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中国古诗词里描写的别样爱情 组图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最早的初恋诗:诗经周南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中的男子已经看中了一个姑娘:“窈窕淑女”,窈窕指姿色漂亮,但色美不等于性善,淑就是指她的性情。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少女,就像长短不齐的荇菜中最悦目的一棵,可是一直没有办法和她接近,因此使他烦闷苦恼:“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自叹没有把握),辗转反侧”,这是说,他在睡意蒙胧中还在想念她,想念无法代替现实,于是而翻来覆去地度着漫长的暗夜。每一个尝受过单恋的相思之苦的青年,读到这里自有深切的体会。“辗转反侧”四个字,包含这个少年男子多少深刻曲折的恋情,真说得上一往情深了,只是前人采摘的果子,不要现成地去拾来吃。最后,男主人的愿望实现了,这个姑娘终于成为他家里的新娘,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达到目的?诗中没有明说,却以剪影式手法从侧面来表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人先以琴瑟的铿锵之声,后以钟鼓的繁促之音,暗示婚礼的隆重而欢乐,先说“友之”(亲爱),后说“乐之”,又体现感情温度的上升。有情人终于成为眷属,诗人为他们而高兴,诗经中用“琴”字的七个,“瑟”字十个,大雅与颂中皆无琴瑟字,可见琴瑟还未普遍,这个新婚之家却已有了琴瑟,可见其门第之高。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药菜,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深深爱慕。诗的地点是西北水乡,睢鸠也有以为即鱼鹰,据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也跟鸳鸯相似了。它在水滩上张着翅膀呼唤伴侣,即是求偶,长长短短的荇菜随风飘浮。这样的景物本来很平常,可是一进入这个斯文青年的眼里,感情上就起了不平常的本能性的反应。全诗由语鸣“关关”的雎鸠引起整篇文字,通过起兴手法的运用,展现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作者完全忽视了现实中的束缚,展开丰富想象,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关雎虽然篇幅很短,但其影响力却十分大,它所揭示的纯洁无瑕的爱情观念,冲破了数千年封建统治的罗网,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伊人:那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诗经秦风蒹葭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一首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的恋歌。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最早写女子思念征战丈夫的诗:诗经卫风伯兮原诗: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sh),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d)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注:伯:婦人对丈夫的称呼。译文1夫君夫君,邦之英杰。执仗执枪,保家卫国!夫君赴东,乱发如蓬。无人悦己,为谁而容!盼雨盼雨,又见日烈。惟念夫君,头痛欲裂!忘忧草啊,哪里去找?惟念夫君,忧心如捣!译文2:伯啊!多么英俊威武!他智勇双全,相貌堂堂乃一国之英豪可惜边防战事紧张伯为国作先峰被派往前线作战时日久矣!自伯带兵东征就止不住对他长久的思念朝也思,暮也想不描眉,不梳妆任发如茅草,凌乱长难道我无头油?唉!没心情伯不归来梳妆打扮给谁看?老天快快下雨吧!最好雷鸣闪电,风雨交加这样战事可停当,伯也回家啦可太阳高高挂在天依旧明明晃晃!相思令人愁思念,让我心烦意乱可我愿意这样想他!只愿他早早归家!哪里能弄到忘忧草啊?且将它种于北堂以免相思令人狂思念,让人心痛我甘愿承受相思之苦只愿伯快快回家!诗经.卫风.伯兮属民间歌谣,也是中国最早的爱情诗之一。此为一女子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所作,丈夫长期出征在外,归期无定,女子思念过度,遂作此诗。虽为爱情诗,亦为“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之真实写照也。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诗一开篇,读者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译作“大哥”),口气中带着亲切感。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读者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等状况的制约。拿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由于此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最早的残疾人爱情诗:诗邶风静女美丽的哑女爱上了牧归的小伙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以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饴。