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doc_第1页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doc_第2页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doc_第3页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doc_第4页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寿建纲(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最有感召力的启蒙学者。他捍卫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解放, 以火焰般的言论呼吁行动, 使他的知识学成为实践唯心主义。费希特以自我设定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自由性, 提出了主体建构对象的认识原则, 阐述了对立统一是思维的规律, 揭示了实践活动先于、高于理论认识, 强调了主观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客观的东西, 对发展辩证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行列中, 费希特以勇敢坚毅的性格, 火焰般的言论, 呼吁行动的渴望, 成为最有感召力的启蒙思想家。恩格斯说, 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以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1( 378) 那末, 在费希特哲学中, 使恩格斯为之感到骄傲的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 正是费希特的实践唯心主义的实践精神, 极大地启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本文通过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 对此作一简要说明。一、 知识学是行动哲学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知识学。但是, 他强调, 行动比一切知识更伟大和崇高, 并包含着知识本身的最终目的。2( 78) 费希特的这一强调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 哲学应当给人以力量、勇气和自信, 说明人的全部命运取决于他自己。而全部哲学所要回答的一个最后、最高深的问题是: 一般说来, 人的使命是什么? 对此, 费希特回答说, 不仅要认识, 而且要按照认识而行动, 这就是你的使命。你在这里生存,不是为了对你自己作无聊的冥想, 或为了对虔诚感作深刻的思考。不, 你在这里生存, 是为了行动。你的行动, 也只有你的行动, 才决定你的价值。3( 79) 费希特呼吁行动, 是由于他认识到, 理性的本性纯粹是实践的。他说, 并不是理论能力使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相反地, 是实践能力才使理论能力成为可能。3( 153) 的确, 这是真知灼见。我们知道, 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 不在于他有思想, 而在于行动、劳动。费希特还告诫人们, 切不可让痛苦制服了自己, 也不要站在那里抱怨, 而是要用行动去克服它。我寄希望于行动, 行动也属于人类完善的计划之列。行动! 行动这就是我们的生存目的。4( 52) 由于费希特如此鼓吹呼吁行动, 人们便称知识学为行动哲学。费希特则称之为实践唯心主义。在他看来, 真正的哲学决不能局限于抽象的思辩, 而是要唤起人们的行动, 并以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创造一个新时代。这就是费希特哲学的真正精神! 而马克思哲学的精神是与此一脉相承的。当然, 马克思要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新时代。费希特申明, 他的使命是论证真理, 在讲德语的地方, 向一切方面传播一种对人的尊严、崇高和力量的强烈感受, 传播一种不怕任何艰险而去完成使命的火一般的热忱。虽然他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 但其生命的影响却无限伟大。因为他是真理的献身者。二、知识学的出发点费希特有一句名言说, 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便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他也断言, 一个哲学家, 如果彻底的话, 只有两种选择的可能性: 他或者从客体出发, 认为客体不依赖主体。这就是自然的体系, 独断论的体系; 他或者从主体出发引出客体。这就是自由的体系, 批判的体系。费希特认为这两种体系是不可调和的。他比较了两种体系的优劣, 选择了后者。对自然的体系, 费希特提出了三点批评: ( 1) 按照自然的体系, 我的感性活动的能力仍在自然的支配之下, 不断地受着自然力量的推动。在这种情况下, 思想不过是冷漠地、死板地站在那里, 旁观各种事件的交替, 当一面呆滞的镜子, 反映各种瞬息即逝的形象。