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doc_第1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doc_第2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doc_第3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点阐释】2011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而高考不考中学语文教材中现成的句子实词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此考点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命题预测】该考点命题形式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和文言翻译题出现。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这些文言实词除考纲中规定的是120个常用实词外,基本上是古今语言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尤其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又偏重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复习时宜重点掌握一词多义的动词,尤其是那些古今意义有一定差异的词汇,活用现象重点关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及形容词作动词等。同时,学会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的方法:【考题回放】【2011年高考福建卷】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次彭泽 次:排列B.芜秽充斥 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D.起佐郡 起:起任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阅读方法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答题方向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驻扎、停留”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解释为动词“停留”。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2011年高考江西卷】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阅读方法需要回忆课本,联想、代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答题方向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同为“旨”通假字,即意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D. 代入“强取”之意,结合上文说汲黯忠心耿耿,无人能强取,语义不通。联想 “ 勿夺其时”寡人之与国也夺即改变之意,代入文中,符合文意。【技法点拨】 1.代入推断法。此法最快捷、适用于选择题。一般有多个义项的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最合适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只需将选择项代入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即可推断出词义的正误。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B项“以公少年易之”。将“易:更换”代入原文,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且陈希亮刚到任,不可能“更换”。 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2.六书推断法。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总称“六书”。借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读音变化的分析,推断出词语的意义。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 B项“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 。“趣”占据谓语动词位置,应作动词,但再从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趣,应通“促”,“催促”之意。3.语法推断法。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即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了什么成分,就确定了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其意义。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A项“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中“病”占据谓语的位置,应译为动词“批评”。(2011年高考浙江卷)A项“第明经”,“第”前省略主语“张文瓘”,占据谓语的位置,应是动词“考取”之意。4.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D.项“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中“总其略行”与“计其大功”结构相同。“略”与“大”词性相同、意义相对,为形容词“简要”之意。5.联想推断法。文言文考查一般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推断出词语含义。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C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 。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2011年高考山东卷)B项“泽命不渝,信也”。“渝”义为“改变、违背”,可联想成语法“矢志不渝”。以上介绍了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技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只有在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瞻前顾后,兼顾运用一些方法,才能胜券在握。【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书,重然诺 重:看重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C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寝:使休息D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 事:事情【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判断。A项“重”是形容词,但占据谓语位置,译为动词 “看重”正确。B项中“诣”,回忆所学课文,联想指南录后序中有“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赤壁之战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中,再者根据后文有人名“谭”,义应为动词“往见”。C项“抱衾寝母”与“奉糜食母”结构一致, “寝”与 “食”词性相同、用法相同,是“使(让)休息(吃)”之意。D项代入语义不通,“事”虽是名词,但占据谓语位置,应译为动词“侍奉”,且联系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