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环境要素野外观测和采样方法1 土壤水分观测1.1 定义土壤水分含量是指土壤在105下烘干至恒重时失去的水量,以单位土壤质量中水的质量(质量分数)或单位土壤容积(体积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以下三种:以风(或烘)干土壤中水分的质量分数表示,常以百分数(%)表示,又称土壤质量含水量,即土壤中实际所含的水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以风(或烘)干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表示,又称体积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率;以水层厚度表示的含水量,单位一般是毫米(mm)。为了能实施长期稳定的土壤水分含量的监测,采用目前比较方便可行的中子仪和时域反射仪(TDR)来观测土壤水分含量,其获得的是土壤水分的体积含水量,根据土壤体积含水量可计算出以土层厚度(mm)表示的不同土层内的水储量,它是进行水量平衡和蒸散研究的基本参数。 长期观测采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含量以多根中子管测得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值来代替。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联合观测和采样的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还根据需要,进行烘干法的测定。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的目的主要是与中子水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中子仪观测的精度,及时标定中子仪;同时,在中子仪运行一旦出现故障时,使用烘干法测量土壤水分含量作为对数据的补充。由于烘干法对观测场土壤破坏较大,不易作为长期和经常性的观测手段,应尽量维护中子仪的使用,在中子仪出现故障时尽快寻找备份中子仪替代,并及时送修中子仪。6.1.2 观测场地和设施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的观测场地指位于气象站和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采样地内的中子管,土壤水分含量采用中子仪及其附属设备观测。烘干法的土壤采样应围绕中子管外1m2m范围内取样,以尽量减少由于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变异带来的误差,但采样不能靠近中子仪周围0.5m范围内,影响中子仪观测的精度。烘干法所需要的设备有土钻、铝盒、烘箱、天平等。6.1.3 观测频度在湿润季节,土壤如果长期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时,可以每10天观测一次,其它情况下,应每5天观测一次,降水后原则上应加测一次(但如果表现为连阴雨天气,可以不用加测);如果土壤封冻,则停测。烘干法观测土壤水分,原则上每10天观测一次,用于对缺失中子水分数据的补充。考虑到人力物力的限制,可以适当降低烘干法的观测频度。烘干法的取样应与中子仪的观测时间保持一致,至少做到在同一天取样。6.1.4 观测深度土壤水分含量的观测深度视长期观测采样地的土层厚度和对作物生长影响的深度而定,测定深度一般为1.6米,即土壤表面以下0-10cm,10-20 cm,20-30 cm,30-50cm,50-70 cm, 70-100cm,10-130 cm,130-160 cm共八层。烘干法的测定深度一般为1米,即土壤表面以下0-10cm,10-20 cm,20-40 cm,40-60cm,60-80 cm, 80-100cm共五层。6.1.5 观测方法中子仪观测土壤水分含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参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水环境要素观测与分析。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参考国标(GB7172-87)土壤水分测定法的说明。6.2 地下水位观测6.2.1 定义地下水位是表征地下水接受补给或是向下排泄状况的动态指标,它是指水压力与大气压力相等时的地下水的高度位置。地下水位可以用相对海平面的绝对高度表示,即水位高程,也可用低于地表的深度表示,即地下水埋深。CERN野外台站监测的地下水位主要是监测潜水水位,用地下水埋深来表示。6.2.2 观测场地和设备地下水位的观测在生态站设置的水物理环境长期观测和采样地内观测,设置专门的地下水位观测井观测。主要设备有:测钟,吊索,钢卷尺,自记水位计(或数字水位仪)。6.2.3 观测频度地下水位的观测频度原则上与土壤含水量观测频度保持一致。在特殊情况下,地下水位变化很快时,则应每天都测。