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doc_第1页
双孢菇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doc_第2页
双孢菇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doc_第3页
双孢菇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doc_第4页
双孢菇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孢菇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2010-10-23 09:01:18|分类: 技术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丁志敏 郭媛晋城市柏基菌业开发有限公司目 录第一章 概述1第二章 生物特征1一、形态特征1二、生长发育条件2第三章 栽培技术4一、栽培季节和生产周期4二、主要栽培品种5三、菇房(棚)类型6四、菇房(棚)的整理9五、培养料堆制、发酵10六、建堆12七、翻堆13八、建堆后料堆微生物活动规律15九、培养料理化性状的变化16十、二次发酵17十一、后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变化18十二、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问题及预防措施19十三、播种20十四、发菌期的管理22十五、覆土23十六、出菇期管理28十七、采收32十八、采收后管理34第四章 双孢蘑菇的保鲜与加工34一、保鲜35二、盐渍加工35第五章 常见问题及处理36一、播种后种块不萌发36二、种块萌发不吃料36三、菌丝稀疏无力37四、退菌37五、死菇38六、地雷菇38七、薄皮菇39八、空根白心菇40九、硬开伞40十、锈斑菇41十一、红根菇42十二、畸形菇42十三、球形菇43十四、蛇皮菇43十五、玫冠菇44十六、鳞片菇和凹顶菇44第六章、常见病虫害的防治45一、双孢菇常见病害及防治45二、双孢菇常见虫害及防治46第一章 概述双孢菇俗称蘑菇,是国内外栽培规模最大,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著名的食用真菌,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助于消化,降低血压,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所以双孢菇被誉为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栽培,产量居各种食用菌首位,被称为“世界菇”,尤其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食品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的双孢菇生产以福建最多。栽培的方式主要是以手工为主,一般1平方米产量1015公斤。在“南菇北移”大潮的推动下,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发展很快。近年来,我基地与河南省许昌市真菌学会共同协作,在种植成功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在高产高效栽培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试验,总结出这套较先进可行的双孢菇栽培实用技术,以供广大菇农参考。双孢菇属草腐菌,主要原料是稻草、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秸杆和各种粪肥(牛粪、马粪、鸡粪、猪粪、饼肥等),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低廉。且栽培后的培养料还是很好的农家肥。目前,双孢菇已成为我国农村的一项新兴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生产双孢菇在晋城地区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第二章 生物特征一、形态特征1、菌丝体 双孢菇菌丝体灰白色至白色,细长有横隔膜,无锁状联合,线状菌丝多而发达。根据菌丝体的培养特征把双孢菇品种分为3种类型,即气生型、贴生型、半气生型。贴生型菌株菌丝主要贴状在培养基表面生长,抗杂抗逆性较强,菇体商品性状稍差;气生型菌株菌丝向空中生长,菇体商品形状好,抗杂抗逆性稍差;半气生型菌株介于二者之间。2、子实体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蘑菇,是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由菌盖、菌柄、菌褶和菌环四部分组成。菌盖初呈扁半环形,成熟后展开呈伞状,表面光滑,白色至淡黄色。菌肉白色,肥厚,受伤处变为淡红色。菌柄着生在菌盖中央,中生,白色,圆柱状,中心为疏松的髓部。菌柄表面光滑,肉质丰满,成熟后呈纤维化,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膜质。菌褶最初粉红色,开伞后呈暗褐色,离生。子实层着生在菌褶两面,80%左右的担子顶端着生两个孢子。孢子褐色,椭圆形,一端稍尖,长6.08.5微米。孢子印深褐色。二、生长发育条件影响双孢菇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线、酸碱度和土壤等。