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232-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doc_第1页
z232-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doc_第2页
z232-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doc_第3页
z232-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doc_第4页
z232-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专题说明】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1965年2月至1975年4月)本专题选编的文件反映了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即勃列日涅夫统治的前10年,苏联农业的生产状况和美苏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对比情况。看起来,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10年以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问题的症结显然不在于某个领导人的能力或个别政策的取舍,而是整个经济体制存在着某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本专题文件由叶书宗编辑和校注,温玉霞、梁亚妮翻译)03647莫伊谢耶夫莫伊谢耶夫,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列宁勋章获得者。就苏联农业状况给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信(1965年2月1日)列昂尼德伊里奇!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知道你们工作繁忙,但我还是决定亲自给你们写这封信,因为信中要谈的问题,毫无疑问,对我们国家,以至对世界革命运动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统计局刚刚公布的1964年经济状况统计结果,迫使我不得不亲自给你们写这封信。公布的这个统计结果敲了定音鼓。我们的工业生产增长率从没有低于70%原文如此。疑是7%之误。,农业统计的结果就更难说了。特别让人担忧的是,那些不明智的自吹自擂。吹嘘在过去的一年内已经过分膨胀了的非生产性范围又大大地扩大了,虽然,这是在背后说的,我们早已“入不敷出”。实际用于管理、文化和其他服务方面的经济开支已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我是一个土地问题专家,想就农业情况谈一谈。农业方面目前形成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纠正,那将产生无法补救的后果。做出甚微的决议、措施,是改变不了农业这种状况的,我们必须用一年、二年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刺激农业发展的措施,否则农业就可能陷入困境。现在,对农业、农村、农民必须采取重大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这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那么,迫切要求改变农业政策的必要性从何而来?这当然是由国内外突出的政治、经济原因所决定。一、由于斯大林的错误(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国内农业产品长期短缺。战后到现在,许多年过去了,我们老老少少对战争仍保持警惕。此前,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曾经饱受战争之苦,如法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但战后至今,他们不仅恢复了农业生产,并且很快发展到能向我们出售余粮的地步,真使我们汗颜。而我们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具有比他们的小农经济更加优越的潜力,然而却没有得到发展。二、这种经济状况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民的政治情绪。工业工人的情绪不仅表现在天天抱怨产品的低速增长,而且可能引发可怕的征兆。铁米尔套、新切尔卡斯克铁米尔套,苏联城市,位于卡拉干达州,1945年前称撒马尔罕镇,60年代中期人口近20万,有钢铁厂、合成橡胶厂。新切尔卡斯克,位于罗斯托夫州的城市,旧俄时代是顿河哥萨克军区的行政中心。60年代中期人口约15万,有机器制造业、化学、食品工业。等等事件就是因为当地领导目光短浅、办事马虎所引起的。在农村,不健康的政治情绪的增长表现在,大批劳动者离开农业生产。算一算,如果说国营农场工人的平均工资只达到工业工人平均工资的2/3,那么,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则更少了。当然,这也没什么可让人惊讶的。三、我国农业长期的不景气冲击着世界工人运动。要知道,社会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和世界工人运动的影响作用首先是通过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来实现的。众所周知,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供养了西欧,而现在自己却从西欧进口粮食。由于我们在农业上有困难,所以就不能阻止国外对我们的思想侵蚀。敌人幸灾乐祸,朋友和盟友中间产生怀疑和动摇,只要回想一下陶里亚蒂的笔记就够了。我们农业的混乱妨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不成功的原因在哪儿?当然,原因很多。但较大原因是:由于赫鲁晓夫的癫狂行为,他的粗暴的行政命令、操之过急的无根据的计划和建议,造成了农业的困顿。