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钱氏考略3.doc_第1页
丹阳钱氏考略3.doc_第2页
丹阳钱氏考略3.doc_第3页
丹阳钱氏考略3.doc_第4页
丹阳钱氏考略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阳钱氏考略 卢 政钱姓,为中国历史上著姓,渊源久远,繁衍脉络相对他姓来说比较纯正,在宋代百家姓中列第二席,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排第89位,其发祥之地为下邳郡(江苏省邳县一带)。姓氏源流及分布钱氏源出彭姓,相传颛顼帝有个曾孙吴回(祝融之弟),其子陆终的第三子被封于彭城(徐州),因此得彭姓,所以陆终的第三子又称彭铿。彭铿是有名的长寿者,据传他经历了夏商两代,活了800多岁,曾配妻49个,生子54个,被尊为彭祖。彭祖有后人曰孚,西周时,官钱府上士(掌管钱财的官名),遂以官命氏,称“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在朝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钱氏自彭孚以官职得姓后,逐渐分布于今江苏、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后来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战国时有隐士钱丹,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时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东汉时有征东大将军钱让,封富春侯,定居江东,号称江东钱氏第一祖。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钱姓将佐随往,福建有了钱氏。唐代有吴兴诗人钱起,名列“大历十才子”,其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建吴越国。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族居。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钱氏最显赫时期是钱谬称王时期。吴越国建立后,钱谬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很有成效。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对江南经济的复苏起到很大的作用。吴越国传了三代五主,至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携土归宋结束,历时7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由于两浙之地百余年间无大战争,“民间竟不识兵革”,钱氏亦备受中原各朝的恩遇。末代国君为钱俶,归宋后也被封为邓王。自钱让封富春侯迁居江东后,钱氏在江浙一带繁衍生息,瓜瓞绵延,名人辈出。尤其是钱镠称吴越国王后,钱氏中的三公侯爵,达贵闻人更是不胜枚举,先后有“十王奕世,六公接武,八侯绵泽,太师十徙”的盛事。正所谓“唐宋名家,江南钱氏”。宋太宗曾为钱氏题词:“彭城帝胄,国戚人家”。宋徽宗题词:“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宋理宗题词:“三代勋名,七朝忠孝”。明太祖题词:“金书玉册名家”。苏东坡曾为钱氏作表忠观碑铭。钱氏先贤曾以“射潮靖海,庐墓旌闾”誉驰天下,是谓钱塘大堤屡为潮水所毁,吴越王命强弩数万射而镇之,潮退堤成;宋代钱尧卿童年丧父,终日守墓,后举为孝廉,传为佳话。钱氏堂号主要是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在晚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因战功累累,升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又发兵剿平,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时,进封为吴越王。钱氏郡望主要有三个:下邳郡,彭城郡,吴兴郡。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及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相当今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丹阳钱氏由来丹阳钱氏从何而来?