备合成自然界的声音,形成以德国施托克豪森为代表的电子音乐路线3.在两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诞生了诸如舍费尔地铁练习曲,施托克豪森的练习曲I等重要的早期作品(一些作品也将两种手法融入在一起,产生了复合型的作品,如乌撒且夫斯基的木管和铜管等)4(第395396页).虽然,这两种创作路线在获得声音素材及创作观念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声音素材都是在工作室被加工处理形成最终的作品音响,作品与听众的见面方式是舞台上的音箱对作品音响的再次回放.在这种创作手法及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电子音乐作品,它们的表演形式基本是这种单一的音箱一听众模式.虽然这些作品的声音等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水品,但从音乐会的角度来看,作品的可演奏性几乎弱化至无,表演性降低为零,在表演过程中的二度性创作基本空白,这种形式从而导致现场感的缺乏(后来施托克豪森在作品少年之歌(GesangderJunglinge)中为了表达电子音乐中的空间概念也使用多组音箱,形成一定的现场感5,但由于演奏(唱)等随机性因素的缺失,使得作品现场中少了常规音乐会作品表演中的二度性创作等现场表演要素).当然,这也或许正是早期电子音乐作曲家所追求的理念之一(新的音色或新的音响),所以,他们也有可能会弱化现场表演.因此,在音乐会中,听众面对多个音箱鼓掌,与作品的互动大部分是与音箱的互动,与作品的共鸣也就大部分是与音箱的共鸣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MIDI技术诞生,数字乐器之间可以进行标准化通信;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发展,声音的后期编辑处理,使得创作者能准确而高效地获得所需声音;感应技术的产生使得不同设备之间的控收稿时间:20100916作者简介:李鹏云(1974),男,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l06?中央音乐学院(季刊)2011年第1期制与被控制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数字影像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得图形图像能与声音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声音或图像为主的综合艺术;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得智能化创作的空间越来越大.在这些不断发展的技术支持下,在创作者观念的不断更新下,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随着其创作内容的不断扩大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作品在追求新音色(音响)的前提之下,将演奏(唱),舞蹈,图形(像),灯光,动作传感,装置,实时处理,实时网络传输等元素融人其中,形成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以国外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为参照,结合近年来几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及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武汉国际新音乐节等国内外重大音乐活动中的一些电子音乐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音乐在早期单纯以工作室音响回放的表演形式基础上,逐渐向舞台表演靠拢,从而形成了以表演性,观赏性,即兴性等为目的多元化表演形式.本文将以国外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为参照,并结合近年来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武汉国际新音乐节等国内外重大音乐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电子音乐作品,从创作理念,技术实现手段等方面阐述其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及特征.一,预置电子音乐+演奏(唱)的表演形式预置电子音乐+演奏(唱)的表演形式由预置好的电子音乐与演奏(唱)构成.其中,演奏(唱)可以是单件(名)或多件(名)的组合,也可是电子发声设备等的演奏等.预置电子音乐是提前根据乐谱制作完,并记录于一定载体如磁带,CD及音频文件等中.