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1.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2.谓,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3.侵,袭,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4.(1)报,告。“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2)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3)告,诰。“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5.反,复。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但“反”用得更广泛些。6.驰,驱。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7.追,逐。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8.荐,祭。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左传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馨香谓黍稷”)。后世荐祭不再区别。9.无,不。“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10.勤,劳。“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11.二,贰,两,再。“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就是同用来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12.军,士,卒,兵。“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锋利)。“士”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士在战车上面,卒则徒步。13.妇,女。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14.党,党。古代二字不同。虽同都是姓,但“党”读zhng,“党”读dng(今读上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西 的别种)“党项”的“党”,更不作“党”。15.城,郭。“城”与“郭”并称的时候,“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孟子公孙丑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二字连用时,也就指一般的城。16.馆,舍。“馆”和“舍”是同义词,都是馆驿或客舍。所以“馆舍”二字可以连用。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捐:抛弃。捐馆舍,婉言指死。)当然,“舍”字的其他意义则是“馆”字所不具备的。17.托,托。上古没有“托”字。“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宋代以后,“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又有引申义,如“榇托”。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18.去,往。上古“去”和“往”的意义大不相同。“来”的反面不是“去”,而是“往”。“往”不能带宾语,“去”经常带宾语。“去”是离开,“往”是走向目的地,可见是迥然不同的。“孟子去齐”这一句话,若依现代汉语解释,是“孟子到齐国去”,而依古代汉语解释,则是“孟子离开了齐国”,意义正相反。这是必须严格辨别的。19.冯,据。在依附的意义上,“冯”与“据”是同义词,所以“冯轼”又说成“据轼”。左传僖公五年,上文说“神必据我”,下文说“神所冯依”,可见“据”就是“冯依”。后代“凭据”变成了双音词,当“证据”讲,原意是人所依傍作为证明的东西。只有某些习惯用途上稍有不同。例如“据理力争”不说“凭理力争”。20.解,释,放。“解”和“释”在某些意义上有相通处。如都有“解开”或“松开”的意思,所以冰块消融可以说“解冻”,又可说“涣然冰释”;又都有“分析”、“解说”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注解”,也可说“注释”,在其他意义上,二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放”不具备“解”和“释”的上述意义。“放”的一个突出的意义是“使事物向四外扩散”。所以把牛羊赶出去喂养为“放牧”,将人赶到边远地方叫“放逐”,不守规矩,任意而行为“放荡”。这种意思也是“解”、“释”所没有的。在现代汉语中,由“解”、“释”、“放”构成的复合词,仍有明显的区别。如“解开”和“放开”,“解放”和“释放”,“开释”和“开放”,应用的范围、对象都不一样。21.与,予,给。“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给”则和“与”、“予”大有区别。“给”用作动词时,不是表示一般的“给予”,而是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於供给食用。作“给予”解的“给”,是后起义,读gi。22.疾,病。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论语子罕:“子疾病。”注:“疾甚曰病。”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但就现有史料看,“疾”和“病”单用时,并无分别。如病重既可说“病笃”,又可说“疾革”。但是,“疾”的第二义和“病”的第二义仍然有很大的差别。“疾”的第三义更是“病”字所没有的。23.饥,饥,饿。