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双孢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生产上只有创造和满足双孢菇对各生长条件的要求,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高产、稳产。1、营养条件(1)碳源双孢菇是一种草腐菌,主要利用秸秆类物质作为碳源。凡是含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无霉变的禾草及禾壳类物质均可作双孢菇的碳源。但双孢菇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这类大分子物质直接利用能力很差。这些物质必须经过堆积发酵。通过发酵过程中的中高温微生物降解之后才能被很好利用。因此,双孢菇不适宜生料栽培,也不适宜熟料栽培,必须利用发酵料栽培。(2)氮源双孢菇可以利用的氮源以有机氮为主,尤其适宜利用畜禽粪;它不能直接利用蛋白质,但能很好的利用其水解产物氨基酸、蛋白胨;对硝酸盐利用不好;对硫酸铵可以利用,但施用量不能过多,否则培养料容易变酸,影响菌丝生长;尿素培养料的发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施用量不宜超过0.5%,否则氨气产生过多,影响菌丝生长;各类饼肥都是双孢菇很好的氮源。双孢菇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碳氮比量为171810,为使培养料堆制发酵后碳氮比达到17181;在配制双孢菇培养料时,原料的碳氮比应掌握在30331。对培养料粪肥及尿素的添加要严格按照这个要求进行。(3)矿物质元素矿物质元素是双孢菇生长发育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生产上常用1%3%的过磷酸钙、石膏、碳酸钙、石灰作为钙肥和磷肥。双孢菇培养料是以秸秆类物质为基本原料,其中有丰富的钾,因此,不必另添加。双孢菇生长发育适宜的氮、磷、钾的比例为41.23。2、环境条件(1)温度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2,最适宜为2226。25时,生长最快,是在10时生长速度的10倍;高于28菌丝纤细无力;低于18,菌丝短而浓密,但生长速度减慢;5以下和32以上菌丝基本停止生长。子实体分化发育的温度范围在822之间,最适宜的温度为1318。温度高,子实体数量多、密度大、朵形较小,菇肉组织疏松、重量轻、质量稍差,但两批菇发生的间隔时间较短,俗称“转潮快”;温度低,子实体数量少,个体大,菇柄短、菌盖肥厚,菇肉组织致密、单菇重、质量好,两批菇发生的间隔期较长;低于8,子实体停止生长。(2)水分和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适宜的覆土含水量在18%左右;菌丝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以75%左右为宜。子实体发育阶段,以培养料含水量60%65%,覆土含水量20%,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3)空气双孢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菇房一定要经常通风换气,排除各种有害气体。(4)光线双孢菇是能在黑暗条件下完成正常生活史的少数食用菌之一,即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中,都可以不需光线。在黑暗条件下能正常形成子实体,且菇体颜色洁白、菇肉肥厚细嫩、朵形圆整、品质优良;在有直射光的环境中,菌盖表面硬化、发黄,菌柄弯曲,菌盖歪斜。因此,双孢菇最忌直射光线,生产上要避免直射光进入菇房。(5)酸碱度适宜双孢菇生长的培养料的PH值为6.87.2,覆土层的PH值为7.0。一般播种时培养料的PH值调节至7.5左右,覆土层的PH值调节至7.58.0。第三章 栽培技术一、栽培季节和生产周期1、栽培季节目前国内双孢菇的栽培生产,主要根据自然气温来安排的,一年栽培一次。一般秋季播种,秋冬季节为出菇高峰期,第二年夏初生产结束。具体生产季节的确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和菇房条件灵活掌握,只要平均气温或菇房温度能稳定在2025即可播种,播种前2025天为培养料堆制发酵期。晋城地区适宜在9月上旬播种,以争取在10月中旬出菇。播种过早,前期温度高,容易烧菌;过迟则播种后发菌慢,出菇迟,影响产量。10月中旬至12月上中旬是出菇的黄金季节。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的,生产季节比常规应推迟510天。2、生产周期自然条件下双孢菇生产从培养料配制,发酵、播种到出菇结束需要68个月的时间。晋城地区具体安排如下:培养料堆制发酵(8月中旬)播种发菌培养(9月上旬),覆土管理(9月下旬)秋菇期管理(10月中旬到12月上中旬)越冬期管理(12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春菇期管理(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生产结束,清除废料(5月)。采用日光温室或者菇房在冬季有加温条件的,在低温季节仍可以出菇,就不需越冬管理,生产周期相应缩短。二、主要栽培品种菌种是双孢菇栽培的基础条件,就像农作物的种子一样,只有选用和生产优良的菌种,才能保证高产、优质、获得良好的栽培效益。1、AS 2796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品种,由福建轻工研究所培育。该菌株为杂交型,菌丝白色,基内和气生菌丝均很发达,菇体圆整、盖厚、色白、商品性状较好。1032菌丝均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出菇温度1024,最适温度为1420。耐肥、耐水和耐高温,适于用二次发酵培养料栽培,平均1平方米产菇10公斤以上。