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造成农业艰难状况3/4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商品经济的要求和原则予以粗暴的压制和破坏。党纲领、教科书和许多文章中讲到,社会主义阶段就存在商品生产、城乡商品交换。这就必须考虑和遵守商品经济的原则和规律。而实际呢,实际上商品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被破坏了。实际上:一、商品经济要求,经济要实现商品的销售。也就是说出售只限于对个人继续扩大再生产时所不需要的产品(如种子、饲料、粮食等),也就是在扩大再生产方面没有很大价值的产品。实际上我们不仅收购真正的商品部分,而且还把用于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产品也收归国有了。尤其是党中央和政府用不理智的汇报和贺词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一种英勇精神,在报刊上大肆宣扬,这就把我们赶入了死胡同。二、商品经济意味着产品交换必须遵循最基本的等价交换原则。在19531958年期间,我们一边肃清斯大林的错误,一边就恢复等价交换原则做了很多工作,终于取得良好的结果农业开始走上坡路。很可惜,到了1958年底,却又实行了一系列缺乏根据的措施(如降低某些农产品价格,提高燃料、配件和其他工业产品的价值),使农产品的交换比例下降。这些和赫鲁晓夫的其他一系列做法,导致近年农业上升势头的下降,而决不是气候的原因。赫鲁晓夫的做法某些已得到纠正。但是不应该认为,工业品和农业产品之间应有的等价交换已经恢复。我无法举出这方面的实例,但我可以说,如果在1928年(当时还没有完全的等价。斯大林对那时的价格这样正确表述“我们从农村得到的东西,就像是贡品”),买1公斤糖,农民就得出售7公斤麦子。而在1962年,买1公斤糖,需要向国家出售14公斤小麦。到现在,买1公斤糖,需要出售1516公斤小麦。这只是一个例子。你们可以向中央统计局咨询,他们会给你们提供有关农业和工业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的资料,能提供我们整个革命历史和进程中的资料,也能提供与国外对比的资料。统计资料会向你们表明,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比例使农业损失更大。我早已想到,工农业产品应该完全是等价交换。我也明白,我们现在不应拒绝用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和流通中收税的办法来吸收农业的部分纯收入用于全民需要。但是在这方面要有分寸,现在的情况是为了有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必须改变已形成的不合理比例。三、等价交换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实际价格的水平,而且取决于工业产品价格的水平。这在前面已叙述过。可是为了弄清历史和问题的根源还应该再补充说一下。战前战后我们的农产品销售价从来没有下跌过,相反,还不断地上涨,19531958年价格大幅度地上涨。然而,由于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业品的价格,所以农产品所占交换比例则越来越小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要使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走上正轨,我们不仅要调整农产品的买卖价格,尤其要调整许多粮食制品的零售价,而且要降低工业制品的价格。为了使城乡经济关系和商品交换走入正轨,在当今条件下急需做什么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一、考虑到国家的粮食储备对国家的供应和预算的意义,在征购储备粮时必须杜绝专横,并力争给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以稳定的环境,使经济活动走上最必需的有效、合理的轨道。1.坚定不移地实行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至少在五年内,按每个区每公顷不同的定额向国家出售粮食、肉、牛奶。绝对禁止任何以刑事责任和党纪处分相威胁,在采购产品中超出此定额而给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下达交售任务。2.确定这些产品的出售定额和范围,必须让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有足以扩大再生产的种子、饲料和粮食。非商品生产区则无需上交粮食。()3.允许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把超出定额的多余的商品按集体农庄市场价格,出售给国家合作社组织。二、由于国家缩减粮食供应品,所有的农村居民点,包括区中心,都靠集体农庄市场供应。三、取消国家现在从大城市郊区和工业中心近郊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采购土豆和蔬菜(也许还有牛奶)的不正确做法。允许这些地区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通过自己在集体农庄商店、货摊、农庄集市,以及合作社、代销点,把这些农产品按商品市场价格出售。()我们不顾经济需求与可能来过分夸大我国的教育事业。当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规模应该扩大,指标应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只是我们做得太过火了、太心急了,显然我们在这个方面是入不敷出。无疑,现在的条件变了,但怎么不想想列宁说的话,“要发展经济,必须在所有部门,甚至在学校,节省开支。”难道在我们国家生活的这一时期需要如此夸大中等教育的作用吗?好像没有受过中等教育,就不能让挤奶工、饲养员、纺织工人和类似的其他工作人员走上工作岗位似的。他们受过七年教育,难道他们的职业知识还不够吗?相反,由于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原因,现在很难把正在受中等教育的青少年列入生产队伍中。成千上万的人由于没有拿中等文凭而离开生产劳动,我们为赶上达到这些教育指标而花费了数十亿资金啊?!