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试验测试技术 第5章 汽车安全设备检测.ppt_第1页
汽车试验测试技术 第5章 汽车安全设备检测.ppt_第2页
汽车试验测试技术 第5章 汽车安全设备检测.ppt_第3页
汽车试验测试技术 第5章 汽车安全设备检测.ppt_第4页
汽车试验测试技术 第5章 汽车安全设备检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汽车安全设备检测 第一节汽车防盗系统测试第二节照明及灯光测试第三节汽车碰撞测试第四节安全带测试第五节ABS性能测试第六节安全气囊性能测试 第一节汽车防盗系统测试 本节主要内容和要求 1 了解防盗系统的基本知识 2 了解V A G1552故障阅读仪使用方法 3 掌握防盗系统故障码的读取过程 重点 无所用仪器与设备V A G1552故障阅读仪 一 理论基础 1 3 1 防盗器按其结构与功能分类 1 机械式防盗装置 主要锁定方向盘 变速箱2 电子式防盗系统 靠锁定点火或启动 具有声音报警功能 3 芯片式防盗系统 锁住汽车的启动机 电路和油路 在没有芯片钥匙的情况下无法启动车辆 4 网络式防盗系统 通过网络来实现汽车的开关门 启动启动机 截停汽车 汽车的定位以及车辆会根据车主的要求提供远程的车况报告等功能 第一节防盗系统测试 一 理论基础 2 3 2 桑塔纳2000GSi型轿车的防盗系统1 防盗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防盗系统测试 1 带脉冲转发器的汽车钥匙2 读识线圈 D2 3 防盗器ECU J362 4 发动机ECU J220 一 理论基础 3 3 2 桑塔纳2000GSi型轿车的防盗系统1 防盗系统的工作原理当点火开关打开时 防盗器开始工作 防盗器ECU通过读识线圈把能量感应地传送给钥匙中的脉冲转发器 脉冲转发器被激活 通过读识线圈把它的程控代码送给防盗器ECU 在防盗器ECU里 输入的程控代码与先前存储在防盗器ECU的钥匙代码进行比较 防盗器ECU再核对发动机ECU的代码是否正确 第一节防盗系统测试 四 实验步骤 1 连接V A G1552故障阅读仪 选择防盗器电子系统 1 在蓄电池电压大于11V 点火开关打开的情况下 OBD II自诊断插口盖 将V A G1552故障阅读仪的插头与插口连接 第一节防盗系统测试 四 实验步骤 1 连接V A G1552故障阅读仪 选择防盗器电子系统 2 输入防盗器地址指令25 3 按 Q 键确认 大约5s后 4 按 键 第一节防盗系统测试 四 实验步骤 2 查询故障 1 当需要查询防盗器故障时 输入02 查询故障 功能 按 Q 键确认 2 按 键 可以逐个显示故障代码和故障内容 直到全部故障显示完毕为止 3 按 键 退回功能主菜单 第一节防盗系统测试 四 实验步骤 3 清除故障输入05 清除故障存储 功能 按 Q 键确认 4 结束输出输入06 结束输出 功能 V A G1552将退出防盗器自诊断程序 第一节防盗系统测试 第二节照明及灯光测试 本节主要内容和要求 1 测定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 2 测定前照灯光束发光强度 3 熟悉实验步骤 掌握实验台各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重点 实验设备工作原理所用仪器与设备汽车前照灯检测仪 一 理论基础 1 8 汽车前照灯发光强度和光束照射方向必须符合GB7258 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的规定 前照灯由灯泡 反射镜和配光镜构成 前照灯在汽车上的安装数量一般有二灯制和四灯制 前照灯特性有发光强度 光束照射方向和配光特性等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一 理论基础 2 8 1 光的物理单位发光强度是光线在给定方向上发光强弱的度量 其单位为坎 德拉 用符号cd表示 照度 是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 单位为勒 克斯 用符号lx表示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一 理论基础 3 8 2 发光强度与照度的关系在前照灯 光源 发光强度不变的情况下 被照物体离光源越远 被照明的程度越差 照度越小 若发光强度用I cd 表示 照度用E Lx 表示 前照灯 光源 距被照物体距离为S m 则三者间的关系为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一 理论基础 4 8 2 发光强度与照度的关系距离超过5m时 实测值和理论值基本一致 距离越远 测量值越准确 距离为3m时 产生15 左右的误差 实测前照灯主光束照度随距离的变化曲线与理论曲线的拟合情况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一 理论基础 5 8 3 配光特性配光特性 用等照度曲线表示的明亮度分布特征全光束 是光源发出的光的总量照射方向 前照灯光束最亮之处的照射方向 a 配光特性b 全光束c 照射方向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一 理论基础 6 8 3 配光特性1 SAE配光方式远光灯丝位于反射镜焦点处 所发出光线经反射沿光学轴线平行射向远方近光灯丝位于焦点之上 所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 