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济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济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济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济阳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1.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歼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言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中国古代”富民”A. 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B. 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 是“四民”中的士”阶层D. 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答案】A【解析】材料“富民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说明中古代的“富民”与平民一样,都没有特权,不是“士”,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错误,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材料“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说明D项错误。点睛:材料“富民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A.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B. 闭关锁国的合理性C. 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D. 重农抑商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正确;材料不是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合理性,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小农经济抵抗性,不是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重农抑商的积极性,错误。4.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历史现象主要是南方地区由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所以南方的种植对象日趋商业化,为此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出明朝中后期南方种植商品作物增多,而无经济重心转移的情况,故A选项错误;材料并无直接体现雇佣关系,为此无法推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时间在鸦片战争后,而材料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故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5.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的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家庭手工业中的产品也有一部分会拿到市场进行交易,故D项理解正确;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的趋势,排除C项。7.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它所体现的是A. 小农经济B. 重农抑商C. 商品经济D. 重男轻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男子立田女织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题干体现不出抑商、商品经济和重男轻女的思想,排除BCD。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局限性:(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8.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 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 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 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 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的家庭生产是新生事物,是我国古代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诸侯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所以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A项不符合史实;亚历山大的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C项不符合史实;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集体劳动进入到个体家庭的生产,D项错误。【点睛】东西交流的实现需要生产力和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生产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9.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A. 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B.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C. 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D.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均田制,国家对于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限制买卖,有利于控制土地兼并。A选项,不符合史实,在均田制实行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态: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控制的土地,为此A表述不准确错误;均田制度主要是一种经济政策北魏的三长制度才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为此B选项错误;C选项北魏主要通过整顿吏治、推行薪俸等手段来加强吏治管理,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改善民生,故不符合错误;D选项均田制推行以后,很多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故正确。10.下列各项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的是A. 井田制的推行B. 贡赋制的实行C. 管仲的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中的 “相地而衰征” ,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故选C;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而贡赋制指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通过上贡的形式向周王缴税,排除AB;商鞅变法中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但晚于管仲改革,排除D。11.井田制是一种A.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B.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C.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A是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排除;C和D属于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排除。点睛:(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2.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A. 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 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C. 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D. 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排除;B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排除;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排除。13.表中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俱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C项正确;根据“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14.明朝中叶以后,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清朝康熙时,政府规定有些工匠需“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上措施A. 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 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正常发展C. 强化了小农经济的根本性地位D. 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的经济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可知体现的是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小农经济的地位,为封建统治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阻碍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选项排除。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经济负担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选项排除。15.“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材料中涉及的工具是A. 翻车B. 水排C. 筒车D. 耧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反映了东汉水排以水力鼓风冶铁的功能,故B正确;翻车、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故AC错误;耧车属于耕作播种工具,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与手工业工具的史实,结合材料信息“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6.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 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 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 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 家庭手工作坊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依据材料“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两窑轮烧”说明当时辽阳三道壕出现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烧窑活动,产品生产面向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农业生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商业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其经营形态为家庭手工作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7.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商周时代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A. 农具和酒器B. 礼器和兵器C. 礼器和用具D. 兵器和农具【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的古代青铜器,由于成本高,质地脆,较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也很少做成一般器物,排除ACD。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作礼器和兵器,故选B。18.举世闻名的越窑青瓷的故乡在上虞,而越窑青瓷最集中的地方应该是上虞的上浦。据考古调查,在上浦境内,窑址数量之多,声誉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序列之连贯,为国内其它地区所罕见。以下有关青瓷表述正确的有 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青瓷釉色之美 唐代青瓷制作精美产量多,“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北宋的定窑是生产青瓷的另一名窑 唐宋以来,以青瓷为代表的瓷器成为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正确;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排除;北宋的定窑是生产白瓷的名窑,错误;唐宋以来,以青瓷为代表的瓷器成为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正确;故选C。排除ABD项19.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材料说明当时A. 