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不顾经济的能力和社会需求,一味夸大高等教育的作用,让成百上千的朝气蓬勃的居民为此而离开生产劳动岗位,而国家白白地耗费几十亿卢布。我不是蒙昧主义者,不反对教育,我本人也在高等学校为教学付出了不少力量。但是我是个经济学家,我也清楚,我们抢先走在前面,但步伐却与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协调,那么后果就等于是伤害了经济。我对农村经济的所有建议,总结为一条必须客观地恢复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有的议论都认为,这是后退。但这些议论都是死守教条者的不能深思熟虑的结果。迈向共产主义的真正步伐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遵守它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从此加快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经济基础。当我们拥有了稳固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可是又害怕扩大城乡之间的市场关系。这是很奇怪的。让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发展起来、富裕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向共产主义发展。这不但不会妨碍工业的发展,相反,它还会给工业提供原料,给工人提供粮食和其他必需品,就等于推动工业加速发展。03648斯塔罗夫斯基弗尼斯塔罗夫斯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39年加入苏共,1948年起任苏联部长会议中央统计局局长,1962年起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就苏联经济统计资料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的报告 (1965年7月24日) 英国杂志新闻评论刊登了一篇文章,其内容是摘自据说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阿甘别吉扬的演讲和报告的片段。文中对苏联经济进行了不正确的评论,在许多地方则是直接的诽谤。以下举文章中一些基本的论点和实际的资料。文中论述:1.中央统计局核定,1963年苏联粮食收成约80亿普特。实际情况:1.中央统计局公布资料显示(见苏联1964年数据文集),1963年粮食总收入为1.07亿吨(这约等于60.6亿普特)。文中论述:3.由于粮食价格的提高,实际收入减少了。实际情况:3.实际上劳动者的收入并没有减少,而且增加了。至于零售价,不论是国家还是合作贸易,近几年内都很平稳。以下是相应的资料(对去年的百分比)1962年1963年1964年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按一个劳动者计算104102104国家贸易和合作贸易的价格指数101.7100.999.6大城市集体农庄市场的物价指数108.8100.2105.5文中论述:6.苏联人不想浪费钱,他们宁愿把自己的钱压到木板下藏起来,也不愿买质量低的商品。实际情况:6.在苏联,商品周转率逐年增长,这从以下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居民并不是把钱压到木板下藏起来,而是把它们储蓄到银行。这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1962年1963年1964年储蓄数量以百万为单位52.453.553.6储蓄数额以十亿卢布为单位11.712.714.0文中论述:9.苏联用于国防的费用与美国的相等,但是苏联的经济潜力却比美国小一半。实际情况:9.苏联的军事费用1964年为133亿卢布,而美国则超过550亿美元。在苏联,这仅占国民收入的7.3%,而美国却占15%,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国国民收入的62%,而工业品65%以上。文章中还引用了其他的说法,显然是阿甘别吉扬编造的。他说苏联经济“混乱”,说斯塔罗夫斯基批驳美国对苏联经济的评价而与西方报刊的争论是不正确,说修理汽车用的工人比使用汽车的还要多,说出售给国外的商品是低成本的,说苏联的商品积压已达到西方经济萧条时期的水平。他还说中央统计局把统计材料小心地藏起来,他说从美国杂志上得到的消息要比从中央统计局得到的可靠得多中央统计局认为以上做法肯定是有目的的。如果英国杂志上刊登的这篇文章纯粹是作者杜撰出来的,那么英国杂志上的这些谣言则由阿甘别吉场本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别的目的,那么,应该由其他与此相关的作者承担责任。03649叶若夫叶若夫,苏联部长会议中央统计局副局长。关于美苏收入比较向列别金斯基列别金斯基,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提供的统计资料(1966年12月21日)机密苏联中央统计局对前几天寄给您的统计材料作补充,这些统计材料对苏美两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了对比,是为了制定1966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苏联和美国1965年每个居民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比值为:美元(按美国的价格计)苏联美国苏美的比率物质财富总需求量:564154236.3其中食品(包括酒精饮料)32550564.3食品(不含酒精饮料)25843958.5非粮食商品16890518.51965年苏联和美国产业工人实际收入(单位:)苏联美国(美元)美苏的比率产业工人月平均工资121.7423.23.5退休金、津贴、免费教育、医疗和其他支出费用、优惠80.257.50.7月平均工资加上退休金、津贴、免费教育、医疗等其他支出费用201.9480.72.4税10.043.24.3除去税收和增加补充支出费用的月平均工资191.9437.52.3考虑到失业(津贴)191.9422.12.203651斯塔罗夫斯基关于工人实际工资给柯西金秘书处的统计报告(摘录)(1970年11月24日)整个工业工人和职员人数按1956、1961和1968年3月实际附加工资的分配工人 %技术工程师 %195619611968195619611968整个3月在职的所有工作人员100100100100100100其中包括已取得工资的卢布、戈比低于40(含40)11.12.71.20.70.00.0高于40到6024.311.81.25.41.60.060.018025.023.315.516.29.93.380.0110017.323.423.026.322.910.1100.011209.816.419.517.222.014.5120.011405.49.314.411.915.416.5140.012005.39.618.814.620.135.9200.013001.42.65.15.46.815.4高于3000.40.91.32.32.24.303652比丘金比丘金,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人员。关于苏维埃非黑土带农业发展给巴伊巴科夫尼康巴伊巴科夫,1939年加入苏共,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的工作报告(1975年4月4日)非黑土带包括俄联邦29个州和自治共和国,它拥有俄联邦约一半的工业企业,44%的人口,多达5800万人。非黑土带同时也是俄联邦最大的农业区,农业用地面积5200万公顷,其中耕地3200万公顷,出产约占俄国40%的牛奶和蛋类,1/3的肉类,一半以上的土豆,43%的蔬菜,以及几乎全部的亚麻制品。非黑土带用占国家10%的农业用地,出产了约15%的农产品。非黑土带有条件进行大规模农牧产品的集约化生产,根据农业气候条件,本地区突出的特点是属于有保障农业生产地区。虽然土壤养分贫乏,但只要施以足够的肥料,即可获得黑麦、小麦、燕麦、大麦、土豆、亚麻及饲料作物的稳产、高产。著名的农业化学家、院士普里亚尼什尼科夫给予非黑土带以极大的关注。他认为,本地区蕴藏着极大的潜能。1929年,他在消息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潜在的十亿的文章。文章指出,只要给非黑土带施以足够的无机肥,即可获稳产、高产。他说:“为避免干旱所造成的可怕后果,有必要在不存在干旱问题的非黑土带额外出产10亿普特(约合1700万吨)的粮食。”在那一时期,本地区粮食年产量为1610万吨,而在当前的“五年计划”中,前四年平均年产量为2000万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该地区为落后的农业区。191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所有播种面积的8590%,而且以黑麦和大麦为主,不过很多地区大面积播种亚麻和土豆。苏维埃政权时期,本地区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工业化为本地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配备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机械设备提供了可能。到1940年,播种面积增加到450万公顷(增加20%),土豆和蔬菜播种面积大大增加,土豆的产量增加了1.8倍,达到2500万吨。然而,粮食产量仍徘徊在革命前水平,年产量约占1600万吨,牛的存栏数甚至还没恢复到战前水平。战前及战后一段时期,大面积农业用地长满了灌木、丛林或变为沼泽,无法再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可耕地面积减少了790万公顷(减少14%),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60万公顷(减少13%)。非黑土带农业生产的恢复落后于苏联其他地区。如果就全国范围来看,早在1955年,粮食产量就恢复到战前水平,而在本地区直到1967年才达到相应水平。1954到1959年间,由于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制订了若干措施,使本地区的畜牧业产品有了提高。这一期间,肉类产量达9万吨(增加8%),牛奶达98万吨(增加10%),鸡蛋2.8亿个(增加8%),毛织品达1200吨(增长6%)。近几年来,即从1960年开始,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减慢,畜牧业的许多产品产量甚至减少了。1964年的肉类产品同1960年相比,减少178000吨(减少12%),牛奶减少124000吨(减少1%),毛织品减少28%。非黑土带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物质技术装备的加强,资金投入的增加,及拖拉机、汽车、收割机、有机肥料供应的增加可由下列资料看出:年 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预期)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6.311.719.5供应情况拖拉机(千辆)170235287收割机(千辆)575970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无机肥料(百万吨)164065而从下列资料可看出,蔬菜、粮食、肉类、牛奶及其他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单位:百万吨)年 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419661970为19611965年的百分比19711974为19661970年的百分比粮食1217.220143116土豆24.428.424.811687蔬菜3.744.2108105亚麻纤维制品(千吨)21523819011180肉类(净重)1.51.92.2122116牛奶14.117.618.2125103鸡蛋(10亿个)5.57.511136147毛制品(千吨)19.417.517.39098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本地区农产品的增长速度减慢,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生产的分散;第二,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基本资金、无机肥料供应不足;第三,基本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第四,改良土壤及改造酸性土壤的面积不够。