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doc_第1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doc_第2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doc_第3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doc_第4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讲课纲要教师简介:夏晴,现为中文系讲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目的: 这一段文学史主要讲授从魏晋到唐代七百年左右的文学。通过比较系统地介绍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使同学们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优秀文学作品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能够深入分析、把握优秀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掌握这一段文学的基本样式(诗、文、小说)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学会评析此期出现的文学现象、文学规律,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古为今用,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 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同学们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能比较科学地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要求一般掌握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衰落消沉时期的概况。 二、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年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罗宗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并参考以下书目: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中国文学史(一、二册),游国恩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1版 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9月北京第1版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 沈玉成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 唐代文学史,乔象钟、 陈铁民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北京第1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10月第1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 三、课程内容 上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概说一、 本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状况魏晋南北朝文学指的是从汉末建安到隋文帝统一中国前的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文学。在这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变,从两汉的大一统走向分裂动荡,统治阶层不断进行争夺最高政治利益的吞并混战,给人民百姓带来巨大的苦难,社会生产因而停滞甚至倒退,经济萧条。由于政治的动荡和残酷的杀戮,统治思想发生变化。儒学衰落,兴起虚无旷放的道家学说玄学, 佛教在社会上也大为盛行起来。二、 门阀制度膨胀。门阀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与庶族之分,从东汉末开始,世家大族就占据了政治经济的重要地位,曹操时代虽然对门阀势力进行了抑制,但到了魏晋尤其是两晋,政权的建立往往依靠世族地主的支持才得以建立维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把持了垄断地位,文化上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门阀制度恶性膨胀,使大批出身门第不高的才华之士沉沦下僚 。三、 文学开始走向自觉时代。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段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期,是随后高潮的准备阶段(文学走向自觉现有新的观点,认为是在西汉中)。其主要标志在:、文学观念的树立。、文人对乐府民歌进行了大量的改造,诗歌从民歌发展为更讲求审美价值的文人诗;同时文学的审美趣味不断发展变化。、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艺性散文从先秦文史哲混为一体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诗乐开始分离,五言诗主盟文坛,同时出现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七言诗;骈文盛行并达到成熟;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大量出现、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空前繁荣。 第一章 建安文学与曹氏父子 一、 建安文学1、 建安文学的概念指从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始的、约45年时间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以建安七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创作具有个性化;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五言诗达到成熟,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开启文人诗的时代;风格上慷慨悲凉,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论及此期的文学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后世誉为建安风骨。