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B. 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C. 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D. 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但冶铁水平制约了铁制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铁制武器很少,故选A项;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铁制兵器,说明秦国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秦军战斗力强大,并没有因为青铜兵器导致战斗力下降,故排除C项;青铜兵器出土于秦兵马俑坑,并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需品,故排除D项。20.天工开物记载:“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结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经而现花,纱罗以纠纬而现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这段材料说明明代手工业A. 分工细,花钱多B. 采用机器生产C. 出现雇佣关系D. 生产水平高【答案】D【解析】材料中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描述云锦织造,并且以“天孙机杼,人巧备矣”来赞叹其心思的精巧缜密,可见明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高,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云锦织造花钱多,故A项错误;没有采用机器生产,仍然是花楼机手工劳动,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反映出现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21.宋代“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户。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三年”。这反映出宋代A. 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B. 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C. 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D. 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在古代社会,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宋代农民加大耕牛的投入,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缺少耕牛地区的人到京西、淮南买牛,解决部分地区耕牛缺少问题,体现出宋代从农民到政府都普遍地对农业生产发展和稳定的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采取措施支持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政府是否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对耕牛的需求加大,不能说明整个畜牧业是否呈现商品化趋势,也无法说明社会生活水平是否显著提高,故C、D两项错误。22.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抑商政策的松动B. 生产方式的革新C. 田庄经济的兴起D. 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点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24.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根据常识,上海与东北的贸易属于国内长途贩运贸易,这种贸易不是个案,故答案为D项;材料无法提供城镇商业方面的信息,A项排除;B项说法史实常识性错误,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以地域为中心和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方面的信息,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精准简约提炼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这是前提;据此透过想想看本质,推导背后的根源或本质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这是关键。此外,准确理解一些历史概念,例如,明清商帮等。25.“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 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 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D.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许仙”的主人公身份由官吏之子变成“药铺主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许仙”的主人公身份变化,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说广泛传播民间思想,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而是反映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D错误。26.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A. 一溜骆驼队远远向汴京城赶来B. 汴京城里各种商品应有尽有C. 虹桥上小商贩占道经营D. 两个商人在交易一件粉彩瓷瓶【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可以出现骆驼队远远向汴京城赶来、汴京城里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宋朝商业打破了坊市界限,可以出现虹桥上小商贩占道经营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BC;粉彩出现于清朝,时间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联系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27.安史之乱后,由于财政紧张,政府免除了对“胡客”的供给,采取了“授以职位,给傣禄为唐臣”的政策,否则就遣送回国。结果“胡客”皆不愿归国,于是成了唐臣,多数人还成为神策军的兵卒。据此,对该政策产生的作用叙述有误的是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B. 有利于强化对少数民族的控制C. 壮大了唐朝的军事力量D. 有利于缓和社会动荡的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对“胡客”的供给变成了“给傣禄”,本意是为解决财政问题,“胡客”皆不愿归国,成了唐臣或者兵卒(基于“朝贡贸易”本来就是“厚往薄来”),从“供给”到“俸禄”的变化,不会增加唐政府财政开支,A项符合题目要求。从“客”到“臣”、“兵”的变化,说明政府对这些人的管理加强;胡人擅长骑射,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可以稳定社会秩序,B、C、D项在逻辑上成立,但是不符合题目要求。28.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B. 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C. 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D. 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商人追求功名来保护其利益,这种现象是重农抑商政策结果,也是传统功名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从侧面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人重义轻利,故B项错误;材料和八股取之无关,故C项错误。点睛:原因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与选项的逻辑关系,是否构因果关系,然后排除即可。29.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 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汉武帝以后”,先进的冶铁技术“得到迅速推广”,结合所学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史实和特点可知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水利冶铁技术发明是在东汉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是结果不是原因。30.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A.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B.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 重农抑商观念占主导D.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风气前后的“善恶”变化,故A错误。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适用于士人阶层,材料中未体现,故B错误。“壮者服贾,老者归田”指一些人年轻的时候出去经商,等老了还是要回来种田。因为重本抑末的观念,重视农业,年老后就不会再去经商,怕被人轻视,并且害怕留不下什么产业给子孙,当时最重要的产业还是土地。故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壮者服贾”的原因,却不能说明为何“老者归田”,故错误。31.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了A. 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商业的控制B. 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的商业贸易C. 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D. 国家专卖制度严重影响商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王朝的商业政策由严格控制商业活动到政策逐渐放宽,故A正确;“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明清时期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表明唐宋、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的商业贸易政策放松,B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无法体现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排除C;材料反映封建王朝的商业政策由严格控制商业活动到政策逐渐放宽,无法体现专卖制度严重影响商业发展,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2.北宋政府颁布商税则例,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宋代商税征收的制度化反映了当时A.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 政府开始着重调整商业税收的政策C. 小农经济发展缓慢D. 国家从法律上对民营商业的承认和保护【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进一步将商税的征收程序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可以看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发展商业,表明国家从法律上对民营商业的承认和保护。故答案为D项。商税征收的制度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B项对材料信息的认识不够准确,没有认识到“减税”的意义,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点睛】宋朝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33.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首先得益于A. 新航路的开辟B. 殖民扩张C. 工业革命D. 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故A正确;殖民扩张也是由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故B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C错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错误。3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道:“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第一次实现全球联系的是A. 迪亚士船队B. 哥伦布船队C. 达伽马船队D. 麦哲伦船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全球的联系”可知指的是新航路开辟中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故D正确;迪亚士船队仅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故A错误;哥伦布船队到达的美洲,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达伽马船队到达了印度,未实现“全球的联系”,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材料“全球的联系”指的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35.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文中“远航”是指A. 新航路开辟B. 殖民扩张C. 开展三角贸易D. 争夺海上霸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拉开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序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结合材料“远航”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殖民扩张与东半球的商业发展无关,B选项排除。