这三个字古代不同义。“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吃不饱的称:“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莩”。其词义区别极明显。“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饥”与“饥”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或“饿”;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或“饥”。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饥”“饥”混用的情况罕见。24.饱,厌。“饱”与“厌”是同义词。但“饱”字一般只用於“吃饱”,而“厌”则经常用於抽象的意义。“饱”字是不及物动词,“厌”是及物动词,所以说“餍酒肉”。“饱”字可以用作状语,如“饱食”,“厌”字没有这种用法。25.崩,薨,卒,死,没(殁)。在封建社会中,等级的分别很严,连死也分了等级。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於庶人称死。”左传对诸侯有时也称“卒”。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至於唐代,“卒”字的用法更变为不严格的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卒”只泛指死。“殁”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只写作“没”。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贾谊过秦论上:“孝公既没”。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楚辞怀沙:“伯乐既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作“伯乐既殁兮”。26.寡,少。“寡”和“少”是同义词。可能是方言的差别。论语左传於多寡的意义说“寡”不说“少”。27.坚,固,刚,强。“坚”的本义是土硬,“刚”的本义是刀硬(“钢”字由此发展而来),“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固”的本义是四面闭塞,难攻易守。由本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固”字用於城郭险阻的时候,不是“坚”“刚”“强”所能代替的。“强”字用於本义时,如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也不是其他三字所能代替的。“坚”“刚”“强”三字的分别又可以从它们的反义词“脆”“柔”“弱”看出来。当然,四字相通的地方是有的。28.两,再,复,更,又。“两”字可以用作副词,但它的意义和“再”不同。“两”指双方,指动作的面(参看第一单元“两”字条);“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再”和“复”更需要严格地区别开来。说“再”时着眼在次数(两次);说“复”时,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说晋国不须另外出兵。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又”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蓼萧:诗经小雅的篇名。)29.宗,庙。“宗庙”二字连用等於一个单词。分用时,“宗”指供奉神主的地方,而“庙”则规模较大。后代於“宗庙”的意义单用时,称“庙”不称“宗”。30.知,识,记。“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至於“知”当“智”讲,“识”当“记”讲,更没有共同之处了。“识”和“记”的区别是,“识”(zh)为记住,“记”等於记得。“记”是“识”的结果。虽然“记”也有当“记住”讲的,如庄子山木有“弟子记之”,但一般多作“记得”讲。31.视,望,观,看,见,睹。“视”是近看,所以能引申出“视察”的意思。“望”是远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观”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赏”的意思。“观”可远可近(如观潮,观战,观棋)。“见”是“视”和“望”的结果,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战国策赵策说“故愿望见太后”。“睹”是“见”的同义词(但少用),故可说“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看”是探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东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早期的“看”是访问、探望的意思(世说新语一书有许多这类“看”字),最初与“视”不同义,后来才逐渐同义。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视”,诗歌则多用“看”。32.愤,怒,忿。“愤”与“怒”在上古汉语里,意义的差别很大。“发愤”跟“发怒”的意义全不相干,后来逐渐接近。“忿”是生气,怨恨,与“怒”义近。古代“愤”“忿”不同音(“愤”读浊音,“忿”读清音。)33.忧,患。“忧”与“患”为同义词。一般地说,“忧”多用於比较严重的场合。有时没有分别,如“内忧外患”。34.修,修。依说文,“修”是修饰,“修”是乾肉。由於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乾肉”的意义决不能写作“修”。35.恭,敬。“恭”与“敬”是同义词。分开来说,“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敬”的意义比“恭”的意义广泛,往往指一种内心的修养,严肃对待自己。