大部分向下倾斜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一 理论基础 7 8 3 配光特性2 ECE配光方式远光配光与SAE配光方式相同近光灯丝位于反射镜焦点之前 且在灯丝下设一遮光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一 理论基础 8 8 3 配光特性2 ECE配光方式ECE近光的两种配光方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前照灯检测仪 检测前照灯发光强度与光轴偏斜量的专用设备 汽车前照灯检测仪有聚光式 屏幕式 投影式和自动追踪光轴式4种 通过前照灯光轴照射光电池产生电流的大小和比例 来测量前照灯发光强度和光轴偏斜量 光轴偏斜量表示光束照射位置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1 聚光式是用受光器的聚光透镜把前照灯的散射光束聚合起来 根据其对光电池的照射强度 来检测前照灯的发光强度和光轴偏斜量的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仪器箱升降手轮2 仪器箱高度指示标3 光度表4 光束照射方向参考表5 光束照射方向选择指示旋钮6 对正器7 光度选择按键8 观察窗盖9 观察窗10 透镜11 仪器移动手柄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1 聚光式 光度指示装置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欠压指示灯2 光度调零钮3 光度表4 远光 按键5 远光 调零钮6 远光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1 聚光式1 移动反射镜检测法当调整反射镜使光轴偏斜指示器的指针指向零位时 可从光轴刻度盘读得光轴的偏斜量 光度计也同时指示出发光强度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光轴刻度盘2 前照灯3 聚光透镜4 光轴偏斜指示计5 光电池6 反射镜 按键7 远光 调零钮8 近光按键9 电源开关10 近光调零钮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1 聚光式2 移动光电池检测法转动光轴刻度盘 使光电池上下 左右移动 直至左右偏斜指示计和上下偏斜指示计的指针均指向零 从光轴刻度盘即可读得光轴的偏斜量 同时光电池输出的电流通过光度计指示出发光强度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前照灯2 聚光透镜3 光轴刻度盘 左右 4 光电池5 光轴刻度盘 上下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1 聚光式3 移动透镜检测法通过移动光轴检测杠杆调节聚光透镜的方位 从而使通过聚光透镜照到光电池上的光线最强 光电池输出的电流通过光度计指示发光强度 光轴刻度盘与光轴检测杠杆联动 从而指示出光轴的偏斜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连接器2 聚光透镜3 前照灯4 光电池5 指针6 光轴刻度盘7 外壳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屏幕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底座2 光轴刻度尺3 固定屏幕4 支柱5 车辆摆正找准器6 光度计7 对正前照灯找准器8 光轴刻度尺 左右 9 活动屏幕10 光轴刻度尺 上下 11 受光器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屏幕式屏幕式前照灯检测仪采用把汽车前照灯的光束照射到屏幕上 以此来检测其发光强度和光轴偏斜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移动活动屏幕和受光器 根据光度计指示值为最大值时的位置找到主光轴的投射位置 由固定 活动屏幕上的光轴刻度尺读取光轴偏斜量 同时从光度计的指示中读取发光强度值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3 投影式将前照灯光束的影像映射到投影屏上 来检测发光强度和光轴偏斜量的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a 检测仪正面 b 光接收箱背面1 左右光轴刻度盘2 左右光轴平衡表3 发光强度表4 对准瞄准器5 上下光轴平衡表6 投影屏7 上下光轴刻度盘8 电池盒9 水准泡10 电源开关11 影像观察器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3 投影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聚光透镜2 光轴刻度盘3 投影屏盖4 指示表5 投影屏6 反射镜7 影像瞄准器8 号光电池9 号光电池10 号光电池11 号光电池12 号光电池 左右移动受光器使光轴偏斜指示计指示为零 找到被测前照灯主光轴的方向 根据投影屏上前照灯光束影像的位置 得出主光轴的偏斜量 同时从光度计的指示中读取发光强度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4 自动追踪光轴式采用使受光器自动追踪光轴的方法来检测发光强度和光轴偏斜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在用显示器2 