一些极端情况下,如没有潜水、或者地下水位常年保持在很低(地下水埋深大)的水平,与上层土壤之间没有或者很少有水分交换,可以不用监测这一指标。在有自动水位记录仪的条件下,水位连续自动观测记录。6.2.4 观测方法观测方法有两种: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方法用绳索系一钟形金属体(测钟),撞击潜水观测井的水面,用钢卷尺量出此时绳索的长度,即可测出潜水水位的埋深,也可换算出潜水水位的高程,因此,测钟、吊索和钢卷尺是必备工具。测钟也可自己制作,但要声响清脆。吊索不应有弹性,也可在吊索上直接标记m数,每次测量时只用钢尺量出两个标记间的cm数。人工测量与自记水位计相比,一是测量精度差,一般为5mm,但是其偶然误差较小,比较可靠;二是把地下水位的连续变化离散化了,在两次测量间距较长时,给分析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造成困难。潜水水位观测井打好后,需测定观测井所在位置的地面高程和地面以上部分井管的高度,每次观测时只测量井管上沿到潜水水面的距离,然后减去地面以上部分井管的高度,即潜水的埋深。根据测井的地面高程也可转换成潜水水面的高程。 自动观测方法自动观测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由早期的机械式的自动记录方式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式记录。早期的自记水位计是利用时钟齿轮带动记录纸转动,用浮筒跟踪地下水位变化又带动记录笔在记录纸下留下轨迹。在正常运动情况下,只要标好起始位置,一个月换一次记录纸。但在实际运动中,机械故障或人为干扰都会影响处记水位的正常运转。因此,在使用自记水位计监测地下水的情况下,也需要经常到现场去维护和检查。自动记录的允许偏差为 1mm。目前地下水位的观测可以使用数字水位仪进行自动观测。数字水位仪探头通过不锈钢线缆悬挂在测井里,其外部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完全密封,可免受潮湿或外部电流的影响;内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数据存储器(LOGGER)和电池,通过压力变化来测量水位,分辨率可达到毫米级,可进行连续观测,也可自行设置检测频率,自动完成对大气压力的补偿,记录的数据可直接查看、下载或转换为电子表格。测量数据与潜水的埋深或潜水水面高程的转换方法与人工测量相同。6.3 农田灌溉量的观测6.3.1 定义灌溉是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文物理过程,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农田灌溉量是为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人工向农田输入的水量。灌水量大小及灌水频率依作物类型、降雨大小与频次、地下水水位埋深及水质、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盐碱化程度等确定。6.3.2 观测场地和设施 农田灌溉量的观测在农田生态系统内长期观测和采样地内实施,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不同的测定方法,测定灌溉量所需的仪器设备各有不同,详见观测方法的说明。6.3.3 观测频度 每次灌溉时均测。6.3.4 观测方法灌溉量的测定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容器量水法、浮标量水法、三角形量水堰量水法、放水管量水法、角尺量水法、水表量水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容器量水法根据容器体积和流满该容器需要的时间来计算灌水流量,此法适用于流量小而出水比较稳定的水源。其测定步骤如下:准确量算出圆形水桶的直径和高度,或者根据水桶盛装的净水量和该水温下水的密度,计算出所使用水桶的体积(m3);用秒表准确测量出(3-5次重复的平均)灌满该水桶所用的时间(s);则灌水流量(m3/s)为容器体积和流满该容器时间的比值。每次的灌溉水量就是灌溉时间与该流量的乘积,年灌溉水量则为每次的灌溉量之和。 水表量水法在出水口安装水表,根据灌水始末水表的读数就可求得每次的灌水量。此法适合有水泵设施的井、渠。 三角形量水堰量水法按过堰水深确定过堰流量,适用于下游水面低于堰顶的渠道。在农田入口的渠道上安装一顶角为直角的三角形量水堰,在堰的内侧安装水尺,使水尺的零点正好处在渠道的地平面上;每次测量时,从水尺上读出过堰水深H,根据水尺的刻度,查下表(或依据经验公式Q=1.365 H2.48;若为120度三角形量水堰,则Q=2.45 H2.5)即可得出流过水堰的流量Q。每次灌水的测量次数和频率依水流的稳定性而定。水流稳定时,测流间隔可适当加长。由于野外台站的灌溉试验地面积一般不是很大(约几十亩至上百亩),每次灌水的时间不会很长,建议开始时采用高密度(1次/10-20min)的流量测量,以积累试验数据,待理想的监测频率确定后,再按此频率监测。由于灌水多采用水泵抽水,水泵因维护及使用寿命状况、柴油质量的不同,流量会有所差异,所以每年均应做两次高密度的灌水流量监测,以及时调整合理的监测密度。