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doc_第1页
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doc_第2页
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doc_第3页
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doc_第4页
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 也许你并不觉得过年就一定得放鞭炮,甚至反感。但是每年你还会买几串,以示自己跟大家一样而不是另类。 也许你并不需要购买,但是身边的邻居同事都大包小包置办年货,超市里摩肩擦踵的人只是往购物篮里扔,像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于是你也买了不少拿回家一看原来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过不了多久都成了垃圾。 你已经忍受不了大年三十和初一拜年短信的轰炸,但还是时不时翻一下手机,还要一一回复。 也许你对汽车不怎么感兴趣,但是架不住身边同事朋友问,你拿到驾照了吗?什么时候学车?驾校的学费又涨了。于是你跟着报了名,拿上了驾照。不久又在同样的撺掇下,你有了一本压在抽屉底的护照。 同样的,你去了健身房,办了年卡。你给孩子报了钢琴班舞蹈班。你不爱打麻将打牌,但慢慢你会了,时不时会被拉上饭桌牌桌凑一圈两圈。你不会在酒桌上敬酒劝酒说话,但为了气氛,你也端起酒杯,言不由衷。你还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圈子,不亦乐乎。 这些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但很多时候就这么过着,这么应酬着。在别人的生活里忙乎,在别人的故事里流泪。至于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天长日久,竟然不知道了。 这种对自我的遗弃和否定,马克思在1844年的手稿提到一个词叫“异化”,用来形容这种状态也不为过。前苏联格奥尔基达涅利亚导演的一部喜剧电影秋天的马拉松,也是一个人被改变而失去自我的事。 为什么一个人会被这么严重地绑架和劫持,到最后混乱到人格交叉人格分裂自我虚无呢?这得追溯到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和集体无意识。 伟大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这种随众的心理描述为媚俗。媚俗这个词比异化似乎更为准确。知乎上有一网友在一篇回答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问题的帖子里谈到这种现象。为尊重作者,我专门找到了原贴,只知道他网名叫yilin wang,是一自由主义人士。引述如下: 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着奔跑,人们正常的反映当然是觉得感动,觉得温馨等等。但一个人可不可以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或者感到厌恶?米兰昆德拉认为,当然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觉得,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的人是冷血的,至少是不正常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被看成那个不正常的人,于是,看到小孩和草坪的场景就会表现出感动、温馨的反应,以求得那种融入人类集体的安全感。久而久之,这种反映成了一种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反而遮蔽了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有很多。亲人去世,你应当悲伤,朋友离别,也应当悲伤,恋人出轨,你应当愤怒,这种情感和对应的场景,早就通过各种方式,固化在我们脑海中,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遮蔽了我们的真实感受。 当军训结束,大家都在用眼泪为过去的这段时光赋予意义,你不参与,你就是异类。大家都在为集体的解散感到悲伤,你不悲伤,你就是冷漠。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流泪,是不是有一种被集体抛弃的恐惧感?而你参与了,就获得了一种融入集体的安全感。当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场面,不经过自身的思考,而让自己随着群体的感情的洪流而去,这就是媚俗。 现实生活中大规模媚俗的场面还有很多,比如升旗仪式,阅兵式、婚礼,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钓鱼岛事件后上街的爱国游行,衡水中学恐怖的高考誓师大会等等。 那种在大众中高度符号化的情感反应遮蔽甚至扭曲了人的真正情感,甚至形成了一种情感暴力,对个人进行绑架、利用。母亲节的创始人 安娜.贾维斯的后半生都在呼吁取缔母亲节,因为她发现,母亲节已经完全被商业化了,很多人靠卖康乃馨发了大财。看见了吧,是谁绑架了我们真实的生活和感受,是谁劫持了我们的梦想和行动?是媚俗的心态,是约定俗成的群体暗示的力量,是集体无意识。文革时的群殴群斗,不是阶级仇恨,是集体无意识,是集体制造的媚俗,是整个社会对个体的绑架和劫持。钓鱼岛事件引出的从抵制日货扩大到砸日系车,混抢日企门店,实质就是集体媚俗的升级。是求绑架。在这种强大的“仇日”洪流里,你不表示一下,不参与一下,会被人看成冷血和不爱国。于是顺便喊个口号做点什么。如果心情不好正可以借此砸个汽车抢个店铺,既表达了爱国又泄了私愤。我那时候也跟驴友在汽车上贴了“钓鱼岛是中国的,苍井空是世界的”,“打击小日本”的标语,招招摇摇去康县旅游,觉得既爱国又拉风又好玩。如果这时候有谁指责标语不文明什么的,肯定会成为群众的千夫所指。如你所料,一路我们得到了预期的关注和心理满足。 扯远了,我只是想探讨人如何做好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千人一面。这样自然不会有起哄和煽动,不会有绑架。好比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从每个人建立君子人格作为始点。人人都是君子,整个社会就不会那么遭了。 蒙受了绑架和控制之后,我慢慢觉得这许多情节其实是人为地赋予了价值或意义。仔细想其实是虚无。譬如中秋节吃月饼,过年吃饺子,十五吃汤元,小孩要早教,相机要单反,旅游照相,吃饭前发微信。我们都这么做,不是因为这么做有多么好,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而自己不知道怎么做,那么随大流最省事。 但这样的结果最后是,单独面对一个新的情景我们不知道该不该感动,该不该流泪,退休后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样生活。当然,也包括当有人给很多好处的时候,不知道该不该出卖国家机密当汉奸。人质有时候会爱上绑匪。这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绑匪给了人质一种现成的生活,用不着自己再考虑怎么样走路的事。事实上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有一篇熊培云的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文章是这么说的:1998年3月2日,时年10岁的娜塔莎在上学途中失踪,奥地利警方由此展开大规模搜救活动,但毫无结果。8年后娜塔莎突然回归。在重获自由后的首份公开信中,娜塔莎披露自己遭绑架8年期间的生活内幕。不可思议的是,在她看来,遭绑架不全是“坏事”。娜塔莎的具体理由是:“每天的生活都有精心安排很充实,虽然总是伴随着因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总的来说,我的童年是和别人的不一样,可是我觉得我没有错过任何东西。遭绑架也不完全是坏事,我避开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我没学会吸烟和酗酒,也没有交上坏朋友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对我非常关心。他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为他感到悲伤。”显然其所谓“没有交到坏朋友”的背后,是她被剥夺了交朋友的权利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为人质情结,指的是被绑架的人质对于绑架者产生某种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绑架者的一种情结。从本质上说,也是绑架者在具体绑架过程中驯服了人质。1973年8月23日,两名劫匪闯进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打劫,之后扣押六位银行职员当人质。六天以后,绑匪被制服,人质获救。出乎意料的是,人质在被救出以后,并不为此高兴,反而对警察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所以有人在网上喊“求绑架,求带走”,也不算奇怪了。先是绑架,剥夺,再是驯服,最后是爱是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