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公园规划_第1页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_第2页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_第3页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_第4页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城市防灾公园规划之认识 读书交流会 概要 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与生产力的空间集聚 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 空间分布广泛 种类形式多样的灾害事件 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突出问题 在美国芝加哥大火 日本关东大地震 我国唐山大地震等灾害中 城市公园发挥了避难疏散的作用 于是在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时 借鉴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 引入 防灾公园 的设计理念 防灾公园平时是居民娱乐 休闲 健身的场所 在灾害来临时可以立即启动防灾机能 成为城市重要的灾害隔离带 它能够阻止火势蔓延 疏散避难人员 作为修复家园的据点和平时学习防灾知识的场所 其规划建设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我国城市的防灾公园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方面还不成熟 我们应该借鉴欧美日等国家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城市防灾的实际 做好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减灾功能 避难生活功能 医疗与救护功能 情报收集与传递功能 物资运输集散功能 教育演练功能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城市公园是人类理想的大自然在城市空间的具体体现 不仅具有美化环境 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 娱乐 健身的场所等作用 还具有阻止沙尘暴的危害 屏蔽瘟疫的入侵 延缓火灾的蔓延 减轻爆炸的损害等减灾功能 在防灾方面 城市公园可以净化空气 通过地表水渗透缓解洪涝灾害等 在发生诸如地震这样的严重灾害时 合理布局的城市公园空间则可以迅速地转变成为安置受灾居民 开展医疗救助和集散救灾物资的安全避难救灾场所 以及救灾人员驻扎地和遇难人员临时掩埋地 当陆路救灾生命通道遭到摧毁时 大型公园空间还可以作空中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地 利用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园进行避难场所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欧洲许多建于地震断裂带的城市出于安全需要 将原来狭窄曲折的小巷改建为笔直宽阔 两旁有行道树的大道 并且配套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 通过城市形态的改变和公共空间的组织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 美国于1871年芝加哥大火灾后开始重视公共空间的防灾功能 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建设了 点 线 面 相结合的城市公园系统 以开阔的绿地空间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 以此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防灾减灾功能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城市公园的避难功能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不断的印证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 城市里的广场 公园等公共场所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出1倍以上 占当时东京人口的70 左右的157万名市民因为及时逃到公园等公共场所避难而得以幸存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 唐山市区的各类公园绿地立即成为避灾 救灾的中心基地 北京市仅中山公园 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就涌入17 4万人避难 5 12汶川地震中 受灾地区城市公园同样发挥了相应作用 成都市人民公园迅速接纳了转移至此的市妇产医院的产妇和婴儿 富乐山公园在绵阳市面临唐家山堰塞湖严重威胁时成为临时安置市民的理想场所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什邡市洛水镇永兴公园等一系列公园绿地也成为居民安身立命 应急避难的 生命绿洲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震后医疗救助场所 震后广场仍然有许多避难帐篷 永兴公园成为震后人民安身立命的场所 避难生活功能 避难生活功能 避难生活功能是防灾公园的核心功能 作为城市避难生活场地的组成 防灾公园不仅为附近居民提供避难生活空间 更重要的是确保了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 难人员的生活功能包括 就寝功能 饮食功能 洗浴功能 排泄功能和安全功能五具体方面 合理规划设计的防灾公园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可供市民避难的绿地或自由空间 能够搭建供避难人员栖身的窝棚 简易房 防震棚 帐篷 有紧急提供被褥 衣物 食品 饮用水 生理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和供给能力 有备用的应急电源 供电网络 照明和供水设施 按规定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厕所 提供市民交流信息与晾晒衣物的空间等等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医疗与救护功能 严重的灾难发生后 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及时抢救伤员是一项十分紧急的任务 因此防灾公园内通常规划有专门的医疗救护场地 有应急医疗设备和药品储备 以便确保在灾后能够迅速开始紧急救助伤员 而减少人员伤亡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情报收集与传递功能 防灾公园内的应急通讯系统能够收集外界的灾害信息 及时准确的做出决策判断 制定灵活有效的救灾方案 同时还能将最新的救灾情报传递给每一位避难人员 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 以免灾区外亲友的盲口救援 导致救灾工作的混乱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灾害发生后 救灾物资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 抢险救灾部队和其他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或在灾区内实施救灾活动 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物资运输系统 防灾公园中的物资存储仓库 