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规范答题与知识储备.doc_第1页
诗歌阅读规范答题与知识储备.doc_第2页
诗歌阅读规范答题与知识储备.doc_第3页
诗歌阅读规范答题与知识储备.doc_第4页
诗歌阅读规范答题与知识储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阅读规范答题与知识储备惠州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钟辉勇整理一、读懂诗歌1诗歌读懂了的标准把握:(1)“写什么”方面:形象(人、事、物),意象,意境;背景;主旨;题材(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 (2)“怎样写”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远景近景、视觉听觉、色彩形态、白描细描);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哀乐相衬;直抒胸臆);表现手法(赋比兴、衬托、渲染、对比、主客倒置、曲笔逆笔、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结构方法(起承转合、总分);创作方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语言特色和风格、诗眼、炼字。 (3)“为什么写”方面:思想情感主要是探讨“为什么写”的方面:一般采用动宾短语的句子形式或模式。抒发之情;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揭露;表现思想感情,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表达感情;流露的倾向;透露了的思想: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表达了的情致。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描述情感态度的类别术语如下:(一般做定语用)离愁别怨、送别惜别、依依不舍、羁旅之愁、牵挂关怀;忧国忧民、忧国伤时、山河沦丧、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赤诚报国、国破家亡、穷兵黩武;昔胜今衰、怀古伤今、物是人非;超凡脱俗、蔑视权贵、黑暗官场、世态炎凉、不甘寂寞;青春易逝、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壮志未酬;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清高孤傲、优游闲适、隐逸高洁;飘零沦落、孤寂凄凉、哀伤愁苦、孤独寂寞、失落惆怅;思念家乡、思念亲友、相知相思、失落伤感;淡泊恬淡、高洁坚贞、伤春惜春、悲凉凄恻、闲情逸趣、乐观豁达、乐观旷达;借古讽今、昔胜今衰;生活杂感、闺怨思夫、别情边愁、怜爱喜悦、凄清冷落。描述情感态度的中心语术语:忧愤、悲愤、喜爱、赞美、愉悦、欣喜、郁闷、忧愁、愁苦、痛苦、决心、渴望、担忧、悲叹、感伤。2读懂诗歌的整体感知方法:1抓关键意象、2抓个别动词、3抓主要的人或事(所言说所叙述之事)、4抓事物内在逻辑关系(因果推导)、5抓矛盾之处(不合常理之处)、6抓事物的对象特征(抓住辞藻,即分析修饰性语言)、7抓事物特征结合表现手法、8抓事物特征结合联想与想像。3读懂诗歌的一般方法:(1)看诗歌的题目;(2)看诗歌的背景作者;(3)看诗歌的语言特点(辞藻、修辞、手法、联想想象);(4)看诗歌的情语;(5)看诗歌的意象;(6)看诗歌的最后两句;(7)看诗歌的注释;(8)看诗歌的关键词句;(9)看诗歌的题材分类;(10)看诗歌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表情)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形象、巧析意境的知识储备: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深秋的萧索悲凉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漂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意境术语(四组意境术语可以排列组合,组成许多不同意境新术语,从而不同的意境氛围)宏阔:苍凉、苍茫、雄浑、雄奇、辽阔、开阔、壮阔、浩瀚、深远、渺远、高远、恢弘、博大等。细腻:空寂、空灵、空蒙、缠绵、幽静、幽深、幽美、宁谧、宁静、恬淡、恬静、清新、婉转、朦胧、悠闲等。繁复:繁丽、繁华、瑰丽、清丽、明丽、热烈、喧闹、高亢、淳朴、优美、幽美、迷人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肃杀、冷寂、孤独、荒凉、凄凉、凄清、凄切、悲壮、冷落、冷森、幽僻、封闭等。三、鉴赏诗歌的语言1、“语言炼字类”题目解题格式(1)品味关键词句:词句含义(色彩、情味)手法作用(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点评妙处(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析炼字: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该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析语言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鉴赏诗歌的“三关注”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在诗词鉴赏中,二要关注修饰语。在诗词鉴赏中,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在诗词鉴赏中,要关注语序颠倒。在诗词鉴赏中,要关注特殊结构。例如多个意象名词的连用,再如词语错位、语句的跳跃、成分省略、改变词性等。在诗词鉴赏中,要关注色彩组合。色彩组合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3、语言风格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工丽、直率、清幽、雄奇、奔放、悲慨、质朴、简洁、洗炼、沉郁顿挫、 苍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有音乐感。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明确表达技巧的范畴: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构思方法等四方面,内在手法之间有交错现象。(投影展示)1修辞手法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2表达方式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咏史言志(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情景交融(借人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白描运用、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味、态。“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味”是触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赋、比、兴(创作方法)(2)、联想、想象、对照、衬托、渲染、烘托、象征、铺陈、铺垫、含蓄、曲笔、逆笔(主客倒置)、用典、叠词、寄托、讽喻、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寓褒于贬、明褒实贬、小中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常用术语:送别惜别、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不甘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清高孤傲、优游闲适、飘零沦落、隐逸高洁、孤寂凄凉、哀伤愁苦、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怨、孤独寂寞、失落惆怅、淡泊恬淡、羁旅之愁、高洁坚贞、忧愤悲愤、喜爱赞美、伤春惜春、悲凉凄恻、闲情逸趣、乐观旷达、借古讽今、生活杂感、闺怨思夫、别情边愁、怜爱喜悦、忧国伤时1.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2.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3、从诗歌的题材分类读懂诗歌题材不同,诗歌所抒发情感就不同,相同的题材,自然情感就有相似性。1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通常是感慨兴亡盛衰、昔盛今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的感叹;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现实中不重用人才现象的批评;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2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主要的思想内容: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漂泊哀伤及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无比热爱与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用、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抒发厌恶战争、感叹生活潦倒、思念家乡亲人之情。3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主要的思想内容: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表达对自然的喜悦之情;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4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主要的思想内容: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英勇杀敌、赤诚报国、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抒发思乡之情;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叙述描写战士的艰苦生活、死亡阴影、残酷性,抒发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5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志趣,情趣,志向,爱好,心迹,感情,理想,操守等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6赠友送别诗赠友送别诗,主要的思想内容: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表达的是别后的思念、牵挂、关怀;表达的是分别时恋恋不舍之情;或抒发情深意长的勉励之情;表白理想信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谈禅说理诗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对事理的体察。8闲适隐逸诗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饮酒赏花,垂钓务农。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9思妇闺怨诗思妇闺怨诗,或表达对远在边地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写(贵族、皇家)女子的失落失宠的怨恨、孤寂、嫉妒。(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是抒发别离苦情。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是描写美人迟暮,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10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其他:诗歌题材交叉现象:1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2思乡诗,表达的是对故乡亲人朋友的牵挂思念。3战争诗,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4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六、规范答题的原则与步骤大前提大原则:针对给分,分点作答;运用数字,分条陈述;语言流畅,语法规范。答题步骤:1针对提问类型,运用诗歌术语。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或者翻译、或者摘引。3指出在突出事物景物的特点意境氛围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主旨或结构上取到了怎样的效果作用。七、诗歌高考的常见题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景物类、事物类、人物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这首诗歌的形象是怎样的?