2、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二、 开一代诗风的曹操1、 曹操是一代雄主,作为政治家,他头脑精明敏锐,文武策略善于随时而变,敢于逆流俗而上。同时他又是一个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是建安文士的领袖。其诗可谓开一代风气。2、曹操留下来的诗全是乐府诗。不过曹操对传统的民歌乐府进行了改造,虽大多袭用汉乐府旧题,却是旧瓶装新酒,具有时代特点与个人风格,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宋人敖陶孙评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作品古直悲凉,而有一种雄强的气魄和力量。其四言诗的创作可谓是诗经后的奇响,在两汉以来的文人诗中显得尤为突出,而曹操之后,四言诗基本没有出现优秀的创作者。3、 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可分为记事、述志、游仙这几类。记事如写社会现实、反映军旅生活。蒿里行、薤露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却东西门行等;述志如短歌行、度关山;游仙的陌上桑、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等。名篇有蒿里行、薤露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等。三、文士气的曹丕诗1、曹丕在政治上不及其父亲雄才大略,但在文学上他有两点历史贡献:一是写了第一篇文学专论典论论文,将文学摆到“不朽”的地位;二是创作有迄今发现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体诗燕歌行。曹丕的诗歌主要有军旅、宴游、拟乐府。诗风有文士气,语言上注意修饰;抒情性较强,细腻委婉,以游子思妇、离情别绪的内容为多,燕歌行二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可以说曹丕的创作明显表现出从乐府民歌向文人化转变的新动向。2、燕歌行的分析。秋景起兴;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一韵到底,形成悠扬的旋律感,表达出感情的细腻委婉。四、 建安之杰曹植 1、曹植是曹丕的胞弟,从小聪颖,富于才华。受到时代风气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少年时就有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他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约30岁前,他过着贵公子的生活,由于才高绝伦一度深受父亲赏识,几次愈将其立为太子,但最终失败。曹丕称帝后,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打击,命运惨淡,40岁就抑郁而终。2、 曹植的文学观与其兄曹丕恰恰相反。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功业之求,认为文学是“小道”,“未足以逾扬大义,彰示来世。”功业梦想最终幻灭,而其复杂的身世际遇促成创作上的成熟,成就了文学上的千古名声。 3、 曹植的诗歌创作根据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歌浪漫乐观,主要有下面这四类内容:a.反映贵游生活,有一定的浪漫浮华气息。以名都篇为代表。b.表现同情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如泰山梁甫吟、送应氏(之一)(其中“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可与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王粲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相比)。C.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少年的豪杰意气,以白马篇为代表。D.赠友之作,如赠王粲、赠徐干等,感情真挚。4、 曹植后期的诗歌表现遭受猜忌打击和怀才不遇的忧愤哀伤,多运用比兴象征手法,低回曲折,艺术上更臻成熟,人生遭际的不堪,带给他种种心理折磨,成为他诗文创作的丰厚营养。以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为代表。 5、作品分析: 白马篇:塑造了武艺高超、英勇豪侠的少年英雄形象,亦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起笔振拔,接下分别写武艺高超、杀敌奋勇、公而忘私视死如归的内心世界,从外在到内在的完整形象。 赠白马王彪:诗前序和有关背景简介,白马王曹彪,植异母弟,任城王曹彰,同母兄,黄初四年赴京会节气(藩王朝会制度,行四节气之礼)事件。全诗共七章,第一章写离开洛阳回封地途中的眷恋伤情和对前途的担忧。第二章途中受淫雨困顿的艰阻难行之况。第三章写谗言巧语的小人颠倒黑白、挑拨离间,逼得兄弟骨肉分离。第四章写初秋的原野苍茫萧条之景,抒发无限的凄凉孤独之感。第五章悲悼任城王之死,叹息生命短促,自己老之将至。第六章抒写与曹彪的惜别之情,宽慰对方而又无法抑制骨肉仓促分离的苦痛。第七章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知道后会无期,以希望彼此珍重诀别。全诗贯穿着生离死别的迁世之悲,同时也有对自身受到朝廷(曹丕)猜忌、压迫的怨愤。艺术上章与章之间采用顶针格加以蝉联,全诗连绵一体,读起来回环反复,把诗人激愤又悲痛的情感层次分明、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出来。注意之处:第三章的比喻手法(鸱枭、豺狼、苍蝇);第四章的情景交融手法(景物描写的作用);全诗的情感内容(对京师的眷恋之情、对小人的激愤之情、行走萧瑟秋野的凄凉伤感之情、骨肉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情、前途凄迷、人生短促的无奈之情)。 吁嗟篇的转蓬形象,通篇的比喻手法。 