2、AS 3003由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培育。该菌株为杂交型,适应性广,产量高。菌丝灰白色,基内和气生菌丝发达,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426。子实体耐高温,菇色洁白,朵形圆整,菇体致密,不易开伞。较耐肥,耐水,适于二次发酵制备的培养料进行栽培。较耐高温,在22持续高温34天仍能正常生长,不易死菇,但在低温时出菇较少,因此可适当提早种植或春季栽培。3、176是国内最早大面积栽培使用的贴生型菌种,该菌株丰产性能比较好,抗病性较一般菌株强,较耐肥、耐水。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0,出菇整齐,朵形圆整,菇色洁白。产量一般在10公斤/平方米。4、111由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自波兰引进。该菌株属贴生型菌株,子实体圆整,柄粗短,菇体组织较疏松,菌褶浅棕色。水分不足时菌盖表面有磷片。单产与176菌株相似。该菌株较耐肥、耐水、耐高温,需要养分、水分较多,栽培时要适当增加含氮辅料,可适当提早播种。5、浙农1号该菌株是浙江农业大学应用紫外线诱变处理,从贴生型176菌株中选育出来,是国内大面积使用的高产稳产菌株之一。该菌株属半贴生型菌株,菌丝浅白色,线状菌丝少,适应性能好,抗逆性强,耐肥、耐湿,出菇早,转潮快。菌丝培养适宜温度为2025,出菇适温度为1020。菇体圆整,菇色洁白,菇体中等偏大。栽培时结菇水要早喷、重喷。产量一般在9公斤/平方米以上,高的可达1518公斤/平方米。6、F-56该品系山东九发引进意大利品种,温度比2796偏低,冬天出菇期短,该品种出菇密度大,菇体小而均匀,适合盐渍、出口及鲜销,产量每平方米1015公斤,市场价偏高于2796。三、菇房(棚)类型我国大多利用自然气温栽培双孢菇,菇房也因陋、旧、简。因地制宜的利用空房、仓库、果品库、地下室等。目前随着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利用温室,大棚和简易拱棚栽培双孢菇的也越来越多。1、床架式菇房床架式栽培是双孢菇栽培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其特点为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管理比较方便。菇房可以是标准菇房,也可以是普通民房、温室、塑料大棚等。床架通常采用竹、木、钢、水泥或硬质塑料等搭建,高46层,层距60厘米,床架宽11.5米。建设的标准菇房高4.5米、宽89米,长1517米顶部覆盖石棉瓦,内加盖薄膜。床架共8层,宽1米,间距50厘米。每座菇房的有效利用面积为500平方米左右。2、简易菇棚是利用房前屋后或果园,林间等空闲地因地制宜搭建的一种简易菇房,投资少,在我国比较常见。一般根据地形挖沟作畦,畦宽0.81.5米、高1520厘米,畦与畦中间开沟作操作道。上搭建拱形三角形拱棚,每5065厘米用竹片一根,拱顶距地面以人在操作道工作方便为宜。拱棚上搭建薄膜和草苫,然后直接将发酵好的培养料铺放在畦床表面进行栽培。由于畦式栽培受温度、下雨和刮风等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土壤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较大,因此环境条件控制难度较大。3、专用菇房专用菇房一般为床架式栽培,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管理比较方便。床架宽11.5米,46层,层距6070厘米,底层离地2030厘米,顶层距房顶1.3米左右。南北两面靠墙处走道宽约65厘米;东西两面靠墙入走道宽约50厘米;床架之间走道宽6070厘米。每条通道两端各开上、下通风窗,上窗的上沿低于房檐1520厘米,下窗的下沿高出地面80100厘米,大小以宽35厘米,高45厘米为宜,窗上袋16目的尼龙沙网。每条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拨风筒,筒高1.31.6米,内径0.3米。床架可选取竹竿、木材、钢筋水泥等材料搭建,床面用窗纱、竹竿、树枝等铺垫,密度以不漏料又透气为准。培养料分层铺放在床架上。4、塑料大棚其外观和常见蔬菜大棚相似,要求大棚东西走向,大棚菇房占地利用率约60%。塑料大棚房床架栽培和专用菇栽培相似。栽培面积按111平方米设置,要求棚长10米、宽5米、高3.54米。按222平方米设置,要求棚长12米、宽8米、高4.5米左右。搭建时先按设计要求搭建床架,床架宽150厘米、4层、层距65厘米,底层离地面2030厘米。三走道二床架,中间走道宽100厘米,两边走道宽6070厘米。棚架中柱高3.7米,边柱高3.1米。在床架顶上部固定若干拱形棚架,用粘(按)好的宽幅塑料薄膜将棚体整体覆盖,膜外再加盖草苫等遮阳物,通气窗开设在大棚两侧,可以先在塑料薄膜上划开窗洞,再用大小相同的塑料窗纱粘上,窗的大小为0.4米0.5米。大棚可以不设拨气筒,在门上部增设通气窗来代替。棚体要牢固,确保雨天不滴漏,下雪不凹陷。5、冬暖式大棚(日光温室)目前,我国北方多在地面建暖式大棚,其优点是保温保湿性能好,冬春菇房气温高,使冬季持续出,春菇产期提早,适于规范化,集约化大面积栽培。菇棚要求东西走向,坐北朝南方位,长4050米,宽78米,北墙高2米左右,四周墙厚0.6米,采用钢筋拱架结构,拱架间距米,前坡呈拱形,东侧留缓冲房做南门进出。在北墙设置上、中、下三排通风孔,南墙设置下通风孔,直径0.3米,孔距均4米,框架建好后,在栽培前一个月覆高强度农用塑料膜,覆膜后搭上草帘,用来调节温度和光照。培养料后发酵在温室内进行,将其放在一定的架上,料堆一般宽2米,高1.3米,每隔1米用直径1015厘米的木棒从料顶至底部打若干个通气孔,然后距料35厘米高处,搭拱形架,上覆薄膜,利用阳光照射自然增温,或辅助蒸气进行加温。日光温室可以地床栽培,也可以床架栽培。