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的贡献研究.doc_第1页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的贡献研究.doc_第2页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的贡献研究.doc_第3页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的贡献研究.doc_第4页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的贡献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的贡献研究基于shift-share方法茹雷 许璐作者简介:茹雷、许璐,现均为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一、引言在探讨三次产业结构转换过程时,除了要重视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外,也要注重研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不仅要考虑其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要权衡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协调对该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在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增加过程中,其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有限、产业内部行业发展不协调等。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不仅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完善也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业结构的优劣视角展开,而且针对产业结构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关于第三产业及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所造成的生产率变动的研究停留在描述性统计,没有将结构变动的净效应分离出来。因此,本文以第三产业为例,研究该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且将结构净效应分离出来,考察产业内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净影响。二、模型的设定研究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有许多种方法,一般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方法),因为该方法能将生产率增长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和结构变化效应。Fabricant(1942)最早提出该方法,但主要解释单个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李小平、卢现祥等(2007)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基础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偏离-份额分析扩展模型。该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四个部分,即内部增长效应、产出增长效应、劳动转移效应及资本转移效应。模型框架如下:按照索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该产业在某时期的TFP可以表示为: (1)TFP、Y、 、k依次代表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该行业的劳动与资本增长率, 和 代表劳动与资本弹性。然后对上式左右分别乘以各行业产值在该产业中所占比重并对各行业TFP求和,可以得到: (2)其中,为各行业产出占该产业产出比重。最后,式(1)-式(2)可得到:(3)式(3)右边第一项为内部增长效应,表示在结构不发生改变时行业对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二项为产出增长效应,表示各行业的不同产出对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三项为劳动转移效应,表示劳动力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一项为资本转移效应,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受资本在行业间转移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研究19972012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结构变动对第三产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情况。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将该研究范围分为两个时期:19972002年和20032012年。按照我国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划分标准,2003年以前第三产业主要分为10个行业,2003年(含)划分为13个行业。 1997-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行业包括11个,在此剔除了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003-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行业包括14个,在此剔除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997-2002年研究范围内,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分别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2003-2012年研究范围内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本文数据主要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所得。由于2011年和2012年第三产业中只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其他行业增加值没有详细说明,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假设2011年和2012年以上行业的增长情况与以前年份平均值相等,按照此方法对确实数值进行补充。以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得到各行业增加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为保证该数据的科学性,在19972002年和20032012年两个研究范围内,我们分别按照2000年和2005年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第三产业各行业年末从业人数表示劳动。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第三产业分行业年末从业人数。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固定资产账面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本文利用永续盘存法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产业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的报酬包含工资和福利,资本的报酬包含固定资本和折旧,本文采用份额估计法测算和值。根据份额分析法,劳动产出弹性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工资,代表福利,表示总成本。资本产出弹性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固定资产折旧。虽然份额估计法计算比较粗糙,但是在数据获得有限的情况下却简单易行。三、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按照结构红利假说,生产率增长可以分解为内在经济增长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要素流动导致的结构变动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根据以上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公式,表1报告了我国第三产业在19972002年和20032012年两个时期内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根据表1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第三产业在19972002年和20032012年两个时期内劳动生产率整体上都有较大提高,其增长速度分别为19.28%和40.39%,但是造成两个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因有所不同。19972002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100.97%可以归结为该产业内部增长效应,而结构变化效应为-0.97%,由此说明并不是第三产业内部的要素合理流动和结构调整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在结构变化效应中,静态变化效应为6.18%,根据shift-share方法,静态效应代表的是在行业内劳动生产率不同的情况下劳动力转移造成的生产率变动,在该时期静态效应值为正,说明劳动要素流向了具有较高生产率的行业部门。动态变化效应代表的是劳动力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和较低行业之间的流动造成总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是一段时期内劳动力转移结构的动态结果。在该研究范围内动态变化效应为-7.15%,结果为负说明存在“结构负利”现象,该现象的产生是由劳动要素转移到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而引起的。以上对19972002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结果显示该阶段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结构效应为负说明结构红利效应在该时期没有显现。表1:我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结果(%)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内部增长效应静态变化效应动态变化效应总效应1997-200219.28100.976.18-7.151002003-201240.3987.644.278.0910020032012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40.39%,较上一研究范围提高了50%以上,除此之外,造成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在该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87.64%是由内部增长效应引起的,虽然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但是相较于19972002年有所降低,内部增长效应降低意味着结构效应在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方面的比重上升,在此研究范围内结构变化效用的比例已经上升到12.36%,表明结构变动对该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提高,其中,静态变化效应为4.27%,动态变化效应为8.09%。