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doc_第1页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doc_第2页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doc_第3页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doc_第4页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摘 要:寺院经济是伴随着中国佛教发展, 以及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在南方,当时正值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寺院经济的出现充实了当时的经济结构,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多样性,发展了南朝的社会经济。而且寺院经济必然也对当时民众生活,社会经济,国家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南朝;寺院经济;寺院地主;社会救济;僧官制度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center of Chinese economy moving to the south, the temple economy appeared. In the south, economy was developing rapidly at that tim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emple economy enrich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as reflected the diversity of economy, which made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develop. Whats more, temple economy also had produced inevitable effect on public life, social economy, and national politics at that time.Key words: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emple economy; temple landlord; social relief; SengGuan system一、绪论二、寺院经济在南朝时期兴盛的原因(一)佛教的兴盛推动寺院经济的发展(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寺院经济的发展三、寺院经济的来源(一)封建统治者及门阀世族的恩赐和施舍(二)寺院地主有政治特权后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三)贵族富民对家寺的创立四、寺院经济的表现形式(一)寺院的钱物方面的体现(二)寺院的土地方面的体现(三)依附民及赋税方面的体现五、寺院经济对南朝社会的影响(一)寺院经济对江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寺院地主,影响着当时的经济社会。(二)寺院经济对江南的民众生活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有寺院开办的社会救济机构,帮助政府进行慈善事业。(三)寺院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寺院经济虽然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一小部分,但是以僧人在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也对国家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六、总结一、绪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出现并且兴盛,伴随着统治者的尊崇及支持,佛教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早期僧人的寺院经济收入主要靠布施,但是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并且很少,主要用于维持僧众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费用,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经济。但是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一个比较繁盛时期,可以说是有了了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佛教得到了皇帝、皇室等上层社会的支持,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僧尼人数增多,佛教徒也很多。上层统治者对寺院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倾斜,还有经济上的扶持。于是寺院经济应运而生。在南方地区,南朝政权的建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大量的北方人口流向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地区的自然优势开始突出。于是寺院经济在这南朝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虽然南朝的寺院经济要比北朝晚一些,但寺院经济的规模也是很辉煌的。