在现场演出中,预置电子音乐部分开始播放后,演奏(唱)者佩戴监听没备并根据所预设的提示按照乐谱完成作品.演出于2007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纹是由中国作曲家安承弼为中提琴与电子音乐而创作的.作品的现场形式是中提琴的演奏与电子音乐的结合;在同年音乐节互动2007一电子音乐新作品专场音乐会中,第四首作品心灵之旅是中国作曲家陈远林为乐器组合与电子音乐而作,作品的现场形式是集笛子,中音笙等乐器组合与电子音乐为一体.此类型的作品还有法国作曲家弗朗索瓦兹?芭莉耶尔(FranqoiseBarrire)为手风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三种模式:哀号的风(Threemodesofairandlamentations),2008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的法国作曲家马克?巴提埃(MarcBattier)为尺八与电子音乐而作的都鸟(CaptialBird),韩国安斗镇(AhnDooJin)为钟声,笛子与电子音乐而作的钟声(Chungsung),台湾作曲家赵箐文为打击乐与预置电子音乐而作的纯化,2009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中吴粤北为男高音,钢琴,低音提琴和电声音源而作的孤游,等等.这种表演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与传统的音乐会表演模式比较接近,听众依然能感受到现场乐器(人声)演奏(唱)的魅力,所以是作曲家比较常用的形式之一.早期的电子音乐甚至是后来出现的磁带音乐基本都是采用这样的表演形式,如美国作曲家约翰一尼尔森(JonChristopherNelso)1992年为吉他与磁带音乐而写的作品波的折射(WavesofRefraction)就是这种形式(见谱例1).这种表演形式的弱点是由于电子音乐的预置性,演奏(唱)者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它而发挥的空间很小,除非有专门而写的华彩段落.谱例1.约翰一尼尔森波的折射片段sofRefractionforguitarandtapeJmChristopherNelson李鹏云:从工作室到舞台?107?二,实时效果器+演奏(唱)的表演形式实时效果器+演奏(唱)的表演形式由演奏(唱)和软件平台中的效果器构成.其中,演奏(唱)同样也是单件(名)或多件(名)的组合,也可是电子发声设备等的演奏等,实时效果器为软件平台中实时自动化控制(Automation)的效果器.它的表演流程将话筒获得的乐器(人声)声音信号输送到软件平台中已预置好的效果器,经其处理后得到最终结果.在演出过程中,同样是演奏(唱)者须佩戴监听设备并根据所预设的提示按照乐谱完成作品,当然效果器参数到实时变化是作者预先在软件平台中根据乐谱预设好的.2006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新生代音乐会中的第三首作品魅影是彭丹为大提琴与计算机而作.作品中实时效果器为计算机软件中的各种效果器插件,大提琴的声音被效果器处理后与真实的大提琴声部以不同的方式结合;2008年武汉国际新音乐节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的第十一首作品萌动是李鹏云为两个拾音器与实时效果器而作.表演中演奏者在卷纸,桌子,打印纸等介质上刮擦,敲击两个用麦克风拾音片制作的拾音器,并将获得的噪音信号输送给计算机软件的预置效果器实时处理后,形成多种变形声音.此类表演形式的作品还有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闭幕式多媒体音乐会中美国作曲家尼尔?洛尼克(NeilRolnick)为弦乐四重奏和计算机而作的阴影四重奏(ShadowQuartet),2006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新生代音乐会中申涛为提琴与计算机而作的长调等等.这种表演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甚至是电子发声设备,其声音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又与声音本身以多种方式组合,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所以现场感比较强.但弱点是效果器的参数变化是实时自动化控制,演奏(唱)必须以事先设置的时间与其同步进行,演奏(唱)过程中的时间偏差可能会导致声音处理的不正常甚至是错误.三,互动效果器+演奏(唱)的表演形式互动效果器+演奏(唱)的表演形式,其工作流程基本同于实时效果器+演奏(唱)的表演形式.不同之处是效果器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在实时效果中,效果器的开启及参数的变化都是受预设的自动化控制功能控制,而互动效果器借助了能交互的特定软件平台(如Max/MSP/Jitter),参数的变化根据演奏者的意图来随时调整.