( 2) 按照这一体系, 我发现自由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我根本不造就自己, 而且自然造就了我自己。( 3) 按照这一体系, 任何个人的德行和罪恶也必然取决于自然, 为善无功, 为恶无过。2( 28) 在费希特看来,机械唯物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是一种决定论,扼杀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由。因此, 他选择了自由的体系、唯心论。费希特自豪地说, 一个天性萎缩了的性格, 或者由于精神的奴役, 由于博学的虚荣而扭曲了的性格, 将永远不能把自己提高到观念论的程度。5( 330)费希特选择了观念论, 自然就确定了他的哲学出发点, 即只能以自我作为出发点。他认为, 康德只是指点了真理自我的本源行动是原始事实, 但没有详细阐述它。那末, 自我为什么能作为出发点?费希特论证说, 因为, 是从行动的需要才产生出对于现实世界的意识, 而不是相反地从对于世界的意识才产生出行动的需要。行动的需要是在先的, 对于世界的意识是派生的。并不是因为我们要认识, 我们才行动; 而是我们决定要行动, 我们才认识。实践理性是一切理性的根基。行动规律对于理性生物是直接确实的; 理性生物的世界之所以确实, 仅仅由于行动规律是确实的。2( 91) 因此, 自我是一切实在的源泉。真正的哲学只能以自我为出发点。知识学以自我为出发点, 在论证形式上, 最鲜明的特色是自我设定这一形式。费希特强调,自我之所以是自我, 是因为它是自我设定的。在费希特那里, 所谓设定的涵义是从这一个引出那一个, 即自我设定的行动是建立、创造。而它之所以是自我设定的, 是因为它是自我, 即自因的。因此, 自我设定和自我存在是同一回事。行动性就是积极的实在。6( 100) 简言之, 费希特强调的是,我行故我在。我们看到, 费希特关于知识学出发点的论述包含着合理的内容, 即肯定了实践活动先于、高于理论活动。这是很有价值的、崭新的观点, 暗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而, 费希特混淆了发生学与认识论, 把自我说成是一切实在的源泉, 则是错误的。这就否认了世界的独立存在, 否认了人是自然界的产儿, 自我就成了第一性的东西。这样, 费希特的自我不再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因而, 马克思批评说, 费希特的自我, 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7( 177)费希特的自我, 是抽象的人类精神, 而不是约翰费希特自己。海涅指出, 很多人把费希特所谓的自我误解了, 以为就是约翰费希特自己。8( 117) 在当时, 费希特也驳斥过这一误解。他说, 我的绝对自我显然不是个体。受到侮辱的侍臣们的忿怒和哲学家之所以这样解释, 目的是要把可耻的实践上的唯我论归咎于我。6( 102) 正确理解费希特的自我, 应该说是抽象的人类精神。三、知识学的基本原理费希特以自我作为知识学的出发点, 其实际意义就在于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自由性。费希特以此进行演绎, 阐述了他的知识学。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结构如下:第一部分: 全部知识学的部分原理( 正、反、合题为根据命题)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学的基础第一定理( 由A、B、C、D、E 5 个命题展开) 。第三部分: 实践知识学的基础第二第八定理。本文仅限于解析第一部分的基本原理, 解析如下:正题: 自我设定自身, 即自我确立、创造了自己。由于自我的能动性,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成其为所是。自我设定自身= 我存在= 我是。费希特说, 第一原理的绝对自我并不是某种东西。他没有宾词, 并且不能有宾词, 他就是他。这是不能进一步说明的。3( 127) 这就是说, 这是一条绝对无条件的原理, 不能依靠其他根据加以证明, 只能用想象力去把握。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 正题中的绝对自我还没有宾词, 即没有任何规定性, 所以, 他是纯粹自我。换言之, 他完全是自在的, 孤立的, 与自身之外的东西毫无关系。费希特这样考察人, 仅仅意味着把人想象为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 费希特已经认识到, 人是社会的人, 他注定要过社会生活。然而, 在自我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条件下, 只能说, 人作为理性的生物, 他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他存在, 即他具有绝对存在的特性。正题换用另一种形式表示: 自我= 自我,是抽象的同一性, 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正题的实质在于, 肯定自我是最高的实在,是自我创造。他存在的根据就在自身之内, 是自因的。换言之, 人作为理性的生物之所以存在, 既不是上帝创造的, 也不是由外物规定的, 而是自己规定自己, 自己塑造自己, 因而具有绝对的存在。