诗歌以男主人公第一人称来写,写一位美丽的静女爱上了一个牧羊的年轻小伙子,在城郊静静地等他,在小伙子的眼中这位静女有多美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哑女她那么美好,等待我在城墙一角。藏在哪儿却见不到,急得挠头来回找。哑女她那么深情爱恋,赠给我一支彤管。彤管会发出美妙之声,代你倾诉美好的心灵。放牧带回莼菜表心意,真的又好又新奇。并不是你比鲜花还要美,是好姑娘爱吃的东西。从诗中看,静女并没有说一句话,而是静静地调皮地隐藏在城郊的城墙下,故意让心上人看不见,让心上人心急火燎地去寻找她,等到两人相见,她赠给心爱的小伙子一只奏乐的彤管,代表自己倾诉对小伙子的美妙情感,小伙子那?则给心爱的姑娘从田野里带回了美味的莼菜来表达自己对心上姑娘的真情爱意。可见静女和牧羊的小伙子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姑娘知道小伙子会吹笛子和彤管之类的乐器,诗歌多才多艺的小伙子,姑娘送小伙子彤管美妙的乐声,借以表达自己对小伙子的美好爱情;小伙子则知道心爱的姑娘喜欢吃莼菜,所以就在放牧之余,特意采来这种菜送给她,莼菜比起鲜花之类并不见得是怎么美好的东西,但是心上人喜欢吃的,可以让心爱的姑娘烧菜佐餐。你看他们二人是多么的互相理解呀,他们无声的爱其实就在这赠送彤管和放牧带回的莼菜之间静静地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诗邶风静女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很难解的作品。过去几乎所有对它的解释,都被称为“盲人摸象”和“瞎子断匾”,多年来争论不休。但它确实是一篇关于残疾人爱情的诗歌。这里“静女”,并不是什么“安静的女孩”,更不是“宫中的女史”;而是一位可爱的民间哑女。静者,无声也;不称“哑”,爱也。这样看来,诗中人称的矛盾,赠物的重复,女方无言的爱,就统一在美好的和谐之中。简炼的诗句,蕴含着哑女深深的爱意和美好的心灵;是多么值得这位放牧的小伙子在意和挂牵啊!诗经做为我国最早的歌词选集,能选入这样一首关于残疾人的诗歌,弥足珍贵;这正体现了编诗者的仁爱思想。最早表现男子始乱终弃的爱情诗:诗经氓描写了一位用情不专的男子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故事。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全诗共六章,情节很简单,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丈夫变心。这首诗,就作于归途之中。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已的勇气生活下来。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来看,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发展可喜的一面,具典型意义。后人可以从这首诗中分析出许多结构与修辞上的匠心来。它并不是平铺直叙事件经过。显然,三、四两章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作为女子,千万不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男子沉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间,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围绕着这一主旋律,前此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结末第六章,发为浩叹。这样围绕着主题,前后分成了两个鲜明而强烈的对照,一是男子前后态度的变化,“三年前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然而三年之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二是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三年前,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融的梦。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未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归来的车儿望(复关,回车。关,车厢。参看高亨诗经今注注。),不见车来,我涕泪汪汪,一旦车来,我又是说来又是笑”;然而三年后,“尽管我担当了一切的辛苦与操劳,我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那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从而激荡起人们的无比同情与义愤。然而上述分析,总是隔了一层的,设身处地体味一下女主人公的特定情境,就能感到这种看似精心的结构与修辞,其实是她潜意识最自然不过的流露。