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是我.doc_第1页
我为什么是我.doc_第2页
我为什么是我.doc_第3页
我为什么是我.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为什么是我哲学认识论浅易入门引言“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农场主假说”: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人类科学认识这个世界,基本上也就这个模式了,观察到现象,抽象出概念,然后基于逻辑进行运算,得到因果律,再回投到自然,检验其是否合格。它的问题在哪呢?它的问题就在于,科学是不关心逻辑本身是否可靠这种问题的,它悬置这个问题,它只关心,理论和现象之间是否一致。那么哲学认识论又是怎么回事呢?认识论正是对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思考,它要解决几千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那些终极问题:我为什么是我,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哲学家来说,最困惑的不是这个世界如何存在,而是它竟然存在。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先从哲学的历史谈起(这里专指西方哲学,它主要涉及的是认识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哲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程,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去体验,而这个已经不属于知识。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很多人学完都还没找到出路,甚至陷入更深层的纠结和痛苦。哲学在近300多年来,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定性,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并由此走向成熟。它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思想的巨大进步,颠覆了人类的世界观。基本上它可分为三个阶段:本质论、现象学、语言分析。虽然听上去似乎越来越肤浅,但实际上它是越来越深入到问题的根结。1、在本质论的时期,顾名思义,人类普遍有一种思维趋势,就是认为这个复杂的世界背后必须有一个本质,有一个称之为“真”的东西。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争论到最后也无外是基于这一点。然而,有一些人开始发现问题所在:我们的逻辑是先验性的,它建立在一个先天给予的前提下,是无法自证的。在逻辑下,我们的认识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落入二律背反的境地。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略。(直到如今,许多人仍然跳不出这个框框,还总是在构想着世界的真相。)2、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研究现象学,其实也就是大家已经放弃了“探究本质”这样的思想,转而研究现象之间的关系,重新回到基本的东西上去。比如物体是如何分界的?它的形状、边缘是经过我们的抽象思维定义出来的。“我”又是什么?在所有的现象之中,那些相对容易变化的,就形成了意识,而那些相对固定不变的,就形成了物质、外部环境。它们都是名相、概念。这些时期里科学理论的发展,也反映了类似的思想变革。以往牛顿的经典物理体系,有确定的空间和时间、绝对的运动和静止这就是本质。然而,这种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毫无争议的、绝对真实的本质,解释不了的现象太多了!以至于后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完全颠覆了它,即使再后来更基础的弦论,也是对那种不言自明的点状基础粒子概念提出了质疑和变革。3、最后,极少数的人终于探究到根本的领域语言分析(分析哲学)。语言是我们思维运作的基本单元,对它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搞清楚那些困扰我们的疑难问题形成的原因。比如“我”为什么是我?实际上“我”就是一个概念。询问概念为何是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无效的问题,就这么简单。“我”实际上无外是一个因缘条件具备、显现出来的现象罢了,处于流转变化之中,本不该被对象化的。一旦“我”被定义出来了,被对象化了,它就有生灭的问题,它就成为一种自欺结构,总是让我们以为有一个本我、实有的我存在,我们就会开始琢磨,它是如何而来的?我为何是我?矛盾和困惑也就随之而来。错误的对象化,是终极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佛学中经常有“不可言说”这样的说法,其实道理也是这样,真相是不能被对象化的,一旦言说,意味着它成为对象,矛盾就产生了。2我为什么是我哲学认识论浅易入门比如宇宙起源问题,宇宙本是流转变化之中的、无限的、尚未完结的,但是一旦我们形成了“宇宙”的概念,它就被对象化了,于是问题随之而来,既然是一个对象,它就有生灭的问题,于是我们就纠结起它的起源了。说到底,人的思维模式是无法理解“无限”的。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看看佛经解深密经,这部经典,简直就是一部语言分析的巨作啊。呵呵。哲学到这里就是尽头了。虽然很简单,但它似乎又太过简单了,对问题的解决方式看起来貌似一种“放弃”行为,以至于我们很难利用它来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办?最基础的定义“我”,它是如此不言自明,如此确然,以至于我们很难跳脱出主客观分别、对立的思维模式。确实,这种思维模式符合我们的情感,符合这个世界的需求,给我们提供了稳定、可依赖的生存基础,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醒了要赚钱一样自然。我并非说它是错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超越、渴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来说,它并不究竟。我认为很多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构成“我”的主体是什么呢?是我的身体吗?我的手,我的脚?还是我的思想,我的快乐、悲伤?貌似都是,但究竟来说都不是。关键就在于,如果你把它们对象化了,它们就可以排除出“我”的范畴。失去我的手,我的脚,我的情感,或是换个心脏,这个“我”仍然不会改变。如果穷究下去,那么最后唯一剩下的,就是那可以感觉、可以观见的“见性”。目前一般认为,“见性”是来自于大脑神经元的交互作用,对外部世界摄取而产生图像。在此基础上,才继续产生出自我意识。