机动车停车场以及直升飞机停机坪等设施能保障灾时和灾后物资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 物资运输集散功能 教育演练功能 防灾公园是城市居民进行防灾演习与抗震减灾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 许多事故灾害表明 我国居民由于缺少避难常识和防灾疏散演练 在面临突发灾害时 会出现盲目趋同心理 无法对现状做出理性的判断 一味跟从他人 往往造成生命 财产的严重损失 为此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对居民进行各种形式的防灾教育 定期组织应急避难疏散演习 并进行自救 互救实践 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防救灾通道规划 应急避难疏散区规划 地下人防空间规划 防火安全带规划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定义 防灾公园的避难空间规划是指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合理利用公园的土地 以配置防火林带 应急避难疏散区 地下人防空间以及确保避难路线为中心 实现各个空间的防灾功能互补 有效利用公园内的各种空间资源 为确保居民安全避难 还必须充分考虑居民从社区到防灾公园的避难道路以及与其它道路和设施的关系 防救灾通道规划 寻求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反应 道路空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首要保证 在应急时城市干道和防灾公园内的主环路可作为疏散人群和应急物资供应的通道 因此 防灾公园的道路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 另一种是固定防灾公园或中心防灾公园内部的避难疏散道路与消防通道 合理的路网设计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的逃生路线是否通畅 因此兼作避难疏散通道的道路宽度 密度等指标应满足避难区域内的人群在避难时 能绕过最少障碍 以最快速度到达此区域内的防灾公园 周边避难道路 周边避难道路是从居民住宅到紧急防灾公园再到固定防灾公园的避难疏散道路 道路系统在对应灾害发生的时序上 是第一个开始运作的防灾空间系统 灾民自发性避难行动也是依靠道路完成的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出入口设置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依出入口所连接周边避难道路的属性 将公园出入口分为输送救援出入口 消防出入口 服务性出入口以及紧急避难出入口等四个层级 输送 救援出入口 连接输送 救援通道 作为受灾地区救援人员及车辆运送物资 器材到公园内的出入口 消防出入口 连接消防通道 可作为消防车辆进出公园投入灭火行动出入口 服务性出入口 作为垃圾车进出公园支出入口 紧急避难出入口 连接紧急避难道路 作为避难人员紧急进出公园的无障碍出入口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围合方式 防灾公园围合方式要保证避难人员在灾害发生时可以从入口以外的地方很容易就进入公园 具有很好的可通达性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采用带有尖锐突出物铁制栅栏 不利于灾害发生时老年人及小孩进入公园 内部道路系统规划 为了配合避难 救援行动 防灾公园内部道路必须连接各避难空间 收容空间及园内救灾指挥据点 形成网络系统 地表高程变化应平缓 减少高低差或阶梯的设置 绿带与通路间布置20m以上的防火间隔 利用植栽绿带的独特性引导避难人员逃生方向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应急避难疏散区规划 1 空间选择公园内避难空间的选取及设置 就其人员避难需求及安全性来说 以公园中建筑物以外的户外或半户外开放空间较为适宜 因为公园中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 其建筑本身的耐震强度难以抵挡得住地震的威胁 而灾后建筑结构损坏度更无法立即评估是否适宜继续作为避难收容使用 因此大部分人员在遇到震灾时都会选择逃离建筑物而到户外开放空间来避难以及灾后短期生活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北侧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有充足的广场 适合作为周边居民应急避难的主要疏散区 便于快速 便捷地搭建应急避难帐篷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2 避难面积和安全后退距离应急避难疏散区是确保避难者安全的场所 救援活动的场所和应急避难生活的场所 应急避难疏散区的有效面积要根据避难对象的人均避难面积 1 2m2 尽量在2m2以上 来设定 同时也要考虑公园的规模 疏散区的安全后退距离有必要根据本地常年的风向和风速 周边环境的火灾危险度等因素弹性而慎重地探讨 其中设置的动力管线和救援的动力管线不能交错 3 材料选择应急避难疏散区除了必要部分用硬质材料以外 尽量用土 草坪等柔软的铺装材料 考虑广场内要有良好的雨水排放处理 救援活动的设营地和棚宿区的表层材料最好用土系类铺设 考虑炊火和篝火 尽量不要用易燃 易高温 易溶解并且发出有毒气体的材料 采用耐久性好的 易应急修补的材料 4 应急棚宿区适宜设置于面积较大的广场和开阔的疏林草坪间 此类场地空间开敞便于帐篷的搭建 且空气流通较易满足防疫卫生的要求 同时利于人群的疏导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地下人防空间规划 战争灾害和自然灾害在破坏性与可防御性 突发性与延续性 伴生性与衍生性等方面具有相同特性 地下人防空间规划主要是为了在战争时期进行避难 兼顾平时防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1 人民防空基地地下空间可以与人民防空相结合 提供战时隐蔽场所 民防掩蔽部可用于抗洪 抗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用地 美国开发了 抗多灾掩蔽部 等设施 即我们所说的战时防空 平时防灾 既用于民防之中 也用于多种自然灾害的防护 如地下停车场平时作为面向社会的收费设施 战时用于停放指挥车 救护车及防化车等人防专用车辆 地下发电站平时可供停电时应急照明用 战时供人防工程使用 平战结合的地下医院可在发生重大灾难时协助救护伤员 地下仓库 商场可储备及供应救灾物资 2 临时避难空间地下空间可以作为由地下至地上避难的临时避难空间 日本的青函隧道全长约54km 其间有两处安全基地 在该基地内设下车站台 引导道路 避难处 约能容纳1000人 和用以向地上疏散人员的斜洞 以满足紧急情况发生时人员的临时避难与疏散 3 保护生命线系统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 能源 通信 给排水等主要的基础设施 生命线设施的地下化在灾害发生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地下空间的隐蔽 封闭 隔离等环境特性 使其所形成的空间中的空气质量 温度 湿度 声 光及生态 视觉环境与地面建筑不同 且对人的心态 生理影响也不同 封闭的地下空间 既有防御外来灾害的一方面 也有一旦发生灾害 尤其是火灾和水灾 造成更严重损失后果的一面 因此 要注重地下空间环境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内部环境的设计艺术与改善技术措施 如太阳光的引入 地面景观的引人等 以及防灾救灾技术措施与相应技术设备 为了保证火灾发生时防灾公园防御能力 提高阻断火势的效果 防灾公园的周围应设置防火安全带 防火安全带是隔离公园与火源的中间地带 可以是空地 河流 耐火建筑以及防火树林带或其他绿化带等 紧急防灾公园防火安全带的宽度应宽于10m 固定防灾公园应宽于15m 中心防灾公园应大于25m 且园内应划分区块 区块之间也应设防火安全带 如果防灾公园周围有木制建筑物群且风速较大 应当加宽防火安全带 防灾公园避难空间规划 防火安全带规划 结语 就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