6、半地下式菇房一半建在地上,一半建在地下,兼有地上菇棚与地下菇棚的优点,保温保湿,冬暖夏凉,通风性能好,可调节光照,便于消毒等。菇房长1020米,宽34米,高23米,地下部分1.52米,地上墙高11.5米。地面打土墙或砌砖,两头有出入通道和密闭的门窗。房顶既可用泥灰渣构筑,亦可用塑料薄膜和草苫等覆盖。屋顶面筑成半坡形,与地面角度呈30度。屋脊每隔45米设一拨气筒,直径40厘米。地下部设进风筒,新鲜空气由进风筒进入菇房,从排风筒排出。半地下式菇房可以床架栽培,也可以畦床栽培。四、菇房(棚)的整理1、旧菇棚的整理菇棚是栽培双孢菇的场所,同时也是杂菌、害虫的孳生地,因此菇棚的消毒杀菌工作十分重要。(1)旧菇棚的地面、墙壁、床架、竹杆等设施由于在菇棚里有杂菌、病虫害的孳生以及在双孢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害代谢物质的积累,必须在采双孢菇结束后,随即加以灭菌、杀虫。方法:当菌床出菇稀少,没有生产价值时,就必须及时把培养料、覆土等清理出菇棚,以减少这些下脚料污染环境,为下一季生产创造良好条件。清料时先用甲醛(每立方米40%甲醛20毫升)、敌敌畏(每立方米80%敌敌畏5毫升)或消毒液对菇棚熏蒸一次,然后将废料运送至远离菇棚的地方,经暴晒堆沤后用作肥料,用于各种农作物、果、蔬和花卉的施肥。最后揭去棚膜至进料前。利用阳光暴晒进行杀虫灭菌。(2)进料前要进行一次彻底杀虫灭菌工作。消毒工作彻底与否,将直接影响双孢菇产量和质量。尤其是种菇2年以上,更要认真彻底地做好消毒工作。危害双孢菇生产的有害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以及害虫和螨类。菇棚的消毒用药也必须有针对性地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真菌性的病原菌的菌丝或孢子,容易在菇棚架、材料中潜伏,彻底消灭也非常困难,在菇棚消毒过程中需要正确选择药品,并反复消毒几次,一般半知菌类的杂菌,例如蘑菇粉孢霉、黄曲霉、链孢霉等,多采用消毒液、多菌灵进行消毒。其他真菌性病原菌则多采用硫酸铜,波尔多液喷洒消毒或采用硫磺、甲醛进行熏蒸。菇棚内虫类,可采取用菇虫净、敌敌畏进行喷洒或熏蒸。操作过程:进料前,将菇房地面撒上一层石灰粉后,再用5%的石灰水消毒液,敌敌畏将棚内墙壁全部喷洒一遍。喷后将菇棚用薄膜封闭,用硫磺(20克/立方米)或克霉净点燃熏蒸一天或者棚内设煤炉几个,将甲醛掺一半水置炉上进行蒸沸(40%的甲醛30毫升/立方米)密闭一天。前一天,用15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液将棚内墙壁、地面、棚架及立柱分别进行重喷一次,随后将地面撒一层石灰粉。2、新菇棚的整理新菇棚杀虫灭菌工作虽然没有旧菇棚复杂,但也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进行。消毒灭虫方法:进料前7天,用薄膜盖棚,封闭所有通气孔,按每立方米硫磺20克,菇虫净5毫升、80%敌敌畏5毫升、40%甲醛20毫升加一半水分别熏蒸一天(甲醛采用炉火沸煮方法;硫磺和敌敌畏采用燃烧的办法)进料前三天,用多菌灵或消毒液将棚内墙壁、地面、棚架、立柱分别进行重喷一次。喷后将地面撒一层石灰粉。五、培养料堆制、发酵双孢菇是一种典型的腐生真菌,又常被称为草腐菌。培养料是双孢菇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双孢菇菌丝体直接生长在培养料内,出菇以后,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培养料。在生产上培养料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菇的产量和质量。培养料必须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状和丰富的营养。为了满足双孢菇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培养料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堆制培养料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高温发酵,分解粪、草成分,消除粪臭,杀死害虫和杂草,从而制造出适于双孢菇生长的具有良性化性状的培养基质。优质的双孢菇培养料,物理状况应达到:含水量适中(68%70%),通气性能好,松紧度适中,草质柔软并富有弹性和韧性,色泽呈深咖啡色到褐色。含氮量基本不变,稍有升高,C/N为171左右;PH值7.47.7。1、栽培双孢菇的主、辅材料及其作用主料占总重量的90%95%,是双孢菇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辅料虽占培养基的5%10%,但它能补足培养料中的营养成份,调节碳氮比例和酸碱度;改善培养基的理化性状,促进堆料中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高堆料的发酵质量。(1)主料:双孢菇培养料主料是鸡粪、牛粪和稻草、麦草。鸡粪、牛粪:含有丰富的碳素和矿物质。是双孢菇生长时氮素的最主要来源。稻草、麦秸含有丰富的碳素,是双孢菇生长时碳素的最主要来源。麦草要求新鲜、无霉变、质地坚挺具有弹性。被雨淋发热变质或霉烂的草料,不可能得到高产优质的双孢菇。新鲜草料的含碳量为47%48%左右。(2)辅料:常用的辅料主要有过磷酸钙、石灰、石膏和尿素。过磷酸钙:含有效磷酸15%20%,堆料中添加过磷酸钙可补充磷、钙素的不足,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有利于堆料的发酵腐熟,还能与堆料中过量的游离铵结合形成氨化过磷酸钙,可以防止培养料铵态氮的逸散。过磷酸钙是一种缓冲物质,可使培养料的酸碱度变化的太过激,具有改善培养料理化性状作用,磷本身又是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一般用量为1%2%,通常在第二次翻堆时一次性加入。