它的表演流程是演奏(唱)的声音进入到特定软件平台后,表演者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是否触发效果器,是否让效果器的参数进行变化等等操作.2006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闭幕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中的第一首作品声音游戏之二(Soundplay2)是加拿大作曲家大卫?伊格尔(DavidEagle)为小提琴与计算机而作.作品中,小提琴的不同演奏方式触发不同效果器处理的声音文件,使每次的演奏产生不同结果;2009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闭幕式音乐电子音乐与多媒体委约作品专场的第六首作品奉献是中国作曲家刘健为大提琴和Max/MSP而作的帕萨卡里亚.作品主要采用Max/MSP中的延迟效果,将大提琴的声音做延迟后以帕萨卡里亚的写作方式与大提琴演奏的真实声音结合,用最现代的技术来诠释最古老的音乐形式.此类表演形式的作品还有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董夔为钢琴与电脑而作的即兴曲,伊凡?扎瓦达(IvanZavada)的幻景1I(Mirage11),2009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罗一史密斯为钢琴,CD与Max/MSP而作的变奏曲纪念乔尔赫一里德曼,等等.这种表演形式的主要特征是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有弹性地控制音乐的进行,可以根据主观意图来自由地触发软件平台中的效果器,表演者的自由度被提升,二度创作的弹性范围扩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表演方式更接近于常规声学音乐的表演属性,而更容易被表演者和听众接受.四,电子音乐+数字影像十演奏(唱)的表演形式电子音乐十数字影像+演奏(唱)的表演形式是由演奏(唱)和电子音乐与视觉的数字影像构成.其中,电子音乐部分可以是预置,也可以是现场实时的.数字影像也可以是预置的,也可以是现场实时来触发.不过为了使演出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运用预置方式的比较多数.它的表演流程是演奏(唱)者在监听的预设提示下与电子音乐和数字影像同步进行.?108?中央音乐学院(季刊)2011年第1期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中的最后一首作品山鬼是作曲家张小夫为女高音,数字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作品中,带有写意风格的影像与电子音乐及吴碧霞的演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集听觉与视觉为一体的立体艺术享受;后来张小夫以同样的理念与方式陆续写作了电子音乐节上的诺日朗(为组合打击乐,数字影像及电子音乐而作),脸谱(为五组打击乐,电子音乐和多媒体数字影像而作)(见图1演出照),吟(为低音笛,多重数字影像和电子音乐而作)等.此类表演形式的作品还有2008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芬兰作曲家为女高音,电子音乐与数字影像而作的遥远,法国作曲家伯努瓦?格拉尼埃(BenoitH.J.Granier)为二胡,电子音乐与数字影像而作的树的本能(LarbredesPossibles),2006年卜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中陈强斌为笙,电子音响和视频影像而作的斑,2009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李小兵的阵(为打击乐,数字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等等.图1.张小夫脸谱演出照片这种表演形式的主要特征是集听觉及视觉于一体,形成立体综合的视觉享受.观众能够通过视频更好理解音乐,或者说通过音乐理解视频.不过,如果视频设计制作只是对声音形态的简单再现,甚至与音乐中的声音及音乐本身结合不是很吻合的话,它倒成为了观众听音乐理解音乐的一个干扰因素.五,电子音乐+传感器(感应器)+演奏者的表演形式电子音乐+传感器(感应器)+演奏者的表演方式是由电子音乐和以传感(感应)距离,光的明暗等变化的传感器(感应器)以及触发传感器的表演者构成.其中,电子音乐部分为预置好的音响片段或者是音乐片段,也可以是算法作曲技术下的智能作曲程序6;传感器可以传感光的明暗等信号,感应器一般为红外感应器,可以感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并转化为数字信号;演奏者一般是触发感应器的表演者,有时候甚至是舞蹈动作.