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1 林黛玉进贾府 2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一)课时目标1. 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2. 了解作者及红楼梦。3.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 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课时重点1. 阅读课文,正音释词。2.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3. 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课时难点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学法指导朗读讨论点拨知识链接1. 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2. 写作背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3.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异常广阔。书中涉及的人物从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到丫鬟小厮、僧道商农,几乎涵盖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此外,此书对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制艺尺犊、医药卫生、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烹调饮食等都有细致的描写。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众多。作品的语言凝练自然、准确传神,达到了空前纯熟的境地。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由它引发的“红学”已经是国际显学。4 小说常识概况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物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学习过程一、语言积累(A级)1. 正字音敕造( ) 纨绔( ) 盥洗( ) 杜撰( ) 宸翰( )攒聚( ) 翠幄( ) 瞋目( ) 懵懂( ) 忖度( )绾结( ) 嫡亲( )2. 辨字形 嫡( ) 敕( ) 钗( ) 帷( ) 谪( ) 赦( ) 杈( ) 帏( )3 通词义(古义今义) 形容 偏僻 风流 乖张 仔细 惫懒可怜总角 便宜风骚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B级)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2 快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 三、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C级) 课文第1段交代,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1 请大家速读课文,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交流补充,然后概括归纳。2 读课文时要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作为阐述观点的有力佐证。3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加以引导。A贾府(1)宏伟的外观(2)讲究的布局(3)华贵的陈设(4)威严显赫的气势B人物(1)非凡的服饰(2)骄矜的气质(3)繁琐的礼仪四、学习反思(C级)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五、布置作业(C级)1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二。2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三。3.背默西江月二首。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二)课时目标1 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2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课时重点1 分析人物形象。2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时难点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三人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学法指导摘读.讨论.点评学习过程一、分析林黛玉形象1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得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度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林黛玉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可以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贯穿了她进贾府的始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细节。(1)见迎探惜三姐妹时(2)见王熙凤时(3)在邢夫人处(4)在王夫人处(5)回贾母话时(6)和宝玉相见时小结:2 除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之外,课文中也有对黛玉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我们来感觉一下黛玉的神韵。(1)众人眼中的黛玉(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3)宝玉眼中的黛玉二、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形象 本文通过从未到过贾府的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描写贾府环境、介绍贾府人物的线索。本文刻画了一系列重要人物形象。其中对王熙凤、贾宝玉出场的描写,尤其精彩,历来受到称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对他们描写的部分,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哪一点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一) 王熙凤节选部分分五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1)写出场(2)描眉目(3)绘服饰(4)见黛玉(5)回王夫人(二) 贾宝玉节选部分重点有四处描写:(1)出场前(2)衣饰描写(3)肖像描写(4)两首西江月三、诱思探究,小结课堂“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结合全文谈谈你自己对本文写法的感受。(1)(2)(3)(4)四、学习反思通过对本文节选内容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和感悟?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五、布置作业1.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二。2.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三。3.语言学家王力说:“看一本好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就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意见。”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通读红楼梦,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一)(答案)一、 语言积累1、 正字音chi wanku guan zhuan chenhan cuan wo chen meng cunduo wan di2、 辨字形嫡庶 敕造 金钗 帷幄 贬谪 赦免 树杈 内帏 3、 通词义形容:形体容貌。 偏僻:偏激,不端正。 仔细:小心。风流:风韵神态。 乖张:偏执,不驯顺。 惫懒:涎皮赖脸。可怜:可惜。 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便宜:方便。风骚:姿容俏丽。 二、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1、 明确: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第二部分(第214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第三部分(第1516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2、明确:第24段是第一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和王夫人、邢夫人等。第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二层。第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是第三层。第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三、 环境描写:A贾府明确:(一)(1)宏伟的外观。(课文第一段,可依据宁国府的外观来推测荣国府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五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2)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华丽。(3)华贵的陈设。就“荣?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和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之高;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觚、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4)贾府庭院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赫,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B人物(二)除此之外,林黛玉进贾府,她还见到了众亲戚。在贾府中生活的这些人又透漏给林黛玉了怎样的信息?(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并标记。)明确:(1)非凡的服饰。(第1段、第5段等处)例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很“精良”。(2)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3)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佛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有物质的,也有礼教的。