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清末的法律制度的变化.ppt_第1页
第十一章:清末的法律制度的变化.ppt_第2页
第十一章:清末的法律制度的变化.ppt_第3页
第十一章:清末的法律制度的变化.ppt_第4页
第十一章:清末的法律制度的变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学习要求 掌握清末中国法制发生的重大变化 中华法系逐渐解体 外国法不断引进中国 中国法制开始走向近代化 一 清末变法的背景 特点及其影响二 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三 清末的司法改革 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一 清末变法的社会背景 一 国际 国内环境的变化1 列强的外部压迫2 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3 清政府财政压力增加 二 宪政 排满 革命 新学等思潮相互激荡 总之 清末签订的一系列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清末变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破坏了中华法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并刺激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2 辛丑条约 以后 列强为保护在华利益 英 美 日等国以放弃 治外法权 为诱饵 逼迫清廷修改法律 3 随着列强经济 政治和军事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西方近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传入中国 二 清末变法修律的指导思想 一 清末变法的指导思想 参考古今 博稽中外 的修律方针 二 变法修律的特点及影响1 特点 1 在修律宗旨和基本方针上存在根本的矛盾 2 在内容上 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与近代资本主义最新法律技术的奇怪混合 3 改革与守旧的矛盾与冲突 2 影响 1 导致中华法系的解体 2 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 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 现代法律思想 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 三 清末修律的目的及其实质1 以资产阶级法律形式掩盖君主专制统治 2 缓和社会矛盾 抵制革命 3 清末修律的实质 具有封建性和买办性 体现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 预备立宪 和宪法性文件1 背景和实质 预备立宪 是清朝政府在1906年以后推行的一场以预备 仿行宪政 为名的政治欺骗活动 仿照近代西方君主国家制定宪法 建立议会制度 为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而进行的准备活动 1905年 五大臣出洋 设立 宪政编查馆 1906年 五大臣回国 上奏立宪之利 一曰 皇位永固 一曰 外患渐轻 一曰 内乱可弭 1906年9月1日 以光绪帝名义发布 宣布预备立宪 上谕 开始推行官制改革 拟定 资政院院章 咨议局章程 钦定宪法大纲 十九信条 等 原则 大权统于朝廷 庶政公诸舆论目的 巩固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封建统治 二 钦定宪法大纲 和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 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 宪法性文件 1 由 君上大权 14条和附录 臣民权利义务 9条组成 2 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君权 轻民权 2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十九信条 典型的议会政治 已无法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 A 采用英国式 虚君共和 的责任内阁制B 形式上限制了皇权 扩大了国会的权利C 属于临时宪法 三 咨议局 和 资政院 1 咨议局 地方咨询机构筹建于1907年 设立于1909年 权限 讨论本省兴革事宜 预算决算 税收 公债及选举资政院议员 申复资政院或本省督抚的咨询等等 但咨议局所议定事项 可决权全在本省督抚 督抚不仅有监督 裁决的权力 还有停会及奏请解散咨议局的权力 2 资政院 中央咨询机关筹建于1907年 设立于1910年权限 决议国家预算决算 税收及公债 议定宪法以外的新法典及法律修改事件及其他 奉特旨交议事件 但资政院一切决议 须会同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具奏 请旨裁夺 而且 皇帝可以以特旨谕令形式令资政院停会 乃至解散 人员 钦选 与 民选 二 官制改革 与单行行政法规 一 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 是清末推行预备立宪的重要环节 1906年11月6日 清政府颁布 厘定官制谕 开始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 表面是裁撤冗官 提高行政效率 实际上是预备立宪的装饰品 并借机削减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二 单行行政法规1 结社集会律 2 违警律 3 户口管理规则 暂定京师调查户口规则 调查户口执行法 各学堂管理通则 等法规 三 清末刑律的修订 一 大清现行刑律 过渡性法典沈家本根据 大清律例 删改而成 共三十篇三百九十八条 于1910年5月15日颁行 1 改律命为 刑律 2 取消 大清律例 中按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名称而设的六律总目 现行刑律篇目 自名例至河防分30门36卷 3 改革刑罚 废除凌迟 枭首 戮尸 缘坐 刺字等酷刑 以罚金 徒 流 遣 死取代原有的笞 杖 徒 流 死 4 废除过时法条 增加新罪名 删除了旧律中同姓为婚 良贱为婚 良贱相殴等过时的条文 并将条文中 奴婢 改为 雇工人 取消了奴婢在法律上不平等的地位 对旧律中纯属民事 商事的条款予以分出 不再处刑 增加了有关毁环铁路罪 毁坏电讯罪 私铸银圆罪等条文 大清现行律 改律命为 刑律 改革篇目 改革刑罚 废除过时法条 增加新罪名 修改满汉不平等条文 民刑有别 二 大清新刑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刑法典1906年 在沈家木的主持下 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等人起草 共两编53章411条 并附有 暂行章程 5条 于1908年完成 但由于守旧派的反对 直到1911年1月25已才颁布 预定在宣统五年正式施行 1 大清新刑律 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撰形式 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惟一内容 2 大清新刑律 在体例上将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 3 大清新刑律 确立了新刑罚制度 规定刑罚分主刑 从刑 4 大清新刑律 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刑法制度 三 暂行章程 1 凡属意图谋害皇帝 颠覆政府 同谋敌国 图利敌国以及杀伤尊亲属者死刑仍可用斩刑 2 凡毁弃他人尸首 毁弃尊亲属尸首 挖掘尊亲属坟墓者 最高可处死刑 3 犯强盗罪者 得因其情节仍处死刑 4 无夫妇女和奸之罪与之和奸者 加重处罚 5 对尊亲属有犯 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例 四 礼法之争1 关于 干名犯义 条存废问题2 关于 存留养亲 制度3 关于 无夫奸 及 亲属相奸 等问题4 关于 子孙违反教令 问题5 关于子孙卑幼能否对尊长行使正当防卫权问题 四 清末民商律的修订 一 大清民律草案 1907年正式着手编撰 一方面聘请法律学堂教习 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等外国法律专家参与起草工作 另一方面则派员赴全国各省进行民事习惯的调查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 修订法律馆于1911年8月完成全部草案 大清民律草案 共分总则 债 物权 亲属 继承等五编 1569条 其中总则 债 物权三编由松冈义正等人仿照德 日民法典体例和内容草拟而成 吸收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民法理论 制度和原则 而亲属 继承两编则由修订法律馆会同保守的礼学馆起草 其制度 