6、曹植被钟嵘称为“建安之杰”,诗歌特色如钟嵘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者主要指其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慷慨多气,主体情志充盈丰沛,自有一股遒劲之力;后者主要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起调往往惊挺,好用比兴手法,词采丰富、典雅流畅。曹植诗丰富的抒情性和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7、曹植的辞赋与表文同样十分出色。代表作抒情赋有洛神赋,文有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情感意气贯注,词章彪炳华美。洛神赋借神话故事加上美丽想象,描述了一个人神恋爱的动人故事。历来有关该篇主题思想的介绍,可以理解成洛神是曹植追慕的理想的化身,可最终“人神道殊”,不得遇合。赋中对洛神容貌、风度的描绘,乃千古名句,充分展示了曹植驰骋文采的天赋。 五、建安七子与蔡琰 是建安文士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子”中以王粲成就为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代表作有七哀诗和登楼赋。登楼赋是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王粲从长安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见其貌丑体弱,不予重视,本赋写于滞留荆州13年,极写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感叹。注意开头结尾的铺叙手法,中间抒写乡思的圣人、穷人、达人的典故运用。七哀诗:汉末大动乱的背景,个人的流离与人民的苦难相结合,感情沉痛,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艺术上精炼凝重的概括与典型情节相结合,善用白描手法渲染悲剧气氛,寓抒情于叙事中。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也有很高声誉;女诗人蔡琰身世苦难,写有五言体的自传性叙事长诗悲愤诗,悲情深长,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二章 魏末及西晋文学一、正始文学1、 魏末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从魏末的正始元年(240)起,大约25年的时间,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集团为夺取最高政治利益,与曹魏集团展开激烈的夺权斗争,采取种种高压残酷手段迫害异己人士。广大士人功业追求之想破灭,于是在士林中兴起崇尚道家的虚无超脱思想玄学,追求个体的逍遥旷放,另一方面又对生命充满悲观消极思想。传统的儒家思想式微。 玄学: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用老庄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魏正始年间,为了调和统治阶层激烈的夺权斗争,尤其司马氏集团的名教礼法理论,何宴作道德论、王弼注老、易,皆提倡“贵无”,认为名教“纲常伦理”皆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老庄思想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政教思想的疏离,极大地影响了魏末到两晋的士人生活态度、社会风尚。士风以不遵礼法、清谈玄远和不以物务自婴相尚。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2、正始文学的特点 指魏末正始元年(240)起,魏晋易代之际的文学。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上揭露现实的黑暗恐怖,表达清虚远祸的思想;抒发“忧生之叹”和“迁逝之悲”,作品充满生命飘忽的悲哀消极情绪。从文学反映现实的角度说,正始文学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表现手法则与建安有所不同,多运用比兴象征、用典,风格隐晦。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二、阮籍1、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著名的任诞人物之一。服膺玄学,生活上恣情任性、放浪形骸,激烈抨击时俗礼法,嗜酒成癖,对司马氏的艰险篡权行径十分痛恨, 为远祸全身而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藏否人物。为敷衍司马氏,曾不得不出任过一些官职。2、 是最能代表正始文学特色的诗人,以五言组诗咏怀82首最出名。内容丰富复杂,有抒发济世之志,充满慷慨之情的;还有反映黑暗窒息的政治环境,表达忧生之叹的苦闷彷徨,时夹杂高蹈隐逸之思;更多的是“文多隐避”、“归趣难求”之作。反映出易代之际的士人复杂的心境。3、 咏怀艺术上极有特色:纯文人化的抒情诗,抒发深沉、幽微细致的情感,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多运用比兴象征和用典,意旨深藏,这些都使诗歌更具有文人性,对后代影响极大。分析“夜中不能寐”篇:诗中清风、明月、孤鸿、林野等意象渲染出的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的忧生主题。阮籍的散文以大人先生传最有名,名为“传”,实非传记作品,其中赋文、论文、诗体间杂,内容上激烈抨击礼法制度,揭露礼法人士的虚伪贪虐本性,讽刺辛辣,文风宏放恣肆:“且汝独不见乎虱之处乎裈中,逃乎深缝,匿夫坏絮,自以为吉宅也。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寰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悲乎,而乃自以为远祸近福,坚无穷也。”又“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三、嵇康1、 竹林名士之一,与曹魏宗室有姻亲关系。玄学大师,称“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一时士林领袖。个性不羁孤傲正直,“轻肆直言,遇事而发”,不趋附司马氏,后被诬陷杀害。奚落钟会、与山涛绝交、临刑前3000太学生为之请愿。2、 诗以赠秀才入军稍为可道,其中充满玄学的美学趣味,是后来泛滥的玄言诗的先兆,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文的成就很高,有声无哀乐论、太师箴等,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代表作,对山涛举荐自己做官十分不满,言词尖锐个性强烈,以自嘲来嘲俗,声称做官“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无情抨击官场的肮脏虚伪,表达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决绝态度。