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因此诗人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诗人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迸发出了三、四两节的痛苦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在回忆中插入的这两节抒情议论,并非诗人自觉的巧思结撰,而是意念感情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看来这是布局上的跌宕之笔,其实这是奔腾江河的自然曲折,所以虽然曲折,却更具有澎湃汪洋的力量。这里可以讨论的是三、四两章起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对比性的托兴。为什么诗人这里不用其他景物(比如用“桃之夭夭”),而偏举桑叶?我们以为桑树应当也是弃妇归途中所见的实物,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都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弃妇归返涉淇时所见到的河岸上桑树的实际形象(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可知淇上确实有桑林。),(所以下面又紧接着写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而由此暗示,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对比联想”,又回忆起行媒时,“桑叶沃若”的景象(这样说似乎与“秋以为期”有矛盾,其实是合理的,首章虽说“秋以为期”,但是二章又云“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这男子并未按约于秋日遣媒来迎,而女子有过一个时期的焦心等待。正式行媒,很可能拖到春季。礼记月令“仲月三月,立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高禖.”传曰:“立鸟燕也。燕以来巢,室于嫁娶之家,媒氏以为候也。”可见先秦时以为行媒宜在春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男子,应当是遵从这种习尚的。)。淇水之畔,桑叶现时的黄而陨与忆念中的“沃若”润美所构成的触目惊心的对照,使得弃妇自然地取以为三、四段的起兴,所以能一气贯下,其势正与汤汤淇水浑融为一,荡人心魄。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用欧阳修说),因此由叶落的黄,又自然转入了婚后三年不幸生活的回忆。在这一节中“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两句尤可玩味,第四章前半是回忆婚后之不幸,而“兄弟”两句则是女子返渡淇水时所预想的到家后的情景,这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休归途中预想到“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出于同样的心理状态。由回忆到预想的跳跃,只有在弃妇返归的特定情境中方会出现,是潜意识在此诗中主导作用的又一鲜明表现。往事不堪回首,前程又复可畏,至此这女子不禁发出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哀叹,而最后第六章十句又正是想到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时烦乱心情的自然延展:“像这样下去,即使与你白首到老,只怕更增加我的哀怨。淇水还有个岸,河岸还有个边(隰,低湿的地方,此解河岸。闻一多云隰当作湿,指漯河,卫境中又一大河,恐非是。由河及岸,由岸及边,是连贯一致的。),我的怨愁又何时能完?温存的言笑,旦旦的誓言,还在我眼前,又何曾想到竟一朝反悔;既然你反悔了呵,那就不必再苦苦追思,过去了的一切,也只有一丢了事”诗人至此,已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只有那无声的哀思,在引动着读者对女主人公后来遭际的担心与关怀。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前析女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可从本诗的音乐节奏中去体味,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韵,平顺中微见恻然之感,读来似闻话语絮絮,这正是诗人刚回到久远的往事忆念中惘然若失的心声。回忆的逐渐深入,使她逐渐忘情,诗的节奏渐趋热烈而亢扬。然后乐极生悲,触物伤神,从美梦中惊醒,三、四两章长歌当哭般的呼号,又显示出诗人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爱的深重痛惜与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于是更变为五章前半的急调促弦,从中似可闻历数切责之声。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奋中落入空虚,故音节又急转直下发出五章末的哀叹,并衍为六章的一片如泣如咽之音。“诗言志,歌永言。”全诗节奏的这种起伏,扬抑曼促变化,正有助于我们理解卫风氓是女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心境的自然发展。最海誓山盟的爱情诗:汉乐府上邪抒发爱情的铮铮誓言上邪篇就是其典型代表: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译文上天作证,我与你相爱,直到我都到老没有气息为止。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江水断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通过山川地理特征的反面描绘,述说爱情的矢志不渝,铮铮誓言,不禁让人感叹古人心心相印的爱情。