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知识_优质高产夏大豆生产技术_第1页
生产管理知识_优质高产夏大豆生产技术_第2页
生产管理知识_优质高产夏大豆生产技术_第3页
生产管理知识_优质高产夏大豆生产技术_第4页
生产管理知识_优质高产夏大豆生产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优质高产夏大豆生产技术 董金波阜阳市颍州区农技中心 2 全球大豆生产现状安徽夏大豆生产概况安徽夏大豆品种安徽夏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安徽夏大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控安徽夏大豆主要推广品种 3 占世界大豆种植面积约10 一 全球大豆生产现状 4 占世界大豆产量的6 8 5 低于世界大豆平均单产30 左右 6 注 20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5480万吨 7 8 东北优质高油大豆产业区 黄淮优质高蛋白大豆产业区 长江流域及南方优质特色大豆产业区 9 2008 2015年 10 黄淮海大豆种植面积 2005 2007 11 黄淮海大豆平均亩产量 2005 2007 12 黄淮海大豆总产量 2005 2007 13 二 安徽夏大豆生产概况 特点 我国的高蛋白大豆主产区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分布 淮河以北面积占全省85 产量约占83 沿淮面积占全省10 产量占12 沿江和皖南山区的大豆面积5 产量仅占5 现状 单产低 配套技术落后 产业化程度低 14 安徽省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 1951 2006 15 单位 万亩 16 单位 万吨 17 18 19 20 三 安徽夏大豆品种 20世纪50年代 小粒农家品种 例如宿县647等 主要问题是晚熟 倒伏和花叶病毒病 成熟期晚 严重影响了早腾茬 早种麦的麦豆两熟耕作制 20世纪60年代 地方良种评选 筛选出蒙城白茧壳 亳州千斤豆等直立抗倒 百粒重18 20g的地方良种 增产幅度在10 以上 20世纪70 80年代 以徐豆2号 跃进5号 商7608和皖豆1号 2号 3号 4号为代表的改良夏大豆品种进入生产并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初步解决了夏大豆生产上迫切需要的早熟和抗花叶病毒病问题 丰产性也有明显提高 20世纪80 90年代中期 以诱变30 豫豆6号 鲁豆2号 中豆19号 豫豆8号 鲁豆9号 皖豆系列 4 19号 等为代表的改良品种相继推广 品种的丰产性 早熟性 抗病毒病 抗倒伏等性状得到进一步改良 品种的优质高蛋白开始引起重视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以豫豆22号 合豆1号 蒙91 413 皖豆21 23 24号 中黄13 徐豆9号 豫豆25等为代表的优质高产品种得到推广 出现一批亩产250kg以上的高产典型 优质高蛋白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21 安徽大豆育种 1 育成品种 安徽省1983 2009年正式审定命名的有51个夏大豆品种其中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有8个合豆1号蒙91 413 合豆2号 合豆3号阜9765阜豆9号合豆5号皖豆28濉科998 22 育成品种单位 其中 省农科院作物所20个阜阳市农科所10个涡阳县农科所3个安徽农业大学3个潘村湖农场2个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2个宿州市农科所 六安市农科所 东风湖农场 五河县龙潭湖农场 宿州天益青种子公司 丰乐种业等 23 合豆1号 近年国审大豆品种 蒙91 413 合豆3号 24 合豆5号 皖豆28 阜豆9号 25 皖豆24号 蒙9449 蒙9801 近年省审大豆品种 26 阜豆11 濉科998 濉科928 27 安徽审定外省品种12个 中豆19 油83 19 中豆20 中油89B 中豆26 90N10 中黄13 中作975 豫豆18号 郑84240 B1 豫豆25豫泛961地神22 豫泛964 徐豆9号 徐9814 南农28 南农95C 5 南农30 南农黑珍珠 中黄37 28 安徽省育成品种产量表现 29 2 育种方法 用有性杂交方法选育品种40个辐射 杂交选育品种2个辐射选育品种2个系统选育品种3个杂交大豆品种3个核不育轮回选育1个 30 3 品种特色 安徽淮北平原是我国高蛋白质大豆的主产区 地处黄淮海夏大豆主产区的最南端 雨水充沛 大豆鼓粒期气候比较湿润 昼夜温差比较小 是形成大豆蛋白质的最佳生态区 近二十几年安徽已育成审定的高蛋白质 含量45 0 以上 品种22个 为安徽发展优质高蛋白大豆奠定了基础 31 安徽省育成品种蛋白质特性 32 杂优豆1号 皖豆25 33 四 