诗歌有四言诗赠秀才入军、忧愤诗等,时有玄意,对后来的玄言诗有影响。四、西晋文学1、西晋一朝文士颇多,但文学成就并不甚高。西晋初太康年间是相对承平时期,有“太康文学”之说。西晋统治阶层为门阀世族所把持,他们拥有政治经济的特权,没有积极向上的社会建设的理想,竞求权位财富和奢靡浮华的生活。另一方面,玄学与清谈继正始后更达炽盛,但更多是表现所谓名士风采,表现士族追求高旷放达的习气。清谈披及朝野,很多代表人物都位居要职高位,不物俗务。2、西晋的文学基本上是士族的文学。由于士风浮华和不够积极健康,创作上思想贫乏,现实性不高,崇尚绮丽繁缛的文风,追求技巧,且模拟风气重。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从体裁言,西晋文学以诗歌创作为主,文赋方面也有一定成绩,但都表现出上述特点。文士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以左思的创作较有成就。五、西晋诗人1、傅玄傅玄历经整个魏代,由魏入晋任高职。诗大部分是乐府,但模拟之作多;傅玄的乐府诗多写妇女问题,其中也有一些篇什有新意有社会生活,如苦相篇、秦女休行。前者写妇女一辈子处于低下不幸的地位,后者歌颂正义复仇,表现刚烈的妇女形象。此外,一些爱情小诗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总的来说,傅玄诗社会面不够宽广,处于易代的风云变幻中,却无多少反映。同时语言上比较追求华美,影响到作品的风力。2、张华出身孤贫,早年为官曾受到士族官僚的排挤,博学多闻,官誉清正。后官至宰相高位,但处于皇族内部纷争中,最后死于非命。创作词藻温丽,辞赋比较有名,如鹪鹩赋,也是西晋重要的诗人。其诗写儿女题材多,文字妍治,如情诗五首,艺术上善于借景传情,婉转细腻。但被人议为“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另一方面,也写了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乐府诗,如轻薄篇、壮士篇。张华的诗模拟气息重,加之他尚繁缛词藻的特点,都对西晋文风诗风起了影响。3、陆机出身东吴望族,太康末赴京师,以文名扬。仕途顺利至亨通,眷恋功名,也由此卷入皇族内乱。八王乱中死于非命。临死前留下“华亭鹤唳”的悔恨。创作上是西晋留诗最多的诗人,被誉为“太康之英”,但表现出形式美的倾向:辞藻繁丽,语言雕琢,讲究对偶,可惜内容贫乏、意蕴较为欠缺,杂有理念入诗,情味不长。模拟前人习气太重,是西晋一代诗风的代表,给后人的多是不良影响。后人往往批评其拟古的呆板、亦步亦趋、不能流露性情。当然某种意义上陆机对诗的形式探究有所贡献。有某些诗作品也具有较深的情味,如赴洛道中作二首虽多用排偶,词藻的修饰痕迹很重,不过诗中情感是胸臆的自然流露,表达游宦的孤苦忧愁和思乡的沉郁迷茫情绪,颇能感人(简析)。总之,陆机的诗文开了六朝文学的风气,而文赋是他的一篇重要的研究文学创作的理论论文,提出与“诗言志”不同的“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4、潘岳在西晋较有文名。妙有姿容,为人轻躁,好功名。人品不高,谄事外戚贾谧,是“二十四友”的主要人物,“望尘而拜”趋炎附势,最终被杀。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嘲笑其“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工诗善文,与陆机有“陆海潘江”之称(钟嵘“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其诗重技巧雕琢,辞采繁丽,多阿谀奉承之作,品格不高。但“善为哀诔之文”,以悼亡诗三首受后人称赞,写出对亡妻的一派真情,低回沉郁,哀楚悲凉,十分感人,并有悼亡赋悼亡妻。在此之后,“悼亡”一词便专指悼念亡妻。潘岳还有一些怀念亲人友人的文赋皆见真情,亦具有感染力。5、左思西晋文坛上最为杰出的诗人,钟嵘将其列为“上品”。出身低微,有文才,随妹左棻入宫移居京师,撰写三都赋而声名鹊起,但写形胜物产,博物取胜,文学价值不高。其真正有成就的是诗歌咏史八首,非一时所作,内容有:揭露门阀制度的罪恶;赞美古代贤士,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荆轲饮燕市);表现英雄不遇的感慨。钟嵘诗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典即典雅,怨即不平,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得精当贴切,“得讽谕之致”是指其作品有鲜明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咏史诗源于东汉初年的班固,写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质木无文。后来到王粲、曹植、陆机等都有所做,不过多是以描写歌咏历史故事为主,到左思借史事以抒发怀抱,咏史咏怀结合一体,对后世深有影响。咏史借歌咏历史史事以咏怀,手法精切,写自己的抱负和寒门不遇的不平,尤其是对门阀制度压制人才进行强烈的抨击,内容深刻,继承了建安诗歌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情调高亢,笔力刚劲,拔萃于流俗,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分析“郁郁涧底松”篇。比兴、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用典。另有娇女诗写天伦之乐,亦给后人以影响,如后来陶渊明的责子、李商隐的娇儿诗。6、刘琨西晋爱国志士。早年即怀大志,与祖逖交好,有“闻鸡起舞”之美谈。年轻时曾介入诸王争斗杀伐,但近中年,匈奴乱起,遂致力救国,转战北方,备尝艰苦,终因军事失利被害。今留诗只有三首,是后期之作,诗风清刚悲壮,反映出其深沉的爱国思想。扶风歌是著名的代表作,诗中感情复杂,充溢英雄气概与悲伤忧惧之情,是悲壮之作:“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借景烘托情感。答卢谌写出多次辛苦奋战遭失败后的沉痛;重赠卢谌则是被段匹磾杀害前的绝笔诗,英雄失路,苍凉悲慨,“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清沈德潜古诗源:“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故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读者乌得于语句间求之。”7、郭璞跨西晋与东晋的人物。精通历法卜筮,永嘉初避乱江南。后因以卜筮“无成”谏阻王敦谋反被杀。创作以游仙诗为代表作。非一时一地之作,“列仙之趣”即描写高蹈仙举慕长生,与“坎 咏怀”寓含寄托写内心忧患兼具,反映出文士在晋末乱世的忧戚。