左右偏斜指示器3 光度计4 上下偏斜指示器5 车辆找准装置6 受光器7 聚光透镜8 光电池9 控制箱10 导轨11 电源开关12 熔丝13 控制盒 三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4 自动追踪光轴式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1 3 聚光透镜2 主受光器光电池4 中央光电池5 副受光器光电池 每对光电池由于受光不均所产生的电流差值 控制驱动电动机运转使台架沿导轨移动并使受光器上下移动 直至每对光电池所产生的电流相等 电动机停转 受光器的位移由光轴偏斜指示器指示 发光强度由中央光电池检测 硒光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图1 电流表2 引线3 金属薄膜4 非结晶硒5 结晶硒6 铁底板 硒电池受光照射 金属薄膜和非结晶硒的左右部产生电动势 在金属薄膜和铁底板上装上引线 并用导线将其与电流表连接 光电流流过电流表使指针动作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1 发光强度的检测原理前照灯检测仪上使用的光电池 主要是硒光电池 发光强度检测原理图1 光度计2 可变电阻3 光电池 前照灯 照射光电池 光电池按受光强度的大小产生光电流 光度计指针摆动 指示出前照灯的发光强度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1 光强度的检测原理 光轴偏斜量检测原理图1 左右偏斜指示计2 光电池3 上下偏斜指示计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2 光轴偏斜量的检测原理电路中有四块硒光电池Bu Bd BL和BR 在Bu和Bd间接有上下偏斜指示计 在BL和BR间接有左右偏斜指示计 光轴偏斜量检测原理图1 左右偏斜指示计2 光电池3 上下偏斜指示计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2 光轴偏斜量的检测原理 前照灯光束 照射光电池 若光束照射方向偏斜 光电池Bu和Bd BL和BR的受光面不一致 产生的电流大小也不一致 光电池Bu和Bd BL和BR产生的电流差值分别使上下及左右偏斜指示计的指针摆动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五 实验方法和步骤 略 1 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 屏幕法 用前照灯校正仪检验 将被检验的车辆按规定距离与前照灯校正仪对置 从前照灯校正仪的屏幕上分别测量左右远近光束的水平和垂直照射方位的偏移值 2 发光强度 第二节前照灯测试 六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 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 2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数据处理 3 简述测定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和光束发光强度的方法 第三节汽车碰撞试验 本节主要内容和要求 1 了解汽车碰撞试验的意义 2 对汽车碰撞试验室的各种设备有感性的认识 3 了解C NCAP及其检测项目 4 掌握汽车被动安全的评价标准 重点 汽车碰撞试验的意义所用仪器与设备室内汽车碰撞试验中心 第50百分位男性Hybrid 假人 一 理论基础 1 16 目的 以再现交通事故的方式 分析汽车在碰撞过程中车内乘员与车辆相对运动状态 乘员及车辆伤害状态等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改进车辆结构安全性设计和增设汽车乘员保护装置 在汽车的设计制造阶段就将汽车的安全性作为极其重要的指标 并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获得各种关键数据以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员安全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2 16 作用 通过对试验车辆上安放假人的伤害值评价 可以得到对汽车整体安全性能的综合评价 还可以对汽车座椅 座椅头枕 安全带 门锁和门铰链 转向系统 安全气囊 油箱 儿童约束系统等部件进行安全性能评价 还可以对汽车车身上的安全带连接部 座椅连接部 车身结构强度与吸能 车内凸出物等方面进行安全性能评价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3 16 1 主要的汽车碰撞防护装置 1 安全带 最重要 但少儿不宜 2 保险杠 普遍 3 安全气囊 保护前排乘员正侧面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4 16 2 汽车碰撞试验通过伤害生物力学对交通事故的保护客体 人体的伤害进行研究 了解造成伤害的机理 人体对碰撞的忍受能力 以制定伤害评价指标 这是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的基础 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目的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确保成员生存空间 