这种形式的表演流程是传感器(感应器)将感应到的表演者动作,距离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或光,图形信号,从而触发交互软件平台(多为MAX/MSP/Jitter)中已预置好的声音(也可以是图形图像)或者是智能作曲程序.2006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多媒体音乐会的第七酋作品光的音乐(LightMuaic)是比利时作曲家泰瑞?德?梅(ThierryDeMey)为表演者,投影设备及交互式系统而作的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作品使用动作传感技术,由投影设备将表演者的动作转化为屏幕L的光信号,产生与表演者动作同步的图形等光信号,同时这些不同的光信号义触发交互软件平台中预置好的相应声音片段,从而形成集声音,图像,表演动作同步一体的多媒体作品.在音乐会中该作品由打击乐演奏家杰姆?杰夫瑞(JeanGeoffory)演奏(见图2),他惟妙惟肖的演奏,将动作与图像,图像与声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集声音,视觉,舞蹈动作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享受;本届音乐周来自作曲家的亲自诠释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东京速度(ro20Lick)是美国作曲家杰夫里-斯托利特(JeffreySto/et)为两个红外MIDI感应器,MIDI踏板控制器和交互式实时软件而作的算法作曲作品.该作品主要利用了交互实时软件MAX/MSP/Jitter的MAX部分.表演中,两个红外MIDI感应器将感应到的变化参数(演奏者手与红外器的距离,时间参数)输送到李鹏云:从工作室到舞台?109?MAX中,分别触发算法模块中的音高与节奏模块从而生成一定形态(密集和弦,快速琶音等)的音乐片段,再通过MIDI踏板控制器来切换不同音乐形态的算法模块,从而最后形成演奏者两个手的运动变化(双手交替上下移动,双手水平快速扫过等)得到的不同音乐形态的音乐片段.图2.泰瑞?德?梅光的音乐演出照片这种表演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非常规演奏方式.由于传感器(感应器)的介入,表演者可以利用非常规乐器的演奏方式来演奏,从而使得诸如较为自由的动作甚至是舞蹈表演加入其中,解放了通常意义上的演奏方式.另外,交互实时软件平台的利用,表演者可以自由控制音乐作品中的所有生成结果,表演的即兴空间增大,与作品的互动性增强,加之视觉等效果,这种方式成为现阶段计算机音乐常使用的表演形式.不过缺点则是对环境设备的要求及交互实时软件平台的利用要求都比较高,传感器(感应器)感应到的非正常参数可能会导致生成错误的音乐结果.六,即兴实时采样(处理)+演奏者的表演形式即兴实时采样(处理)+演奏者的表演形式是由现场即兴实时采样(处理)和采样处理操作者构成.其中,即兴实时采样处理是由演奏者利用采样话筒随机选择现场声音,并进行现场即兴式的声音处理;演奏者就是声音采样处理的操作者,也是作品创作者.它的表演流程是演奏者用话筒即兴随机地选择声音,然后将这些声音输送到特定的软件操作平台,并利用不同操作方式的外部控制器来触发不同效果器的处理参数,从而对声音进行即兴式的处理,并将不同的声音进行即兴的回放与组合而生成作品.2006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来自作曲家的亲自诠释音乐会的第三首作品弧线上的阴影(ShadowOntheClZlOe)是瑞士作曲家丹尼尔?斯科诺(DanielSchorno)为STEIM新乐器而作的现场电子音乐作品.演出中,演奏者(也是创作者)利用现场采样软件Lisa和枪形采样话筒即兴采样现场声音并送回Lisa,然后利用多个外部控制器通过Junxion软件触发Lisa中的效果器参数对采样声音进行处理和不同方式的回放与组织,形成现场即兴采样,处理和组织的电子音乐创作和表演方式;本场音乐会中的第十首作品折叠的琴弦(EnfoZdStrings)是美国作曲家乔尔?瑞安(JoelRyan)创作的一首电子音乐作品.表演中,演奏者以拉动,扯,摇等不同的方式振动舞台上放置的钢丝,将获得的微弱声音信号输送给实时声音处理平台进行处理后,得到放大的变形声音,这种不同演奏方式得到不同的钢丝振动的声音信号,经处理后从而形成最终的作品7I(第268273页).这种表演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电子音乐创作中前期的声音采样及处理搬到舞台上进行,作品的表演过程成为作品的创作过程,反过来,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成为了作品的表演过程.另外,由于现场的采样处理及演奏方式的个性使得作品更具有即兴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得表演更具有现场感和特殊魅力.这种表演方式慢慢地渗透到音色的合成,乐器的制作及通俗电子音乐的表演领域.