如论语公冶长:“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又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又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又季氏:“貌思恭,事思敬。”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恭”和“敬”在分用时是有区别的。36.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至於“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如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禦侮。”孟子梁惠王上:“谁能禦之?”庄子马蹄:“毛可以禦风寒。”37.盗,贼。用作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盗”“贼”二字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盗”,例如盗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38.邦,国。“邦”与“国”是同义词。但“邦”字不当“首都”讲。39.道,路。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但用於抽象意义时。“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40.颜,色。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女色也不能称为“颜”。41.閒,间,闲。上古本来无“间”字,后代凡作“间”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经后人改过,也有刻写讹错。如史记的“閒”,有的版本作“间”)。后代於“閒暇”的“閒”仍作“閒”,於“间隙”的“閒”改作“间”,以示区别。依说文,“閒”的本义是“门隙”,“闲”的本义是“栅栏”,所以二者的引申义大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义上,偶可作“闲”。42.行,走。古代所谓“行”,现代叫“走”(比较“行路”:“走路”)。古代所谓“走”,现代叫“跑”(比较“走马”:“跑马”)。只有华南方言(如粤方言、客家方言等)还保存古义。43.之,如,适,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什么分别。“之齐”、“如齐”、“适齐”可以互换;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往”和这三个词的分别较大。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而“往”不带直接宾语,上古不说“往齐”。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将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说“往焉”不说“往之”,就是因为“往”字不能带直接宾语。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带直接宾语,所以后面再加动词“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别很大,因为它表示奔向(特别是奔向水火或凶险之境),而不是简单的往。“赴”字在词性上却跟“之”“如”“适”相同,因为它能带直接宾语。44.进,入。“进”与“入”在古代不是同义词。“进”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现代汉语所谓“进去”、“进来”,古人只说“入”,不说“进”。例如“入门”,在古代不能说成“进门”。45.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国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如“治乱”可以说成“理乱”。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古多说“治”,少说“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於是常常把“治”说成“理”。如韩愈原毁:“其国家可几而理欤!”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这是读唐人作品所应该注意的。46.饥,饥。“饥”与“饥”古音不相同(饥属脂部,饥属微部);它们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用字。“饥”用於“饥饿”,“饥”用於“饥荒”,分别是显著的。左传“饥”“饥”绝不相混,孟子“饥”字有时当“饥饿”讲,但“饥”字绝不当“饥荒”讲。中古“饥”“饥”读音相同,才渐渐混用了。47.谁,孰。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分别。“谁”专指人,“孰”则兼指物。“孰”用於选择问,“谁”不用於选择问。“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弟子孰为好学”不能说成“弟子谁为好学”。但是“孰”也用於非选择问,当其指人时(如“孰为夫子”),“孰”和“谁”就完全同义了。48.共,同。在“共同”的意义上,“共”和“同”仍有分别。“共”跟“分”相对,“同”跟“异”相对。作“一样”讲时,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长短同”不能换成“布帛长短共”。49.钟,锺。“钟”是“钟鼓”的“钟”,“锺”是“量名”,一般是区别开来的。有时候,“锺”也被假借为“钟”。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或本作“钟”。