年灌溉水量为每次的灌溉量之和。直角三角形量水堰过堰流量查算表(L/s)H(cm)0.00.20.40.60.8H(cm)0.00.20.40.60.850.80.80.90.91.12858.05960616261.31.41.41.51.729646566676871.82.02.12.22.430697072737482.52.72.83.03.131757678798093.33.63.84.04.2328283848586104.54.74.95.15.33388909091100115.65.86.16.46.73494969799107127.07.37.67.98.235101103104106115138.58.89.29.59.9361091101121131231410111111123711711812012113115121313131438125126128130140161415151616391331351361381491717171818194014214314514715818192020212141151153155156168192223232424421601621641661782025262627284317017217417618821282930303144180182184186199223232333435451901931951972102336363738394620120420620822124404041424347212215217219233254445464647482232252282302452648495051524923523824024327535455565750248注:标有H的列为过堰水深的整数部分(5-50cm),行为过堰水深的小数(十分位)部分(0.0,0.2,0.4,0.6,0.8cm),过堰水深整数、小数行列的交叉处即为查算的流量。未列出的过堰水深的流量可根据内插法求得。6.4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采样和观测6.4.1 定义表明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程度、土壤持水能力以及土壤水分流动性的特征值,称为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在CERN监测中,主要监测包括土壤完全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凋萎系数、土壤容重、土壤空隙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等参数,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是衡量土壤水分对植物供应及可利用程度的标准和研究植物有效利用水分的重要依据。6.4.2 观测场地和设施 与土壤水分含量的观测场地一致。具体观测设施参考观测方法说明。6.4.3 观测频度 气象站土壤水分特征参数仅观测一次,作为基础资料保存。农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采样地内的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每5年观测一次6.4.4 观测方法具体观测和采样方法参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水环境要素观测与分析或相关标准。6.5 农田蒸散量的观测6.5.1 定义农田蒸发量泛指农田中土壤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之和,亦称农田蒸散量。自然界的蒸发过程是发生在地气界面上的液汽转化过程,因此它的测定既可以在液相里进行,即测定液态水分损耗的速率,又可以在汽相里进行,即测定大气净得的水气速率(又泛称为水气传送测量)。农田生态系统监测的农田蒸散量是指在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观测获得的蒸散量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农田蒸散量的长期监测,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法测定。6.5.2 观测长期和观测频度在农田生态系统内长期观测采样地内实施观测。由于采样水量平衡方法获取农田蒸散量,观测频度与土壤含水量的观测频度一致。6.5.3 观测方法采样水量平衡方法,利用大田水量平衡方程,通过测定土壤水分变化量,计算农田蒸发量。 大田水量平衡方程为:P+I+Q1+Eg=Pa+R+Q2+Ig+EW式中P:降水量,mm;Eg:地下水对土壤水的毛管上升补给量,mm;Pa:降水入渗 补给地下水量,mm;I:灌溉水量,mm;Q1,Q2:土壤中流入、流出量,mm;R地表径流量,mm;Ig:灌溉回归补给地下水量,mm;E:农田实际蒸发量,mm;W包气带土壤水分变化量, mm。在平原地区,一般情况下可假定Q1=Q2(因为水分交换以垂直为主),则平衡方程可以写成:P+I+ Eg=Pa+R+E+Ig+EW在无灌溉和降水的时段里,上式又可简化为:E= EgW 水量平衡方程中各要素的计算a)降水量降水量按气象观测规定测量。