答题分析:他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常常采用的句子形式:诗歌描写了景物,勾勒画面,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心情,表现心境,表现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歌,又要用自己的饿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表述,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索凄凉等。注意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愉快、欢快、悲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之情。但切忌空洞,要具体化。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哀伤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例如1:绝句二首(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提问;此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回答:步骤1、这首诗歌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例如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答案】(1)(点明身份)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2)(具体分析)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3)(效果情感)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例如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1)(点明形象)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2)(具体分析)“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则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3)(情感思想效果)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中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例如4:(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画面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模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例如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问: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第1步)此诗描写了深秋月夜的景象,形成了清冷空寂的意境。(2)(第2步)夜深了,凉气阵阵袭人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夜越来越凉,露水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滴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萤火虫闪着点点微光,竹林外水边栖宿的鸟儿互相呼唤着。什么事都被战乱葬送了,清冷的秋夜就这样在我徒然的悲哀中过去了。这是一幅幽清冷寂的深秋月夜图。(3)(第3步)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例如2:(2007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提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答题模式: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角度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典例分析】例1(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案】(步骤一)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步骤二)颔联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三)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例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注飐zhn,风吹使颤动。试题: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参考答案】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美丽的自然景观:“一江烟火照晴岚”,写出了强烈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江上烟波与岸上山岚相映生辉的景象。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沙鸥在舞,芰荷恬淡,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江南的繁华富庶(或“人文景观”“市井景观”):“接画檐”写出了当地的富裕,人口的稠密,“十里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写出了市井的繁华热闹。【备考锦囊】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二、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朝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试题: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步骤一)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步骤二)“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点滴小事。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步骤三)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角度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向探究】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的思想感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2009年、2010年高考的18套试卷中,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全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2009年广东卷;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如2009年江苏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典例分析】例1(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武夷山中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步骤一)本诗借描写“青峰”“野水”“山雨”等意象,(步骤二)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步骤一)并借梅花的意象,(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例2(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试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备考锦囊】一、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这一点见上面的【课前自习室】)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5、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6、抓住注释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巩固练习】(20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试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角度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典例分析】例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试题: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答:同意。(步骤一)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步骤二)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步骤三)不同意。(步骤一)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步骤二)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步骤三)例2(2008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试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侯蒙志向高远。如结句所表达的: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备考锦囊】一、常见的设问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二、答题要领1、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4、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陷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又失公允的。三、答题步骤第一种模式: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第二种模式: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巩固练习】(2009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试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答题模式: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例如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提问:此诗歌主要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回答:1、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2、步骤二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3、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的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例如2: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答案】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例如3: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面这首诗歌。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答案】采用了动景、静景结合的方法。后两句动景,前两句静景,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赞美了充满蓬勃生机的兰溪山水。例如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面诗歌。(写一段赏析文字)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答案】这首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例如5:(1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定林(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炼的,往往一字一词就描摹出了事物的特征,深刻的反映了思想内容。答题步骤:1、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2、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例如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提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