谱牒资料显示,丹阳钱氏是由镇江迁来。究其源流,大都为武肃王钱鏐后裔。横塘大钱甲是丹阳钱氏最集中居住地,这里以前叫青阳里,又叫青阳铺,是由运河渡口发展而成的村落,后来形成了青阳铺、大钱甲、小钱甲三个自然村。1958年大运河整治加宽,青阳铺向西移,小钱甲则并入大钱甲的东分与中分。大钱甲有东分、中分、西分三个祠堂。东分与中分合造青阳钱氏家乘,西分则独修钱氏宗谱。然而在大钱甲现存的两套完整家谱中,所述源流相同,而后传与迁徙内容不尽相同,分岐颇大,现分述如下。东分与中分合谱,名青阳钱氏家乘,堂号为“述古堂”,尊武肃王钱鏐之父钱宽为第一世,钱鏐为第二世。谱中是这样记载世系的:武肃王传七世至会稽王之三子钱愐,封咸宁郡王,侨居润州,镇江始有钱氏。轮辈份,这个钱愐是钱宽的第八世。愐生端瑀,端瑀生筠,筠生继祖,继祖生检点公伯乙,伯乙卒葬镇江祠堂湾,为润之嫡祖。伯乙生闻,闻生茂洪,茂洪生子三,长曰臻,次曰尧卿,三曰理卿。臻迁于燕京,成为燕京祖。尧卿仍居润州,为润州嫡祖。理卿生子毂,行贞四,迁居云阳,为云阳普宁寺钱氏始祖。毂生子通一,通一生子享二、亨四。亨四迁居丹阳城之草堰,生四子,曰:谦、懋、恭、让。这四个兄弟中,谦、恭兄俩与懋、让兄俩志趣不同,厌恶城市的喧嚣,遂迁到城外运河边的青阳定居,并改名为仁、义。又因卜谶而改本宗行,更行为长一、长二。这两人成了青阳“述古堂”钱氏始祖。也就是后来的东分与中分之祖。均是钱愐之裔也。上面的内容可简单表述为:钱氏到镇江的迁始祖是钱愐,为太师公钱宽之八世。云阳始迁祖为钱毂,为十六世。青阳“述古堂”钱氏始祖是兄弟两个,一个是钱谦,一个是钱恭,均为十九世。令人费解的是,东分中分的青阳钱氏家乘对钱尧卿迁居丹阳青阳之事只字未提。大钱甲西分“宝纶堂”钱氏也有家谱,名为钱氏宗谱,前面世系与东分差不多,尊武肃王钱鏐之父钱宽为第一世,钱鏐为第二世。但在云阳始迁祖上有出入了,这套谱中有始迁青阳祖尧卿公传一文,内中是这样记载的:“公字熙载,绍兴间诏举孝廉,郡守以名上,末几而卒。始居镇江,迨后尝置腴田数顷于阳邑之青阳里(横塘镇境内),遂偕其子贞二卜居于此。以世其家。今子姓绳绳,家声丕振,建家庙以奉蒸,尝尊公为百世不忘之祖也。”可见,在西分钱氏谱中,钱尧卿才是云阳青阳里钱氏始祖。这套谱中从钱宽而下具体世系如下: 太师公钱宽生武肃王钱鏐,再传七世至钱愐,封咸宁郡王,侨居润州。钱愐是钱宽的第八世孙。愐生端瑀,端瑀生筠,筠生继祖,继祖生伯乙,伯乙生闻,闻生茂洪,茂洪生尧卿,尧卿从镇江迁云阳之东乡,卜居青阳,为青阳祖。由此可见,西分“宝纶堂”钱氏之始迁祖是钱尧卿,是钱宽的十五世,他是直接从镇江迁至青阳里的。而东分“述古堂”钱氏是钱尧卿的弟弟钱理卿的后人,先迁云阳普宁寺再迁草堰,直到第十九世谦、恭才从草堰迁青阳,与钱尧卿这支族人合村而住。由两谱对照分析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镇江钱氏最早迁丹阳的是钱尧卿,而不是尧卿的侄子钱毂。钱尧卿为钱宽之十五世,直接迁居云阳青阳里,虽被尊为西分始迁祖,实是真正的云阳始迁祖。西分钱氏比东分钱氏来到青阳要早,还有一条资料可证。东分谱青阳钱氏家乘载:“十六世毂为云阳始迁祖也。青阳始祖系毂之次孙享四公之二子,曰谦、曰恭,二公行实肇造,兹土旧籍备载,历历可考。殆古之逸民流也。幼读经史,长于翰墨,与同气殊志,好清闲,恶城嚣,先祖居城南之草堰,见携者、负者、车者、骑者,往来熙攘,不禁喟然叹曰:此所名利徒也,吾何以居。时永乐壬寅(1422),谦公爰商诸恭,恭曰:我欲离市尘久矣,伯也卜宅,曷偕往焉。于是携家赀出东门,率河之浒津来青阳。”这段话讲出了谦、恭兄弟俩在永乐二十年从城市迁往青阳里的原因,从“伯也卜宅,曷偕往焉”可知,他们的堂房伯伯一族早已住在青阳了。两人是要携家小与他们同住到一起。不管是西分祖钱尧卿,还是东、中分祖钱谦与钱恭,都选中了青阳里为栖身之地,那他们为啥要迁到青阳里呢,这个地方有啥吸引人的呢?东分谱牒载出了原因:谦与恭来到青阳里,见“其地有秀气,二水环其东西,三山迴列前后。乃叩诸仙谶,曰:长发其祥,十万以昌,八百文章,声振东阳,同筑室焉!种桑麻,耕陇亩,世事浮云。”原来是这里风水好,吸引了钱氏来安家卜居。青阳里“二水环其东西”,其中的二水是指东边的古运河,西边的珥渎河。而“三山迴列前后”中的三山不知其所指,因为附近没有山。抑或三山是指北边的经山,嘉山,南边的茅山。自钱尧卿迁居青阳里,丹阳有了钱氏,加之后来的钱谦与钱恭又来青阳合族卜居,逐渐形成了大钱甲钱氏族群,成为云阳望族。传至轩,昂、魁辈时,因宅分东、中、西,故祠堂也分成东、中、西三分堂,谦与恭各被尊为东分钱姓始祖和中分钱姓始祖。钱尧卿被尊为西分钱姓始迁祖。论辈份,钱尧卿为钱宽之15世。钱谦与钱恭为19世,前后相距5代,即使西分的尧卿与东、中分的毂也相差1代。而村中持谱老人钱荣生是35世,1999年时他已82岁。钱氏迁丹阳后,勤耕力读,族邻敦睦,保持着良好的风尚。青阳钱氏也有数支外迁,定居他乡。