风格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保留了许多封建法律的精神 二 清末的商事立法第一阶段 1903年 1907年 主要由商部负责 1903年清廷发布上谕 通商惠工 为古今经国之要政 急应加意讲求 著派载振 袁世凯 伍廷芳 先订商律 作为则例 此次修订的 商人通例 9条和 公司律 131条 在1904年1月奏准颁行 定名为 钦定大清商律 是清朝第一部商律 此外 还陆续颁布有关商务和奖励实业的法规 章程 如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破产律 等 第二阶段 主要商事法典改由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 单行法规仍由各有关机关拟定 经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审议后请旨颁行 期间 修订法律馆于1908年9月起草了 大清商律草案 农工商部于1911年9月起草了 改订大清商律草案 此外还有 交易行律草案 保险规则草案 破产律草案 等 但均未正式颁行 其间公布的单行法规有 银行则例 银行注册章程 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章程 等 五 诉讼法与法院组织法的修订 一 诉讼法的修订修订法律馆在1906年拟定出了一部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共5章260条 包括总则 刑事规则 民事规则 刑事民事通用规则 中外交涉事件处理规则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诉讼法典 该法律草案由留学英国的伍廷芳负责 因此其内容多采自英美法 首次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但遭到各省督抚反对而未能颁行 1910年又编成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共6编15章514条 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 共4编22章800条 基本上抄自日本 德国的诉讼法 但都未及颁行 二 法院编制法1906年颁布了 大理院审判编制法 1907年颁布了 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1909年颁布了 法院编制法 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司法原则 司法独立 辩护制度 公开审判 合议制度等 未真正实行 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一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的确立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 凡是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 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不论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 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当事人时 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 只能由该国领事 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也称 治外法权 A 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其税则 中 治外法权 仅限于宁波 上海 广州 厦门 南京五个通商口岸 B 虎门条约 中将 治外法权 扩大到内地 C 1844年中美 望厦条约 将 治外法权 由五个通商口岸扩大到中国沿海各个港口 D 法 俄 日 奥等20多个国家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E 1845年 英 美 法在租界内设立 工部局 和 巡捕房 取得了对租界内华人和无约国人的司法管辖权 二 西方列强行使 领事裁判权 的机构一审 基层 法院 一般是领事法院或由公使或使馆人员组成的法院 上诉法院 各国有区别 如 英国 二审法院是在华设立的 英国驻华高等法院 三审法院是英国本土的枢密院 法国 二审是设在越南的西贡法院 三审是巴黎大理院 三 观审制度与 会审公廨 1 观审制度观审制度 是西方列强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后确立的强行干预中国司法审判的制度 即在原告是外国人 被告是中国人的案件中 原告所属国领事官员有权前往 观审 中国承审官应以观审之礼相待 如果观审官员认为审判 判决有不妥之处 有权提出新证据 再传原证 甚至参与辩论 2 会审公廨 会审公廨 又称会审公堂 是1864年英 美 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借小刀会起义之机 要挟清政府同意 在外国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构 按照1868年 上海杨泾浜设馆会审章程 的规定 反设计外国人的案件 必须有领事官员参加会审 反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诉讼 若被告系有约国人 由其本国领事裁判 若被告为无约国人 也须有其本国领事陪审 甚至租界内纯中国人之间的争讼最终也须外国领事观审并操纵判决 二 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 一 司法机构调整1 改刑部为法部 专掌全国司法行政事务 改按察司为提法使司 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基地方司法监督 2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 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专掌审判 3 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 实行审检合署制度 4 设立警察机构 5 建立新式监狱 并改良狱政管理制度 二 诉讼制度的改革1 确定司法独立原则2 区别民事 刑事诉讼3 审判权 检察权分立4 承认辩护制度 大清新刑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刑法典 1 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刑法的体例 2 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刑罚内容 3 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刑法原则 4 增加新罪名 三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 领事裁判权制度及其后果1 领事裁判权2 会审公廨制度 二 司法机构的改革1 中央 刑部改为法部 大理寺改为大理院 设总检察厅 作为最高检察机关 2 地方 四级三审制 1 京师 城 乡 献局 地方审判厅 高等审判厅 大理院 2 各省州县设初级审判厅 府 直隶州 设地方审判厅 各省设高等审判厅 大理院 3 地方审判机构组成 诉讼审判制度改革 确定司法独立原则 区别民事 刑事诉讼 审判权 检查权分立 承认辩护制度 四 狱政制度改革与模范监狱的设立1 狱政制度改革 1 制定 大清监狱律草案 2 改革监狱管理机构2 模范监狱的设立 练习题 1 清末变法修律中 司法机关发生变化 改大理寺为 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A 大理院B 最高法院C 法部D 大理部2 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 审判制度进行了改革 在诉讼程序上实行 A 两级终审判B 三级终审判C 三级二审判D 四级三审制度 3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正式确立于 中 并在其手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得以扩充A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B 南京条约 C 望厦条约 D 天津条约 4 第一次的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 确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 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A 十九信条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 中华民国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