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docx_第1页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docx_第2页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docx_第3页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docx_第4页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地理学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1基本概念。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其一是区位因子,其二是原料指数。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具体识别办法是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二)运费指向论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而其它因素,如运输方式,货物的性质等都可以换算为重量和距离。1工业原料(industrial materials)的性质和重量。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不同,将其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原料指数大小,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从上式中可知原料指数是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时,需要多重的局地原料。而在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和。每单位产品的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3综合等费用线。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合等费用线来形象地加以说明。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可以图示如下(图38)。 (三)劳动费指向论 运费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而劳动费则不具有这种特性,它是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它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子。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劳动费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四)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与此相反,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集聚又可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两种类型:纯粹集聚是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是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三、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他的两部区位论著作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同时对现实工业布局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韦伯区位论具有以下特色: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的深入考察和理论研究,1933年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这一理论是在西欧国家工业化和城市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国家)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一、基本假设与基本概念 首先假定不考虑某些地理条件的差异,将空间看成是同一密度的、均质的,把现实进行简单化,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基本假设条件是:(1)研究区域为一无止境的广阔平原,所有方向上具有同等近便的运输;(2)平原上人口分布均匀;(3)消费者的需求(对货物和服务)由最近的中心地提供满足,且所有消费者都具有相同的收入和对货物和服务的相同需求;(4)生产者起着经济人的作用,努力使其经济行为合理,以追求利润最大和最大的可能市场。 克里斯泰勒的主要模式是根据市场销售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概念是商品范围和门槛人口这二个概念,它们暗示了居住区的等级和特定地区的向心性。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所需货物或服务,他们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消费者与市场的距离越大,对该货物的需求量越小,距离越近,需求量越大。当达到某个距离,消费者的交通费用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时,这时需求量为零。这个距离即为消费者为获得某项服务或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意行走的最大距离,也就是商品的范围(range of the good)。任何服务(或货物)都存在一个最小的需求和货物有利可图的最小市场范围,这是生产者为了维持生产成本及合理的利润所必须的。维持某项服务业得以存在的最低限度的顾客数称为门槛人口(threshold)。二、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 当各个生产者提供服务的市场区彼此相切时,这种划分方式的缺点是平原上留下许多空隙,成为服务的空白区。当各生产者提供服务的市场区域相互重叠时,重叠部分内的消费者如果按照最小距离的假定继续趋向各自最近的中心的话,于是将会形成具有正六边形的市场区,这种划分的结果是,使得整个区域既没有留下空隙,而每个生产者又没减少市场区域,所有市场区域相互之间完全相嵌,成为在几何上讲最为紧凑的系统。 上述是一种货物具有多个生产者时的情况,事实上,一个中心地往往包含多种类型的货物或服务设施。根据各项货物的门槛人口大小、利用频率高低等可把它们划分为高级货物和低级货物。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愈高,其需求频率越低,其等级愈高,门槛人口也愈大,如高档珠宝、高级汽车、高级服饰等。反之,商品的价格愈低,其需求频率愈高,其货物等级愈低,门槛人口也小,如各种日用品等。三、中心地等级体系的空间组织 克里斯泰勒分析了中心地等级体系形成的条件,认为中心地等级体系的空间组织受到三方面原则的支配:一是社会分工及市场经济的形成导致各级地区中心地成为交易市场和向它周围地区提供货物、服务的机构、设施的集中地,二是交通网的出现,导致在各种不同级别交通线的交叉点上城镇的形成;三是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各级地区都是由位于它的中心位置的城市管理的。据此,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一种形态都是按不同原则建立起来的最优的空间组织模型。1.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方便的服务。这种情况下,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底的系列是1、3、9、27、81,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及其他两个完整的低级中心地,中心地等级自高至低数目依次为1、2、6、18、54、。克里斯泰勒把构成高级中心地服务区内次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总数目,称为K值。在市场最优原则支配下,K3。2.交通最优原则 交通最优原则是要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当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二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