二、寺院经济在南朝时期的江南佛教中产生的原因三国两晋以后的统治阶级,大多是信奉佛教,推动着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的。统治阶级信奉佛教提倡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和僧众可以帮助他们麻痹人民,使其驯服地服从统治。魏书释老志记载:“太宗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居俗。”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渐形成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一)佛教的兴盛推动寺院经济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佛教能在短期内取得在中国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寺院经济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发展,必然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要在中国思想界取得一席之地,于是进行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的中国化,首先它不是采用佛祖讲法的形式,而是仿照中国的孝经或老子的道德经之类的经书的形式来宣扬自身。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兼通儒道的高僧,如慧远,智琳,慧始,对佛教与儒、道的融合起了很大作用。这种新佛教由于汇集了多家学说的特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在北方,佛教是统治者凝聚并控制各民族的思想工具。在南方,佛教是皇权重振后皇帝的思想控制工具。魏晋时期。佛教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当时思想文化的主流是门阀士族所垄断的玄学。而到了南朝,情况有所转变,佛教骤然兴旺起来。“在魏晋之际,一时虽老庄盛行,而宋齐以下,即多转奉释氏。”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二册,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P324据我们所知,南朝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皇权的复兴。佛教与皇权这两者的兴盛时期如此的相近,这使我们可以进行猜测,在皇权与佛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寺院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人文社会发展最早的的地区,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秦汉以前,虽然南方的自然条件要比北方更为的优越却迟迟没有得到开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缺乏。但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频频发生战乱,社会动荡,民心不安,为南方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契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又是大动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却相对安定,于是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于是南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发展迅速,导致民族大融合。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而且随着皇权在南方的复兴,政治重心也开始南移,且统治者又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加之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特有的海外贸易,也使南方的经济比北方更加优越。寺院经济作为当时的新兴经济,在南方的广阔的大地上顺应着当时的时代潮流,也逐渐发展起来。作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种,丰富了社会经济的多样性。三、寺院经济的来源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在寺院建立之前,僧侣应该以乞食为生;在寺院建立以后,则靠施主的布施维持。但是到了东晋末年,就在僧侣中出现了经商、作工、卜算、行医等自谋生路的现象。僧尼按佛教的律例是不允许私蓄财产的,但事实上却是很多僧尼都蓄有财产。僧尼可以接受社会上的供养和施给的财物。大和尚往往接受皇帝和贵族官僚的供养。僧侣世界也如世俗世界一样有着阶级存在。寺院中的上层僧侣构成寺院中的贵族阶级。他们掌管着寺院的财产,他们实际上就是寺院财产的所有者,他们属于僧官中的高位。他们除了接受寺院内僧众,寺院依附民和寺院奴隶的服役和供养外,还会接受朝廷赐予的租税和人员。(一)封建统治者及门阀世族的恩赐和施舍南北朝时,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以自己的学说来为统治阶级服务,而统治者或提倡佛教,或支持道教,其目的都在于用宗教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对于寺院的恩赐,实际上是支付宗教为其统治服务的报酬。但也不可否认一个事实,上层社会贵族官僚的施舍,是寺院财富的来源之一。在南北朝的皇帝中,对寺院地主经济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以“菩萨”自居的梁武帝。