山无棱角,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降雪,天地合围,在现实中这些很难发生的地理、天气现象被挪用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比那些干瘪生硬的词汇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上邪这首诗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了:“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里,一开篇便先声夺人,直接抒发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能给读者一种听觉上的冲击,把读者带入下文。“相知”就是相爱、相好。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为这位男子确实值得相爱。“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链接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她先举出了五件不可能发生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发生倒换);“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回到盘古时代,然后才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而且(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几件事更有递进关系,一件比一件更不可想象,更不可能实现的。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气势逼人。主人公她把“乃敢与君绝”的条件都变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更加的突出了她对这份爱情的执着,忠贞以及坚决的信念。可以看出她会排除一切困难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全诗读起来能给人一种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诗中很多描写到的意象都是存在的、感性的事物(天、地、山、水、雪、雷、雨),再加上一位姑娘。因而,我们很容易的想象得出一位落落大方的姑娘站在一高山的顶峰,不时的面对着山下的大河,不时的面对着上天,这时正打着雷,下着雨,她正是这时候向着苍天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种豪迈的情怀,给人一种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最前无古人的坚贞爱情:隋唐五代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六种天文地理想现象表达爱情要永恒汉乐府上邪抒发爱情的铮铮誓言还不算厉害,在隋唐五代敦煌曲子词里保留下来的一些爱情词曲,更加富于想象性,比上邪更胜一筹: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篇见于敦煌曲子词中的菩萨蛮以六种难以出现的天文地理现象为点缀,表达生死相随、爱情永恒的美好祝愿,可以说是对汉乐府上邪的继承和发挥。但是情感要更加强烈。如此坚贞的爱情,无论之前或之后的时代里,都是青年男女所热衷追求的。幸福的家庭必然是有了这样真挚的情感,才会得以真正的永恒。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名作。内容写的是主人公对爱情的祝愿。它是一首早期的民间词作,具有自然质朴的风格。它没有文人词深婉曲折的风致和含蓄蕴藉的神韵。从写法上的铺排、衬字的运用、表意的泼辣直露看,似元曲。但又无元曲的圆熟流丽、挥洒曲折。然而它却激动人心,千古不衰。原因在于主人以忠贞热烈的感情激发的想象和这种想象的感染力词中的想象多样而新奇。主人公一连想到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这些是习见的,并不奇。但经浪漫主义的想象之后,立刻变得引人入胜了。这些奇想反复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使人感到分明有一种“理”在: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已经长久不分的,而是希望天长地久的。如果没有这种希望,整日厮守也徒然,有这种希望,即使天涯海角甚至人间天上的分离也美满。在主人公的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但又不觉得过分,我们只为主人公崇高的感情而激动。相形之下,那些不严肃的爱情观是多么暗淡、空虚和渺小。由羡慕进而想到主人公如此之情是怎样产生的。尽管因素多种,依我们现在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有充实的内容。但词中却只字未提,明快而又耐人寻味。诗中的想象是广阔大胆的。由大地到天空是其想象的空间,由山河到星日是其想象的对象。以宇宙间最雄伟的景物来烘托爱情,敢于把爱的生命与永恒的宇宙并提,形成一种奇妙的类比推理:青山不会烂,水面浮不起秤锤,黄河不会枯竭,参星和辰星不会在白天出现,北斗不会回到南天,半夜不会升起太阳,我们的爱情不会中断。这样的类推也可说是理不通而情通,无理而妙。