安徽夏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高蛋白大豆保优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宽窄行种植技术 34 高蛋白大豆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1 播前准备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 肥力均匀 排灌方便 不重茬 不易受环境影响和损害的地块 一般作为小麦 油菜等的后茬作物 每 年轮作一次 精细整地 前茬为小麦地块 麦收后及时旋耕灭茬 平整耙碎 旋耕深度20cm左右 麦收后若土壤墒情好 应抢墒板茬播种 施足底肥 旋耕前亩施尿素5kg 过磷酸钙50kg 氯化钾6 8kg 或亩施大豆复合肥20kg 或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0kg N P K 15 15 15 高肥田块底肥可以不施尿素 有条件的每亩可增施有机肥2000kg 35 品种选用 目前安徽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蛋白品种主要有皖豆15号 皖豆16号 皖豆23号 皖豆24号 中黄13 豫豆25等品种 种子处理 播前精选种子 剔除病粒 残粒 虫食粒 杂粒等 晒种时避免阳光暴晒 造成种皮破裂 影响出苗率 晒种后用钼酸铵1g 硼砂2g和硫酸锌1g 兑80 100g温水溶解 然后喷洒在种子上 可用作种肥 有利于苗壮 36 2 播种 适时早播 早播可提高大豆单产及蛋白质含量 迟播蛋白质含量容易下降 适播期6月10 15日 如果此期间遇干旱 要及时灌水造墒播种 合理密植 高肥田块 多分枝品种亩留苗1 5 1 8万株 亩播量5 6kg 低肥田块 分枝少的品种亩留苗1 8 2 0万株 亩播量6 7kg 提高播种质量 机械条播 行距35 40cm 播深3 5cm 播种要均匀 不重播 不漏播 覆土要严密 不外露种子 37 3 田间管理 查苗补缺 人工间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 个别缺苗断垄的要及时补种或移栽 补苗越早越好 最好选用对生子叶展开 对生叶尚未展开的芽苗进行带土移栽 移栽选择阴雨天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 栽后要立即浇水 提高成活率 在苗全 苗齐基础上 人工间定苗 株距11 13cm 力争苗匀 38 化学除草 播种后出苗前 及时进行一次土壤化学封闭除草 常用除草剂和用量为 50 乙草胺每亩50 75ml 75 封净每亩30 50ml 出苗后封垄前 若杂草多 可再进行一次化学除草 常用除草剂和用量为 15 盖草能每亩20 30ml 25 精禾草克每亩25 30ml加25 虎威每亩50 70ml 封垄后 田间有杂草可人工拔除杂草 除草剂田间危害症状 39 中耕培土 中耕能破除土壤板结 蓄水保墒 促进根瘤活性 提高固氮能力 按 浅 深 浅 标准 中耕2 3次 最后一次中耕可结合培土以防倒伏 合理化控 对于密度偏大 花荚期旺长的地块 宜在盛花期用缩节胺喷施茎叶防控 亩用缩节胺20ml兑水20kg喷施 或亩用15 多效唑50g兑水40 50kg喷施防控 40 科学追肥 苗期至初花期 若苗黄苗弱应适当追施尿素 每亩2 5kg 雨天撒施 花荚期 叶面喷施硼肥和钼肥有利于保花促荚 亩用0 2 硼砂100g和0 03 0 05 钼肥50g兑水30 40kg喷施 叶面肥鼓粒期 喷施磷酸二氢钾有利于蛋白质积累 同时可防早衰 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 2 0 3kg兑水30 40kg喷施 41 病虫害防治 苗期 每亩用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 8g 或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20g 兑水30 50kg喷雾防治蚜虫 花荚期 每亩用50 氯氰菊酯80ml 1 阿维菌素乳油2000 3000倍液 20 快杀灵400倍液 40 辛硫磷50ml防治大豆卷叶螟 斜纹夜蛾和蚜虫 鼓粒期 每亩用20 氰戊菊酯乳油20 40ml喷雾防治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 及时排灌 开好排水沟 苗期遇涝及时排水 花荚期 鼓粒期是大豆需水的关键时期 大豆鼓粒期遇旱蛋白质显著下降 遇旱及时浇水 保持田间湿度 利于蛋白质的积累 42 4 适时收获 收获 当植株茎 荚变褐 叶片基本脱落 籽粒变圆变硬有光泽 荚中籽粒与荚皮脱离 摇动时植株有响铃声时及时收获 收获后待豆秆晒干再碾压脱粒 碾压时不要摊得太薄 以免损伤豆粒 机械收割应在上午晾干露水后进行 收获时还应根据天气状况抢晴收获 防止雨淋 炸荚 霉变 以确保高蛋白质品质和籽粒的商品性 晾晒贮藏 脱粒后及时晾晒 待籽粒含水量降到13 以下时即可入库贮藏 43 大豆宽窄行种植技术 该技术通过调整大豆种植的行间距 采用宽窄行相间种植方式 提高大豆田间的通风 透光率 充分利用边行优势 