但是“千钟”“万钟”的“钟”和“钟情”的“钟”却不写作“钟”。“姓钟”的“钟”也不能写作“钟”。50.江,河。“江”与“河”既然都是专名,当然不是同义词。后代被引申为一般河流的意义时,则变为同义词。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先秦时代,江等,都是受了“江”“河”的本义的影响。51.宫,室。“宫”与“室”是同义词。自从“宫”字专指帝王住宅以后,它就和“室”字大有区别了。52.商,贾。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所以说“行商坐贾”。后世不再区别。53.年,岁。在年龄和年成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是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在表示年龄的时候,“年”字多放在数目字的前面(“年七十”)。偶有放在数目字后面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这种情况古代少见,后代更不这样说。“岁”字则放在数目字的后面(“七十岁”)。“年”不泛指“光阴”,“岁”不表示“寿命”。习惯上“望岁”不说“望年”,“忘年交”不说“忘岁交”等等。54.假,借。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假道於虞”不能说“借道於虞”。中古以后,则多用“借”而少用“假”。55.更,改。在古代汉语中,“更”除了有“改变”的意义之外,还有“调换”,“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却没有。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的“更”,不能换成“改”。56.作,为。“作”的本义是站起来,因此,当“作”用於“做”的意义的时候,也常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的意思。至於“为”字,一般只表示“做”,有时也表示“治理”等,所以跟“作”是有区别的。57.请,求。在古汉语中,“请”和“求”不是同义词。在“请求”的意义上,二者也有细微差别。“请”多表示请对方让我做某事,“求”则多表示请对方做某事。“求救於齐”一般不说“请救於齐”。58.至,致。“至”是“到”,“致”是“使到来”。“至”字是不及物动词,“致”是及物动词。“招致”,“导致”的意义不写作“至”,“到来”的意义不写作“致”。孟子万章上:“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致”与“至”不可以互换,因为前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是不及物动词的缘故。59.锐,利。“锐”指锋芒尖锐,“利”指刃口快。泛指则没有分别。60.完,备。两者都含“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什么都有”的意思,所以“求全责备”不能改作“求全责完”。“完”着重在完整,所以“完卵”,“完裙”都不能说成“备”。61.贫,穷。在古代(特别是上古),“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缺乏衣食金钱,叫“贫”不叫“穷”,不能显贵只能叫“穷”,决不叫“贫”。从它们的反义词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贫”的对面是“富”,“穷”的对面是“通”或“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达”对举,“贫富”对举,是很明显的。“困穷”连用时,包括有“贫困”的意思,后来“穷”单用也渐渐能表示“贫”了。不过这是很晚的事情了。62.一,壹。“一”的意义比“壹”广得多。“壹”一般只用於“专一”的意义。该用“壹”的地方可以用“一”,如荀子劝学:“用心一也。”但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63.三,参。“三”的意义比“参”广。“参”只用於“三分”,或配合成三。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决不能用“参”。“三”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表极数,如“南容三复白圭”,在这种情况下“三”读去声。“参”则无此用法。64.十,什。二者同音,意义也同源,但用法不一样。“十”用于基数和序数,而“什”不用于基数和序数。“什”表示作为单位的十,“十”无此用法。因此“什伍”不能作“十伍”,“什长”也不能作“十长”。至于“什”表示十倍或十分,这种地方可以换成“十”。庄子达生“而失者十一”,指十分之一。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十八九矣”,指十分之八九。65.时,世,期。“时”和“世”只有用“时代”的意义时才是同义词。例如“赫胥氏之时”可以说成“赫胥氏之世”。其馀不能互换。“时”和“期”在泛指“时间”时是同义词。现代有双音词“时期”。但二者分用时有区别。“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能用“时”。“期”与“世”不易混。66.官,吏。“官”一般指的是机构和职务,“吏”指的是人。这样,上古所谓“吏”,略等於后代所谓“官”。上古大官小官都称“吏”,后代“吏”专指各级政府机构中从事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有时“吏”虽也指称高级官员,但那是有条件的。如“封疆大吏”。“官”在后代可以指称一般官员,但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以为侵官、生事”。67.权,衡,度,量。“权”“衡”是关於轻重的,二字的意义也稍有不同(见“衡”字条)。“度”是关於长度的;“量”是关於容量的。四者是不一样的。68.归,还。“归”的第二意义和“还”有相似之处:都有“回”的意思。不过“归”特指“回国”,“回家”,“还”只是表示简单的“回来”。69.游,游。