课文不仅写出了贾府的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四、 明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通过这些描写,小说交代了作品人物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二) (答案)一、 分析林黛玉形象1、明确:(1)(第3段)迎春三姐妹来时,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第5段)王熙凤出场时,黛玉“连忙起身接见”“忙陪笑见礼”。均说明黛玉有着良好的教养,非常注意礼节。(2)(第7段)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3)(第9段)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下了”。(第10段)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子坐了。“王夫人再四邀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到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4)(第12段)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她“方才告了座,坐了”。(5)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到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6)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感觉相同,但两个人的表现却大不相同。黛玉一见,便吃了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但黛玉只是深隐内心,宝玉却直率地表达出来。黛玉的表现固然固然是女孩子特有的羞涩,但也和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小结: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2、 除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之外,课文中也有对黛玉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我们来感觉一下黛玉的神韵。明确:(1)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3)宝玉眼中的黛玉。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小结: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和“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用的是“烟眉”,清,淡。作者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是为了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脱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含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独具匠心的肖像描写中显示出来。黛玉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有的是才,她是一位“才女”。显其神而略其形,正是为免落俗套,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富有浪漫的魅力。谁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呢?在曹氏笔下,林黛玉的形象不就呼之欲出吗?二 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形象(一)王熙凤明确: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团火,暗是一把刀。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节选部分分五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1)写出场。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其与那些“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这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更证明了这一点。“老祖宗”能够用这样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2)描眉目。作者一再着力描写王熙凤的眉形目态。此回借黛玉所见,告诉读者,王熙凤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不仅写其形,更写其神。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绝非温柔敦厚之形象。含着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3)绘服饰。作者不只写了王熙凤容貌体态的细节,还详细地写了她的服饰装束。从头饰、项饰到裙饰,从上穿、外罩到下着,从衣饰质地、款式到色彩,可谓精雕细琢,不肯放过一个细节,淋漓精致地体现了王熙凤身为荣府管家奶奶不同凡响的气度与华贵。身为荣府管家奶奶的王熙凤,她的装束自然要与荣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相协调。盛装丽服的王熙凤撑得不仅仅是她自己的门面,更是荣府的门面。这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透漏出人物的性格特征。(4)见黛玉。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情感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先看王熙凤的出场语言,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再听听她见林黛玉时说的一连串话。她的第一句话先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赞美的话有许多种表达方式,如“你长得真美”“你标致极了”“你真是天下无双的美人”。可这些话王熙凤都不用,而是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请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没有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种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第二句话是: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读者听了这话,可能要纳闷: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竭力赞美林黛玉,把林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悲为喜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悲为喜,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经“大哭”“呜咽”过,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位天才的表演家!真的忘记了老祖宗了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些都入木三分地描绘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事,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其得宠的原因。(5)回王夫人。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掌权人。(二)贾宝玉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具有反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节选部分重点有四处描写:(1)出场前: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贬斥态度)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贬斥足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时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2)衣饰描写:宝玉一出场便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逼凤姐。贾宝玉因其衔玉而诞,受贾母万般宠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可及,一身丽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但他一身华丽的装束又有别于凤姐。首先,宝玉着此装是外出去庙里烧香,且是与其父贾政同去,其衣着打扮必须与贾府的社会地位相称,必须使其父看着顺眼。所以说,如果说凤姐的盛装丽服是主动的,是顺应其性情的,那么宝玉的衣饰则在光彩照人中以青紫色为主,华丽宝贵中透着高雅之气。不过,曹雪芹重笔描写宝玉的衣饰主要是为了突出宝黛初会时,贾宝玉在黛玉眼中的形象,宝玉出场前,他在黛玉的想象中“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但当宝玉一出场,贾宝玉光彩夺目的装束使黛玉眼前一亮,原来,宝玉竟是如此一个打扮整齐、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与宝玉出场前给人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3)肖像描写:黛玉的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切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4)两首西江月。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之类理学先生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这些叛逆表现是其主要性格特征。词中塑造的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该词作用有二: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其二,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作者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三、课堂小结1. 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贾府按照封建贵族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2. 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姐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人物则属于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3. 