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爱问、善问——浅析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doc_第1页
敢问、爱问、善问——浅析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doc_第2页
敢问、爱问、善问——浅析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doc_第3页
敢问、爱问、善问——浅析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doc_第4页
敢问、爱问、善问——浅析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敢问、爱问、善问浅析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张武豪(河刘大范小学,) 摘 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研究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爱问和善问。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出问题 ,培养 ,创设引 言在现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些提问总是沿着自己预设的问题思路进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企盼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进行,到头来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尾随教师。这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是不符的。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较高质量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爱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并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而在我们现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意识,以至大多学生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把“学”的权利、“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1、 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 首先需要营造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真诚的尊重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那些数学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应以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切忌挖苦讽刺学生,因为挖苦讽刺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没有遇事提问的习惯。所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幼稚肤浅或是漫无边际,我也会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或批评意见。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学回答的问题进行辨析,对于书本上的结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对于老师的方法或说法敢于质疑。学生一旦有了质疑的意识,教师要给予肯定,培养他们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好习惯。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配套基础训练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学校购进的排球、篮球和足球共100个,其中排球比篮球多5个,篮球比足球多6个。购进的排球、篮球和足球各有多少个?学生在独立计算后,发现得不到整数的商,于是向我提出了质疑:老师,这道题提供的数据是不正确的。我在计算后,肯定了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见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多么强烈啊。于是,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们,那你们说说这道题的数据如何改动,才能符合要求呢?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独立计算,有的学生提出将总数“100”改成“101”,有的学生提出把“排球比篮球多5个”改成“排球比篮球多4个”,还有的学生提出把“篮球比足球多6个”改成“篮球比足球多7个”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还提出了质疑,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不同角度、层次去看待事物,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创造性的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善问。 教师不仅要营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创设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积极提问的兴趣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抓手开展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获得发展。因而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的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是从现实生活中“看到”数学,并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背景中,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课前在生活中找一找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在课堂教学时,请学生拿出在生活中找到的实际应用的百分数,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接着教师小结:可见,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非常广泛,顺势提出:“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什么?”基于课前学生调查了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踊跃提出了“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怎么读写?”、应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大小吗?”等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以下问题:(板书意义、好处、与分数的不同)。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探究的欲望不断增强。 2、在动手实践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基于直接经验的,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为载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并最终以改造、拓展学生的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旨归的活动过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境:“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看教材的形状是?”接着请学生上台展示课前动手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摆,用三角形拼)。教师将其中用小棒摆的不太标准的正方形展示出来,问:这摆的是正方形吗?你是怎么看的?此时教室里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由此矛盾引发思考,进而由学生提出“长方形、正方形到底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这一问题。课堂教学由此顺其自然的展开。教师在学生已有的操作活动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意识的培养。3、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投石引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多媒体出示野炊情景图:2个小朋友,2瓶矿泉水,4个苹果,一个蛋糕;然后提问:“把这些吃的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每个小朋友2个苹果,1瓶矿泉水,半个蛋糕。至此教师说明“半个”可以用分数表示,引出并板书课题:认识分数。紧接着,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前学过分数吗?”(没有)“那我们可能会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呢?”一时间学生的经验和思维被激活,提了很多有数学思考的问题,如“什么是分数?”“分数怎么读和写?”等等,最后在教师引导下梳理出探究分数的意义、读写和大小,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以及思维上自然生长与突破。教师的“投石引路”式的设计,让学生学习充满自信,独立的发现和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4、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迁移类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迁移的能力,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学习“小学乘小数”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开头:1、同学们,在小数乘法这个领域里,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猜想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呢?(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2、小数乘小数,你能举个例子吗?3、继续猜想:小数乘小数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会有密切联系?教师让学生猜测今天的新知,将新知的引出置于单元整体框架之中,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话题。数学话题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积极地、独特的交流思考,表达学生个体对新知的最初认知,即“学生理解的知识”。这样,从新课有趣的话题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话题为起点的数学学习,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促使他们投入自觉的认知活动之中,促进新旧知识的正迁移。 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善于问到善于问的过程。让我们从每一个40分钟做起,主动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逐步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著作类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2赵国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