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让公卿大臣以亿万钱财来奉赎。其中一次“皇帝舍财,遍施钱绢银锡杖等物二百一种,值一千九十六万。皇太子施赠钱绢三百四十万,六宫所舍二百七十万,朝臣至于民庶并各随喜,又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 广弘明集卷十九历代三宝记说:“高齐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所。”根据据清人陈作霖编的南朝佛寺志所载二百二十五座著名寺院中,由皇帝捐钱兴建者33座,后妃公主者17座,王公者15座,官僚者30座,僧侣募捐者16座,商人者1座,官府强迫民间集资者1座,余者不详。由此可以看出,寺院的兴起,主要是统治阶级大力资助的结果。社会上,普通民众的佞佛之风,与贵族官僚的大量施舍,构成了寺院财富的重要部分。(二)寺院地主有政治特权后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寺院经济发达的一部分原因是它的经济特权。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的时候,僧侣就被当作方外来宾,免除了一切世俗义务,特别是兵役、劳役和赋税。这些免税免役的优待,对一般的编户齐民来说具有无限的诱惑力,于是贫苦农民纷纷“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梁书武帝纪,以求得寺院荫附。这样的荫附关系的建立导致那些投靠者的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当然依附寺院的民户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寺院是合算的,只要在交纳一定数量的租金后,就能保留土地的使用权,而寺院地主所得到的不仅有大量的生产劳动力,同时还有土地。不仅如此,寺院还仗着官府授予的特权疯狂地公开霸占小民的土地。南北朝时代,诸如寺院“侵夺细民,广占田宅”,“翻改契券,侵蠹贫下” 魏书释老志的记载时有所见。“当时,寺院的经济活动,除垦殖田圃外,还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占卜、医病等活动,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并非仅为解决僧侣生活必需和佛事活动的开支,而且走上了以营利为目的、聚敛寺院资产的道路了。” 任怀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东晋释道恒释道论说,当时的出家沙门“营求孜孜,无暂宁息。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矜持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或聚畜委积,颐养有余;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由此可见,寺院参与商贸活动自东晋就开始了,到了南朝时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寺院的商贸活动也在南方发展起来。这也是其寺院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三)贵族富民对家寺的创立贵族富民经常会用自己的庄园或庄田,来创立寺院,这样的寺院叫做家山、功德院,后人也称为家寺。需要区分一下,家寺,有别于僧众寺院,是贵族富民的个人寺院,不属于僧众寺院。上文所说的皇家贵族所立的寺院就是僧众寺院。僧众寺院不是他们的私有寺院,而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公众的寺院。而家寺被指定为施主的私有财产,且家寺使用的寺院财产也不是施主完全转赠给家寺的。从某种方面讲,家寺是依附于施主的,当施主对家寺提出某种需求时,家寺是无法拒绝的。这样的寺院得到的财产,也成了施主可以支配的财产。但在家寺中僧人的戒规、戒律, 按照僧众寺院执行,但是僧伽制度,尤其是住持的选举,也不完全按照僧众寺院的规矩,就是说对住持的请职、免职,不是有僧尼选举或地方官府委派,而是由施主说了算。虽然家寺与僧众寺院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家寺也是当时寺院形式的一种。虽然施主并没有把寺院财产完全转赠给家寺,但家寺却拥有着支配权和使用权。四、寺院经济的表现形式南朝的寺院经济已经成为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寺院经济,主要指寺院的集体财产,如造像、庙宇、法器、藏经、文物、学校、邸舍、墓塔、田地、山林及其他经营活动等。“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体通四方,不可分用”。 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大正藏卷40,P55而“寺院的财产被称为三宝物,即僧物、法物、佛物。作为僧物的田地、宅舍、园林和金银货币是构成寺院经济的基础。” 任怀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寺院所出,都是免税的,寺院依附民也不必再向国家交税纳役。(一)寺院的钱物方面的体现信众捐助,是寺院经济财物最广泛的来源。佛教信徒中,在上者是位高权重的王室贵胄,在下者是普通的殷实富户,他们都出于信仰和积功德的目的赠予寺院财务,希望对自己能广种福田。南朝的梁武帝就曾赐建大爱敬、智度、同泰等十余座寺庙。这些寺庙宏伟壮丽,又分别供养着数以千计的僧尼。梁武帝还大造金、银、铜、石佛像,例如同泰寺的十方金铜像、十方银像,光宅寺的丈八弥陀铜像等,都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梁武帝在阿育王寺设无碍大会时,所设金银供具等物不仅留寺供奉,并施钱一千万给阿育王寺。在大通元年、中大通元年、太清元年梁武帝又三次在同泰寺舍身,最后还是让公卿等以亿万金钱从同泰寺中赎出。