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_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_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_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_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_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 二 三 一 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一 二 三 预习反馈 判断 1 一定区域内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 2 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 丰富度越高 3 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称为物种丰富度 4 在一定时间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 同种个体形成种群 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5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 环境条件越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 物种越多 6 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 主要研究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一 二 三 二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 一 二 三 群落结构 一 二 三 预习反馈 1 判断 1 池塘中的全部鱼 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2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3 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 一般来说 越靠近热带地区 物种丰富度越高 4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物种丰富度低 5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 杂草 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 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6 土壤盐碱度不同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7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 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一 二 三 2 下列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不同的群落 物种组成不同B 不同群落的树木没有差别C 西伯利亚比海南的乔木物种丰富度高D 连云港花果山的乔木林和吉林长白山的乔木林的物种组成相同解析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中的树木不同 决定了群落中的动物与其他生物也有所不同 西伯利亚靠近北极 温度比海南低得多 相应地 物种丰富度也低 连云港花果山的乔木林和吉林长白山的乔木林是两个不同群落 两者的物种组成不同 答案 A 一 二 三 3 将A 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 得到如图甲所示结果 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 得到如图乙所示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知 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 竞争B 捕食C 互利共生D 寄生解析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 一种生物的数量增加 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甚至灭亡 则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竞争 答案 A 一 二 三 4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解析 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的分布以及地形 水分 土壤状况等 答案 D 一 二 三 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预习反馈 1 思考该探究活动可否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 许多土壤动物活动能力较强 不能用样方法调查 很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 无法标记 也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一 二 三 2 识图土壤动物具有趋暗 趋湿 避高温的习性 下面4种分离收集装置 哪一种最适于收集土壤微型节肢动物 在装置下面的括号中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问题导引群落中有多个种群 它们之间有哪些种间关系 这些种间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1 判断下列曲线所表示的种间关系 甲为竞争 乙为捕食 丙为互利共生 2 一种生物以本物种的幼体为食 这属于什么关系 答案 种内斗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 分析下图 找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 垂直结构 B处的结构分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C处的结构分析不同的光质 波长不同 所含有的能量也不同 导致其穿透力不同 其中紫光的穿透力最强 红光的穿透力最弱 导致了不同藻类的垂直分布 影响动物分布的同样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水平结构A处为高山植被分布情况 高山植物群落中 不同海拔地带的生物类型不同 这属于水平结构 地形是影响A处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原因是海拔不同 温度不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1图甲 乙 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 或饲养 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 图甲 图乙 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关系D 图丙中实验初期 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 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由图可知 图甲 图乙 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关系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 而不是捕食关系 图丙中实验初期 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较少 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 随着种群X个体数量的增加 其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 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2早在宋代 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 鳙鱼 青鱼C 鲢鱼和鳙鱼 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 鲢鱼数量将以 J 型曲线持续增长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 呈现垂直分层的现象 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故不会出现鲢鱼 鳙鱼 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 鲢鱼和鳙鱼 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 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 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 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减少 且鲢鱼种内斗争加剧 进而导致鲢鱼数量又会减少 故鲢鱼不能以 J 型曲线持续增长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一 群落中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误区辨析几种生物种间关系的易误辨析 1 大鱼吃小鱼 描述的不一定是捕食关系 若发生在同种鱼之间 则属于种内斗争 若发生在不同种的鱼之间 则属于捕食 这两种关系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 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 空间等生存条件而发生斗争 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 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 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互利共生曲线 同步性变化 同增同减 捕食曲线 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 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在捕食关系图中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依两条曲线的关系 捕食者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 B随后才达到最多 即B随A的变化而变化 故B捕食A 依最大个体数 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 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 也可推出B捕食A 竞争曲线 看最终结果 一种数量增加 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 食物的重叠范围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二 群落空间结构归纳1 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 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 垂直结构 1 植物的垂直结构 具体表现 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影响因素 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如图所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 动物的垂直结构 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关 3 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 地形 土壤盐碱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4 意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错混辨析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条件 1 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 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 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 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 如捕食 竞争等 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 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 3 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 如光照 温度 食物 栖息场所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1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A项正确 B项错误 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 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 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 C D两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 关于群落的结构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 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 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别 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 竹林中所有的竹子为同一物种 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 所属的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 由于地形的变化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 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别 常呈镶嵌分布 无分层现象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问题导引如何合理设计探究装置 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观察下列装置并判断正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 装置甲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2 装置乙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3 装置甲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 避高温 趋湿的习性采集小动物 4 用装置乙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下列关于实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 可忽略 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样器取样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C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 切忌不可忽略 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A项错误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B项错误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 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1 实验用具分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 诱虫器 图A 诱虫器中的电灯在该装置中发挥主要作用 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 趋湿 避高温的习性 会远离光源 热源 2 吸虫器 图B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2 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如实记录 2 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 对于同样营养的土壤 多组同学应分别进行统计并比较 4 识别并命名小动物要准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1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 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正确的说法是 A 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解析 土壤动物有避光性 装置上方有光源 灯罩的功能是增强下方光照 土壤动物向下方移动 金属筛网能阻止土壤向下滑落 广口瓶中有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 可把小动物杀死 答案 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 林地 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注第1层为距地表0 5cm 第2层为距地表5 10cm 第3层为距地表10 15cm A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C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 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 S 型解析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A项正确 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 B项错误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C项错误 由表格数据无法得知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的增长类型 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温故知新 要点速记1 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 1 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