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输血规范_第1页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_第2页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_第3页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_第4页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现代临床输血进展很大,输血不仅仅是一个治疗措施,它已融入了遗传学、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知识,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临床输血观念现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血液不是“补品”,输血(特别是全血)都有一定风险(如可能使受者免疫力下降);提倡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必须输血者应根据受血者的实际需要尽量的输给成分血或“血代”;现代成分血纯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好,这样可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紊乱和其他风险;血不是越新鲜越好,输当天的鲜血风险更大,采血后35天的血均可视为鲜血;提倡自身输血。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进步,高纯度、高浓度、高质量的血液成份不断推向临床;随着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日渐加深,成分输血占输血的比例迅猛上升,很多国家(地区)已达95%98%。一、全血输注全血不全,常规量输全血只能提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不能有效地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和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成分。输全血风险比输成分血更大,因此全血输注现在临床很少应用。【全血输注指征】仅在大量失血、体外循环和换血时采用。在以上情况下也要部分输注红细胞悬液、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全血输注剂量】按常规量进行输注。二、红细胞输注为纠正贫血者应输红细胞,不应输全血。由于减少了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等的输入,使输血传染病和输血的其他副作用明显减少。常用的红细胞制剂:1红细胞悬液 是最常用的红细胞成分,含血红蛋白约150g/L,保存期同全血,应用方便。 2浓缩红细胞 含血红蛋白约为220g/L,适用于心、肺功能不全,特别是贫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3洗涤红细胞 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46次,以去除抗体、补体、杂蛋白等有害成分,但同时也损失了部分红细胞,影响疗效,且增加了费用。主要用于严重免疫性溶血,尿毒症等。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用离心法去除白膜层,效果差,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可达99.99%以上,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去除白细胞更彻底者,可大大降低同种免疫的发生和输血传染病毒的可能性。5照射红细胞 主要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器官移植者)以减少输血所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6重组血 洗涤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主要用于严重ABO新生儿溶血症的换血治疗。7冰冻、融化、去甘油红细胞 保存期可长达8年。8年轻红细胞 经离心分离去除相对老的成熟红细胞,适于慢性溶血患者,可使其输血间歇延长。【红细胞输注的指征】红细胞输注的指征应根据贫血的病因,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贫血的程度,再结合贫血病人的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决定,不应只根据血红蛋白单项决定,可参考以下三条。1贫血病因能去除,贫血发生速度较慢,病人已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和适应,且贫血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应尽快去除病因,进行膳食指导,适当药物治疗,可不输血。如钩虫贫血主要进行有效驱虫,营养性缺铁或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的贫血,主要应合理补充相应的营养素。2对病因不能去除的慢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除给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根据贫血病人的临床症状,以不影响重要器官的功能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为原则,一般以维持血红蛋白6090g/L为宜。3若发生贫血速度很快,1、2天甚至数小时内血红蛋白成倍下降,由于病人未能适应和耐受,临床症状常常很重,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病人极度烦躁不安等,需要急症快速输注(或推注)浓缩红细胞,可同时注射快速利尿剂(如呋塞米),以减低血容量。或用浓缩红细胞进行“换血”治疗,以更快减低血容量,更好更快的提高血红蛋白,如重症、急性溶血(免疫性和非免疫性)等。【红细胞输注的剂量】输注量应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以改善或消除贫血所致的临床症状为主要目的。