游仙诗在晋末随着玄学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出现。该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离骚。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一、东晋文学西晋末年“八王之乱”,16年之久,异族入侵,晋室南渡,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东晋,偏安江南,政权相对稳定,但门阀势力大为膨胀,“王与马,共天下”。士族累世公卿,注重谱牒之学,标榜家世。并利用婚姻血缘巩固权利,与庶族互不通婚,士族、庶族的矛盾越来越大。大批文士在西晋末的动乱中被杀,加上手握特权,故东晋的士大夫崇尚玄学,热衷清谈不婴俗务,没有多少社会热情,文学上也缺乏创作激情,作家作品都少。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玄学浸润,玄言诗占据了诗坛主流。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打破诗坛沉寂的局面。玄言诗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以表达老庄玄妙的义理为目的,东晋后期也渗入佛家的道义。诗作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枯燥无味,“平典似道德论”。以玄学名家孙绰、许询的创作为代表。也有另一些借山水景物传玄理的,因有一定的形象性而理趣自然,较为成功。如王羲之的兰亭诗。玄言诗违背创作规律,受到历代批判,但其促进了哲理诗、理趣诗的发展,另外也引导了山水诗的写作,这是它对诗歌史的两点作用。二、陶渊明1、生平出生非传统望族,祖上虽有军功,但到陶渊明时已家道中落。29岁前赋闲家中,29岁因家贫无计而出仕。自此前后13年中,出仕辞官反复多次,41岁出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自我解职,从此彻底归隐。陶渊明早年思想上即有高趣,不慕荣利。但同时也怀有济世之志。只是当时的东晋社会已进入后期,官场势利恶浊,理想无从实现,加之个性任真自然,以脱俗为怀,不能忍受官场庸俗伪饰的生活,不愿与竞进贪婪者为伍,遂隐居以洁身自好,追求旷放自由的精神境界。几种“隐”:朝隐、充隐、形隐、心隐。陶渊明的归隐对后人的影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品。2、田园诗田园诗,在诗经中就有诗句涉及到田园生活,如豳风:“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描写田园风光。文人描写田园的一直很少,诗言志。三国魏晋时代,生存和立业垂名是诗歌的主题,只有陶渊明,在田园中找到心灵的慰籍,发掘了田园之美。陶渊明的诗作大部分为田园诗,开创了田园的题材,堪称田园诗之祖。诗描写优美宜人的田园风光,表现归田的种种乐趣,抒发对宁静闲逸的田园生活的衷心喜爱,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具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代表作是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作品分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分别比喻什么?“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将汉乐府的鸡鸣曲成句“鸡鸣高树巅,犬吠深宫中”略改数字,但兴象全别。该诗的风格质朴、平淡、自然,而又具有淳厚的情味。注意描写田园风光的那一段,整个农村平淡的景致在作者笔下,变成一幅宁静安谧、韵味高雅的图景,整首诗反映出作者冲淡旷达的品格。饮酒结庐在人境:情与景会,情景理三者巧妙结合,浑然一体,既可说是田园诗,又可说是哲理诗。诗有玄言诗的影子,但没有一般玄言诗的枯燥乏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与物在不经意中遇合,物我两忘之境界。“悠然”二字之妙。3、“金刚怒目”之作 陶诗中写宁和美好的田园生活的虽多,但这种“静穆”的内容并非全部。诗作中还有“金刚怒目”的作品,反映了潜藏他心底的壮志激情。代表作有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前者激越悲壮,讴歌不畏强暴;后者寄托壮志未酬的慷慨不平。4、陶诗风格:平淡真淳,富于深味。(分析:语言、白描手法、农村平淡无奇的景物、平和的心境;浓郁的生活气息、淳厚的情味、内蕴)5、陶渊明的散文 散文成就亦高。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是代表,反映了陶渊明的个性理想。五柳先生传表达自己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华富贵。桃花源记写理想社会,有道家“小国寡民”的影子,但有时代意义。归去来兮辞辞彭泽令归田时所做,归田的喜悦。6、对后世影响 陶渊明是魏晋以来风格最独特的诗人。不过在当时和其后南朝,多因隐逸清高的人品被人看重。如沈约宋书将其列入隐逸传,齐梁人也如此。由于他清新自然的诗风与当时的士族文人有明显区别,人们不甚欣赏,钟嵘只将其列为中品,但到唐代,影响日益见大,入宋,推崇的人更多,如陆游主张“学诗当学陶”。第四章 南北朝文人文学一、概况 本章介绍南北朝时期文人文学的大致情况。南朝文人的创作兴盛,尤为追求文学的艺术美甚至导致偏颇。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继续汉末以来的大分裂,朝代更迭频繁。门阀世族继续享有种种特权,但由于南朝四代开国君王都是素族行武出身,政治上对士族进行一定的压制,加上士族不务实事而好清贵之职,与政治的关系比较疏离,主要在思想文化上显出主导性,由清谈玄理转向清谈文学与山水并形成创作之风;另一方面,南朝的帝王也对文学较感兴趣。因此,这个时期文人文学比较发达。诗坛出现新变化:山水诗与七言诗发展起来;出现讲究声律的永明体;审美趣味表现出绮靡与俗化交织倾向,宫体诗为其代表。散文方面骈文达到高潮。北朝的文风相对质朴,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小。南北朝的民歌亦十分发达。这个阶段的刘宋元嘉、萧齐永明、萧梁天监都是文学上的重要时期。二、 谢灵运与山水诗 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玄言诗转向山水诗,将山水变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是晋宋之交诗歌创作的明显变化。山水诗的流行有多方面的原因。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谢灵运生平简介。