开展三角贸易主要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手段,与材料远航商业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争夺海上霸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36.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的“横向交流”主要指的是A. 地中海成为贸易的枢纽B. 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C. 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加速D. 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相关史实。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符合题意,故D正确。新航路开辟之后贸易中心的转移,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A项不符史实;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侧重价格革命,与材料无关。37.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排除A;“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人美洲”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排除B;材料反映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名师点睛】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情况,不能错误的理解为西方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38.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二十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 促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表明中国生产力有巨大飞跃【答案】A【解析】【详解】题中时间是明朝,此时白银的流入满足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需求,同时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白银从欧洲流入亚洲,不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我国生产力并不是巨大飞跃,故D项错误。39.某学者撰文提出:“海外贸易带来了纺织原料,以及印度棉纺织品,也就是白布,英国的制造商试图用他们自己仿造的产品来抢占印度棉纺织品的市场。就这样,棉纺织业像一架滑翔机,在它依赖的殖民地贸易推动下起飞了。殖民贸易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它鼓励企业家采用革命性的技术以满足它的发展需要。”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信息解读恰当的有殖民贸易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海外市场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纺织技术的革新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发明条件成熟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就这样,棉纺织业像一架滑翔机,在它依赖的殖民地贸易推动下起飞了”可知,殖民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海外市场,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项错误;依据材料“殖民贸易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它鼓励企业家采用革命性的技术以满足它的发展需要”可知,海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手工工场发展的影响,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0.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随之而来,并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不属于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的是A. 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B. 给殖民地造成了极大灾难C. 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D. 首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答案】D【解析】【详解】首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的是新航路开辟,D错误,符合题意;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资本,A正确,不符合题意;殖民主义者所到之处抢夺财富,掠夺金银,给殖民地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B正确,不符合题意;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C正确。不符合题意。41.黑奴贸易盛行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三角贸易”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 非洲欧洲B. 亚洲非洲C. 美洲欧洲D. 欧洲欧洲【答案】D【解析】三角贸易的起点是欧洲,欧洲到非洲被称为“出程”。欧洲人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接着,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沿着中央航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这叫“中程”;最后,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这叫“归程”。故选D。42.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认为,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使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欧洲人“穷则思变”,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这种关于推动欧洲早期扩张的认识A. 体现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多元B. 呈现了人类面对气候突变的脆弱C. 不符合传统的观点因此不可信D. 肯定了气候决定欧洲历史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学者从生态环境的恶化跟人的活动关系角度研究推动欧洲早期扩张的因素,体现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多元,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历史研究的视角变化,不是说明人类面对气候突变的脆弱,错误;材料中研究历史角度的新变化,对于拓宽历史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不是不可信,错误;气候对于历史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决定的因素,错误。43.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消费能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掠夺与扩张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不是蔗糖逐渐普及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4.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A. 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B. 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C. 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D.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表明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促进非洲文明和其他文明的融合,并未表明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被隔断;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不是促进非洲文明的近代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黑奴贸易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5.学者罗荣渠说,美国人在其开拓阶段一直秉持“走向文明必须改变周围蛮荒的环境”的思想,所以在工业化一开始的政策制定上就埋下了资源粗放式开发的种子。据此可知,美国A. 近代化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创新B. 利益至上占据政府执政的主导地位C. 工业革命的开展孕育粗放式经营D. 工业化进程伴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美国人在其开拓阶段一直秉持走向文明必须改变周围蛮荒的环境的思想”可知,美国在工业化的开端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与破坏之上的,自然就欠下了一笔生态环境的债,故选D项。近代化促进了科技创新,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伴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BC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46.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自然科学实验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如航天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从观测数据上证实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这表明A. 科学理论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进步B. 相对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C. 实验科学的出现源自西方工业革命D. 物理学家用理论证实相对论的正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自然科学实验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可知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相对论是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提出的,B选项排除。实验科学从伽利略时代就已出现,C选项排除。物理学家用实验证实相对论的正确的说法,而非理论。D选项排除。47.“随着19世纪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这一“联合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新航路开辟B. 殖民扩张与掠夺C. 第一次工业革命D. 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可知这是指垄断组织的出现,这根本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必然结果,D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及材料信息;B项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没有垄断的产生,C项错误。故选D。48.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欧洲想全面了解中国B. 欧洲对资源的需求增加C. 中国文化落后于欧洲D. 欧洲经济实力超过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说明欧洲人需要中国的资源,再结合18世纪末叶这一时间考虑,可知是因为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展需要大量的原料,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增加,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不是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的主要原因,排除C;欧洲经济实力超过中国,不能说明18世纪末欧洲人关注中国自然资源的原因,排除D。49.1914年,一位工人的妻子在写给流水生产的发明者福特的信中说:“你所使用的生产线是一种奴隶驱赶装置,我的上帝!福特先生。我丈夫回家后一头卧倒,不吃晚饭”当时的欧美社会,类似的舆论也屡屡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A. 自由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B. 工人缺乏必要的保护C. 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D. 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福特工厂的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严重扼杀了工人的主观能动性,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反映了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故C正确;流水线生产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不会造成自由劳动力不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流水线生产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排除D。5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