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其主要技术要点 1 宽窄行种植 一般宽行行距50cm 窄行行距20 30cm 2 及时定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 补苗 两瓣夹一心时进行间苗 第一片复叶展开时定苗 株距13 15cm 亩留苗1 2 1 5万株 3 科学追肥 叶面喷肥 大豆分枝期至初花期 每亩开沟追施磷酸二铵10 15kg或尿素5 7 5kg 施肥后覆土 花荚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 硼酸100克加水50kg进行叶面喷施 44 五 安徽夏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控 花叶病毒病 SMV 孢囊线虫病 SCN 霜霉病炭疽病枯萎病根腐病细菌斑点病 主要病害 45 花叶病毒病 症状特征 主要症状是皱缩花叶 黄斑花叶 卷叶 疱斑花叶等 严重时叶片畸形 变小 扭曲 植株显著矮化 46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种子检疫 化学防治 早防蚜虫 苗期开始 防止和减少病毒侵染 药剂可使用吡虫啉 阿维菌素 吡蚜酮等兑水喷雾 染病后可选用20 病毒A500倍液或1 5 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 或5 菌毒清400倍液 加美洲星等叶面肥喷雾 连续使用2 3次 隔10天1次 但只能缓解症状 不能治疗 47 孢囊线虫病 症状特征 主要根部受害 开花前后病株明显矮化 似缺水 缺氮状 叶片褪绿变黄 瘦弱 根瘤少 根系不发达并形成大量须根 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 即线虫的胞囊 雌成虫 后期胞囊变褐 脱落于土中 结荚少或不结荚 籽粒小而瘪 病株叶片常脱落 在田间 因线虫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匀 常造成大豆被害地块呈点片发黄状 48 农业措施 轮作 与禾谷类作物轮作2 3年 增施磷肥 适时灌水 土壤干旱有利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 增加土壤湿度 可减轻危害 化学防治 可选用主要含有多菌灵和福美双的大豆种衣剂 或用这些药剂拌种 不仅可以防治线虫 还可兼治地下害虫等 防治措施 49 霜霉病 症状特征 病苗上形成边缘不明显 散生的褪绿小点 扩大后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 也可产生灰白色霉层 严重感病的叶片全叶干枯引起早期落叶 豆荚受害后 荚皮无明显症状 荚内有大量杏黄色粉状物 即病原菌的卵孢子 被害籽粒无光泽 色白而小 表面粘附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粉末 50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 开好排水沟 防止雨后积水 降低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 每隔7 10天喷1次 用药喷雾防治1 2次 药剂可选用 百菌清 代森锰锌 甲霜灵 烯酰吗啉 氟吗啉 霜霉威等 51 炭疽病 症状特征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 幼苗猝倒 茎腐和豆荚枯死 豆苗出土时子叶上有红褐色凹陷斑 中期叶上病斑呈不规则形 浅褐色 茎和豆荚上病斑不规则形或圆形 红褐色至灰褐色 52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 轮作2 3年 清除田间病残体 深翻土地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 5 的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拌后闷几小时 可在开花后喷25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3 枯萎病 症状特征 植株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变黄萎蔫 后期叶片脱落 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 54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 清除病株残体 深翻土地 化学防治 多菌灵 福美双 1 1 拌种 防治措施 55 根腐病 症状特征 苗期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 叶片变黄萎蔫 严重时猝倒死亡 成株期植株受侵染后症状首先表现为下部叶片变黄 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 