二字是同音词,意义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说,“游”是关於水的,“游”是关於行走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凡关於行走方面的“游”都可以写作“游”(游艺:游艺;游子:游子;游宦:游宦);关於水的“游”,则不能写作“游”。70.采,采,彩,綵。最初只有一个“采”字,后来因意义不同而分化为“采”,“彩”,“綵”。采摘的“采”写成“採”,彩色的“采”写成“彩”,彩绸的“采”写成“綵”。但是在古籍中,采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杜甫佳人诗:“摘花不插发,柏动盈掬。”71.援,持,操,把,秉。这五个词都是关於手的动作的。其中以“援”字为最容易区别,它是用手拉,其他四个都没有这种意义。“持”“操”“把”是同义词,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错现象。“持”字用於一般的意义,用途最广。“秉”字用途最狭,后代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了。72.征,伐。最初“征”是褒义词,“伐”是中性词。“征”只用於上(天子)进攻下(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於诸侯国之间,不是上对下,也不一定限於有道对无道;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由,而且进军的时候还必须有钟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否则叫“袭”)。后来因为经常是“征伐”连用,“讨伐”连用,所以也逐渐用於褒义。73.获,获。“获”专用於农事收成;“获”既用於猎狩方面“取得”的意义,也用於战争方面“取得”的意义,还用於一般“取得”的意义。“获”“获”的意义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古书分用甚严。74.帝,王,皇。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统治者,殷商后期,最高统治者也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在诗经中,“帝”“王”区别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与人的分别。战国时代,诸侯也可以称“帝”,如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秦以后天子称帝,於是臣子、贵戚就可以封为“王”了,“帝”与“王”就成了君与臣的分别了。此外,先秦文献已见“皇帝”,不过所指的不是天子而是天帝,秦始皇以皇帝自称。以后“皇”虽也单用来指称天子,但也仅见於“高皇”“太上皇”“上皇”等语词中,一般都是“皇帝”并称。75.众,庶。“众”可以用作名词,“庶”一般不作名词用,如“吾从众”这句话,“众”不能换成“庶”。此外,“众人”“庶人”也有区别:“众人”指一般的人,对所谓圣贤或杰出的人物而言;“庶人”指百姓,对统治者而言。76.躬,身。在身体的意义上,二字为同义词,但习惯用法不同,“躬”专指人身,“身”又可指物身。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身”字可以用於抽象意义,指品节,如“修身”,“守身”,“洁身”。“躬”字的这种用法很少见。77.领,颈。二字是同义词,一般没有分别。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n)颈”不能说成“刎领”。78.仇,雠。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读如“求”(现在作为姓,还读如“求”),“雠”读如“酬”。但二字同义,所以古书中常“仇雠”连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79.辨征,召,辟。在“上召唤下”这种意义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征”和“辟”多用於“召他来授给他官职”的意义上,如说“征为郎”,“辟为掾”。“召”除了用於上述意义外,还用於一般的召,而且不限於君召臣。如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征”和“辟”(尤其是辟)不能这样用。80.迁,徙。“迁”和“徙”相近,但就其本义来说,则差别较大。“迁”原指由下到上的迁移(说文:“迁,登也”)。所以诗经小雅伐木说:“出自幽谷,迁於乔木。”又易经益卦:“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么“迁官”和“徙官”也就不同:迁是升迁,徙是调职或降职。史记汉书於这两个字的用法有别。例如史记万石君列传,石奋由太子傅降为诸侯相,称为“徙”(“徙奋为诸侯相”);石庆由太子傅升为御史大夫,称为“迁”(“迁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传,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爱子赵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调为赵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说“极知其左迁”,但史记叙事时仍说:“徙御史大夫为赵相。”81.计,虑,图,谋。这四个词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分别。“计”是心中盘算,着重在订计画或定计策;“虑”是反复思考,着重在把事情想透;“图”是考虑后有所决定,有时表示打算对付别人;“谋”的意义比较接近“图”,但它又另有咨询的意思。四个字常常可以相通,所以“熟虑”可以说成“熟计”,“宏图”可以说成“宏谋”;有时常常对文,如“深谋远虑”,“诈谋奇计”等。82.危,殆。二者都含有“危险”的意思,但“危”的应用范围较广,“殆”的应用范围较狭。