入宋后被降为侯,在刘宋一朝不得志,在去职和任地方官期间肆意遨游于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谢诗词秀丰茂,描写山水巧似入微但有过于雕镌之病,并时有玄言佛理成分。代表作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分析登池上楼:形式上用字用词的特点、比兴、对偶手法,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清新。三、 鲍照与七言诗鲍照出身低微,才秀人微而不得志,创作上表现出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写了大量七言乐府诗,使七言诗有了很大发展。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感情孤愤奔放,以拟行路难18首为代表,抒发门阀压制下的悲凉不平,慷慨淋漓,对后世诗人很有影响。分析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篇:击剑动作,有志难伸的激愤;弃官闲居的无聊。以家伦之乐实写消磨壮志、光阴的悲凉;自我解嘲,借古人为己鸣不平。发唱惊挺,感情基调激昂顿挫,有强烈的感染力。时人对鲍照诗“险俗”的讥评。鲍照的文亦有成就,赋以芜城赋最著名,骈文代表作有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山水名篇。四、 谢眺与永明体在齐永明年间,诗歌形式开始走向格律化,出现了讲究声律对偶的“永明体”。“永明体”的概念及代表人物: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种四声规律来写诗,讲究诗的音律、对仗、用典,提出“四声”、“八病”之说,这便是“永明体”,是唐代近体诗的开端。代表人物:谢眺、沈约、王融等。谢眺生平简介。谢为永明体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山水诗名重于时,受大谢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写景状物生动逼真而风格清新流利,融情入景,情调婉转,佳句迭出,在诗句技巧上做出颇多贡献,对后世深有影响。大小谢的区别。分析作品,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主,登临远望京都的壮丽景色,抒发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意境之美,情感之愁。注意描写山水景物的特点。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前半段景色、意境,后半段的思想。 五、宫体诗萧梁时代文风颇盛,志求“新变”(南齐书文学传论)而思想狭窄贫乏,导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表现宫廷生活庸俗内容的宫体诗,形式讲究格调华靡,品味不高。以简文帝萧纲、及徐 、庾肩吾父子为代表(徐庾体)。以介绍萧纲的文学思想为主,一代文风的变化。以前对宫体诗的评价,当今的一定程度上的翻案,主要在技巧和描摹能力方面。文学史上“齐梁之风”与形式主义的联系。但齐诗与梁诗其实有着不同。六、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南朝在文的创作方面,流行讲究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骈文,骈文的概念。骈文在南朝表现的范围十分广泛,代表作颇多。成就最高的是江淹、庾信。庾信后期在诗文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北朝文学上相对南朝无甚建树,散文方面以郦道元水经注、杨 之洛阳伽蓝记较有名。 第五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一、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题材比较单一,几乎全是情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风格缠绵含蓄;语言常用谐音双关语。主要作品有西洲曲。列举作品(见教材);分析西洲曲: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感受。四句换韵,顶针格上下勾连,使得全诗情感续续相生,迂曲而又一致。景物的季节特点,“莲”的谐音双关语。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成就大大超过其文人诗歌。题材广泛,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是重要主题;形式比较自由,有五言、七言、四言等;风格质朴刚健;语言直白晓畅。主要作品有木兰辞。 列举作品(见教材),并与南朝民歌比较题材、句式、语言、风格。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一、“小说”的概念 魏晋以前“小说”一词的概念。在作品情节结构、表现手法方面,此期的小说已初具规模,是中国小说的雏形。二、 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 志怪小说的概念和繁荣原因。干宝的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优秀作品有韩凭妻、吴王小女、干将莫邪、李寄等。志怪小说对唐人传奇和后来文学的影响。 轶事小说的概念。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记载汉魏至晋间统治阶级和士族文人的遗闻轶事,描绘种种世态人情,写作上“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其中一些故事为后来小说、诗文所用。轶事小说是后世笔记小说的先驱。 世说新语内容的介绍,魏晋风度。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主要对文学的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标准、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等问题提出重要的论点,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标准和“诗赋欲丽”的要求。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论,以赋的形式写成。主要论述的观点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要有警句;文辞要有音乐性。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最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述了文学 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提出“六观”的批评标准。