这期间,非黑土带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此种情况可从下列1973年的统计资料中看出:100公顷的农业用地俄联邦非黑土带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按1965年可比价格计算农产品总产值(千卢布)3052554448截至年底用于基本农业生产资金价值(千卢布)3750817280排干沼泽地及灌溉土地面积(公顷)419483935国家和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千卢布)8.512.517.614.615.9每百公顷面积上所用能量(马力)199243317306328每公顷耕地面积所施化肥量(普特)4.26.87.07.68.3每公顷粮食作物产量13.821.920.620.519.5每头奶牛产奶量(公斤)24582362311627903190要提高非黑土带农业产量,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应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增加矿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施用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资金投入量及改善它们的劳动动力装备。只有这样,才能丰收和稳产,并获得农业生产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由于无法及时进行田间工作,本地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产量损失严重。本地区每位拖拉机手需耕地85公顷,如此重负几乎是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一倍。机械化水平在种植业整个过程,尤其在畜牧业生产领域内仍保持很低水平。1973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养牛场中利用机械化方式养牛数仅占总数的15%,养猪场则为2838%。非黑土带修理厂仍无法及时、高质地完成修理工作,无法为农业装备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1973年本地区98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中只有4500个(占46%)生产单位有标准的技术修理厂,有950个生产单位根本就没有修理厂。非黑土带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农业机务人员的配备情况也逊于苏联其他地区。如果说俄联邦1974年平均每百辆拖拉机配备拖拉机手为133名,则非黑土带只有116名,本地区1/3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每辆拖拉机配备的拖拉机手不足一人,在有些地区,如阿尔汉格尔斯克、加里宁、科斯特罗马州,有60%70%的生产单位如此。19711973年期间,本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拖拉机手只增加了9000人,而这一期间培养的人数却多达24.7万人。1974年本地区2029岁的城市青年人数比例增加到17.8%,而农村则下降为8.9%。非黑土带19591973年间,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数减少410万(减少34%),其中2029岁的年轻人减少240万(几乎2/3)。应当指出的是,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城市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相应年龄段男女比例失调。1970年前,首先涌入城市的是在畜牧业中从事繁重手工劳动的妇女,从而使得1970年农村中妇女比例下降为46%,由此导致了近几年来,农村男青年大量离开农村,仅在19701973年,即减少20万,几乎1/4。到1974年初,妇女的比重已增加到52%,而在布良斯克、基洛夫州则高达61%,奥廖尔、图拉州则达58%,这又反过来促使妇女外流,进入其他生产领域。非黑土带农村人口急剧老化,1959年超过具有劳动能力年龄的人数为14.5%,而1974年则达21.6%。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加里宁、梁赞和其他州的情况尤其令人担忧。那些州1/3的集体农庄庄员已到退休年龄。应当指出的是,近年来本地区农村人口减少速度平均每年增加3%,而在19591969年间为2%和俄联邦其他地区相比,非黑土带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距离城市和工业企业较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廉价手工劳动力较高的报酬,以及农民对居住和日常生活条件的不满。1970年,俄联邦非黑土带共有居民点142500个,其中102400个居民点人数不足一百。特别是阿尔汉格尔斯克、沃洛格达、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伊万诺夫、加里宁、科斯特罗马、雅罗斯拉夫、基洛夫等州的小村庄,8090%的居民点平均人口只有3038人。该地区大约60000多个居民点坐落在距离汽车站6公里以外的地方,49000多个村庄的孩子不得不跑到距离本村3公里或更远的地方上小学。1970年该地区大约16%的居民点没有无线电转播,26%的居民点没有电视接收设备,大约12%的村庄没有电。该地区的农村人口通常居住在简陋的私人住房里,而且要靠自己的积蓄来修建。1974年平均每位农村人口公有化住房面积(包括产业工人,在卫生、教育和贸易等战线上工作的人的家庭)为2.3平方米。而在布良斯克、奥廖尔、高尔基等州,以及楚瓦什和摩尔多瓦自治共和国则仅为1.2平方米,而且只有1/4的公有化住房装备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