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1).doc_第1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1).doc_第2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1).doc_第3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1).doc_第4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1、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 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2、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诗话的情趣: 文学时间的艺术绘画空间的艺术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意境的蕴涵: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三境: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3、 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按地域划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4、 囿与台(名解)囿: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的园林形式之一。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台:观天象、通神明。5、 秦汉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皇家园林由先秦的自然崇拜变为“法天象地”。“一池三山”格局改变了先秦以台为主体的园林格局,成为后世苑囿建造的模式。神仙思想对园林的影响较大皇家园林是秦汉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皇家园林的摹仿,没有形成特色。开创了土假山和石假山的纪录,并逐渐开始模仿自然 从囿-苑、园,主要功能是游憩观赏。但总体布局粗放。隐士庄园出现6、一池三山(起源及“三山”所指):起源:建章宫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7、汉代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歇山8、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名解)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或皇家私有的,在古籍里称为“苑”、“囿”、“宫苑”、“御苑”等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寺观园林:指的是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9、北魏洛阳城的空间结构特征1.功能较汉魏时期更加明确,规划格局更加完备 成熟的中轴线体制。干道衙署宫城御苑2.大内御苑毗邻于宫城之北,方便游赏又有军事防卫“足退为守”的用意,成为了以后皇都格局的模式3.内城以外为外廓城,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10、唐长安城大明宫的空间布局大明宫(东内):(根据课本再拓展)相对独立的宫城,唐高宗后主要政治舞台。建在坡上,南宫北苑。宫和苑之间的穿插、延伸。“凹”字形平面的宏伟建筑群。含元殿,轴线延伸至大雁塔。苑林区:太液池、蓬莱山。彩虹式的拱桥,太液池周边回廊。11、隋唐时期园林的特征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园、离宫御园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了基础。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12、文人园林主要特征:1.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2.疏朗(景物数量不求其多,但整体性强,不琐碎)3.雅致(文人文化)4.天然(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契合,内部以植物造景为主)13、宋朝园林的特色:(1)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2)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3)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5)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14、北宋东京艮岳的历史成就:筑山 这是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做典型化 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所谓“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优,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置石 用石方面,以太湖石、灵壁石之类为主,经过优选石料千姿百态,山池中、山坡上亦有特置的峰石。理水 园内有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等的缩影,水系与山系形成山嵌水抱。 植物配置 植物数十个品种,景区、景点许多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建筑 园内“亭堂楼馆”,约有40处,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充分发挥其点景、观景的作用。15、了解园冶中的经典句子:营园成败取决于能够主持其事的、内行的造园家,好的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6、明清时期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2.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其他地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各种亚风格;3.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4.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5.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6.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17、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1、平地起造畅春园既显示高度的人工造园技术和浓郁的诗情画意,又表现出一派宛若自然生态的环境气氛。 2、避暑山庄则从造址到规划、施工,始终贯穿着力求保持大自然的原始、粗犷的原则,建筑少而疏朗,着重大片绿化和植物配置成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起来,以自然融汇于园林,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园林规划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 3、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这三座园林经过此后的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1)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3)具体仿建名园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18、北方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的主要特征,了解代表作品1) 、江南园林 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叠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 植物:以落叶树为主 建筑: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作为创作源泉,园内有各种各样空间2)、北方园林 萃锦园叠石:假山的规模比较小,但叠山技法深受江南影响,风格却显出幽燕沉雄气度 植物:观赏树种比江南少规划: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园内空间划分比较少 3)、岭南园林:清晖园(顺德)、可园(东莞)、余荫山房(番禺)、梁园(佛山)规模比较小 宅院繁多建筑:比重大,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叠山:爱用“塑石”的技法植物:园内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如: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荫凉效果宜人,堪称岭南园林之一绝)19、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或更远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尔游憩或驻驿之用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或更远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20、畅春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网师园、拙政园的空间结构特征圆明园:(1)西部的中路,是三园的重点,包括宫廷区及其中轴线往北延伸的前湖后湖景区。(2)东部,以福海为中心形成一个大景区。中央三个小岛上设置景点“蓬岛瑶台”。(3)北面,呈狭长形地带,形成一个单独的景区,是一条从西到东蜿蜒流过的河道。立意取法于扬州的瘦西湖。圆明园规划设计特点:有许多新意和开创性成就,但建筑密度较高,同时某些地段景点过于密集,甚至有些景点的模拟过于矫揉造作之感。(1)模拟江南风景的意趣;(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方壶胜境)(5)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承德避暑山庄:包含了几乎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西北山岳风景、中部平原风景、东南湖泊风景三大景区鼎列的格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有很好的借景条件;三大水源构成完整的水系,能充分发挥水的造景作 用,来表现水的静态和动态美;优越的小气候条件。总体布局:按“前宫后苑”规划形式进行规划。湖泊景区:以洲、桥、岛、堤划分成若干水系的一个大水面。湖中共有大小岛屿八个。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东半部为“万树园”,保留了塞外草原粗犷的风光。充分表现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明显政治意图。山岳景区:占去全园2/3面积,保留大片原始松树林,高台之上也建有部分建筑。颐和园: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全园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山前湖区 前山景区 后山景区 后溪河区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并不仅局限于园林本身,而且还着眼于西北郊全局、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大环境来作出通盘考虑。首先考虑与西邻静明园的关系。其次,把清漪园考虑进“三山五园”的大环境。 “三山五园”中,清漪园最晚建成。清漪园建成、昆明湖开拓后,构成了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又构成一条东西向中轴线,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拙政园: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水面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晚清时期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畅春园 1.建筑及景点的安排按纵深三路布置。2.理水 利用“清华园”原有资源丰富水面,创建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着萦回的河道。3.建筑 建筑密度小,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