由于降水量P的测定是分时段进行的,所以也按时段计算,即:P1=式中:T:计算时段,d;Pi:计算时段内第I天的降水量,mm;Pt:计算时段内的降水量,mm。例如,T=5天,则将5天内的降水量相加作为该时段的降水量,但如果在第5天的降水量大于30mm,则应考虑入渗 的滞后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一般应采用0.8的滞流系数将降水滞留量移到下一个时段作为下一个时段的降水量,而本时段内只考虑20%的降水量参加计算,这是由于大降雨时入渗速度小于降雨补给速度而产生滞后作用的影响。b)灌溉水量和回归补给量灌溉水量按上节灌水量测量方法测定。灌溉水量一部分直接参加蒸发,另一部分则入渗到土壤层,参加土壤水分运动。当土壤水分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则产生重力水回归补给地下水。即:I=Ie+Iq+Ig式中:I:灌溉水量,mm;Ie:灌溉过程中直接参加蒸发的水量,mm;Iq:补充土壤水分量,mm;Ig:回归补给地下水分量,mm。补充土壤水分量Iq的大小可用土层实际缺水量M控制,即:Iq=M而对于Ie,由于在灌溉过程中受到作物冠层郁闭度的影响,其量很小,在计算中可暂不予考虑,则回归补给地下水量Iq即为:Iq=M土层实际缺水量M的确定可用下面的关系,即土壤包气带层的蓄水能力可以近似地看作为一个地下蓄水库。从作物用水与土壤水的性质看,不是所有形式的土壤水分都能被作物所吸收,而是只有土壤中的有效水分才能被作物所吸收。所谓有效水分,一般是指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而最有效的部分是田间持水量到毛管破裂点之间的水分含量。另外,当土壤中水分含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便产生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所以,通常把田间持水量作为一个判定指标,低于该指标则认为土层是缺水的。缺水量的大小可依下式计算:M=hWf(h)-W(h)dhW(h)=T(h)+B(h)Z式中:M土层实际缺水量,mm;Wf(h)田间持水量,mm;W(h)第n层的实际土壤含水量,mm;r(h),B(h)第h层顶、底实测土壤含水量(质量分数);Z第h层的厚度,mm;土壤容重,gcm-3。c)土层蓄水变量土层蓄水变量指计算时段末与时段初的土层蓄水量差值,即:W=WT-1WT=MTMT+1上式中WT-1,WT为时段末初的土壤蓄水量,其他符号含义同前。上式中当MT+1MT时, W为负值,说明土壤水分处于消耗状态;反之,若W为正值,说明土壤水分是增加的。由于土层缺水量的计算是以田间持水量为判别标准,所以可以认为土壤水分的消耗就是农田蒸发的结果。d)地下水上升补给量地下水上升补给量是地下水通过毛管带上升补给土壤层水分的结果,它的大小取决于十水位埋深、土壤水分含量及毛管带上升高度等因素经验计算公式为:EE()n式中:E:地下水上升补给量,mmd-1;H,H0:地下水位埋深和上升补给为零时的极限埋深,m。E: 水面蒸发力,mmd-1;n: 指数因子,受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E还可以通过地下水位动态资料推求和利用仪器(如ysimetet)直接测定。e)地表径流试验田地表径流的观测,一般采用径流场实测法,即在一定的面积上保持边界的封闭条件,在场出口处直接测量每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及径流过程。f)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根据试验地区的地下水动态长期资料与降水量作相关分析,求得入渗补给量的回归方程。地下水埋深1.5m时;P a=a(p+pd)+b地下水埋深1.5m时:Pa=.334(P+Pd)-5.925式中:a: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m;:降水量,mm;a,b:回归系数;d: 为前期影响雨量,mm。而 d(t)=KPt-1+K2Pt-1nPt-n式中为常数,一般取0.850.95,P(t-n)为计算日前一天直到几天的降水量,一般取n 10。在以上各平衡分量分别计算和测定出以后,农田实际蒸发量E即可计算出。6.6 水面蒸发量的观测6.6.1 定义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汽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水面蒸发是指江河、湖泊、水库、沟塘等大小水体表面的水分子,在动能作用下由液态转为气态逸出水面的过程,是从液面逸出的分子与凝结返回(转变液态)的分子通量之差。通过观测一定面积的水面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因蒸发减少的水层深度来确定蒸发量大小,单位为毫米。水面蒸发量的观测是通过标准的E601蒸发皿来进行。6.6.2 观测场地和设备 水面蒸发量在气象站E601蒸发皿上观测。主要观测设备包括蒸发桶、水圈、溢流桶和测针四部分组成。自动观测系统则还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辅助电源设备等。