七,观众+声音装置的表演形式观众+声音装置的表演形式是由参与的观众和预置好的声音装置构成.其中,观众可以是任何一个人?110?中央音乐学院(季刊)2011年第1期或几个人,声音装置可以是任何装置物体或自然物体.它的表演流程是观众(听众)去声音装置的特定地点以不同的触发方式触发装置中的声音,从而完成作品的表演.2006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色彩进行一多媒体装置艺术音乐会中的作品色彩进行是孙晓华,金平为多媒体装置而作的作品.作品中观众通过选择数组,运用数组转换和调整单个数组元素来触发声音或色彩,然后由被触发的声音或色彩去触发和影响未被触发者,也就是声音与色彩相互影响或触发另一方,从而推动作品整体的进行.作品将色彩图案与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和控制,最后由观众去参与触发,形成了非常互动的多媒体装置作品;2006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中英国声音艺术家凯芙?马修斯(KaffeMatthews)的声音装置作品上海声音之床(ShanghaiSoundBedDevice)中,当观众参与到作品即触发声音装置时,置于床内的12声道的音乐从床下弥漫到空间,从而包围观众全身,形成特殊的声音体验;在本届电子音乐周中,还有另外一首声音装置作品是德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约翰内斯?S.希斯特曼内斯(JohannesS.Sistermannes)创作的树叶(为小树林,树叶与电子音乐而作).作品位于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小树林,当观众经过树林时触发树林里装置的声音,从而形成一个自然表演环境下的电子音乐.此类型的作品还有2009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细胞的组合一校际互动专场电子音乐会中金平为互动计算机音乐与LED而作的光影等.这种表演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只受空间的限制而不受时间的约束,作品的生成与表演全部由观众控制,作品融入到自然环境或日常生活中,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电子音乐的表演变得更加自然和随意,互动程度最高.然而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触发的控制,作品的统一性或完整性会受到限制,甚至当声音缺乏一定的组织性时,作品自身的独立性会减弱甚至会变成纯粹的声音.八,预置电子音乐+音箱组+调音台+演奏者的表演形式预置电子音乐+音箱组+调音台+演奏者的表演形式是由双声道立体声的预置电子音乐,不同频响范围的音箱组,多轨凋音台及表演者构成.其中,预置的电子音乐为任何双声道立体声电子音乐;音箱组是在多通道电子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由不同频响,大小不一,不同空间布局的多个音箱(有时多达50多个)构成;调音台为具备编组功能的多轨调音台(有时需求多达48轨);演奏者是以调音台为演奏对象的表演者.它的表演流程是表演者根据前期对预置电子音乐音响的分析判断,实时地控制输入到调音台的预置电子音乐的音量大小,从而形成声音在音箱组中的空间运动(见图3).图3.扬声器乐队系统中的声音流程图个音箱组这种电子音乐表演形式的理念来自于法国克里斯蒂安?科洛齐耶(ChristianClozier)和弗朗索瓦?拜勒(FrancoisBayle)两位作曲家.他们分别在1973年和1974年在法国的布尔日和巴黎创立了Gmebaphone和Acousmonium两种表演形式,并将其称之为扬声器乐队(Acousnium).后来法国奠图斯(Motus)电子音乐机构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了不同的技术标准:最大规模乐队包含了48声道,超过5O个音箱的系统,最小规模乐队包含24个声道,几十个小规格的音箱系统.时至今Et,法国莫图斯(Motus)电子音乐机构已经在全世界演出过将近500部作品,其中不乏世界级的作品5O多部.它们涵盖了从具体音乐到现阶段电子音乐中所有不同类型,长度,不同国家作者的作品.在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莫图斯的音乐家现场表演了利用扬声器乐队系统控制的电子音乐作品,通过现场推动多个音量推子的方法,将预置好的立体声信号分配到多个音箱中,形成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的声音运动.李鹏云:从工作室到舞台?111?这种扬声器乐队的表演形式在多声道电子音乐的基础上,将非多声道设置的双声道立体声电子音乐转换为假多声道电子音乐,使其具备了多声道电子音乐的空间运动特性.它的主要特征是声音从双声道到多声道的过程里,表演者对作品的二度性创作.