作为绝对的存在, 人不是为其他东西、某种目的而存在, 而是为自己、以自己为目的的存在。可见, 费希特以新的语言、新的思路, 论证了康德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 不是工具。他是康德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发展者。正题还肯定, 人作为理性生物, 其最高规定就是绝对的同一性, 即完全自相一致, 绝不自相矛盾。换言之, 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追求的永恒目标, 不过是绝对完善,成为完人而已。费希特说, 至善就是理性生物的完全自相一致。4( 10) 当然, 费希特承认, 只要人不变为神, 绝对完善这一最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但是, 不断地接近这一目标, 无限地接近这一目标, 却是人能够、应该做得到的。他还继承康德, 坚持只有善的东西才是造福的, 没有伦理的善就不可能有幸福。反题: 自我设定非我, 即自我建立、创造非我与自我相对立。这样, 非我限制自我。费希特说,任何对立面, 其本身仅仅是由于自我的行动才存在的, 并不需要任何其他根据。一般说来, 对立面仅仅是由自我的力量设定的。9( 109) 就是说, 非我是自我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那末, 为什么要设定非我? 费希特指出, 人不仅具有绝对的存在, 纯粹的存在, 他还具有这种存在的特殊规定。他不仅存在, 而且他也是某种东西。他不仅说我存在,还说我是这个或那个。就一般存在而言, 人是理性生物, 就他是某种东西而言。他是什么呢?4( 7)因此, 有必要通过反题设定非我。只有非我才能证实自我的对象性活动。费希特说, 自我是在其经验的规定中意识自己, 而且他只能这样意识自己。而这经验的规定必定以某种外在于自我的东西为前提。换言之, 没有非我, 自我既意识不到自己, 也不能存在; 自我只有作为对象性活动的过程才能存在。这样, 自我就树立了对立面、非我。在费希特那里, 非我= 自然与社会。而与非我对立的自我, 则是有限自我, 经验自我。这是费希特的第二个自我。那末, 第二个自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费希特指出, 就绝对自我设定非我而言,自我具有能动性; 就自我是某种东西而言, 必定受非我的限制。这样, 经验自我具有受动性, 这种受动性叫做感性。4( 7) 因此, 人作为感性生物, 不是自己决定自己。例如, 感觉和感觉表象取决于自我之外的事物。可见, 费希特不得不承认, 自我的存在, 以及自我意识必须以对象性的存在物、非我为前提。他并不能彻底清除掉康德的自在之物。不过, 在费希特那里, 对象性的存在物、非我是自我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换言之,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限制, 被理解为是由主体设定的。反题的实质在于, 肯定认识对象是由主体建构的。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这具有合理的意义。而消极直观的反映论是片面的。费希特说,关于对象的意识, 不过是一种关于自我创造对象的观念的意识。不要让半吊子哲学家迷惑住你,除了你所意识到的东西以外, 决不存在任何其他的物。2( 60) 可见, 费希特的合理猜测被一个错误的前提束缚着, 即客体是与主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与贝克莱唱的是同一个调子。与康德相比较, 费希特是一个完全的唯心主义者。不言而喻, 费希特的错误之处在于, 他把事物的两种存在既在认识关系之中, 也在认识关系之外的存在, 仅仅归结为一种存在, 即归结为认识关系中、意识中的存在。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理论思维教训; 反题还肯定, 我必须在其中行动的自然, 并不是一种异己的、与我毫无关联地产生的, 也决不是不能被我深入了解的东西。因为, 这自然是依照我的思维规律铸成的, 并且必定符合于这种思维规律。对我来说, 这自然必定是完全透明的和可以认识的, 甚至可以深入到它的内在本质中。2( 87) 显而易见, 费希特把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是错误的。但是, 在费希特的歪曲解释中所包含的合理内容是, 他猜测到人与自然是服从于同一规律的。费希特承认自然是完全透明的和可以认识的, 这就克服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是一个进步。合题: 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即绝对自我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赖:说到底,无非就是权利意志的分配。自我就是随心所欲的;非我就是对我的限制,也是对自然和他人存在的承认;合题就是合理分配权利意志)5( 346) 就是说, 在绝对自我中, 两个对立面部分非我与部分自我被联结在一起, 互相限制, 部分限制, 既对立又统一。在费希特那里, 部分自我= 有限自我, 经验自我。在他看来,作为实践的自我( 人是实践的生物) , 部分地规定自己( 我不能想行动就行动) ; 作为理论的自我,部分地为非我所规定; 部分非我当然也为有限自我的活动所规定。