“危”可以用作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并且有使动用法;而“殆”只能用作不及物动词和副词。83.牙,齿。“牙”是牙床后部的大牙,“齿”是排列在前面的牙。所以“唇亡齿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齿”的各种引申义“牙”都没有。84.眼,目。二者为同义词。“目”字产生得早,大约在文字的初创时期就有了。“眼”字晚出。先秦古籍中,用“目”的多,用“眼”的少;两汉以后的作品,用“眼”的逐渐多起来,后来在口语中竟取代了“目”的“眼睛”这一意义。“目”的其他的用法是“眼”所没有的。85.装,饰。在用作名词时,“装”着重表示衣服,“饰”则着重表示服装之外的一些装饰品;在用作动词时,“装”只表示装束,“饰”则表示装扮之后再增添些颜色或文采。在“打扮”“修饰”这种意义上,“装”只用於具体方面,不能用在抽象的方面;“饰”则两方面都可以用。86.英,豪,俊,杰。就人的才能、品德方面的品题说,四者是同义词。古人於四者曾有许多强生分别的解释,众说纷纭,都不可靠。如说才能过十人为“豪”,过百人为“杰”,过千人为“俊”,过万人为“英”等等。“英”“俊”“杰”一直用於褒义,“豪”在后来有时用於贬义。如说“土豪劣绅”。但在古代,所谓“土豪”也只不过是“地方上的首脑”的意思。87.且,将。在“将要”的意义上,“且”和“将”是同义词。但“将”表示一般的“将来”,“且”表示“快要”,稍有不同。88.俱,具。二字古代不同音:“俱”举朱切,音拘;“具”其遇切,音惧。在先秦时代,具偶然当“俱”讲,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但后来二字大有区别。“俱”表示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如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也”;“具”表示行为的范围,如史记项羽本纪:“具告以事”、“具告沛公”。89.置,置。二字在上古不同音(“置”在锡部照母,“置”在职部知母),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置”字一般只用於“安放”的意义,如诗经周南卷耳:“置彼周行”,左传宣公二年:“置诸畚。”其余的意义都只写作“置”,不写作“置”。90.养,畜。养指养人,畜(x)指养禽兽,虽然也有通用的时候,如孟子梁惠王的“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倡优畜之”,但那是就“低贱”的人而言,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91.逢,遇,遭。在遭遇的意义上,“逢”“遇”“遭”都是同义词。但“逢迎”的意义不能用“遇”或“遭”,“待遇”的意义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较多地用於不幸的事,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恐遭此患也”,但这并不是绝对的。92.败,负。“败”和“负”是同义词,都表示打败仗。但是“负”字一般只用於胜负对举的时候;否则只说“败”,不说“负”。例如“武安君必败”不说成“武安君必负”;“兵未战而先见败征”不说成“兵未战而先见负征”。93.购,买,市。”购“和”买“不是同义词,”买“和”市“是同义词。”购“字在上古只是悬重赏以征求的意思,所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卖的性质大不相同。直到宋代,”购“字也只表示重价收买,跟一般的买还是有细微的分别的。94.抑,按。”抑“比”按“重,所以”抑“引申为压抑、抑制,”按“引申为按照,依照。95.拔,擢。”拔“和”擢“是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区别。”擢“可以专指拔的动作而不涉及拔的结果,所以”擢而拔之“不能说成”拔而擢之“,”擢“也不能表示”攻取“或”占领“。在提拔的意义上,”拔“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官职。96.烝,蒸。二字同音,常常通用。“蒸”的本义是麻骨,后来本义罕用,就借“蒸”为“烝”。只有下淫上的意义不能写作“蒸”。97.弃,委,捐。这三个字是同义词,所以产生双音词“委弃”“弃捐”。“弃”字比较常用,它表示把自己的东西抛弃了,有“扔掉”的意思。“委”有“抛开”的意思,故引申为“委托”。在放弃的意义上,捐跟“弃”没有什么分别。98.诈,伪。在不诚实的意义上,“诈”与“伪”是同义词。但是“诈”常被当作仁义的反面来提,可见“诈”的意义较重。在“说谎”的意义上,只能用“诈”,不能用“伪”。99.至,到。在“到”的意义上,“至”和“到”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义近“来”;“到”往往带宾语。100.寝,卧,眠,寐,睡。寝指在床上睡觉,或病人躺在床上。寝可以是睡着,也可以是没有睡着。国语晋语:“归寝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就是指没有睡着。卧是靠着几(一种矮桌子)睡觉,所以孟子公孙丑下说:“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眠是闭上眼睛,原写作“瞑”。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睡是“坐寐”,即坐着打瞌睡,与寝不同。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假寐则是不脱衣冠而睡。左传宣公二年:“尚早,坐而假寐。”到了中古以后,词义有了变化,睡即等於寐。如杜甫彭衙行:“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101.憾,恨,怨。“憾”和“恨”是同义词:先秦一般只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恨”和“怨”不是同义词;恨浅而怨深。“怨”才是“怀恨在心”,才是“仇恨”。史记淮阴侯列传:“二人相怨。”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这些“怨”字都不能换成“恨”字。