如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出生的钱尚书(二十四世)迁居行宫旧县,形成了旧县钱氏族群;万历三年出生的钱大绶(二十六世)与弟弟钱大纬迁居陵口基庄,开出基庄钱氏支流。另外还有一支迁往吕城牌楼。现丹阳带“钱”字的村名有九个,不带“钱”字而实为钱氏族居的村落也有数个。钱氏主要分布在横塘、荆林、云阳、司徒、皇塘、蒋墅、吕城、访仙、新桥、陵口、行宫等镇。尤以横塘大钱甲村族居为多,现有钱氏约350余户,人口1360余人。至2000年5月8日,全市钱氏在籍宗人达8166人。丹阳钱氏宗谱与祠堂丹阳大钱甲现存有两套完整的家谱,一套是青阳钱氏家乘,另一套是钱氏宗谱青阳钱氏家乘八卷八册,民国时吴兴仁纂梓,线装木刻活字本,系青阳“述古堂”钱氏东分、中分祠堂第十次修编谱。封面印“青阳钱氏家乘”大字,而扉页又印“钱氏宗谱”大字,而内页竖边均印“钱氏族谱”字样。修于民国壬戍年(1922),正谱共印十六套,按“品、节、祥、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排列字号,由各房收领,草谱两套存祠堂公匣,村中现存的这套为“通”字号,由钱永生老人收藏。 该谱卷一,卷二史料价值极高,收录大量的历史文献,弥作珍贵。如唐昭宗赐武肃王金书铁板券文唐哀宗选王子钱元璟为附马诏宋太宗敕封忠懿王誓书宋仁宗赠襄王敕等都是正史中难觅的史料;而庙碑,祠庙,古迹的记载,则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线索;苏东坡的表文,宋濂的诗,张玉书的序以及宋太宗、明太祖等皇帝的题词,则大大提高了谱的品位。东分中分钱氏青阳钱氏家乘中,以钱宽之八世钱愐为润州始迁祖,十六世钱毂为云阳普宁寺始迁祖,第十九世钱谦与钱恭各为青阳东分始祖和中分始祖。大钱甲现存另一套家谱为钱氏宗谱,十卷,线装十册,木刻活字本,系青阳西分“宝纶堂”钱氏第六次修编谱。封面印“钱氏宗谱”大字。修于民国戊辰年(1928),正谱共印十七套,按“公、隆、兴、发、育、厥、后、克、昌、缠、绵、绳、继、永远、流、长”排列字号,由各房收领,其中“公”字号由公祠收领,“长”字号由外迁吕城的牌楼分收领。村中现存的这套是“厥”字号,当时由“效宗公”领收,现由族人钱金鹤(37世,2013年70岁)收藏。令人费解的是,当初西分祠堂堂匾上写“宝纶堂”三字,而在钱氏宗谱首页左下角小字却署着“述古堂修辑”字样。是当初造谱师搞错了堂号,还是这套谱是由东分“述古堂”族人帮助修的呢?这真有点蹊跷,只能有待于新的资料发现来解惑了。西分谱也是以太师公钱宽为一世,而以十五世钱尧卿为青阳始迁祖。由于东分中分的云阳始迁祖钱毂是十六世,故钱尧卿才是真正的云阳始迁祖。除丹阳大钱甲外,在浙江萧山也有钱氏持有一套云阳澜注洲钱氏宗谱,民国时钱永珍等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忠顺堂木活字本,六卷六册。以吴越王钱镠为始祖。卷一为图、谱序、诰命、敕命。卷二为像赞、世系图。卷三至卷六为世系表。资料显示,丹阳钱氏谱牒普遍存在上面源流相同,而下面派分说法不一的现象,就是同村的钱氏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雍正年间二十七世钱应寿作东分谱序时,作了这样的解释,他写道:“查谱帙,前之来历相同,后之分派者,不但润谱不与阳之普宁、草堰合,普宁、草堰不与吾青阳合,青阳钱氏住一村,传至轩、昂、魁,因宅分东中西,名为东、中、西三分,而吾之东中轩、昂二支合造谱牒,魁之一支不与焉。其故何?盖缘地隔者,岁时伏腊不相往来也,近者又各怀私意心力不齐耳!”同府县的钱氏、同村的钱氏长期不往来,心力不齐,各自分头造谱牒,信息阻隔,当然会出现差异。大钱甲就出现这种“一村三分二谱”现象。 大钱甲有祠堂三座,一曰“东分堂”, 一曰“钱效宗公祠”,一曰“西分堂”。东分堂堂号为“述古堂”。原有二进十间,现为商店。钱效宗公祠原有三进十八间,现为仓库。西分堂堂号为“宝纶堂” ,原有三进十五进。有匾曰:“敕封武肃王”。后改为学校,现为粮库。除大钱甲外,其他乡镇也有几座钱氏祠堂。例如:云阳镇东河路18号一座,堂号不明,二进六间,今已不存,这应是丹阳城里钱氏宗祠;延陵安联前青墩一座,号“惇叙堂”,三进九间,今已不存;司徒谭巷钱甲一座,号“光裕堂”,三进九间,今已不存。吕城镇钱家村东西各有一座钱氏宗祠,堂号均为“万选堂”,这两祠今已不存;吕城镇运河祁家村东边也有座钱氏宗祠,堂号“述古堂”,今已不存。云阳镇朱家村也有一座,堂号为“宝应堂”,今已不存;其外,里庄白马邵家巷也有座钱氏宗祠,堂号不明,二进六间,1966年拆办加工厂;导墅镇留庄西沟居也有一座,堂号不明,一进三间,今已不存。丹阳钱氏人物简览丹阳钱氏系吴越王后裔,家规家训完备,族内风尚甚好。迁丹阳后,勤耕好读,族邻敦睦,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丹阳钱氏也不乏名人,当代考入大学成材者亦多有人在。