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都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存在于天地之间,根据人们的经验,这规律是万古不变的。词中主人公正是依据这些自然现象与爱情理想在时间上的相似点,进行想象的。但未从正面写,却将爱的中止与这些规律的改变联系起来让前者发生在后者之后,由于后者是不会实现的,前者就不会发生。爱情永存的愿望被表现得十分生动有力,体现了从反面写与从正面写的不同效果。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的担心,是更深的爱。愿其长久和害怕失去虽然意思相近,但后者对于对象的珍爱远胜前者,往往是精神上难以缺少的。诗中的奇伟想象正是由这深情所激发,而想象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真挚、明朗、坚定、感人。古代帝王偷香窃玉的爱情: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偷香小姨子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作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整日价只知道花天酒地、倚红偎翠的南唐后主李煜难免要生出许多爱情佳话来。作于亡国前期的这首菩萨蛮正是李煜偷香窃玉的证据。花明月暗、薄雾笼罩的夜晚,女主人公幽会情人。为了不发出声响、被人察觉,她就脱去金缕鞋,以袜触地,前往画堂南畔。浪漫之夜,美丽佳人,李煜果然懂得享受。据说李煜的皇后是周佳敏的姐姐,由于当初婚配的时候是由父母作主,周佳敏没有和自己真正喜欢的李煜结合。所以后来两人就偷偷幽会,李煜也因此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绝面好词。以至于后人把赵匡胤也扯了进来,说赵也暗恋着南国佳丽周佳敏。后来赵匡胤代周建立大宋,看到李煜的这首词后,愤怒异常,举国之兵,攻下了南唐。这个民间故事可以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最早阐述了。李煜为词虽好,但误国误己,最终国破家亡、身为宋俘,落得个“牵机药赐死”的可悲下场。但是李周二人的爱情故事却久远流长,生生不息。 此词当是李煜描写自己与小周后幽会之情景,这首艳情词素以狎昵真切著称,创作于公元964年(北宋乾德二年)前后。小周后为昭惠后之胞妹,昭惠后名娥皇而小周后名女英,她们的命运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也颇有相似之处。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李煜十八岁,纳昭惠,是谓大周后。十年后,大周后病重,一日,见小周后在宫中,“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陆游南唐书昭惠传)公元967年(北宋乾德五年),大周后死后三年,小周后被立为国后;马令南唐书昭惠后传载,小周后“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自昭惠殂,常在禁中。后主乐府词有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之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可见这首词所写是李煜与小周后婚前的一次幽会。“花明月黯笼轻雾”,繁花盛开,鲜明秾艳,香雾空蒙,渲染了柔和、美丽、朦胧的氛围;“今宵好向郎边去”,一个“好”字点明这是幽会的最佳时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刬”音“产”,“刬袜”,以袜贴地。少女的轻盈步履,顾盼神情,跃然纸上。下阕将少女的炽烈恋情推向高潮:在一番担惊受怕之后,美好的愿望终于实现,像迂回曲折的流泉,遇到开阔处,如瀑布般倾泻出来,“见”、“颤”、“难”、“恣意怜”,几个字将所有的感触直截了当地显现出来,情真景真,毫无伪饰。李煜的这首词,极俚,极真,也极动人,用浅显的语言呈现出深远的意境,虽无意于感人,而能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传史记载:李煜与小周后在成婚前,就把这首词制成乐府,“艳其事”,任其外传;成婚之夜,韩熙载、许铉等写诗歌嘲讽他,有“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等句,他也满不在乎,“不之谴”。可见李煜对这次幽会是十分眷恋、无心掩饰的,坦率到了极点。而李煜和小周后婚后两情十分欢恰,情意深重,以至于李煜在汴梁城被宋太宗毒死之后,小周后竟殉情而死。对于李煜其人其词,明代诗人陈继儒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天何不使后主现文士身,而必委以天子,位不配才,殊为恨恨。”而李煜自然而率真的词风,确实似文士而有其感人之处,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矫饰之作。最阴阳生死相隔的生死恋:长相思李煜娥皇的动人爱情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这阕是南唐后主李煜为娥皇探亲期间写的相思之词,这阕长相思虽写相思,却不见愁苦,只见飞动的少年情怀期盼着心爱的人儿,这思念明明是沉浸于不可言状的幸福之中。李煜娥皇这对小夫妻,完全忘记了尘世烦忧,沉醉在歌舞诗词、花前月下,在历史画卷里留下了许多温情的画面。陆游在南唐书中记载:一次夜宴,酒到兴处,周后举杯请后主起舞。后主推托说:“你若能制一新曲,我便舞。”周后嫣然一笑,千娇百媚一转身:“这有何难。”说着拿起纸笔,口中一边轻轻唱着调子,一边奋笔疾书。一阕新曲转瞬间就填写出来了。