这种矛盾的统一, 即是绝对自我的实现。为什么会有合题? 因为正题和反题都是片面的, 抽象不真的。其片面性是, 正题中的绝对自我是抽象的自在的人。那种完全自相一致、独立自由, 并不是实有而是应有, 是人努力追求、应当达到的目标。就是说, 人作为理性生物, 他应当成为他本身, 他应当自己规定自己, 即独立自由。反题中的经验自我受到非我的限制, 人作为感性生物不能摆脱非我, 便没有独立自由。但是,非我对经验自我的限制、否定, 不应该是完全的限制、否定, 那样也谈不到应有变为实有。因此,便有了合题, 即正反题的综合。而在合题中, 通过部分限制, 相互限制的矛盾斗争, 使应有变为实有。具体地说, 通过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来完成。这样, 合题便扬弃了正反题的片面性, 成为全部知识学的根据命题。合题的实质在于, 就理论认识来说, 肯定了只有在对立统一中, 才能有真实的知识。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费希特与康德的深刻分歧。康德认为, 理性陷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但矛盾是先验幻想。康德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矛盾。费希特则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矛盾, 不仅不回避矛盾, 而且竭力揭示矛盾, 阐明对立统一是思维的规律, 自然是依照自我的思维规律铸成的。这是费希特对康德哲学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一发展, 辩证法才进入了哲学体系, 取得了肯定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 由康德启发, 经过费希特、谢林的发展, 以后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更加富有内容; 就实践活动来说, 合题还肯定了主观的东西可以向客观的东西转化。费希特说, 目的概念, 是被创造的东西的原本。它以双重形态出现, 一方面是主观的东西, 即思维( 理论认识) ,另一方面是客观的东西, 即行动( 实践活动)【赖:任何一个人造物、人化物、乃至整个的人化世界,必然包含两种成分、两个因素:其一,决定性的是我要将其如此,其次是我知道如何将其如此。如果说存在第三种东西,那就是因为我将其如此能够让我感受到积极情绪和情感,它是第一个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即追求可能幸福的目的性】 。行动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中介、桥梁) 。通过行动, 可以把自我的实在性转移出去, 以便使某事发生。2( 80- 81) 费希特承认主观的东西向客观的东西的辩证转化, 不仅是合理的, 而且丰富了主体概念。这将直接导致对社会发展的理解。我们知道, 马克思以前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由于它的直观性使主体概念贫乏化了。费希特继康德之后, 以绝对自我设定的( 对象性活动) 新形式, 高扬了主体性。主体的能动性, 不仅仅是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创造性, 以及独立自由的问题。只有能动地改造自然, 变革社会, 人才能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获取独立自由。费希特的自我设定, 呼吁行动, 使主体的能动性得到了更鲜明的表现。综观费希特的知识学, 我们看到, 费希特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进一步论证、捍卫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解放, 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之点是, 揭示了对立统一是思维的规律, 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强调实践活动先于、高于理论认识, 强调主观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客观的东西, 以及提出了主体建构对象的认识原则,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此外, 在哲学史上, 费希特第一次进行了范畴推演, 试图揭示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费希特通过自我树立对立面的活动, 使康德的范畴表流动起来。例如, 三条原理提供了实在、否定、限制三个范畴。在合题中, 矛盾并没有完全被克服, 自我继续进行设定, 进行新的综合。合题B 提供了相互作用范畴, 合题C 提供了因果关系范畴, 合题D 提供了实体与偶性范畴,等等。黑格尔指出, 这种推演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没有人想到要做, 而费希特试图做了这件事。然而, 这种推演仅仅是以一个规定到另一个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