熟石灰:石灰除用于调节酸碱度、补充钙元素外,还有降解培养料中农药残留量的作用,此外,石灰还常用作消毒剂、杀菌和防潮剂,被誉为双孢菇的“万金油”。石膏:可直接补充双孢菇生长的硫、钙营养元素,虽然不含氮磷钾,但能使气态氮固定成化合态氮,能减少培养料中的氮素损失,还能加速培养料的机质分解,培养料中添加石膏,可使草料脱脂软化,防止发料中的腐植质凝结成颗料结构,使粘结的料变的松散,有利于氨气挥发,改善培养料的透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繁殖活动,提高培养料的持水力和保肥力。石膏能中和双孢菇菌丝产生的草酸,一般用量2%5%,第一次翻堆时一次加入。尿素:主要补充培养料中的氮素。2、培养料配方草料(稻草或麦秸)2500公斤、干牛粪1250公斤、菜籽饼175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石灰50公斤、石膏75公斤。草料2250公斤、干牛粪1000克、干鸡粪250公斤、菜籽饼175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石灰50公斤、石膏75公斤。草料2500公斤、干牛粪1500公斤或鲜鸡粪3.5方或干鸡粪1200公斤、尿素35公斤、石膏粉75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石灰50公斤。草料2250公斤、干鸡粪750公斤、菜籽饼10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石灰50公斤、石膏75公斤。草料4000公斤、饼肥100公斤、硫酸铵75公斤、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石膏40克、石灰40公斤。棉籽壳(玉米芯)2500公斤、干牛粪1500公斤或鲜鸡粪3.5方或干鸡粪1200公斤。尿素15公斤、硫铵15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石膏75公斤、石灰50公斤(7)玉米秆2500公斤、干牛粪或干鸡粪800公斤、菜籽饼100克、硫铵10公斤、尿素10公斤、石膏4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石灰50公斤以上均为100平方米栽培所需培养料的量,配方中的稻草、麦草可单独使用,如混合使用,以稻草70%、麦草30%或稻草50%,玉米杆50%的比例混合效果最好,不仅在养分上能互补,而且还能改善物理性状,有利于提高产量。六、建堆1、粪肥预湿建堆前三天,将干粪肥捡去石块等杂质,然后进行粉碎,100公斤干粪肥加水110公斤拌匀,堆成圆锥状,盖上薄膜,闷三天。2、草料预湿培养料发酵程度的好坏,关键是预湿,草料预湿应掌握越透、越匀越好,做到宁湿不干。预湿方法最好是在坑中用0.5%的石灰水浸泡,让其吸足水份,然后捞出与粪肥拌匀进行建堆,也可采用平地预湿,硬化地面上平铺草料4060厘米厚,然后喷水让其充分吸水,第二天堆成一米高的堆,改用喷50%的石灰水,第三天继续喷水,让其湿透、湿匀,做到宁湿不干,切匆在预湿中直接撒石灰粉。3、拌料拌料均匀是决定发酵成功极为关键的措施之一,“拌料不均匀,种菇坑死人”,所以在拌料时一定要将预湿好的草料与粪肥按比例充分拌匀,越匀越好。4、建堆建堆场地必须平坦、坚实、无积水,卫生,排水畅通,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源及畜禽活动场所,水泥地面或柏油地面最好,建堆前一天,在堆地撒一层石灰粉或喷一遍石灰水,建堆时把局部没有湿透的麦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水坑内浸泡,放在堆顶,堆向最好是南北向,堆宽1.61.8米,堆高1.82.0米,长度不限,堆四周要垂直,严禁上宽下窄或下宽上窄,堆顶成龟背形,然后覆盖草苫,建堆时将尿素均匀的散入。建好堆后第二天一早开始测温,待温度升到65开始算起,34天即可翻堆。下雨时必须用薄膜覆盖顶部,雨后立即撤去,防止闷料厌氧。建堆完毕,用1500倍敌敌畏或金星消毒液将料堆表面全部喷撒一遍。七、翻堆翻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粪草的多次翻动,把干燥冷却层与好气发酵层和厌气发酵层的粪草互换位置,排除料堆发酵时产生的废气,检查和调节培养料的水分、PH值,加入辅料改善料堆各部位的通气、供氧,满足微生物繁殖活动和要求,促使料堆温度再次升高,促进培养料分解转化、腐熟均匀。翻堆次数取决于培养料腐熟的快慢程度,快则少,慢则多,一般为三次。翻堆的方法及要求:翻堆时需把冷却层及厌气层、发酵层与好气发酵层互换位置;干的、生的翻到好气发酵层,湿的、熟的翻到外面;把粪草充分拌松、拌匀,促进料堆发酵均匀一致,在培养料堆制过程中,由于前期粪草未经腐熟,料堆疏松、通气性差,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本身有害的代谢产物积累增多,生活力衰退,分解物质的能力降低,料堆温度下降快。因此,在翻堆时需采取相应措施,水分调节应掌握先重后轻、先湿后调原则,生产上叫一湿二调三看,即在第一次翻堆时,水要浇足,第二次翻堆时要基本调好,第三次翻堆时要看料含水量,适当调整。1、第一次翻堆 本次翻堆一定要把水份调节好,调节水份是关键中的关键。水份要均匀,含水量达到82%以上,用手紧握培养料滴出10滴水左右,做到宁湿不干。翻堆前堆底留好通风道或垫好木棍支架,以利于翻堆后麦草通气。另外把石膏粉结合翻堆均匀加入,翻堆时如果偏酸可用2%5%的石灰水调节,PH值达到8.08.5,堆高、堆宽及堆形不变,长度缩短。翻完堆后清扫堆周围的杂物,搞好环境卫生。第二天开始测温,做好记录。待温度升到65时算起,保持23天,不要超过4天,就要开始下次翻堆。2、第二次翻堆 本次翻堆必须调节水份,水的含量要适量,达到75%左右,PH值8.08.5,用手紧握培养料滴23滴水,切忌浇水过重,翻堆前可先把堆周围的培养料用喷雾器喷湿再翻,也可先把堆外表的干料集中到一块进行浇水让其湿透,放进堆的中上部,让其更好的腐熟,第二次翻堆时,粪草开始变软腐熟,吸水性增强。