在上面“恨”字条所举诸例中,“恨”字也都不能换成“怨”字。有时候,“怨恨”或“恨望”二字连用,那就当“怀恨”讲。例如汉书霍光传:“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又:“宣见禹恨望深。”这是要分别来看的。102.惊,恐,畏,惧。这四个词应该分为两类:“恐”“畏”“惧”共为一类,“惊”自成一类。关於“畏”和“惧”的分别,已见於第一册(87页)古汉语通论(三)。“恐”和“惧”是同义词,但“恐”比“惧”更严重一些,常常用来表示大难临头,惊慌失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现代有双音词“恐怖”。“惊”的主要特点是突然的感受,它不一定表示恐惧。一种外界刺激,使人的内心动荡,叫做惊。“羽奏壮士惊”,不但不是怕,而且相反,壮士是被音乐激发了情绪,更加慷慨激昂了。这些意义都是“恐”“畏”“惧”所不具备的。103.稍,略,颇。在上古时代,“稍”表示“渐”的意思,跟“略”截然不同。“颇”在汉代也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候却被用来表示极度。“颇有”即表示“多有”,例如乐府陌上桑:“鬑鬑(linlin)有须。”这样,通常表示“稍微”的意义的,就只有一个“略”字了。104.犹,尚。在“尚且”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所以二字常连用,说成“尚犹”或“犹尚”。105.阙,缺。“阙”的本义是宫阙,“缺”的本义是器破。“阙”的(一)(三)两义绝对不能写作“缺”。第二义原则上与“缺”相通,但是习惯上也不写作“缺”。106.领,项,颈。领是脖子的通称,项是脖子的后部,颈是脖子的前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刎颈”不能说成“刎颈”或“刎领”。后代“颈”字也变了脖子的通称。107.谄,谀。谀是用言语奉承,谄则不限於言语。如“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谄”字就不能换成“谀”字。“谄谀”二字连用时,不再有这种细微的区别。108.辩,辨。辩是辩论,辨是辨别。但在上古时代,二字常常混用。“辩”当辨别讲已见上面所举庄子逍遥游的例子;“辨”当“辩论”讲则如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109.愍,闵。在怜悯的意义上,“愍”和“闵”是同义词。至于忧患的意义,则用“闵”不用“愍”。110.求,寻,觅。在“找”的意义上,这三个字是同义词。但是有时代先后的不同。在上古时代只用“求”字,如“刻舟求剑”;中古以后才用“寻”和“觅”。“寻”多用於找东西,“觅”多用於找人,但是区别并不严格。111.迭,代,替。在用作副词的时候,“迭”和“代”是同义词。所以“代序”也可说成“迭序”。但是在这一个用途上,一般用“迭”不用“代”。“替”在上古只有“废”和“衰微”的意义,中古以后也很少用於“代替”的意义。因此,“替”和“代”在古代不是同义词。112.世,代。唐以前,世指父子相继(世系相传),代指朝代,不混用。参看第二册435页“世”字条。113.系,系,系。三字是同义词。名词多用“系”,动词则“系”、“系”都用。“系”见於古诗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系”就是“系”。但是后来“系”只用於“世系”、“谱系”、“系统”,就跟“系”、“系”都不相通了。114.奸,奸。古代二字不同音:奸,古颜切,今当读jin;奸,古寒切,今当读gn。意义也不一样:奸是“邪恶”的意思;奸是“干犯”的意思。左传襄公十四年:“君制其国,臣敢奸之。”史记龟策列传:“寒气不和,贼气相奸。”汉书沟洫志:“使神人各得其所,而不相奸。”这些“奸”字都不能换成“奸”。到了后代,“奸邪”的“奸”也可以写成“奸”(在这种情况下读与“奸”同)。115.完,全。二字是同义词,“完人”也就是“全人”。但是,它们之间还有细微的分别:“完”作“完整”讲时,不能说成“全”,如杜甫石壕吏诗“出入无完裙”不能说成“出入无全裙”;“全”作“齐备”、“完全”讲时,不能说成“完”,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幽贞愧双全”不能说成“幽贞愧双完”,南邻诗“园收芋栗未全贫”也不能说成“园收芋栗未完贫”。特别是在用作动词时,“完”和“全”的意义完全不同:“完”有“修葺”的意义,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全”;“全”有“保全”的意义,扬雄解嘲“自守者身全”,杜甫述怀诗“几人全性命”,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完”。116.惟,唯,维。“惟”的本义是“思”,“唯”的本义是“答应”(读wi),“维”的本义是“维系”。在本义上,三字不相通。但是在“只”的意义上,“唯”、“惟”通用;在语气词的意义上,三者通用。117.曜,耀,耀。三字同音同义。但在习惯上,在用於“日光”的意义时,只用“曜”字。118.福,禄。福是一般的福,禄是食福。依上古的说法,二者都是天所赐的,但是稍有不同。“福禄”二字连用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同义,而是表示既有福,又有禄。到了后代,福往往指富,禄往往指贵,所谓“福禄寿”,就是“富贵寿考”。119.货,赂,资,财,贿。这五个字是同义词。如果仔细加以区别,则金玉为“货”,布帛为“贿”;“资”字多指钱财,“财”则多指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米粟在内。“赂”和“贿”之间差别更微,只是“赂”字较多用作动词,“贿”字较多用作名词罢了。120.声,音。二者是同义词。礼记乐记说:“声成文,谓之音。”这是就音乐而言。其实在音乐上“声”和“音”常常相通。如左传有“五声”,孟子则称“五音”。又孟子梁惠王下“钟鼓之声”和“管籥之音”对举。可见二者区别不太严格。在其他引申义上,“声”和“音”区别较显著。“声”指名誉,如“声誉”,“声威”;“音”指语言,如“德音”,“徽音”(徽:美)。这是不能互换的。另外,在乐歌这种意义上,一般只用“声”,不用“音”。121.议,论。