静态变化效应和动态变化效应的结果都为正值,说明该种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行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行业,“结构红利”现象在该时期表现突出。造成该时期结构变动效应提升的原因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第三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流向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行业,并且这些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较高,从而使得结构效应显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劳动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式综合分析了劳动与资本要素在产业间转移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表2报告了我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结果。表2:我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结果(%)aTFP内部增长效应技术效应总效应产出增长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资本流动效应1997-20022.74106.25-6.25100107.4610.72102.992003-201210.26102.47-2.47100115.7212.89104.99表2显示,19972002年和20032012年两个研究时期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虽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两个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10.26%。除此之外,内部增长效应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结果中占比较重,说明两个时期自身的增长是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19972002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106.25%来自于其自身增长,结构变化效应为-6.25%,表示结构变化在该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作用并不明显。20032012年,内部增长效应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比重过高造成结构变化效应仍然为负。在该时期,产出增长效应和劳动变化效应进一步提高,资本变化效应基本上保持不变。表2显示在两个研究时期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一直都是由行业自身的增长引起,要素流动导致的结构变动效应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作用为负,表明第三产业行业之间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总体来看,19972002和20032012两个研究期限内,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有较大幅度提升,这也与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趋势相符合。然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结构变动效应在第二个时期内上升为正值,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结构变动效应两个时期内都为负值,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劳动要素方面效果明显,但是衡量所有生产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构变化效应并没有显著提高且主要是由产出增长引起的,显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与资本要素比例不协调,生产要素没有进一步优化达到最优配置。以上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是在将第三产业视为一个整体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分离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变化情况,表3和表4报告了各行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情况。表3分阶段就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内部增长效应和结构变化效应情况进行了展示。在19972002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地质勘察业与水利管理业对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影响,而在20032012年除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小之外,其余9个行业都对生产率增长有显著影响,这也与表1中在该时期内结构变化效应为正值的结果相一致。具体来说,在第二个研究阶段中,结构效应明显的行业盈利性也表现较为突出,而对生产率增长影响较小的都是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面。表3:各行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情况1997-2002年2003-2012年产业TEWE产业TEWE运输、仓储和通讯3.464.43金融8.242.9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2.179.37房地产活动7.691.46地质勘探与水利管理业1.2110.23信息传递、电脑服务和软件7.263.36金融中介和保险0.974.21租赁和商业服务业6.474.75房地产活动0.326.34批发和零售贸易5.236.43社会服务-0.361.23住宿和餐饮业4.255.36医保、运动和社会福利-0.545.1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2.4110.23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1.472.14教育1.285.13科学研究和工业服务-2.270.25运输、仓储和通讯1.247.12其他-4.461.16水资源、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0.212.14健康、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0.136.12文化、运动和娱乐0.042.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0.153.16表4是第三产业各个行业在两个时期内的资本和劳动转移情况。在关于全要素增长率分解时,两个研究时期的结构变动都为负值,说明在第三产业内部生产要素并没有从生产率较低的行业流向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在19972002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超过10%,但是资本和劳动比例并没有增加,说明在生产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第三产业整体的协调,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并没有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行业,造成结构效应为负的现象。在20032012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超过10%的行业数目上升到6个,分别为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上一时期结果相似的是生产要素较多地流向了生产率较低的行业,造成第三产业整体结构效应在该时期为负的现象,这也与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分解的结果相一致。以上分行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造成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效应为负的原因。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现代服务行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业等,明晰各行业在第三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表4:各行业劳动和资本转移情况(%)1997-2002年2003-2012年产业LSKSLPD产业LSKSLPD运输、仓储和通讯-0.17-2.1411.21房地产活动-0.923.1714.46房地产活动-0.181.3710.27信息传递、电脑服务和软件-0.160.2313.62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1.25-1.1610.25金融-1.74-2.2713.22金融中介和保险-2.352.159.34批发和零售贸易-1.19-0.3911.54科学研究和工业服务2.164.138.95租赁和商业活动0.46-3.2610.36地质勘探与水利管理业1.323.276.36住宿和餐饮业-1.150.0310.26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1.295.125.1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1.560.526.16其他4.313.184.72运输、仓储和通讯1.17-1.956.11医保、运动和社会福利0.362.164.27水资源、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2.581.244.58社会服务3.213.363.6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1.152.563.12健康、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2.261.162.02文化、运动和娱乐2.182.591.09教育2.112.291.07注:LS、KS、LPD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增长率、资本份额增长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四、结语近年来我国对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