钟嵘的诗品是古代第一部品评诗歌的专著,将作家分为三品。其写作形式多为后来“诗话”摹仿。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章选集。 下篇 隋唐文学史 概 说 主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一、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诗歌成为各阶层的文化风尚,出现众多的名家和大量的诗歌精品;散文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人传奇标志着古代小说创作到了成熟阶段;中晚唐出现新的文学样式词;通俗文学形式多样,十分活跃,如变文、俗讲、歌谣、话本、讲唱等等,大大丰富了唐代文学,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主流文学。二、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包括客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创作的文学表现出坚实的风貌;政治上科举取士、诗赋取士,文化上打破世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统治者儒、释、道三教并用,思想文化开放,文学创作环境宽松自由;随着国家统一而南北文风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学本身的原因包括:各种文学样式在唐前都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其丰富的经验可被唐人吸收借鉴;随着国家统一南北文风融合。三、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出现两大文学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由于课程教学时间关系,该部分内容放到宋代文学史中讲授。 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一、 隋代诗歌 隋代时间短促,诗坛以齐梁诗风为主,个别人如杨素、薛道衡稍有成绩。二、齐梁诗风的延续与新诗风的萌动初唐前半期,诗坛延续齐梁诗风,以宫廷创作为主。虞世南、长孙无忌、李百药、杨师道、上官仪等,以虞世南、上官仪为代表,“上官体”、后期“沈宋体”。宫廷诗人创作简介。延续齐梁诗风的多方面原因。传统以来南朝文学的主导地位;梁陈文臣进入新朝,带来基本定型的诗风;宫廷文人创作面的狭窄,应制诗的局限;唐王朝初建时期文化上文学上的起步阶段,往往旧风格与新气象错综交织着;大分裂后社会升平带来文人思想上的陶醉。与此同时,新诗风也出现萌动迹象,如王绩和上层统治者中某些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的人。介绍王绩与李世民的诗作。王以自然清新为主(野望),李气象恢宏、格调慷慨的作品:帝京篇、饮马长城窟、经破薛举战地、入潼关、,魏征述怀。饮马长城窟、经破薛举战地见教材;帝京篇诗句:秦川雄帝宅,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回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齐梁诗风在初唐表现出与南朝齐梁陈时代不同的新特点。传统对初唐诗歌的评价着眼于对六朝风格的模拟,比较负面和简单化,当代对初唐诗歌的研究有新进展,主要在于挖掘宫廷诗风在建设唐代诗歌中的过渡作用,包括形式上、技巧上、价值取向上等等。三、初唐“四杰” “四杰”的概念,各人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概况。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杨炯王子安集序中反对齐梁之风的主张。上吏部裴侍郎启:夫文章之道,自古称难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园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鹜,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免周陈之祸。王子安集序: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长风一振,众萌自偃。“初唐四杰”的主要贡献:从不同途径初步改革诗风,题材扩大,从宫廷到市井,从台阁到江山塞漠,注重现实生活,风格刚健。另一方面,他们在形式上也做出贡献,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古诗走向成熟发展。四杰的不足或留存的齐梁痕迹。分析作品:王勃、杨炯的五言,卢照邻、骆宾王的七言。另,王勃滕王阁序。四、刘希夷和张若虚 刘希夷和张若虚利用宫体诗来改造宫体诗,他们以健康的、情理兼具的内容来变革诗坛的齐梁余习。刘希夷有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有春江花月夜,注意把握各人的代表作具有的时代新特点。主要分析春江花月夜: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月下春江花林的美景及诗人的理思;前八句扣题意,围绕五字逐层铺展,后八句由“江月”转到“人生”,写景进入理思抒情。第二部分写春霄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是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白云悠悠起兴,随月移换景(换境),承载交融情感,最后四句收束全篇。该诗老题材,新境界、新理思、新情感,诗情画意哲理融会一体,强烈的生命意识间有淡淡的哀愁,缠绵忧伤的情感与深深的憧憬交织。情致美、意境美、音乐美(四句一韵,共九韵,韵脚平仄相协调,整齐而有变化;全诗多以顶针格相连)。闻一多“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唐诗杂论宫体诗的救赎)五、陈子昂 生平简介。武后时代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以复古为号召,实行革新,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理论主张,最终完成初唐的诗风革新。其诗歌感遇38首是代表作,另登幽州台歌是千古绝唱。 六、沈 期、宋之问对诗歌声律的贡献,促进诗歌格律的形成,使唐诗在形式美上比前代大大进了一步,完善了初唐的新诗风。 注意初唐诗风的整个变迁过程。第二章 盛唐诗坛一、 盛唐气象盛唐诗歌指的是从唐玄宗开元初到唐代宗大历初五十年左右的诗歌。