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_第1页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_第2页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_第3页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_第4页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在辽宁省已开展多年,稻田一般亩放苗5000尾,放苗规格5厘米以上,亩产量200公斤左右,亩纯利润在4000元左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成熟,现将有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稻田的选择与建设 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35亩为宜。稻田要求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稻田保水性强。在距离田埂100200厘米处开挖宽度、深度均为6080厘米的环沟,环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环沟的土用来加宽、加高、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尼龙塑料薄膜、纱窗网等(底部入泥30厘米)建成3050厘米高的防逃网。防敌害进入以及防止泥鳅钻洞、跳跃逃逸,同时进、排水口加设拦网。 二、施肥管理 根据稻田具体情况,在稻田来水耙地前,把全年施肥总量的80%左右的肥施到田面,然后进水,要求把地耙平地无土块。另外20%左右的肥,在插秧秧苗返青以后视情况进行追肥,每次每亩施肥量不超过5公斤;避免一次性施肥量过大,造成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对泥鳅产生危害。同时要注意施肥时,靠环沟近2米左右的地方不要施肥,因为每天泥鳅在吃完饵料后,在此处排便较多,相对来讲,环沟附近稻苗肥量较大,秧苗长势较快,如果施肥时再平均施肥,容易造成环沟边缘秧苗后期倒伏现象。 三、放苗前的准备 1.修整稻田 3月初用机械或人工开挖稻田环沟,加宽加高田埂,田埂坡度按11比例修复、夯实,进、排水口按对角设置。 2.防敌害设施 一是防陆地上的敌害,如蛇、鼠、蛙。防逃网材料采用尼龙薄膜,将薄膜埋入土中1020厘米,剩余部分高出地面60厘米,其上端用尼龙绳做内衬,将薄膜裹缚其上,然后每隔4050厘米,用竹竿作桩,将尼龙绳、防逃布拉紧,固定在竹竿上端,接头部位避开拐角处,拐角处做成弧形。进、排水管用60目网片包好。二是防鸟网设施。防鸟网一般在插完秧后进行设置,设置防鸟网是养殖泥鳅的一项重要工作,鸟类对泥鳅的危害非常大。养殖期间在稻田顶部必须全面覆盖防鸟网,网眼直径为23厘米,不宜太大,严防小型鸟类进入,防鸟网要高于水面1米以上,杜绝鸟类落在网上由于自身重量使网距离水面较近吃到泥鳅。同时防鸟网四周边缘要与防敌害网上端紧密结合,严防鸟类等敌害横向进入养殖区域,以避免对泥鳅造成伤害。 3.进水消毒 放苗前10天进水,进水管安装长2米,内层80目、外层100目的筛网,以严防野杂鱼及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初次进水深度为60厘米,进水后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消毒。 四、水稻品种选择与栽插 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每年5月初至5月底移栽结束。水稻移栽前,在秧苗未移入大田时施一次农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记住要等农药失效后再移栽,移栽时要求合理稀植,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也可有效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水稻移栽后每710天追施一次水稻分蘖肥,一般每亩不超过5公斤尿素。如果一次性施肥量过大,会造成水中氨氮含量过高,对泥鳅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泥?q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 一般水稻秧苗移栽后,一周左右秧苗返青,这就可以放鳅苗了。同时要保持环沟内水体透明度为2530厘米,水深6080厘米,稻田面深35厘米。 2.缓苗技术 放苗应选择晴天的上午,放苗位置应在稻田的上风口。要求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害。同一块稻田要放同一种规格的鳅苗,且要在一天把鳅苗放完,便于整体养殖管理。鳅苗运到田边,不要急于放苗,应先缓苗。首先将运苗袋放入田水中,静置2030分钟,使袋内外温度达到一致,打开袋口,再分多次缓慢加入田水,最终加水量与原袋内水量相当。 3.鱼体消毒 在上述缓苗后,把鳅种放入3%5%的食盐水容器中浸泡510分钟,为了防止缓苗时鳅苗缺氧,容器要足够大,也可适量充氧。掌握好苗种消毒时间,然后再将鱼苗以及消毒盐水一同放入稻田。 4.放养数量 投放台湾泥鳅苗,按5厘米体长的放养规格,亩放养5000尾左右。 六、田间饲养管理 根据泥鳅生长的不同阶段投喂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饵料,前期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6%的饵料,中期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饵料,后期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8%的饵料。 在泥鳅放养初期,虽然稻田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但因刚刚投放的泥鳅苗对新的水域生长环境不太适应,泥鳅摄食量较少。鳅苗下塘后第二天可以投喂饵料,选用粗蛋白质含量为36%、粒径为1.5毫米的鱼饵料,以后随着泥鳅规格增大,饵料粒径也要相应加大,做到饵料的适口性。 泥鳅的饵料日投喂量,前期一般为体重的5%8%,后期为体重的3%5%。投喂量视泥鳅摄食、天气、水质、水温等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一般不投喂;每次投饵后以半小时左右吃完为准,每天投饵4次。由于泥鳅贪食,为了防止泥鳅胀气病的发生,投喂膨化饵料前,一定要先把饵料浸泡透后再投喂,防止膨化饵料未泡透被泥鳅食后,在泥鳅体内吸水膨胀,造成泥鳅胀气病的发生。 前期要保持稻田水深510厘米,待秧苗分蘖后要进行烤田,同时要23天换一次水。等泥鳅放养到7月中旬以后,视泥鳅、水稻生长情况,要逐渐增加水量以及人工投饵量。 在投喂初期,要将饵料均匀地撒在环沟内,以便让泥鳅养成在环沟定时、定点、基本定量取食的习惯,这有利于泥鳅集中摄食,也便于观察投喂,减少浪费。白天投喂量占全天的2/3左右,晚上投喂量占全天的1/3左右。阴天投喂量减少,雨天停喂,避免投喂变质饵料。 在7月20日至8月30日,泥鳅投饵量为体重的5%8%,在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田间水位,平时保持田面水深1520厘米,并要注意换水。当稻田水温高于30时,要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以免过多的残饵和有机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严加防范水质变坏,一般5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深度35厘米,要保持田水透明度25厘米左右,环沟水深80厘米,环沟水色以保持黄绿色最佳。在8月30日以后,田间要合理调控水位,灵活投饵,根据水质、水温、天气、泥鳅活动情况灵活投饵,投饵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5%。当水温低于10时停喂,同时要及时捕捞泥鳅上市出售。 七、巡塘 坚持每日巡塘,注意观察水质与水色变化、泥鳅活动和生长、摄食、防逃设施、防敌害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八、稻鳅病虫害防治 泥鳅养殖死亡高峰在投放鳅苗后一周左右,主要是烂尾病、肠炎病、寄生虫病、水霉病,死亡率为10%30%。在投放鳅苗时可用聚维酮碘进行药浴,泥鳅入田后,根据情况可以使用霉平防止水霉病的发生,针对车轮虫、三代虫也要用专门的药品进行及时处理,把疾病控制在萌芽时期。以后稻田养殖期间,也要定期用二溴海因或碘制剂进行消毒预防,间隔三天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泥鳅病害防治以防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