在作品表演前,表演者会理解,分析预置电子音乐的音乐特点及声音特性,并在声音的空间运动,频率分布以及声音在音箱问的分与合等方面做整体的考虑与安排8(第279289页),并在表演过程中,在实现布局的前提下即兴地推动音量推子以改变每个音箱的音量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表演形式使得无舞台表演的纯粹电子音乐具备了音乐会中的表演性特征,由于扬声器系统的介入,使得声音的空间运动与频率分布等具有了新的意义,从而对原作品进行了声音属性的扩展与概念的延伸.但缺点是系统的组建相对比较昂贵,表演者在推动音量推子过程中的失误可能会导致声音过多或无条理而显得杂乱无章.九,异地电子音乐会现场+录像直播+实时网络传输的表演形式异地电子音乐会现场+录像直播+实时网络传输的表演形式是由电子音乐会现场,录像直播,网络实时传播构成.其中异地电子音乐会现场是由两个以上不同地点的音乐会现场构成;录像直播是指每个现场用摄录系统录像;实时网络传播是将录像实时地上传到网络.这种表演形式的工作流程是处于不同地点的参与方,根据事先的音乐会曲目安排,将各自的音乐会录像实时地上传到网络,并互相观看对方的音乐会现场.这种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利用了网络传输技术,将多个不同地点的电子音乐会通过同一个平台集中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使得参与方突破空间的限制而能共享到各自的音乐会作品.在2009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加拿大和中国的电子音乐作曲家们利用这种形式上演了世界延时一异地实时互动专场电子音乐会,其中上演了加拿大大卫一伊格尔的神秘的琴弦(为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中国作曲家张小夫的诺日朗(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等优秀作品;在2010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中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的作曲家又联袂演出了网络?2010)全球异地实时网络互动电子音乐会,互动地演出了多首电子音乐作品.这种网络实时互动的电子音乐表演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从而突破空间限制,节约资源,并增加了互动性.所以这种表演形式会随着网络技术的更加成熟而被广泛应用.结语电子音乐的表演形式从过去的单一模式逐渐过渡到多元模式,逐渐地从工作室走出来,步人音乐会舞台,形成了多种元素融合,多种形式结合的表演形式.文中提到的表演形式仅是电子音乐表演形式中的一部分,不可能网络全部,因为它还会随着创作理念的更新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并融合,演化为更多的表演形式.另外文中提到的表演形式有时候也会受到电子音乐类型或编制的影响,它们有时是合而为一的,有时又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无法决定是否每一首电子音乐作品都需要去表演,但能确定的是电子音乐已从工作室走出来,正以多元的内容和多样的姿态登上音乐会舞台,开始表演,并把这种更具现场感和互动性的要素融入到前期的创作中,进而又影响着创作方式的生成.在当今多元化的电子音乐创作中,这种表演元素已渗透到不同类型,不同应用领域的电子音乐中,这或许就是其可贵之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前身是北京电子音乐周,由作曲家张小夫于1994年发起并创立,开始不定期二,三年举办一次,从2004年到现在每年举办一次;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从2006年举办,每2年一次;武汉国际新音乐节于2008年在武汉举行,音乐节期间也上演与会的国内外比较着名的电子音乐作品及开设学术讲座.本文中提到的相关电子音乐作品的部分介绍都来自于音乐节期间的手册.在早期的电子音乐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工作室完成的,是预置好的,并记录于磁带(Tape),所以,这段时间可以看到磁带音乐这个名词,也指的是这种类型的电子音乐.后来,很多作曲家写作带乐器或人声的电子音乐作品时,将电子音乐部分直接称之为磁带(Tape)或磁带音乐(TapeMusic).(下转第134页)?134?中央音乐学院(季刊)2011年第1期绎.在八张CD中,还收录了大量的现代演奏录音.这类音响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演奏家自已的创作,自已的演奏;另一种是专业作曲家创作,演奏家演绎的作品.演奏家自创自演的音响有:秦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