输注速度主要根据贫血发生的速度和心肺功能情况,发生贫血速度慢或心肺功能差者,输注速度应慢,甚至将总量分小量多次输入,相反输注速度应快,甚至进行换血。用浓缩红细胞(假定其血红蛋白为22g/dl)“换血可在一小时内纠正贫血,其需要量可参照以下公式计算: 浓缩红细胞需要量(ml)= 公斤(体重)75ml预期Hb(克) 22g/dl-HbW(克) HbW= 初测Hb+预期Hb(克) 2三、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是一个很常用的血液成分。传统浓缩血小板制剂是采用离心分离法制备的,每400ml全血分离的血小板数约为0.551011,一个病人治疗所需的血小板输注量往往需要多个供者的血小板才能满足,可能使受血者发生很多复杂的免疫问题。现在,有条件的地区多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制备血小板,这样一次可从一个供血者采得血小板约(2.56)1011个。这种机采是密闭式进行的,所制备的血小板被污染的机会少,纯度高,质量更可靠。【血小板输注的指征】掌握好血小板输注指征,注意“个体化原则”。治疗性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是:外周血小板计数20109/L时;临床表现有严重出血,特别是有颅内出血可能者。输注血小板的目的是要临床止血,所以具有以上二条者是输注血小板的适应指征。【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关于血小板输注的剂量问题,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但一般认为每次输注剂量应足,方能获得好的临床效果。小儿以0.10.2袋/公斤体重计算。当病人有肝脾肿大、发热、感染、DIC等血小板破坏增加的情况存在时,应适当增加每次输注血小板的剂量。每23天输一次,直至临床出血停止。有时需要提高血小板(4060)109/L方能达到止血目的。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出预期血小板增加数:预期血小板增加数(个/l)= 输入血小板个数0.6710-3 血容量(公斤体重75)输入血小板后实际提高血小板数常常低于理论计算数,甚至有所输注后血小板数无明显增加,但有时临床止血有效,这种情况可能与血小板在血管内皮重排有关。四、粒细胞的输注白细胞是许多感染性病原体的寄生和繁殖地,输白细胞传染病的风险较大,而且白细胞HLA抗原系统复杂,粒细胞输注可使受者发生潜在的免疫紊乱,而且疗效尚难肯定,因此粒细胞输注现在临床少用。粒细胞制剂一般以从400ml全血体外分离得到的约1109个粒细胞为一个单位。【粒细胞输注指征】一般以中性粒细胞0.5109/L,且伴严重感染,经强有力抗生素治疗2472小时无效者,方可考虑进行粒细胞输注。【粒细胞输注剂量】有关粒细胞的输注剂量尚未统一,有推荐每次(1.13.5)1010/m2,每天12次,连续47天。五、血浆输注血浆可通过体外人工全血离心分离法或机采法获得。用于临床的血浆制品主要有: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和新鲜液体血浆。输血浆有不少副作用和传染疾病的风险,目前已能从血浆中分离出的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多种血浆制品中,其有效成分浓度高、疗效更好,且都经严格灭活处理,安全性更高,所以现在临床上已不用单纯血浆输注进行扩容、提高血浆蛋白成分等。【血浆输注的指征】现在主张血浆输注仅用于当前市售浓缩凝血因子制剂中尚未包含的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病人出血的止血。【血浆输注的剂量】血浆输注剂量以达到止血目的为限,一般为每公斤体重1020ml。六、白蛋白的临床应用目前商品白蛋白制剂是由经乙肝疫苗免疫后的健康人血浆,用低温乙醇法提取,再经60、10小时加热进行病毒灭活处理等工艺制备而得。该制剂临床应用较安全,输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血浆输注低得多,用于“扩容”效果较好。随着现代输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白蛋白制剂正成为一种临床用量很大的蛋白制剂。【白蛋白临床输注的指征】1抗休克治疗 白蛋白制剂静脉输入后,对治疗急性创伤性休克等效果显著。2烧伤 大面积烧伤24小时后,毛细血管功能才基本恢复,此时方可开始进行白蛋白输注。一般以选用20%或25%白蛋白制剂为宜,使血清白蛋白含量升至(255)g/L即可。3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输入20%或25%的白蛋白制剂,提高患者血浆中白蛋白的水平,以改善其临床症状。4体外循环手术 可在体外循环泵灌注过程中使用白蛋白溶液及晶体盐溶液。5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 输注白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并吸收血浆中过量的胆色素。6血液置换治疗 可用白蛋白溶液与红细胞混合输入,以换出患者的全血。7低白蛋白血症 患者腹水影响心血管功能时,可输白蛋白改善其症状。8肾透析 用适量的白蛋白可防止休克和低血压。【白蛋白临床输注剂量】关于白蛋白输注剂量,原则上是以使患者血中白蛋白含量接近正常为宜,一般每次输注剂量为1g/kg体重,也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所需白蛋白量(g)=期望达到的白蛋白水平(g/L)现有血浆白蛋白水平(g/L) 血浆容量2七、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的临床应用目前用于临床的商品Ig均由正常人血浆分离制剂而得,其具有广谱抗体特性,但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今后发展针对某些常见病原体(如乙肝病毒、CMV等)的高效IVIG产品更有意义。【IVIG的临床应用指征】IVIG的临床应用范围正呈不断上升的势头,较为公认的适应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症;儿童艾滋病;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川崎病;Guillain-Barre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可能的适应证:重症肌无力、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身性脉管炎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