翻完堆后,可立即围绕堆的四周及表面喷一遍杀菌消毒液,然后再喷一遍杀螨剂,翻堆时间仍然按照65以上的温度保持2.53天。3、第三次(或第四次)翻堆 本次翻堆主要调节堆四周表层水份,含水量达到72%左右,PH值达到7.88.2。翻堆前务必留好通气道或垫好木棍支架,在通气道或支架上每隔一米竖立一根木棍,当温度升到65时,应当及时拔掉木棍,让其通气发酵,保持2.53天。一般情况,调水适当,堆温正常,前发酵翻三次堆就可以,如果调水不当,或料温度偏低,经过三次翻堆培养料仍然偏生,还要进行第四次翻堆。经过一次发酵(前发酵),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72%左右,PH值达到7.88.0。C/N为201,含氮量1.82.2%。含氨量0.40.6%,用鼻子闻培养料仍能闻到较浓的氨味,颜色深褐色或灰褐色。以上三次翻堆重新建堆后,都要用金星消毒液、敌敌畏液喷洒料堆周围,并覆盖草苫。从建堆到前发酵结束大体需16天左右。八、建堆后料堆微生物活动规律建堆后料堆中各类低、中、高温的微生物群体很快建立。初期,由于堆温低、料内微生物以细菌最多,中温微生物次之,高温微生物较少。细菌优先利用料内结构不很复杂的物质而加快自身的繁殖,从而促使堆温上升,接着中温(2038)放线菌、中温(4050)纤维分解菌等腐植霉菌大量繁殖,此时结构复杂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酸、淀粉高分子物质得以分解。随后料温度继续上升,一些中低温的微生物相继死亡,代替的是高温(5065)放线菌、高温纤维分解菌等腐植霉菌增多。当堆温升到70以上时,料堆中心腐植霉菌微生物几乎不复存在,出现一些嗜热放线菌和嗜热细菌。当堆温超过80时,大部分微生物被杀死,物质的分解和转化就无法进行,加上微生物的繁殖活动,料堆内的通气条件、营养成份、含水量的分布都先后出现不平衡状况,进而造成微生物的活动逐渐减弱,堆温开始回落。生产上采用翻堆等措施,就是重新调整和改善料堆内部的通气、水分、营养条件,以促进微生物再度繁殖活动。当培养料轻微生物多次分解转化,并达到双孢菇生产所需要的标准时,堆制发酵就此结束。九、培养料理化性状的变化堆制过程中,各种利用粪草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各自分泌的酶系,分解培养料的成分变化可溶性的成分,把蛋白质等有机物转化为各种氨基酸,铵盐把非代谢氮转化微生物菌体蛋白或木质素蛋白素复合物,以便于菌丝的吸收和作用。微生物在活动中产生的发酵热,可使培养料的质地由硬变软,拉力减小,色泽由黄变棕,还可以杀死相当部分的有害病虫。微生物制造的各种碳水化合物,如多糖可增加培养料的吸水和保水力;微生物制造的生长激素、维生素,如腐殖酶类合成的B族维生素,嗜热放线菌产生的生物素硫胺素、泛酸和烟酸等,可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培养料中死亡的微生物残体也为双孢菇生长积累各种各样的营养源及水分。由此可见,各种微生物的繁殖活动为双孢菇的生长制造了一种选择性的优质培养料。须指出的是:建堆后料内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和培养料理化性状的变化是受料堆本身的水、空气、营养、温度等条件制约的。在自然界发酵,上述繁殖活动的正常进行,只局限于料堆内部分料层,整个料堆的正常发酵过程需经几次料层部位的调整(翻堆)才能达到,一般来说,建堆后料内的发酵状况自表向里可分化为三层,表层因受风吹日晒,含水低,温度也低,基本上没进行正常发酵,厚度约710厘米,形成一层干燥冷却层,由表往里为好气发酵层,这部分培养料分解的最好,堆温也最高,料堆里面扣除中央部分和接近底层的料层,透气性差,温度低,发酵不良,称厌气发酵层。因此,培养料发酵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促进微生物的正常繁殖活动,才能增加料堆内的好气发酵层的比例,缩小干燥、冷却和厌气层的比例,加快料堆的腐熟过程。十、二次发酵二次发酵亦称后发酵,培养料发酵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次发酵的工艺是否正确。后发酵是在控温条件下,利用好气嗜热微生物在50左右温度下,进一步分解复杂的有机物,将简单的糖类和速效氮,转变为菌体蛋白,最后为双孢菇所利用。同时消除了培养料中游离氨和容易引起杂菌发生的糖类。在后发酵过程中利用巴斯德的消毒原理,进一步将不利于双孢菇生长的杂菌、害虫消灭。同时,培养了大量的对双孢菇生长有益的微生物,最终使得经过后发酵的培养料成为只适于双孢菇生长的有选择性的培养基质。后发酵能够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幅度为2040%。1、室外堆式二次发酵:料堆底部用砖垒宽60厘米、高40厘米左右的通风道,上铺木棍(板),以不漏培养料为准。培养料在通风道四周及上面建堆,四周垂直,高度1.52米。宽1.61.8米,长度1015米,最短不小于8米。建堆时把气筒置于通风道上,间隔1米。位置中间,拔气筒直径1520厘米或1515厘米建好堆后用塑料膜或其他堵塞物将拔气筒上口堵死。料堆用拱棚封闭,薄膜离料堆30厘米左右。两侧和一头、中心各插一支温度计,时间大约10.15小时,料温可上升到60左右,维持1012小时(巴氏消毒),然后逐个打开拔气筒口,先由中间后至两头,使温度48小时之内逐渐降到50左右,若降不到50左右,可打开通风窗,实在再降不下温度,在料堆两头中间处开5050厘米通风窗,当温度降到50关闭通风窗),再经48小时从50降到28左右,后发酵进行完毕。大约67天。2、室内床架式二次发酵一般在菇房外发生蒸气,用塑料管送入菇房加热,此法温度上升快。湿热空气穿透力强、高温湿强,培养料入房时含水量应偏干些,掌握在6568%左右,最好存放在中间三层架上,堆放时将料拌松,培养料进房后会自然升温,随后开始加热,将料内虫卵杀死,使料温和菇房温度升到6062,注意:最高不超过65。