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的审美比较.doc_第1页
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的审美比较.doc_第2页
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的审美比较.doc_第3页
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的审美比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美”与“壮美”源于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的审美比较 遂昌县石练中学 林根松摘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其理解、欣赏课文,以及名胜古迹、戏剧、电影、音乐、小说、诗歌等艺术作品的能力,这不失为探索新课程改革的一条途径。 导语 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两篇说明文: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馆。本单元重点是说明文的教学,但是课文说明的都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极具审美价值。因此,本人认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结合审美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值得探索的一个途径。 本文不想从哲学、心理学的深度来探究美学,只是用通俗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释美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审美意识,以及“壮美”和“优美”的区别。 审美意识 要进行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的审美比较,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相近的词语很多:诸如,审美、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风格、审美情趣等等,不一而足,用通俗的、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的话来说,也就是某人的“喜好“罢了。小,到某个人,某个群体的审美意识;大,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而且,某个人,某个群体的审美意识,还会表现在其本身的各个方面:饮食、穿着、居住、休闲、社交等等。 探究某个人、某个群体、某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有什么意义呢?举几个例子吧!我们丽水市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游客中,有一大部分是上海人。如果我们研究透了上海人的喜好、把握住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我们就能投其所好,让他们在游玩中得到乐趣,获得审美享受。我们的旅游业就能大步发展,上海人的钱就会源源不断地送过来。做广告时,我们如果把握了广告受众的审美意识,就能做出成功的广告。当我们把握了某个人的审美情趣,他在和我们的交往中,就能得到愉悦,就乐于和我们交往。当我们看到钟情的女孩,想追求她时,如果我们把握了她的审美情趣,女孩就会眷顾我们哦!其实,研究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意识的教育,就是从深层次上研究一个或一群人,从而学会与其交往。 “壮美”与“优美” 弄清楚什么是审美后,我们可以进行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的审美比较。 学过这两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讲一些词语,来形容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虚实相生,动静相成,诗情画意,几乎每一景都是一幅画。学生可能会讲到这样一些词语:美丽、漂亮、灵秀、秀丽、绚丽、轻盈、精致、和谐、优雅、绚丽等等。故宫博物馆,是整齐划一,雄伟、壮观,充分地体现了帝王的威严和皇权的神圣。学生可能会讲到这样一些词语:宏伟、凝重、壮丽、豪华、华美、深重、整齐、厚重、雄浑、气势恢宏等等。 学生描述这两处名胜古迹所用的词语,事实上,已经诠释了两种审美风格:“壮美”与“优美”。苏州园林是“优美”这类审美风格的典型代表;故宫博物馆是“壮美”的典型代表。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说:“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优美”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的美。“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只是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对抗与矛盾。 “优美”与“壮美”,不仅表现在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馆这些名胜古迹上,还表现在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电影、音乐、小说、诗歌等上面,也同样会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各个方面。 戏剧。京剧和越剧,就有这种明显的区别。唱腔上,京剧高亢激昂,像现在流行的唱脸谱;而越剧则委婉动听,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角色扮演上,京剧的演员过去都是男的,女角色也要由男的来扮演;而越剧则相反,都是女的,男角色也要女的来扮演。内容上,京剧演绎的往往是国事家仇,都是较为重大的主题;而越剧则往往演绎的是男欢女爱,以人的内在情感为主题,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桃花扇等。京剧是一种“壮美”;而越剧是“优美”。 电影。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表现的就是一种“壮美”,是男性的阳刚之美。即使是巩俐扮演的女主角,也都充满着一种野性的美,即使是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也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演绎得刚烈、粗犷,全然没有拖泥带水,忸怩作态的表现。而根据琼瑶的小说改编的月朦胧 鸟朦胧则细腻地讲述了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欲说还羞,哀婉而凄美,是“优美”,一种阴柔之美。 小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大家所熟知的两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晋初那战火纷飞、波浪壮阔的时代。其中的故事悲壮、激烈,其中的人物英勇、顽强。很少提到主人公的儿女情长,以及他们的夫人。即使是貂蝉与董卓、吕布的三角恋爱,也完全是因为争权夺利的斗争需要。它讲述的是外在世界,是“壮美”。红楼梦通篇讲的就是一个“情”字,个人内在的感情是最为紧要的。时代背景有点模糊,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不重要的,甚至是真假难分。贾府可以是“假”的,贾宝玉也可以是“假”的,连人的肉身都可以是假的,唯有内在的真情永在。整部红楼梦就是对“情”的一首挽歌,是“优美”的。 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的最强劲的怒吼,她气势磅礴、波澜壮阔,震撼、激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悲壮而雄浑,是“壮美”。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凄婉、美丽的爱情故事,其主题是凄美、哀怨的,是一种阴柔之美,是“优美”。 诗歌,也有明显的“优美”和“壮美”的区别。荆轲刺秦王,在临出发前和送他的人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的就是英雄赴难时的悲壮和必死的决心,是一种“壮美”;而南唐的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的愁思表现得凄楚、美丽,沁人心脾,是“优美”的。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心情下,也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审美表现。如课文上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就是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望岳表现的是“会当登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与豪情,属于“壮美”,而春望表现的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与愁绪,属于“优美”。 即便是在某个人身上,这两种审美风格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人,大气、刚毅,给人“君子坦荡荡”的感觉,富于男子汉的气概,富于阳刚之美。而有的人则不然。 从以上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美”往往是内在情感的,是和谐、宁静的阴柔之美;“壮美”往往是外在客观世界的、理性的,对立的、恢弘的阳刚之美。 泰勒在艺术哲学这本书中指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决定了艺术风格,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具有“壮美”审美风格的艺术作品,大多产生于波澜壮阔、纷争四起的时代,产生于人与自然较为对抗的区域,如黄河大合唱、三国演义等。具有“优美”审美风格的艺术作品,大多产生于和平年代,产生于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环境,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人们才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人本身的内在需要,如苏州园林、琼瑶的月朦胧 鸟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