缓和冲击 防止发生火灾等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5 16 2 汽车碰撞试验试验方法可以分成3类 实车碰撞试验滑车模拟碰撞试验台架试验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6 16 2 汽车碰撞试验汽车发生事故中主要是 正面碰撞 侧面碰撞 偏置碰撞 追尾碰撞和车辆翻滚等 对实车主要作正面碰撞试验 侧面碰撞试验 偏置碰撞试验 追尾碰撞试验和车辆翻滚实验 目的是检查保险杠 车厢前部前围板区域所能吸收冲击能量的程度 考验车架结构强度 并借助车内假人的传感器所记录的数据 换算出和法规相对应的伤害指标 判断试验样车的碰撞性能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7 16 3 被动安全评价C NCAP 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me 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C NCAP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比我国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和更全面的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 评价结果按星级划分并公开发布 旨在给予消费者系统 客观的车辆信息 促进企业按照更高的安全标准开发和生产 从而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伤害及损失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8 16 3 被动安全评价1 乘员安全评价碰撞试验假人又称为拟人试验装置 是用于评价碰撞安全性的标准人体模型 与真人尽可能相似 处于模拟的碰撞事故条件下 它的动力学响应与相应的人体也十分相近 按人体类型分 假人可分为成年人假人和儿童假人 成年人假人按体型大小还可细分 常用按体型分布比例50 取中等身材假人 即第50百分位成年男子 进行试验 例如HybridIII或EuroSIDII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9 16 3 被动安全评价1 乘员安全评价根据头部 胸部 腿部等主要部位的伤害程度将试验车的安全性进行分级 具体部位如下 头部 模拟人的头部是铝制骨架 橡胶做为 皮肉 将其覆盖 里面安装了3个加速度传感器 用来在碰撞中测试头部受到的加速度和冲击力 颈部 测量装置主要测量的是在碰撞中脖子受到冲击力的大小 受力后脖子前后弯曲和左右移动的幅度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10 16 3 被动安全评价1 乘员安全评价双臂 模拟人的双臂是没有携带任何传感器的 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测试指标和衡量标准 胸部 正面冲击 HybridIII拥有的同比列尺寸的金属肋骨 以用来测试前排乘员在受到正面撞击时肋骨 胸腔受到的冲击力已经在冲击下胸腔变形的幅度 胸部 侧面撞击 侧面撞击时使用的是模拟人EuroSIDII 在三根肋骨上装载了三种不同的传感器用来测试在侧面撞击时胸腔被压缩的幅度和速度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11 16 3 被动安全评价1 乘员安全评价腹部 EuroSIDII的腹部里装备了一个可以测试撞击力度的传感器 以测试多大的撞击力会造成腹部的伤害 骨盆 在腰部装了一个传感器 以记录碰撞中多大的力会造成关节脱臼及骨盆破碎 大腿 用HybridIII模拟人 这一测试的区域包括骨盆 大腿 膝部组成 装在大腿内的传感器负责收集受到正面冲击时的数据和记录受到伤害的区域及程度 在较为严重的撞击下股骨遭到撕裂及脱臼的情况 而一种特制的传感器则专门负责测量驾驶员膝部受到的来自方向盘的冲击力度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12 16 3 被动安全评价1 乘员安全评价小腿 小腿中的传感器负责测量模拟人小腿在遭到多大力度撞击后会发生骨折 弯曲 被挤压等情况 同时还测试膝盖与小腿骨 脚踝骨及与小腿骨之间连接部分受伤的几率 脚部 测量在正面撞击中驾驶员脚部受伤的几率 而受伤的几率是由于放脚的踏板附近的变形幅度和向车内压缩的距离决定的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13 16 3 被动安全评价1 乘员安全评价 评价指标假人头部伤害指数 HIC 不得大于1000 HIC计算公式为a为假人头部质心的合成加速度 用重力加速g的倍数表示 t1 t2为碰撞过程中所选择的两个时刻 s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14 16 3 被动安全评价1 乘员安全评价 正面碰撞假人伤害评价等级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15 16 3 被动安全评价2 结构安全性评价主要是衡量乘员存活空间的完整性 通过对变形测量 技术报告 照片和高速摄影进行分析 评价汽车结构安全性等级 C NCAP碰撞安全程度星级指标 第三节碰撞试验 一 理论基础 16 16 3 被动安全评价3 乘员约束在所有碰撞事故中须对乘员约束系统 座椅安全带 座椅 