周后用琵琶弹奏出来,旋律谐美,清新入耳。李煜惊喜不已,大叹周后果然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兴致盎然地起身,和曲而舞。此曲后由此得名邀醉舞破。也许,他们在彼此眼神中才真正品尝到两情相悦的幸福和甜蜜。二人的幸福溢满巍巍皇宫,周娥皇在李煜心中的地位也更加不可或缺。然而,上天总是嫉妒人类的完美。这样的爱情却在十年之后成为千古之憾。世事无常,幸福的离去总是毫无预兆。沉浸在恩爱中的李煜和周娥皇都不曾想到,他们在人世间的姻缘竟会如此短暂。李煜“专房之宠”使得周娥皇在十年间为李煜连生了三个儿子,孩子们个个乖巧俊雅、聪明伶俐。在三个孩子中间,娥皇最宠爱小儿子仲宣,特别将他放在自己的宫中亲自照顾,而不肯假手侍佣。据玉壶清话记载,后主幼子仲宣少敏慧特异,眉目神采如画,很像他祖父当年容貌。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孝经和古杂文,如此聪慧神童令人咋舌,恐怕就是当年骆宾王也不能相及。后主常将仲宣放在膝盖上教他识字念书,仲宣学会数万言。然而夫妻二人对幼子的疼爱却换来了一场悲剧的序幕上演。据传,李煜二十八岁那年,二十九岁的周娥皇偶感风疾,因为怕传染给年方四岁的爱子,于是将仲宣从自己的宫中迁出,往别院抚养。意外的是,仲宣在迁出皇后宫中的数日后竟然突发急病夭亡了。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无疑是剜心割肺般的疼痛。爱子如命的周娥皇听闻消息后当场晕厥,病情急剧恶化。周娥皇认为是自己的贸然之举害死心爱的儿子,如果不是把他迁往别宫抚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伤心之余又无时无刻不感到愧疚自责。在丧子之痛与疾病之苦的双重打击下,这位美丽多情的皇后从此一病不起。一直被后人称颂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李煜像照顾父母般细心地照料着周娥皇,“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这让娥皇在临死之际,心满意足地对后主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冒宠乘华,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短短二十四个字,总结了二人此生美丽的姻缘。女子之幸莫过于嫁给一个爱自己、疼自己的人,不管有没有荣华富贵,两人互相赏识、同心同德、相携相守便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了。更何况对娥皇来说,荣华富贵、至尊的地位与知己般的皇帝丈夫皆拥有之。女人们想拥有的东西她几乎都有,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女人可以得到她所拥有的?也难怪她说“女子之荣,莫过于此” 了。只是这福气太短暂,周后还是在她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告别宫廷、告别李煜,香消玉殒了。娥皇死后,李煜悲痛欲绝,闹着要跳井殉情。其后因悲伤过度,以致身体极度消瘦,“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作为一个拥有美女无数的皇帝,能为皇后如此伤心伤身的,千古以来也就李煜一人吧。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李煜作为男人,尤其是在男权称霸的封建社会中的人中之龙,能够专宠娥皇十载实属不易。他毕竟不是圣人,不能像圣人一般耐得住寂寞,不能一生只为一个女人而生。有人说李后主在大周后死之前,就与小周后偷情了。病重的娥皇本来沉浸在丈夫悉心的照料中,以为他的爱全部在自己的身上,须不知那爱原来早已变了味道。小周后在娥皇病重之时悄悄地进了宫。史书称:“大周后病重,一日,见小周后在宫中,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陆游南唐书昭惠传)病中的女人本就敏感,更何况是一向爱美又得丈夫专宠的娥皇。在看到自己的容颜苍白如纸,而青春年少、美丽天真、光彩耀人的妹妹出现在宫中的那一刻,聪明如她似乎全都明白了。她明白自己的容颜早已经凋零成秋般萧索枯黄,而妹妹却正值青春年华,美貌如春天般绚丽耀目;明白自己的丈夫已经移情别恋,自己的容貌再也不能让丈夫的目光闪烁出痴迷的光芒;明白自己的生命亦不久矣这打击是致命的,却又无力回天,她只有转过身去,至死面不外向。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她蜷在床帐之中偷偷流泪的样子。“至死,面不外向”,也许这是她唯一能表达的气愤与反抗,亦或者是她不想让自己憔悴的容颜留在丈夫的回忆里,这是她唯一能在弥留之际保持的自尊。十年的光阴,人虽已去,她在人间留下的印迹却没有一起消逝。对李煜来说,娥皇用过的琵琶、手巾、衣物依然残留着她馨香的味道,空气里还似乎有着她的呼吸,手心里仿佛还存着她暖暖的体温。花前月下、曲槛小栏处处是她的倩影,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片浮云、一弯月、一朝红日、一夕雨,都会勾起往日一起度过的回忆片段,引发一阵哀伤。十年的光阴,有太多共同走过的路,有太多共同消磨过的时光,那不是今生今世可以忘记的。自古便有诗谶一说,写这阕词时,李煜与娥皇只是新婚后暂时的别离,而“塞雁高飞人未还”不知道算不算诗谶呢?当初那相思之情山长水远、丝缕绵延。虽然隔了重重山,虽然等到了菊花开败,但人终究还是回来了。而这次却是隔了阴阳两界,再也回不来了。周后去世后,李煜伤心至及,亲作祭词昭惠周后诔一字一泪地念完: 昭惠周后诔天长地久,嗟嗟蒸民。嗜欲既胜,悲欢纠纷。缘情攸宅,触事来津。赀盈世逸,乐鲜愁殷。沉乌逞兔,茂夏凋春。年弥念旷,得故忘新。阕景颓岸,世阅川奔。外物交感,犹伤昔人。