维持812小时,此阶段料温不能升得太高,以免杀死有益生物。接着上下、左右适当通风,使料温降至5055,保持46天。大量培养对双孢菇生长有益的放线菌,腐殖分解类菌,使培养料得到充分分解、转化。这个阶段的供热主要是补偿由于加强通风供氧造成的温度下降所需的热量,以防止温度升降幅度过大。控温阶段结束后,停止供热,缓慢降温,当料温降至45时,逐渐打开上、中、下通风窗及拔气筒。使料温降至常温,第二次发酵结束。正常进行二次发酵后的培养料,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白色的有益真菌和放线菌的菌丝;培养料的颜色变为黑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有韧性而不粘手;有香味而无氨味;含水量6870%左右;PH7.47.7;氨含量0.04%以下,C/N为161。十一、后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变化后发酵过程是一个微生物生长,繁殖消长变化的过程。主要应保持好气性嗜热微生物的生长,并迅速形成丰富的微生物群体。同时消除有害的微生物的群体。其过程中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灭菌过程前发酵结束后,由于发酵不均匀,培养料内仍有线虫、螨、蝇及其卵、幼虫、病原菌、孢子等。培养料内主要的有害生物体的致死温度是:菇蝇类、线虫、螨类、瘿蚊等555小时;褐色石膏霉604小时;绿霉606小时;褐斑病菌、疣孢霉病菌602小时等。根据这种情况,后发酵开始的巴氏消毒阶段要求培养料温度达到60左右,维持1012小时,就是为了杀死以上有害生物体。2、腐熟过程通过二次发酵巴氏消毒,消除了病菌、害虫,还不是最适于双孢菇生长的培养料,消毒后的培养料还必须经过腐熟过程之后,才能变为适于双孢菇生长的具有选择性的培养料。腐熟过程是在限定的温度、氧气、湿度等条件下完成的发酵过程,主要是通过无数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而达到的。3、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一些中温菌-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被消灭。而甚为活跃的是一些嗜热性有益微生物。放线菌得以大量繁殖。十二、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问题及预防措施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所属条件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容易产生下列问题:1、粪多、草少,料堆压得过紧,造成透气不良,厌氧发酵堆温不高 发现这种情况,就及时采取措施,提早翻堆,将培养料拌松,缩小料堆,增加通气性,以提高堆温。2、草多、粪少,堆得太松,垛太小,经风吹日晒,料内水分蒸发,粪草过干,微生物活动困难,堆温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也应提早翻堆,将料堆适当放宽,适当拍紧,加足水分,以利于升高堆温。3、翻堆时发现部分培养料发黑、发粘、发臭或发酸 这主要是由于培养料内水分过多,造成厌氧发酵的结果。应在翻堆时将中间黑、粘、臭、酸的培养料翻到外面,将料抖松,散发水分,在料堆内打洞,增加透气性。4、料堆内产生白色粉末状物质,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耐高温的放线菌容易大量繁殖、生长,消耗培养料的养分 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的部位,必须浇足水分,以便防止高温区的部位过干。5、料堆内草腐烂,粪块生、有霉气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培养料前期堆温不高,又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培养料不是腐熟而是腐烂需及时翻堆,提高堆温。6、后发酵结束培养料过干 主要原因是前发酵结束后,培养料含水量未适当提高,后发酵期间又未能采取保湿措施。播种前虽又补水,但易引起杂菌的感染,此时可用消毒液、多菌灵溶液调节水分,既补充了水分,又可防止杂菌的发生。7、鬼伞 鬼伞孢子大量存在于粪堆和霉变的稻草、麦秆等植物体上,在高温、高湿和碱性环境特别是培养基有较多氨气存在时极易发生。鬼伞在子实体发生前,菌床上没有明显的特征。一旦子实体形成,则可看到许多灰白色或黑色的小型伞菌,散生或簇生。防治方法:防止鬼伞发生应从培养料堆制入手,首先应将畜粪、稻草麦秆晒干,特别是已霉变的透露麦秆应晒干,杀死鬼伞孢子,选用适当的培养基组成,防止高氮含量。室外前发酵时若发现料堆周围有鬼伞发生必须将其翻入堆中心,让高温杀死其菌丝和孢子。室内后发酵时温度应逐渐上升,并适当通风换气,供应充足的氧气,以免产生厌气发酵,使料内氨气充分散发,提早覆土能抑制鬼伞的生长。十三、播种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1)菇房消毒 培养料进菇房前,按每立方米甲醛10毫升、菊酯类农药10毫升进行12次空菇房消毒。拱棚畦式栽培时,畦式菌床上洒干石灰粉,太阳暴晒3天以上杀菌、杀虫。菇房消毒后将发酵腐熟好的培养料及时铺放在菇房的床架(畦)上。培养料全部进房上床后,要彻底清扫地面杂物,最好紧闭门窗和拨风筒,再次进行熏蒸消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菇房的病原物。次日打开门窗和拨风筒,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2)翻料 在消毒和通风后,还要进行一次翻料,又称翻格。