安全气囊和头部约束 进行评价 正面碰撞乘员安全性评价等级 详见表5 5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室内汽车碰撞试验中心有碰撞区 牵引系统 浸车环境室 照明系统 假人标定室 测量分析室及车辆翻转台等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1 固定壁障 刚性壁障 固定壁障表面宽3m 高1 5m 厚度应保证其质量不低于70t 壁障表面垂直于壁障前的路面 且覆盖一层19mm厚的胶合板 壁障尺寸和结构应足以限制其表面变形量小于车辆永久变形量的1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2 牵引系统 1 牵引能力 车辆牵引加速度 0 3g 以保证假人碰撞前的姿态 车辆牵引加速过程 车辆前半程加速 后半程匀速 速度控制精度 0 2km h 2 牵引电机 采用两台225kW的直流电动机 分别驱动两个轮毂 牵引钢丝绳为循环盘绕 在两个轮毂间使用液压油缸张紧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3 照明系统实车碰撞试验过程中 为了分析汽车的变形形态 了解假人的运动形态 必须同时采用多台高速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试验过程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4 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由电测量系统和光学测量系统构成 1 电测量系统用于精确地测量碰撞过程中汽车各部位的加速度响应 对固定壁的碰撞力及乘员伤害评价用的各种响应信号 1 碰撞过程中车体加速度响应信号一般在试验车车身的非压皱区安置加速度传感器 用于测量车辆的冲击波形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4 测量系统1 电测量系统 2 固定壁障碰撞力实车碰撞试验系统上都装备有固定壁测力墙 固定壁碰撞力测量墙由36个测力单元构成 3 假人动力学响应的测量电测量系统可以测量碰撞过程中安全带的张力及试验假人身体各部位的动力学响应信号 用于定量地分析和评价乘员的伤害程度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4 测量系统2 光学测量系统 高速摄影光学测量系统用于获取直观的二维影像 分析碰撞过程中车体的变形及其乘员的运动形态 适用于从总体上了解碰撞全过程 序列影像运动分析是指使用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运动过程中的序列影像 而后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4 测量系统2 光学测量系统 高速摄影定性分析 对运动过程的序列影像缓慢回放 逐帧分析 可以看到对于人眼来说发生得太快的事件 从而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细节 定量分析 在拍摄前 将运动物体的相关点设置醒目的标志点 对所摄取的运动过程的序列影像在像平面内逐帧进行像平面坐标判读 应用摄影测量学的理论 求解待测量点的位置 从而获取运动物体的特征参数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4 测量系统2 光学测量系统 高速摄影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4 测量系统2 光学测量系统 高速摄影 第三节碰撞试验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第三节碰撞试验 五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在标定室内对假人进行标定 2 对被测汽车进行碰撞前准备 3 被测实车安装在牵引机构 设置好正面碰撞固定壁障 4 汽车控制系统控制直流电动机使实车达到试验测试速度和保持车速稳定 5 与固定好的障碍物发生正面碰撞后 通过数据采集系统 采集出汽车结构发生变形的实验数据和标准假人的实验数据 6 根据评定标准对汽车安全性能作出综合评价 详见C NCAP管理规则 2006版 第三节碰撞试验 五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正面100 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试验车辆100 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刚性壁障 壁障上附以20mm厚胶合板 碰撞速度为5001km h 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 h 试验车辆到达壁障的路线在横向任一方向偏离理论轨迹均不得超过150mm 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HybridIII型第50 男性假人 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 在第二排座椅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HybridIII型第5 女性假人 试验时该假人需佩戴安全带 用以考核安全带性能 暂不对该假人伤害指数进行评价 在试验中需测量转向管柱变形量 