诡梦高唐,诞夸洛浦,构屈平虚,亦悯终古。况我心摧,兴哀有地。苍苍何辜,歼予伉俪?窈窕难追,不禄于世。玉泣珠融,殒然破碎。柔仪俊德,孤映鲜双,纤秾挺秀,婉娈开扬。艳不至冶,慧或无伤。盘绅奚戒,慎肃惟常。环佩爰节,造次有章。会颦发笑,擢秀腾芳。鬓云留鉴,眼彩飞光。情漾春媚,爱语风香。瑰姿禀异,金冶昭祥。婉容无犯,均教多方。茫茫独逝。舍我何乡?昔我新婚,燕尔情好。媒无劳辞,筮无违报。归妹邀终,咸爻协兆。俯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志心既违,孝爱克全。殷勤柔握,力折危言。遗情盼盼,哀泪涟涟。何为忍心,览此哀编。绝艳易凋,连城易脆。实曰能容,壮心是醉。信美堪餐,朝饥是慰。如何一旦,同心旷世?呜呼哀载!丰才富艺,女也克肖。采戏传能,奕棋逞妙。媚动占相,歌萦柔调。兹鼗爰质,奇器传华。翠虬一举,红袖飞花。情驰天际,思栖云涯。发扬掩抑,纤紧洪奢。穷幽极致,莫得微瑕。审音者仰止,达乐者兴嗟。曲演来迟,破传邀舞,利拨迅手,吟商呈羽。制革常调,法移往度。翦遏繁态,蔼成新矩。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馀律,重新雅制。非子而谁,诚吾有类。今也则亡,永从遐逝。呜呼哀哉!该兹硕美,郁此芳风,事传遐禩,人难与同。式瞻虚馆,空寻所踪。追悼良时,心存目忆。景旭雕薨,风和绣额。燕燕交音,洋洋接色。蝶乱落花,雨晴寒食。接辇穷欢,是宴是息。含桃荐实,畏日流空。林雕晚箨,莲舞疏红。烟轻丽服,雪莹修容。纤眉范月,高髻凌风。辑柔尔颜,何乐靡从?蝉响吟愁,槐凋落怨。四气穷哀,萃此秋宴。我心无忧,物莫能乱。弦乐清商,艳尔醉盼。情如何其,式歌且宴。寒生蕙幄,雪舞兰堂。珠笼暮卷,金炉夕香。丽尔渥丹,婉尔清扬。厌厌夜饮,予何尔忘?年去年来,殊欢逸赏。不足光阴,先怀怅怏。如何倏然,已为畴曩?呜呼哀哉!孰谓逝者,荏苒弥疏。我思姝子,永念犹初。爱而不见,我心毁如。寒暑斯疚,吾宁御诸?呜呼哀哉!万物无心,风烟若故。惟日惟月,以阴以雨。事则依然,人乎何所?悄悄房栊,孰堪其处?呜呼哀哉!佳名镇在,望月伤娥。双眸永隔,见镜无波。皇皇望绝,心如之何?暮树苍苍,哀摧无际。历历前欢,多多遗致。丝竹声悄,绮罗香杳。想淡乎忉怛,恍越乎悴憔。呜呼哀哉!岁云暮兮,无相见期。情瞀乱兮,谁将因依!维昔之时兮亦如此,维今之心兮不如斯。呜呼哀哉!神之不仁兮,敛怨为德;既取我子兮,又毁我室。镜重轮兮何年,兰袭香兮何日?呜呼哀哉!天漫漫兮愁云曀,空暧暧兮愁烟起。峨眉寂寞兮闭佳城,哀寝悲气兮竟徒尔。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笳凄咽兮旗常是举。龙輀一驾兮无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呜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无声兮何续,神永逝兮长乖。呜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抆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昭惠周后诔全文千余字,是李煜传世作品中最长的一篇。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字字如泣,情真意切,让人不由潸然泪下。从中不难看出李煜对周后感情的深厚和真切。文中共用了十三个“呜乎哀哉”, 四字一句,仅有几句是六字、七字对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抆血抚榇,邀子何所”、“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等问句直抒胸臆,直白的言语流露出失去妻子的李煜心中无限酸楚和悲痛。读至最后,一句“呜乎哀哉”收束全文,让人不觉也随之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情感最真的悼亡诗:苏轼著名的悼妻词江城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文学史上悼亡诗词也有很多,如苏轼著名的悼妻之词江城子表达爱情对亡妻的思念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园区工业固废填埋场项目实施方案(模板)
- 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 初中生交通安全教育
- 唯美美术教育课件
- 行为规范教育主题班会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天狮学院《兽医病理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互换性与测量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级管理的艺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园林工程(园林水景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水循环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共150题)
- 大学物理波动光学复习课件讲义
- 教育系统后备干部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36T 1899-2023 水运工程大临建设指南
- 护理文献分享汇报
- 机械制造行业质量控制制度
- 国际交流项目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
- 医疗风险免责协议书
- 1.6医学影像科-重点专科-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