经过初唐诗歌的革新与准备,诗歌艺术有很大发展;加上开、天盛世带给地主知识分子蓬勃向上的乐观自信,以及关注现实、匡时济世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使此期的诗歌进入唐诗繁荣的第一个高潮。一方面,恢复追求汉魏诗歌遒劲的风骨,反映时代昂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又吸收六朝和初唐诗声律和谐的艺术成果,使盛唐诗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呈现出繁花似锦、空前灿烂的局面,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人们就以“盛唐气象”来称美这个时代的诗歌所具有的高华雄浑、恢弘奔放、文采风流的总体风貌。二、 盛唐初诗人 在诗歌从初唐到盛唐的发展过程中,张说与张九龄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他们都是政治家兼文学家,都好奖掖文学新人。张说历仕武后、中、睿、玄四朝,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长期的朝官生涯,有很多应制诗,但有两次被贬外放,并数次领兵边塞,其诗中亦有不少内容充实、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巡边河北作。山水诗在集中较多,写景生动细致,淡泊秀美,景中托意寄情,如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到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画面阔大壮丽,情怀微婉,对盛唐人颇有影响。张九龄是继张说后的文坛领袖,创作上提倡兴寄风骨,山水诗笔致清淡,融情入景,境界阔大,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一诗写瀑布冲落的气势,神采飞动,显示了诗人雄阔的胸襟抱负与豪情。此外感遇12首亦深有成绩,讴歌美好的事物,抒发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如“兰叶春葳蕤”),托物咏志,拟人、比兴手法,这些都开了盛唐风气。 三、 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1、盛唐边塞诗派:开元、天宝之际出现的诗派,以描写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为内容,歌颂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业的英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边塞诗派在此期繁荣有着时代的原因:玄宗对武功的热衷,边事不断;诗人中出现的从军求取功名的思潮;边塞诗歌的表现内容与盛世的时代精神之吻合,因此尤为适合表达时代的主流情绪。3、 王昌龄:盛唐著名的七绝诗人。边塞诗是其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代表作有出塞和六首从军行,主题是抒写将士以身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边关乡愁,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深沉,含蓄隽永。此外,闺怨诗与送别诗也十分有名。分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烽火城西百尺楼”; 出塞:唐人压卷之作。 闺怨 芙蓉楼送辛渐4、高适的生平、创作概况。早年落拓,混迹渔樵,天宝后期入军中,晚年仕途通达。他的边塞诗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政论家的眼光,反映边防弊病,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其诗“尚质主理”(胡应麟语),“多胸臆语,兼有风骨”(殷璠河岳英灵集),雄放慷慨,多为古诗,尤以七言歌行见长。代表作燕歌行。 分析燕歌行:四个层次,注意第二、三层次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艺术上:a.善于描摹边塞的自然环境,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士卒在战斗中种种内心情感的变化,景与情融会。B.笔底波澜起伏,有概括的叙述,有具体的描写,有悲愤填膺的抒情,有感慨万端的议论,雄迈高亢又苍凉深沉。C.对比手法,“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艺术效果十分强烈。4、 岑参的创作概况。几番出塞,在边地戎马生活多年,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验。他的诗多写七言歌行,描写奇异瑰丽的边塞风光、丰富多彩的绝域情调,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表现出高昂的乐观精神和民族意识。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篇最著名。间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 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 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开元、天宝之际的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表现恬静隐逸之趣为主要内容,诗歌兴象玲珑,颇富神韵,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还包括储光羲、祖咏、常建、裴迪等。这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表现盛唐气象,士大夫和平宁静、从容优游的生活与心态,审美情趣的精致、空灵。山水田园诗派兴盛的原因:漫游之风、隐逸之风(司马承桢终南捷径)。2、 孟浩然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后来也外出漫游,40岁入长安应试不第,后以布衣终生。在长安与王维、王昌龄结识,在与人联句时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震京师。应试趣事、韩朝宗举荐趣事。孟在其生活的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景仰,隐逸冲淡的气质,“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王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