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宝黛初会时,两人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内,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含贬义的评价,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大吃一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却不敢轻易说出口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也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4. “双向交流”写人法。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描写众人,又通过众人之眼来刻画黛玉,给人自然简洁、浑然天成之感。 2 祝 福 2 祝福导学案【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教学方法】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检查预习】1、 正字音。监( )生 寒暄( ) 烟霭( ) 陈抟( )老祖 间( )或一轮悚( )然 谬( )种 俨( )然 形骸( ) 尘芥( )堆两颊( ) 沸( )反盈天 捺( )上花冠 荸荠( ) 草窠( )讪讪( ) 渣滓( ) 蹙( )缩 窈( )陷 歆( )享2、 解释词语。寒暄: 尘芥堆: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3、 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习过程】1、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祥林嫂年表到鲁镇以前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到鲁镇元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5.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6、鉴赏课文其他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7、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8、初析鲁四老爷形象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布置作业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3.做“思考和练习”一。第二课时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研习新课】一、 学习齐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1、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讨论归纳:肖像:眼睛: 表现: 变化: 2、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3、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二、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1、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三、 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1、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2、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肖像:眼睛:3、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4、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5、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6、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7、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四、 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五、讨论、归纳人物形象。祥林嫂是鲁四老爷是作品中的“我“是【答案提示】第一课时2、明确:本文把祥林嫂的死亡放在了最前面来写的,开始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5、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6、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7、明确: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8、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二课时1、讨论归纳: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2、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3、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二、1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2、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三、1、明确: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2、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3、讨论归纳: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4、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5、讨论归纳: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6、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7、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四、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3 老人与海 2 老人与海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2、 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摧不垮的精神。3、 分析主人公的矛盾性格,提升学生对人性的认知。4、 学习文中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1、 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2、 分析本文主人公的矛盾性格。学法指导:1、 识记、读背基础知识2、 诵读。(1)反复诵读本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2)分组讨论,分析理解。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知识链接:介绍作者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鲭( )鲨 两颚( ) 脊鳍( )嘎吱( ) 囊( )进 吞噬( )鳐( )鱼 嗜( )杀 蹂躏( )黏( )液 戳( )进 榫( )头桅( )杆 残骸( )二、 辨析形近字(A级)(1)戳穿 杀戮 (2)攥住 积攒(3)树梢 俊俏 (4)仓皇 苍白(5)锥形 脊椎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A级) 桑迪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鲨鱼出现了.课文节选部分从这里开始。阅读课文填写下表。第一次攻击者数量老人作战工具结局总结: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归航途中,老人与鲨鱼勇敢搏斗的五个回合。根据这五个回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四、仔细分析下列语句,可以讨论作答(C级)1、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2、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3、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五、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本文中的桑迪亚哥最为典型,请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这种硬汉形象。(B级)六、学习反思:掌握文中基础知识,理解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能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激烈场面。细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特色。深读课文,了解桑迪亚哥的矛盾心理。第二课时一、 回顾桑迪亚哥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以及他的硬汉形象二、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特色主要是(1) 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间短,如鲨鱼出现时的情形。如: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段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他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现代仓储物流岗位应聘面试模拟题集及解析
- 2025年电气工程自动化技能模拟测试及答案
- 2025年工业自动化初级技能考试模拟题集及解析
-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人工智能面试预测题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电气工程师招聘考试试题与分析
- 济宁学院《食品标准与法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专业级煤气技术操作模拟题及解析集
- 甘肃医学院《食品经济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物联网设备通信协议初级工程师考试知识点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 (外研版3起)英语五年级上册单词字帖书写练习(手写体)高清打印版
- 2024年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标准范文
- 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 陕鼓集团线上笔试题目
- 七年级数学下册 专题 不等式(组)中新定义运算&程序性问题(解析版)
- 娱乐场所营业日志
- 《交通事故车辆及财物损失价格鉴证评估技术规范》
- 我和我的祖国混声四部合唱简谱
- LYT 2085-2013 森林火灾损失评估技术规范
- GB/T 26527-2024有机硅消泡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