南齐书萧赤虎传载:“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传付,称为下方黄铁,莫有见者。”而一些没有捐钱立寺的人,就对这些僧众寺院大加施舍,以求立碑。而且在当时这也是一种笼络上层,取信下层的捷径。例如有石碑一枚,碑上就有“侍中崔光施钱四十万,陈留侯李崇施钱二十万,自余百官各有差,少者不减五千以下” 洛阳伽蓝记正始寺等字。当时施舍之盛,可谓是“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屐;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洛阳伽蓝记原序在下层民众中也存在此等现象,“竭财以趣佛,破产以趋佛。” 梁书武帝纪(二)寺院的土地方面的体现寺院财产中最重要的还是土地。据南史循吏列传郭祖琛传记载:在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及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又如广弘明集卷七载北齐时:“凡厥良沃,悉为僧有。”由此也可以知道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主要是依靠统治阶级的支持,对政权的依赖性很大,其基础是不牢固的。寺院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压迫都是寺院都占有了大量的土地。而寺院又把一部分土地以直接收取地租的方式出租给契约佃农。无论是国家兴造寺院,还是王公贵族兴造寺院,一般都随之施舍一些土地来供养僧众。梁武帝在钟山造大爱敬寺时,就把寺院旁边的良田八十顷施舍给大爱敬寺。立寺赐田,这就是当时佛教兴盛的一个见证,也是当时的通例。(三)依附民及赋税方面的体现寺院的特权使僧尼有免役调租税特权。一般僧众,按佛教内律是不许掘地耕田的。但事实上僧尼大众,许多是参加寺内田园劳动和充当其他杂役使的。寺院中的上层僧侣构成寺院中的贵族阶级。他们除了接受寺院内僧众,寺院依附民和寺院奴隶的服役和供养外,有时还接受朝廷赐予的租税和人员。而下层僧侣多是因避徭役和战乱而遁入空门的贫苦农民。这些“民多绝而入沙门” 魏书李孝伯传者,充当着从事包括洒扫、耕作在内的各种杂役的劳动僧的角色。较早成为寺院地主所奴役的依附人口是那些官府赐户。官府赐户在西晋时即有“给户三百,供洒扫” 金厂萃编卷四一宗圣观记引金石刻考略的记载,南朝则有给户“用充资用” 佛祖统记卷三七,“充基业” 南岳总胜集衡岳观,“用供薪水” 续高僧传释智传的记载。在南朝,寺院的依附人口除下层僧尼、寺户外,还有白徒、养女。萧衍时梁都建康“僧尼十余万”,“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这里所说的“僧尼”大都是破产、竭财为僧的农民,是寺院的依附人口。而“白徒”、“养女”虽非寺院的奴婢,但同样属于寺观户阶层。五、寺院经济对南朝社会的影响(一)寺院经济对江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寺院地主,影响着当时的经济社会。土地的积聚和强占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本性,也是寺院地主经济赖以形成的基础。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如此雄厚的物质财富的积聚,不仅使僧侣的上下层次更为分明,而且使寺院财产的集体所有制受到了腐蚀,产生了寺院财产私人所有制。如吴郡西台寺就多富僧,其中法释就拥资百万。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形成。以住持为代表的寺院地主构成了南朝寺院经济的主宰,而下层僧侣、佛图户、白徒、养女则构成了寺院中的被统治、被剥削阶级。至于“假募沙门,实避调役” 魏书释老志的农民,他们虽然放弃了土地的所有权而变为寺院的依附人口,但他们却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且这部分农民又是名义上的僧侣,实际上的耕作者。所以他们所受的剥削与佛图户不同,与白徒、养女也不同,而应与世族豪强的荫附农户相同。由于寺院荫附关系的建立,他们把原应缴纳国家的赋税缴纳给了寺院,他们就变成了南朝寺院地主的最广泛的榨取对象。南朝时,寺院首创的典当借贷机构主要是寺库。寺库本是寺院的财产保管机构,但此时已超越了其原有的职能,从而变成了能使寺院财产增殖的营利机构。南齐书褚渊传记载,褚渊薨,其弟“澄以钱万一千,就招提寺赎太祖所赐渊白貂坐褥,坏作裘及缨,又赎渊介帻、犀导及渊常所乘黄牛。”这比世俗地主盘剥更重的寺院高利贷,对寺院地主经济的成长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二)寺院经济对江南的民众生活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有寺院开办的社会救济机构,帮助政府进行慈善事业。南朝时期,佛教寺院遍布通都大邑和深山幽谷。寺院是社会福利机构,兼作慈善事业。至于慈善,佛家也有对其特别的论述,诸如“修福田”、“果报论”等。所谓福田,就是行善有如农民播种于田,必有秋收之获,多行善事于前,将会受诸报于后。这成为佛教教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思想内容。基于上述的这种善恶观念,中国佛教还提出了因缘业报说,也称作“果报论”。缘于对来世受苦受难的恐惧,人们注重对自身的修养,广结善缘,尽量地积善积德,使民间慈善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持续不衰。其慈善种类和形式主要有赈灾、济贫、救病、护生等。第一,济贫赈灾。每逢灾荒时,即以施粥发粟的形式来济贫赈灾。这种佛寺举办的慈善活动在南北朝时十分普遍。第二,开办社会慈善事业。在当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性的慈善福利机构,所以寺院僧人往往在寺院里设立悲田院、养病坊,容留这些孤寡贫病无依者。一些佛教寺院和僧人还专门为百姓开挖井水,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这种水井被称为义井。第三,治病除疫。当发生疾疫流行病的时候,佛教徒往往担负起了义务拯救施治的责任。