即将在菇床上铺好的培养料再上下、里外翻动,混匀拌松、翻平,排除料内废气,除去土块等杂质,使培养料松紧一致、厚薄均匀、床面平整,以免出菇不匀而影响产量。(3)检查 播种前要对培养料的含水量、PH值等再检查一次,特别是二次发酵的培养料,含水量往往偏低。这时就要边翻拌、边喷石灰水,以此来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使其达到65%68%(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渗出或滴下一滴)。最后调节PH值至7.5左右。(4)工具处理 播种所用工具如面盆等必须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试消毒。(5)温度测定 播种前一定要检查室温和料温。室温在2025以下,料温稳定在28以下,无再升温现象时才可播种。(6)菌种检查 播种前应对栽培种进行严格检查,选择菌丝粗壮、洁白、无病虫害、菌龄适中的菌种。2、铺料厚度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地铺在准备好的床面上。合适的铺料厚度与培养料质量、栽培区域和栽培季节有关。铺料要求厚薄均匀、松紧一致,床面平整。一般铺料厚度为1820厘米,晋城地区铺料厚度以2025厘米为宜。3、播种期和播种量播种时期的选择应视当地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当平均温度下降到2728,并且气温呈下降趋势时即可播种。24左右是最适宜的温度。若温度偏高宁可推迟几天也不能在高温时播种。当然播种时间也不能因求稳而盲目推迟,否则产菇时间缩短,从而不能高产。一般可根据当地秋菇发生的始期或当地旬均气温降至18以下的始期为准,倒查35天左右即为播种时间。播种量主要以培养料的投料量为依据,结合培养料质量、菌种类型、播种迟早等灵活掌握。一般来说,每立方米菌种用量为:750毫升麦粒菌种12瓶,500毫升输液瓶22.5瓶。4、播种方法翻播加撒播。麦粒菌种属于颗粒型、易分散,可采用翻播加撒播的方法。即先将种量的60%均匀撒在料面,用手或叉翻动培养料,使种块翻入或拌进料层内部,再将余下的种块均匀撒在料面,然后薄铺一层培养料,并轻拍料面,切忌压实,以保湿定植。播种时注意种块的均匀度。此法播种速度快,菌丝封面早,杂菌污染少,发菌整齐,不易发生球菇。但应注意发菌早期加强菇房保湿,且此法用种量较大。播种后35天要检查发菌情况。如发现个别菌丝不萌发的地方,应及时补种。如果发现杂菌,要注意通风,并在杂菌处撒石灰粉。如成批不萌发、不吃料则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十四、发菌期的管理发菌期管理指播种至覆土这段时间的菇床管理。播种后管理的重点是抓好菇房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调节,以促进双孢菇菌丝在培养料中定植萌发和迅速生长,控制病虫害的发生。1、初期控温保湿发菌发菌期最初3天以保温为主,不通风或微通风,要紧闭门窗及拔风筒。播种后菌丝生长使料温上升,因此要控制温度在28以下,25左右较适宜,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5左右,以促使菌丝萌发。若温度超过28,可在夜间通风降低温度。3天后。种块菌丝已定植生长,此时可加大通风,以降低料温,并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2、中后期通风发菌播种3天后。当菌种块菌丝已经萌发时,可逐渐增加菇房通风量,温度在25以上时,早晚通风,中午关闭门窗。57天后菌丝已进入培养料,此时在保持菇房内湿度的同时,逐渐加大菇房的通风量,保持空气新鲜,并适度吹干料面,以防杂菌发生。710天菌丝伸入培养料一半左右时,可揭去薄膜等覆盖物,加强通风,促进菌丝进一步向料内生长,直至菌丝长到料底部,在此期间,料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2226,最高不能超过28。如床面过干,可喷水于覆盖的报纸上,让料面逐步吸湿转潮。从播种到菌丝长满培养料大约需要20天左右。十五、覆土双孢菇栽培必须覆土,子实体要在覆土之后发生。覆土质量的好坏,与双孢菇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的关系。1、覆土材料的基本要求(1)要求 结构疏松、透气性好、有一定的团粒结构;有较高的持水能力,以供应双孢菇子实体的生长;含有少量的腐殖质(5%10%)和矿物质(起缓冲作用),但不肥沃;有适宜的酸碱度,以PH值7.28为宜,以抑制其它霉菌的生长;无害虫和病菌,而含有必需的有益微生物,如臭味假单孢杆菌等;含盐量低于0.4%。(2)选择 覆土材料以泥炭土、壤土、黏壤土为好。这样的土壤透气性好、持水力强、干不成块、湿不发粘,喷水不板结、失水不龟裂。黄泥土、沙壤土、沙土等透气性好,但持水力差、无养分、黏性差、不易形成颗粒,不适合做覆土材料。黏土的持水力强,但吸水速度慢、透气性差、易板结,一般都不使用。国内常用的覆土有稻田土、麦田土、塘泥土、河泥土、田园土等。目前我国双孢菇栽培上所用覆土多为黏壤土,现推荐我国北方近年来大面积生产使用的覆土材料的配方(按100平方米菌床用土量):配方1:壤土4立方米,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15公斤。石膏粉17.5公斤,干发酵麦秸粗糠75公斤,石灰粉15公斤。配方2:壤土4立方米,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及石膏粉各17.5公斤,麦糠(稻壳)50公斤,石灰粉15公斤、2、覆土的配制(1)壤土的制作:覆土前半个月取耕作层20厘米以下的土壤,打碎、晒干后过筛(一寸或九目筛)。(2)干发酵麦秸的制作:在培养料堆制发酵时,多制一些,晒干后用粉碎机粉碎。(3)麦糠(稻草)的处理:取干净、无霉变的麦糠(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