人类的大脑有很多个分区,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比如视觉的,运动的,语言的,情绪的,等等。如果某个具体的分区出现了故障,那么这一部分对应的功能将缺失。一个人如果通过手术切除语言区,那么他就说不出话,即使他的内在思维和发声功能都正常。情绪失控的人也可以通过服用化学药剂来抑制或辅助大脑。整体上,大脑又可以分为左右半球,右脑主要是感性方面的功能,把外界事物的刺激转化为图像;左脑主要是理性方面的功能,负责定义右脑的图像,形成概念并进行逻辑运算。比如说,我们看到红的颜色,实际上它必须先由右脑去感应光波,再加上左脑的解读,然后我们才感受到“红色”相。如果没有左脑,我们虽然看到外界“原始”的图像,但却是无法从里面辨别出红色的。在自我意识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右脑读取了世界,而左脑负责将图像中的自我和外界区分开来,它们相互密切地配合,天衣无缝,就构成一个鲜明的“我”。人类在婴儿时期1-2岁左右,才逐渐构建出自我意识。在此建议同学们去看看美国脑神经科学家Jill Bolte Taylor的一部著作左脑中风右脑开悟,她亲身经历了中风,左脑大部分功能丧失,直到7年后才幸运地逐渐康复,这段过程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科学分析资料。在她的描述中,由于左脑失效,逻辑功能丧失,所以只能感受到一体的世界图像,无法把身体和外界区分开来,于是自我和外部不再有分别,也无法对物体进行前后方位的逻辑判断等等。这位科学家认为“无概念”使她与世界融为一体,从固态转变为流态,从而体验到极致的平和、解脱。到了这一步,可能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深度的困惑之中:即便“我”是一个概念,但我已经感受到这个世界了,这如何能够呢?假如生命是轮回的,那么轮回之中的主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必须去察觉思维对“我”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执着。既然“我”是一个概念,那么不应该再采用主客观的二元模式。一元模式即是:存在即显现,不纠缠于名相概念。这个世界为谁显现?没有了,我和世界都是显现。它们的区别是:二元模式:这个世界为我显现一元模式:我和世界都是显现在完成这种世界观的转变后,就可以消除概念在心灵上的萦绕,所有的问题将会自动消解。当然,我认为真正的解脱不在于消除概念,而是明白概念对我们的束缚,不陷入“我”的困惑。主客思维模式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结,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超脱的人来说,这需要亲身去体验。言说的东西,都不究竟。学哲学,到底为了什么?以我个人的理解,最起码的就是要从名相概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从“我”的束缚痛苦中解脱出来。 3回复:我为什么是我哲学认识论浅易入门最后来谈谈哲学入门书。可能一般人会推荐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前者算是比较好的启蒙书,后者是比较严谨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为何哲学史也可以用于入门?如很多人说的,哲学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哲学。一旦你了解到,原来人类是这样一步一步认识世界的,那么你也就能领悟那些哲学思想了 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我前面写的帖子,看过了其实也就入门了因为你已经了解了西方哲学的大框架,知道它最重要的3个时期的思想有什么特点没有哪一本哲学著作是可以完全解决问题的,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西方哲学总的说来根源于“世界为什么存在?我是谁?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类的困惑所以认识论这个主题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哲学都脱离不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那种思想,即有一个本质的东西真实地存在,然后才衍生出我们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往大范围了说,无论是哲学也好,佛教以外的绝大多数宗教也好,那种追求上帝|真|终极|天道的思想,都脱离不了这点。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水平成熟到足够的程度时(近300年来),本质论现象学语言分析,水到渠成,就把人类思维中那些最根本的谬误之处破解了从某个具体时期来说,1、本质论时期可以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很霉涩,但它是整个西方哲学的转折点,它提出了人类理性的“先验性”,简单说就是我们思想中的逻辑是先天给予的。康德写这书本来是为了给上帝找个依据:既然我们的理性是先天给予的,那是谁给的?上帝咯。他没有想到这本书所引发的变革,以后直接否决了上帝思想还有休谟人性论,里面关于因果律的章节,分析了因果是如何关联成立的2、现象学的时期,可以看马赫感觉的分析。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假设,把你的大脑取出来放在容缸里养护,然后接上各类传感器,为大脑虚拟出现实世界这个缸中之脑,能否判别出自己周围环境的真实性?答案是不能。经过第一阶段的困惑,哲学家已经转向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因为往简单了说,身外之物都不可靠。马赫的思想大体是这样的:我们所感知到的,那些相对稳定的部分,就形成物质的概念;那些变动的部分,就形成了我们的思想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是经典代表之一,极其霉涩3、语言分析时期,首推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研究(注意这和他前期的思想截然相反)另外还有他未完成的论确定性语言是人类思维运作的基本单元,基本上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都在这里得到解决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定性,也是在回应同时代一位科学家的诘问这位科学家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我们绝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他如是说:这是我的左手,这是我的右手,所以这个世界存在因果律没有确然的基础。困扰我们的,其实都来自于概念。概念把事物对象化了,而一旦我们把概念回投到世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