下面就重要人物简要介绍如下:钱尧卿:钱宽之十五世,青阳西分钱氏始迁祖。也是云阳钱氏始迁祖。字熙载,一字至德,绍兴间诏举孝廉,郡守以名上,末几而卒。始居镇江,迨后尝置腴田数顷于阳邑之青阳里(横塘镇境内),遂偕其子贞二卜居于此,以世其家。今子姓绳绳,家声丕振,尊公为百世不忘之祖也。钱毂:云阳普宁寺始迁祖。十六世,钱尧卿之侄。又名福,字邦宝,行贞四。生殁不详。钱谦:又名仁,十九世,字让之,行长一,号致和。青阳东分祖。喜读诗书,长于翰墨。永乐二十年(1422)与弟恭从草堰迁居青阳。生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殁于天顺元年(1457),享年六十四岁。钱恭:又名义,十九世,字孙之,行长二,号正吾。青阳中分祖。喜读经史,乐琴书,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永乐二十年(1422)与兄谦从草堰迁居青阳。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殁于成化元年(1465),享年六十八岁。钱贵:弘治乡贡,任陈州训导。钱清:字子砺,雍正十年壬子(1732)顺天举人,任新阳县知县。钱耀(19222010):大钱甲东分人,不满十五岁时就到上海学徒,1938年8月加入新四军挺进纵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叶飞同志的机要员。参加过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高邮、海安、宣家堡、枣庄、车桥等战役。黄桥决战期间担任苏中泰兴独立大队指导员,黄桥决战胜利后担任苏中三分区交通总站党支部书记,其间,经常以不同的身份,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苏区”和“白区”之间,传递党的指令和地下情报。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在华中一师三旅九团、华中四纵队三十六团任营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安、豫东、淮海、渡江战役,并参加了解放南京、杭州战役。抗美援朝时期,任志愿军二十三军六十九师政治处主任、七十三师炮团政委等职。回国后,先后任成都市武装部副部长、四川雅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65年转业,先后任五机部791厂(在重庆)党委副书记,5143厂(在河南南召县)党委书记。为我国兵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83年离职修养,以行政11级异地安置扬州5308厂。2009年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2010年因病去世,享年89岁。钱清泉(1936)。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丹阳大钱甲人。196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科研与教学。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并于1987年实现产业化,在十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成为国内替代进口的主导产品,使我国铁路电气化设备走出了国产化之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并在十多次世行贷款国际招标中击败国外强手中标,经费累计达2000多万美元。参与组织和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后通过国家验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电气化智能监控系统与综合自动化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专著和教材三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杰出人才和数十名博士生。获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史料出处及校核资料1、青阳钱氏家乘 青阳东分“述古堂”十修谱,八卷八册,线装木刻本,民国时吴兴仁纂,民国壬戍年(19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