6.6.3 观测频度每天08时,20时记录一天的观测结果,以当天08时的结果减去20时的结果作为白天的蒸发量,以前一天20时的结果减去第二天08的结果作为夜间的蒸发量(如为负则表示为凝结量)。冬季水面封冻,则停测。6.6.4 观测方法分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 人工观测方法每日08时,20时进行观测。观测时先调整测针针尖与水面恰好相接,然后从游标尺上读出水面高度。读数方法:通过游尺零线所对标尺的刻度,即可读出整数;再从游尺刻度线上找出一根与标尺上某一刻度线相吻合的刻度线,游尺上这根刻度线的数字,就是小数读数。如果由于调整过度,使针尖伸入到水面之下,此时必须将针尖退出水面,重新调好后始能读数。蒸发量 = 前一次水面高度 + 降水量(以雨量器观测值为准)- 测量时水面高度观测后应即调整蒸发桶内的水面高度,水面如低(高)于水面指示针尖一厘米时,则需加(汲)水,使水面恰与针尖齐平。每次加水或汲水后,均应用测针测量器中水面高度值,记入观测簿次日的蒸发“原量”栏,作为下次观测器内水面高度的起算点。如因降水,蒸发器内有水流入溢流桶时,应测出其量(使用量尺或3000平方厘米口面积的专用量杯;如使用其它量杯或台秤,则须换算成相当于3000平方厘米口面积的量值),并从蒸发量中减去此值。遇测针损坏又无备件时,可用量杯量入或量出一定水量,使水面与指示针尖齐平,再根据量入或量出的水量换算成蒸发量。冬季结冰期很短或偶尔结冰的地区,结冰时可停止观测,在该日蒸发量栏记“B”;待某日结冰融化后,测出停测以来的蒸发总量,记在该日蒸发量栏内。冬季结冰期较长的地区,整个结冰期停止观测,应将器内的水汲净,以免冻坏蒸发器。 自动观测方法 自动观测方法可以参考自动观测系统使用说明。6.6.5 蒸发皿的维护(1)蒸发用水的要求:就尽可能用代表当地自然水体(江、河、湖)的水。在取自然水有困难的地区,也可使用饮用水(井水、自来水)。器内水要保持清洁,水面无漂浮物,水中无小虫及悬浮污物,无青笞,水色无显著改变。如不合此要求时,就及时换水。蒸发器换水时,换入水的温度应与原有水的温度相接近。要经常清除掉入器内的蛙、虫、杂物。(2)蒸发器及其附属用具均应妥善使用。(3)每年在封冻前后(长期稳定封冻的地区,在开始使用前和停止使用后),应各检查一次蒸发器的渗漏情况和防锈层或白漆是否有脱落现象;如果发现问题,应进行添补或重新涂刷。(4)应定期检查蒸发器的安置情况,如发现高度不准、不水平等,要及时予以纠正。6.7 水样采样规程和分析方法根依据不同目的制定合理的水样采样计划,明确目标,确定取样及保存方法,是保证监测结果能正确地反映被监测对象特性的重要保证。第一步要保证能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在水样采集之前,应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特征拟定水样采集计划,确定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水样数量和采样方法,并根据监测项目决定水样保存方法。力求做到所采集水样的组成成分的比例或浓度与被监测对象的所有成分一样,并在测试工作开展以前,各成分不发生显著的改变。各种水样的总的采样具体步骤大致如下:(1)准备采样瓶采样时要根据采样计划小心采集水样,使水样在采集过程到进行分析之前既不变质也不能受到污染。要准备足够数量、质量可靠、容量合适的采样瓶(要求有内塞)。水样瓶使用前,要先用蒸馏水洗两三遍,或根据监测项目的具体要求特别清洗采样瓶。(2)准备采样记录纸根据采集水样种类、数量,分别准备不同的记录用纸,制定同一个格式。(3)做好记录依据采集水样种类不同,预先做好同一编号计划。在记录纸(本)上,对采集到的每一个水样要做好记录,记录样品编号、采样日期、地点、时间及其他相关情报和采样人员姓名。(4)采集水样根据不同采样目的,采用不同容器采集水样,先在每一个水样瓶上贴好标签,标明样品标号、时间等。采样前先用被监测水体洗两三遍,然后将水样装满容器,注意一定尽量保证容器没有空气。(5)保存水样依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保存水样。一般水化学及稳定同位素采样的要求常温保存,避免高温或低温情况(防止结冰)。(6)运送水样做好包装防止挤压,保护好容器。运送过程中,避免高温或低温情况(防止结冰)等。一般说来,水样采集和分析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分析结果越可靠。对于某些成分和物理特性(如温度、电导率和pH值)应在现场立即测定。在测定水样的温度、电导率和pH值时,应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并及时记录保持稳定的数据。水样允许存放的时间,随水样的性质、所要检测的项目和储存条件而定,采样后立即分析最为理想。有些水样需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水样取出后到实验室的这段时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化学、物理或生物变化。