僧人从事医疗活动, 必须在寺院贮藏药材, 称为“药藏“,以便随时施济前来求医者。佛教寺院为了救济贫病无助的人, 就在寺院里面设立收容病人的养病坊,寺院无疑具有医院的意味。第四,为过往客商提供住宿和饮食方便。寺院在古时交通不方便的时代,由于其或建于交通要道,或建于深山幽谷人迹罕至之处,往往成为商旅、赴京应世举子等人寄宿栖身之所。第五,寺院当家和尚中不乏饱读诗书之人,他们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名士常相往来问学。另一方面也在寺院附设一些读书的地方以教育一方的儿童。而寺院清幽的环境也很能吸引文士以为习业之所。第六,佛教有大量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善举, 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护生止杀, 二是植功德林。佛教自古以来就倡导护生的观念,如戒律中的“不杀生戒”、佛教仪式中的“放生”、乃至基于慈悲心的“素食”。功德林,类似于现代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凡是佛教寺院所在的地方, 僧人们总是不断地努力植树造林, 装点环境。(三)寺院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寺院经济虽然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一小部分,但是以僧人在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也对国家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火蜂起,人们为了祈求太平慰籍心灵,佛教一时大行,僧众如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南朝佛教空前繁荣的佐证。当时,后秦姚兴酷信佛法,为了更加有效地统摄全国僧徒,朝廷开始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僧官管理制度,这时僧官的名称,出现了僧正、悦众、僧录等。僧正是国家管理僧尼的最高职务;悦众又叫都维那,属于僧正的副职;僧录掌管僧尼簿籍和有关事务。南朝的僧官制度,大致初建于刘宋时期。统计数据显示,刘末时期全国共有佛寺 1913所,僧尼3.6万人。对于这样庞大的天下寺庙群和僧尼,自然迫切需要加强管理,否则就乱了套。在制度上,刘宋所建的一系列僧职,基本上沿用了后秦的那一套,只是把僧正的职官,改成了僧主。在设立僧官,加强管理的同时,宋武帝还对当时混乱的佛教现状,依法下诏,进行整顿。诏说:“门下: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薮。加以奸心频发,凶状屡闻,败道乱俗,人神交忿。可付所在与寺耆长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其诛坐。主者详为条格,速施行。” 广弘明集辩惑篇宋、齐、梁、陈四朝,僧主有时称僧正,有时称天下僧主、大僧正、大僧都等。这一时期,随着僧官制度的日趋完备,州郡之中,一时还曾设有都邑僧正、都邑维那等职。当时地方上另有僧局的建立,凡是僧尼犯戒,或重受戒,大多报请僧局处理。当时女尼也可出任都邑僧正之职,可见妇女地位不弱。纵观我国南朝僧官制度,基本上承袭了后秦的一套,只是在称呼和人员设置的数目上,有所不同,其他则并没有什么大的变革。 六、总结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外在表现就是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同于北朝的佛教(中国佛教史上有所谓“三武一宗”之祸。这都是灭佛的大事件。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是指后周世宗。四次灭佛,就有两次发生在北朝。)。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佛教的影响,无论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有生动的表现。但总的说来,寺院经济是封建经济,寺院地主是整个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对广大劳动人民有巨大的麻醉或欺骗的作用,对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很有好处。虽然寺院地主有上述一些问题,但对朝廷来说,还未达到必须取缔的程度。神权和君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对孪生子,宗教所代表的神权是不可能靠行政暴力所能摧毁、灭绝的,因而寺院地主经济在经过“三武一宗”之后,也必然会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崛起,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足可证明。参考文献1.二十四史之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资治通鉴,俱用中华书局点校本。2.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范祥雍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梁释慧皎:高僧传,高僧传合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唐释道宣: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唐释道士:法苑珠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6.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8.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