“议”着重在得失,所以“议”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决定;“论”着重在是非,所以“论”的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议”往往是许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换意见;“论”不一定要有许多人在一起。作为名词用时,“议”和“论”更有分别:“议”是建议,而“论”是评论或议论。122.贬,谪,斥。在贬斥的意义上,这三个字是同义词。但是,由於词源的不同,意义也有细微的分别。“贬”字着重在降职,“谪”字着重在谴责,“斥”字着重在屏弃。因此,有时候可以“贬”而不“谪”,如诸葛亮的“自贬三等”。有时候,“谪”字表面上表示谴责,实际上表示贬斥,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在这些地方,该用“贬”的不能用“谪”,该用“谪”的不能用“贬”。“斥”的意义只是屏弃不用,与“贬”、“谪”差别更大些,所以“一朝尽斥去其旧臣”不能换成“贬去”或“谪去”。但是有时候作者明指屏弃不用,暗指贬谪,如韩愈在柳宗元墓志铭中所说的,那又跟“贬”“谪”相通了。123.封,赠。生时封为封,死后封为赠。124.复,覆,複。在古代汉语中,这三个字是不相通的。虽然有“反复”又有“反覆”,但是一般并不通用:“反复”指来回,“反覆”指翻来覆去。例如“反覆无常”就不能换成“反复无常”。至於“複”字只用於“重複”的意义,跟“复”、“覆”更不相同了。125.厤,历,曆。在“曆象”的意义上,“历”和“曆”是古今字;“厤”虽与“历”、“曆”相通,但后代少见。“历”的其他意义,古代都不作“历”或“厤”。126.寓,寄。从来源上说,“寓”和“寄”是同义词,只在习惯用法上略有不同。127.(一)变,化。变是改变,变换;化是由某一物转化为另一物。因此,“天变”不能说成“天化”,而“田鼠化为鴽”不能说成“田鼠变为鴽”。 (二)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化”还可以指潜移默化,二者并不相同。因此,“因俗以成化”不能说成“因俗以成教”。128.能,可。“能”字表示能力所及,“可”字表示客观情况容许。“能”字后面的动词用於主动意义,“可”字后面的动词用於被动意义。试比较“能为”和“可为”:“能为”表示某人有此能力,“可为”表示某事可以(被)做到。129.圣,贤。在最初的时候,圣是从知识方面说,贤是从道德方面说,应用范围较宽。后来儒家把圣的概念神秘化了,有“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意思。在中古时代,皇帝被尊称为圣人。此后,除皇帝以外,只有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了。这样,圣和贤就变了人品高下的差别:贤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圣则被认为是“天生”的。130.温,暖。二字是同义词,所以“饥寒”的反面可以是“温饱”,也可以是“饱暖”。但是“温”字的(二)(三)两义则是“暖”字所不具备的。131.幽,冥。在“暗”的意义上,“幽”和“冥”是同义词。但“幽”引申为“幽静”“幽雅”等义,则是“冥”所不具备的。132.弥,愈,尤。“弥”字简单地表示“更加”,“愈”字则表示事物进一层的发展。因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能换成“奉之愈繁,侵之弥急”。“尤”和“弥”“愈”更不相同。“尤”字表示在同类事物中显得特出:它表示质量上的特别好或特别坏,而不表示事物进一层的发展。因此,“林壑美”不能说成“林壑弥美”,或“林壑愈美”。133.甚,最,至,极。“甚”、“最”、“至”都是程度副词。“甚”字表示程度相当高,但未达到顶点,等於现代的“很”。“最”字表示达到顶点,即最高级。“最”和“至”是同义词,但是上古汉语表示最高级时,一般用“至”不用“最”。例如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极”字一般只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很少用作副词,所以它跟“至”字也是有区别的。134.妇,女。妇是已婚女子,女是未婚女子,古人分得很清楚。有时候,特别是男女对举的时候,“女”也用作妇女的通称,但未婚的女子绝对不能叫做“妇”。135.亭,台,榭,楼。“亭”字在上古时代只指旅宿的亭和监守盗贼的亭;园亭的亭的意义是后起的。园亭的亭有顶无墙,跟台榭楼都不同。台的特点是筑土很高,也就是一种高坛。榭是台上的房子。楼和台榭都不同:楼是“重屋”,楼上楼下都可以住人。136.材,才。木材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店铺招租转让协议书
- 2025年新承包硬化公路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视频发布协议书
- 2025年新医疗器材供货协议书
- 2025年新租户物业服务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外卖安全协议书
- 2025年旅游管理知识应用模拟题与答案解析
- 2025年公务员面试预测题及答题技巧详解
- 2025年初识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答题技巧与预测题解析
- 机械维护租赁协议
- 2025年江苏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废气处理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麻醉师进修汇报
- 基坑监测评审汇报
- 2025-2026年秋季学期各周国旗下讲话安排表+2025-2026学年上学期升旗仪式演讲主题安排表
- 物业公司电瓶车管理制度
- GB/T 45875-2025精细陶瓷自然烧结条件下陶瓷粉体致密性的测定
- 肺占位性病变护理查房
- 广告创意与用户体验-第3篇-洞察阐释
- 幼儿园一日常规安全培训
- 5G基带芯片算法验证平台:从设计到实现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