大多数情况下,避免高温低温存储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下面具体制定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采样规程如下:6.7.1 大气降水采样规程6.7.1.1安装雨量集水器雨量集水器(带有漏斗的塞子降水收集箱中,有一乒乓球,具体另见图)在采样地内固定。6.7.1.2 采样地一般选在气象站或者生态系统内设置的长期观测采样地场地内。6.7.1.3记录在记录本上记录本次采样的日期及时间,本次所采集水样的降雨场次,降水收集瓶中降水的容量,当时的天气条件以及其它补充的信息。6.7.1.4现场测定可能情况下,在现场用比色法或酸碱仪测定每次降水的酸碱度。6.7.1.5采样时间一般情况每月将所收集雨水充分混合,采集水样。6.7.1.6采集水样根据水样收集瓶中水样的量确定选用不同容量的采样瓶,采样瓶主要有50ml 和100ml两种,然后在采样瓶的瓶外壁记录水样的编号,时间,统一编号为地名+P+月份。 打开采样瓶的外盖和内盖;然后把收集瓶中的水样摇晃均匀,使瓶内水样上下充分混合,打开收集瓶的瓶塞,倒出少量水样充分冲洗采样瓶内壁和瓶盖至少3次;把收集瓶中的水样倒入采样瓶中近溢出,盖上采样瓶内盖和外盖,并且使采样瓶中不留气泡。6.7.1.7放好降水收集箱塞上水样收集瓶带有漏斗的塞子放入降水收集箱中,并放好乒乓球。6.7.1.8保存及运送水样常温保存,避免高温或低温情况(防止结冰)。运送水样做好包装防止挤压,保护好容器。运送过程中,避免高温或低温情况(防止结冰)等。6.7.2 地表水采样规程6.7.2.1采样地选择对本生态站水环境的有影响,原则上在同一流域,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作为采样地。6.7.2.2记录在记录本上记录本次采样的日期及时间,当时的水情情势,当时的天气条件以及其它补充的信息。6.7.2.3 现场测定可能情况下,在现场用比色法或酸碱仪测定地表水的酸碱度。(可能的条件下,用电导仪测定电导值)6.7.2.4采样时间按监测指标体系所规定的采样频率采样。6.7.2.5采集水样要采集从表面到底部不同位置的水样构成的混合水样。地表水采样瓶选用容量为50ml 和100ml,其中50ml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100ml用于水质分析;在采样瓶的外壁记录水样的编号,统一为地名+R+月份。同时记录下采样日期,详细时间。打开采样瓶内盖和外盖,首先用所要采的地表水把采样瓶内壁和瓶盖充分冲洗至少3次,然后直接用采样瓶采取地表水样,水样必须装满水样瓶,盖上内盖和外盖,使采样瓶内不留气泡。6.7.2.6保存及运送水样常温保存,避免高温或低温情况(防止结冰)。运送水样做好包装防止挤压,保护好容器。运送过程中,避免高温或低温情况(防止结冰)等。6.7.3 土壤水采样规程6.7.3.1安装土壤水采集器土壤水采集器(土壤溶液提取器)埋入土壤。6.7.3.2 采样地一般选在生态系统内设置的水、土、气、生联合观测的长期观测采样地。6.7.3.3 记录在记录本上记录本次采样的日期及时间,当时的天气条件以及其它补充的信息。6.7.3.4采样时间通常按季节采样一年四次,。6.7.3.5 采集水样土壤水的采集需要利用土壤溶液提取器加以采集,首先用真空泵给土壤溶液提取器系统抽取真空使提取器呈负压,在负压状态下,土壤水渗透入提取器系统中,在负压状态下至少要24小时,使土壤水充分提取到提取器系统的土壤水样收集瓶中;采集土壤水样时,在记录本上记录本次提取器加负压和采样的日期及时间,土壤水收集瓶中收集土壤水的容量。土壤水采样瓶选用根据采集瓶中提取的水样容量分别采用容量为25ml 或50ml;在采样瓶的外壁记录水样的编号,编号采用地名+S+月份(季节)+深度,同时记录下采样日期;打开采样瓶的外盖和内盖;然后把收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平面设计基础》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儿童心理医师资格考试《儿童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商铺消防设施检测合同协议2025
- 商铺共管经营合同协议2025年
- 内容付费平台合作合同协议2025年规范
- 2025年电子劳动合同签订与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带灯吊伞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健身房会员管理外包合同协议2025年版本
- 处理工程材料合同范本
- 国际黄豆销售合同范本
- 油品市场营销与贸易考核试卷
- 安徽经典诵读题库
-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 车辆设备冬防保温培训课件
- 动态扭矩矢量分配系统研发
- 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课件
- 《医药代表培训》课件
-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方案(会计事务专业)
- 个人垫资买房合同范本
- 无机胶凝材料
- 1-8单元习作范文(素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