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解剖神经系统基础理论(8).doc_第1页
生理解剖神经系统基础理论(8).doc_第2页
生理解剖神经系统基础理论(8).doc_第3页
生理解剖神经系统基础理论(8).doc_第4页
生理解剖神经系统基础理论(8).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一、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连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织。二、 1、神经系统的组成: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3、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部分组成。三、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2、 反射: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作出适宜的反应,这种神经调节过程称为反射。3、 执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四、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地集聚处色质灰暗称灰质。2、 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层称为皮质。3、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除了皮质之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灰质团块称神经核。4、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色泽白亮称为白质。5、 髓质:大脑和小脑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6、 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7、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为神经节。8、 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经。五、 脊髓1、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位置:位于脊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体下缘。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有颈膨大与腰骶膨大。脊髓圆锥和终丝:脊髓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自此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脊髓表面可见6条纵行的沟裂:即前正中裂、后正中沟、两侧的前后外侧沟。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即是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2、 脊髓的横切面:灰质: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灰质。每侧灰质可分为:前角、后角、侧角、中间带和中央灰质。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白质可分为:前索、后索和外侧索。3、 薄束、楔束:其位于脊髓后索内,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和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的肌、腱和关节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4、 脊髓丘脑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内,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越边后上升,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肢体的痛、湿、压和粗触觉。5、 皮质脊髓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内,起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大部分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处交叉到对侧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纤维在同侧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止于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四肢骨髓肌的随意运动。六、 脑1、 脑一般可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2、 脑干:自上而下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3、 脑干外形:延髓腹面:锥体、锥体交叉、橄榄; 延髓背面: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脑桥腹面: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小脑三角; 中脑腹面: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 中脑背面: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4、 脑干的内部结构: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5、 神经核:脑干的灰质由于神经纤维左右交叉,使灰质分散成许多团块 状,称神经核。6、 脑神经核主要有两种: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7、 脑神经核:与脑神经相连的神经核。8、 非脑神经核:参与组成神经传导通路货反射通路的神经核。9、 脑神经核:按性质和排列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躯体运动核、躯体感觉核、内脏运动核和内脏感觉核。10、 躯体运动核:共有8对,均纵列于正中线的两侧。中脑内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脑桥内有:三叉神经核、展神经核和面神经核延髓内有:疑核、副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11、 内脏神经核:共有4对,纵列于躯体运动核的外侧,均为副交感神经核。 中脑内有:动眼神经副核 脑桥内有:上泌涎核 延髓内有:下泌延髓和迷走神经背核。12、 内脏感觉核:仅有1对孤束核,位于延髓内脏运动核的外侧。13、 躯体感觉核:共有5对,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分别位于中脑、脑桥和延髓;前庭神经核和蜗神经核位于脑桥和延髓。14、 非脑神经核:主要包括薄束核、楔束核、红核和黑质等核团。15、 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纤维束构成。16、 上行纤维束:脊髓丘系、内侧丘系、三叉丘系17、 下行纤维束:锥体束。18、 脑干的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网状结构的功能。19、 间脑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20、 背侧丘脑:被内髓板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外侧核群的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接受全身浅、深感觉的上行传入纤维,其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主要终止于大脑皮质第躯体感觉区。21、 下丘脑:在背侧丘脑前下方,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和室底。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等。下丘脑的主要核团有视上核和室旁核等。由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室旁核和视上核,分别称室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输送加压素和催产素到神经垂体,释放入血液。22、 端脑:即左右大脑半球。23、 端脑的外形: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表面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五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24、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25、 基底核:为靠近大脑半球底部髓质内埋藏得灰质核团的总称,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新纹状体: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及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旧纹状体。七、 脊神经1.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2. 脊神经概述: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 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有运动性前根和感觉性后根合成,后根上有脊神经节。 脊神经为混合性,有4种纤维成分: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内脏感觉、内脏运动。3. 脊神经的前支,除了胸神经的前支外,均分别交织成丛,共形成有劲丛、臂丛、腰丛和骶丛。4. 颈丛:最重要的肌支为膈神经,属混合性。下行至膈,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部分腹膜等。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5.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构成内、外侧束核后束,主要分布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6.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小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其主要分支有股神经和闭孔神经。7. 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位于臀大肌深面,经股骨上端后方降至大腿后群肌深面沿正中线下行,分出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分支支配大后退群肌。八、 脑神经1. 脑神经概述:共12对,用罗马字表示其顺序:嗅神经、视神经、动 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其中、对脑神经为感觉性,、对脑神经为运动性,其余的、对脑神经为混合性。第对脑神经连于端脑,第对连于间脑,其余10对连于脑干。2.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按其分布和功能可概括分为4种: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3. 脑神经分布:嗅神经:鼻腔上部粘膜; 视神经:视网膜 动眼神经:眼的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滑车神经:眼上斜肌 三叉神经:咀嚼肌、头面部皮肤、鼻腔、口腔粘膜、牙龈和角膜 展神经:眼外直肌 面神经:面部表情肌、舌前2/3味蕾、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前庭蜗神经:螺旋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 舌咽神经:咽肌,腮腺、咽部粘膜、舌后1/3粘膜和味蕾、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和耳后皮肤 迷走神经:咽喉肌、颈部及胸腹腔脏器、心血管、腺体、耳廓、外耳道皮肤及硬脑膜 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舌下神经:舌肌九、 内脏神经1. 内脏神经可分为:中枢和周围两部分,周围部含有内脏运动纤维和内 脏感觉纤维 。2. 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3.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第1胸髓节第3腰髓节的灰质侧角。4. 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神经节、交感干和交感神经纤维。5. 交感神经节前核节后神经纤维的分布规律: 来自第15胸髓节段侧角的节前神经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神经纤维支配头、颈、胸腔器官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来自第512胸髓节段侧角的节前神经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神经纤维支配肝、脾、胰、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来自脊髓上腰段侧角的节前神经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器官和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6.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灰质的副交感神经核内。7. 副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纤维。8. 副交感神经节:多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的壁内,故分为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9. 副交感神经纤维分为:颅部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骶部副交感神经纤维。10. 内脏神经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以及内脏感觉神经在分布脏器的过程中常交织在一起形成内脏神经丛。11. 5个重要的神经丛: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腹下丛。12. 内脏感觉神经: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可借中间神经元与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完成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躯体反射,另一方面可经过一定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质,产生内脏感觉。 十、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及循环、脑的血管和脑屏障:1. 包在脑外的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2. 包在脊髓外的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3.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为硬膜外隙。4. 蛛网膜粒:脑蛛网膜在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并伸入硬脑膜窦内,称为蛛网膜粒。5. 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较宽阔的间隙为蛛网膜下隙,充满脑脊液。6. 脑室: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 第三脑室位于间脑内。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的背面与小脑之间。 侧脑室以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三脑室以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以正中孔和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7.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8. 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中。9.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左右椎动脉入颅后合成一条基底动脉。10. 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的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分支供应。11. 颈内动脉发出的分支主要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其中大脑前动脉又发出前交通动脉。12.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后动脉和到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