第三节碰撞试验 五 实验方法和步骤 2 正面40 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试验车辆40 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可变形壁障 碰撞速度为5601 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6km h 偏置碰撞车辆与可变形壁障碰撞重叠宽度应在40 车宽 20mm的范围内 假人安装同100 正面碰撞试验 在试验中需测量A柱 转向管柱和踏板变形量 第三节碰撞试验 五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在移动台车前端加装可变形蜂窝铝 移动壁障行驶方向与试验车辆垂直 移动壁障中心线对准试验车辆R点 碰撞速度为50 51km h 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 h 移动壁障的纵向中垂面与试验车辆上通过碰撞侧前排座椅R点的横断垂面之间的距离应在 25mm内 在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EuroSIDII型假人 用以测量驾驶员位置受伤害情况 第三节碰撞试验 第四节安全带测试 本节主要内容和要求 了解汽车安全带及其测试方法重点 无 一 理论基础 安全带系统可分两种类型 主动束缚系统是一种需要汽车乘员主动使用才能起作用的系统 第四节安全带测试 一 理论基础 安全带系统可分两种类型 被动束缚系统则会自动起到保护作用 不需要乘员做动作就能起到保护作用 第四节安全带测试 二 安全带的工作原理 1 安全带牵引器 第四节安全带测试 惯性锁止式普通式 机械式预紧及可变负荷限定安全牵引器 二 安全带的工作原理 2 报警灯所有现代安全带系统都有一个报警灯和一个蜂鸣器或者谐音器 当汽车启动时 报警灯会点亮 提醒乘员系好安全带 注 有此功能则C NCAP会给加分 第四节安全带测试 三 安全带的检测 1 吊带的检查特别注意吊带接触应力最大的部位 例如带扣 D形环和牵引器2 带扣的检查要确定带扣能否起作用或者带扣壳是否损坏3 牵引器的检查吊带感应式牵引器可以通过猛拉安全带进行检测 牵引器应该锁止 如果不能锁止 应更换安全带牵引器 车速感应式安全带牵引器不能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 需要进行制动检测 第四节安全带测试 三 安全带的检测 4 驱动导轨总成与锚固装置的检查5 后座乘员束缚系统6 报警灯与声响系统 第四节安全带测试 第五节ABS性能测试 本节主要内容和要求 1 掌握ABS的制动原理 2 掌握汽车制动的相关理论知识 3 了解改进型滚筒式惯性检测台检测ABS性能的方法 重点 无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改进型滚筒式惯性检测台 一 理论基础 注意 图中的附着系数为计算值 第五节ABS测试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第五节ABS测试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台架由5个测速传感器 1 2 3 4 5 4个支撑滚筒 a b e f 4个主动滚筒 e d g h 4个扭矩仪 A B C D 以及两个链轮 E F 和飞轮组共同组成 另外整个台架的前后滚筒组的距离 可随着汽车轴距的不同而相应变化的 第五节ABS测试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汽车在道路上运行时 车速ua m s 与汽车动能W的关系为 第五节ABS测试 式中Jk Jr为前 后车轮转动惯量 kg m2 为汽车传动系统旋转动能 W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汽车在道路上运行时 车速ua m s 与汽车动能W的关系为 第五节ABS测试 式中J为飞轮转动惯量 J0为滚筒转动惯量 Jh为链轮及链的转动惯量 r为飞轮角速度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汽车的平移动能等于旋动动能 即W W 有 第五节ABS测试 当汽车在滚筒试验台架上运行时 轮胎外边缘的线速度等于滚筒边缘的线速度 四 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 汽车的平移动能等于旋动动能 即W W 有 第五节ABS测试 只要事先确定了滚筒的半径r 滚筒的转动惯量J0 链轮的转动惯量Jh 飞轮的转动惯量J就可以依靠汽车的质量而确定下来 模拟不同质量的汽车 五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准备工作被测试车辆驶上改进型滚筒式惯性检测台前 必须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车辆外部清洗干净 不允许轮胎花纹中夹有石粒 2 轮胎气压符合标准 3 汽车ABS制动系统工作正常 第五节ABS测试 五 实验方法和步骤 2 一般检测步骤 1 打开计算机和传感器电源 通电后 计算机将自动进行系统测试和传感器的测试 如一切正常 屏幕上将显示首页页面 2 根据汽车的质量计算飞轮的转动惯量 并且为滚筒惯性检测台安装与之对应的飞轮 3 把汽车停放在检测台架上 车轮置于主 从动滚筒之间 4 启动电动机 使滚筒的线速度达到50km h以上 待滚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