近地面茎部病斑褐色 并可向上扩展 茎的皮层及髓变褐 中空易折断 根腐烂 根系极少 56 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品种 感病品种 药害 一般药量过大 发病重 重迎茬 重茬发病率在70 100 迎茬发病率20 50 正茬发病率在10 20 施肥 常施农家肥的地块发病率在5 30 常施化肥 不施农家肥的地块发病率在50 100 土壤质地 土壤通透性差 板结 冷凉 低洼积水地块发病重 否则发病轻 气候条件 苗期温度低 湿度大或连续降雨易发病 57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轮作 选用抗病品种 增施农家肥 钾肥 磷肥 药剂拌种 雨后及时排除积水 防止湿度太大 及时拨出病株 彻底清除病株残体 并在病株栽植穴及四周撒生石灰消毒 化学防治 该病发生后 很难治愈 预防可选用25 甲霜灵WP600倍液 或50 多菌灵WP400倍液 或75 百菌清WP600倍液 或58 甲霜灵锰锌可湿粉剂等 以上任何一种农药加氨基酸液肥600倍液 加黄腐酸盐500倍液 加生根粉1000倍液喷施 每7天喷一次 连续喷2 3次 重点喷洒植株的主茎基部 如用以上药液灌植株根部 效果更佳 58 细菌斑点病 症状特征 主要发生在叶片 叶柄 荚 种子上 初期叶上出现黄绿色水浸状小斑 后扩大成淡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 中心干枯呈暗褐色 周围有黄色晕圈 茎和叶柄上病斑长条形 褐色 荚上病斑与叶部相似 种子上病斑不规则形 褐色 常覆一层菌脓 59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轮作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用1克农用链霉素加水5 10kg浸种30 60min 也可用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100kg种子用0 3kg药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 160波尔多液 防治1 2次 也可选用噻菌铜 龙克菌 铜高尚 消菌灵 农用链霉素等药剂喷雾 但花期不宜施用铜制剂 60 钻蛀类 A 取食豆粒 大豆食心虫 豆荚螟B 钻蛀茎秆 叶片 豆秆黑潜蝇 潜叶蝇 根潜蝇取食叶片类 A 缀叶结苞取食叶片 大豆卷叶螟B 咬食叶片 造桥虫 豆天蛾 斜纹夜蛾刺吸类 蚜虫等 食根类 地下害虫 蛴螬 蝼蛄等 主要虫害 61 食心虫 症状 豆荚合缝处蛀入 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 低龄阶段在边缘取食造成沟状 高龄阶段造成烂瓣或吃光 留有红色虫粪 62 成虫调查 赶蛾法 8 10后每天下午4 6点赶蛾 100m 1m 蛾量突增或有成虫交尾时为成虫盛发期 此后2 3天为成虫防治适期 再过7天左右为幼虫孵化高峰期 性诱剂诱测法 成虫始发期始 每天下午3点放盆 盆径30cm 高出豆株10cm 盆内放满水 加2g左右洗衣粉 将诱芯用铁丝串好固定在水盆上 诱芯距盆内水面1cm 第二天早晨统计蛾量 防治方法 成虫 用2节长的玉米秸 芯 1节留皮1节蘸80 的DDVP 每根约需药3ml 泡后插在田间薰杀 每亩40 50根 幼虫 可选用Bt 阿维菌素 辛硫磷 除尽 拟太保 毒死蜱等 调查与预测 防治 63 豆荚螟 症状 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 轻则蛀成缺刻 重则蛀空 被害籽粒充满虫粪 变褐以致霉烂 64 成虫调查 太阳落山前半小时到1小时 逆风用棍赶蛾 5株 50米 计数飞起的豆荚螟蛾量 当蛾量达50 100头 百米时则需要防治 卵调查 5株 10株 上 中 下取豆荚200荚 卵激增后2 3天达高峰期 田间达20粒 百荚时需防治 防治方法 可选用Bt 阿维菌素 辛硫磷 除尽 拟太保 毒死蜱等药剂 调查与预测 防治 65 豆秆黑潜蝇 症状 幼虫孵化后即在叶片内蛀食 形成一条小而弯曲稍透明的隧道 沿主脉再经小叶柄直达主茎内 蛀食髓部和木质部 66 调查 主要发生在7 中 8 中 虫量高峰常在7月底至8 上 幼虫高峰在8月上中旬 花期 此时为防治关键期 防治方法 糖醋液诱杀 可用红糖 醋 白酒 3 4 1加少量敌百虫等农药配成糖醋液 在成虫期放置于田间诱杀 喷药防治 初花期或幼虫钻驻前及时用药喷雾 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 阿维菌素 辛硫磷 甲维盐 毒死蜱 吡虫啉等药剂 兑水45公斤喷雾 调查与预测 防治 67 卷叶螟 症状 幼虫3龄前喜食叶肉 不卷叶 3龄后开始卷叶 4龄幼虫则将叶片全卷成筒状 潜伏其中取食为害 食量增大 有时把几个叶片卷缩一起 大豆卷叶螟喜多雨湿润气候 一般干旱年份发生较轻 生长茂密的豆田重于植株稀疏田 大叶 宽叶品种重于小叶 窄叶品种 防治 在卵孵化盛期可用90 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喷雾防治 或用阿维菌素 辛硫磷 毒死蜱 氟虫腈等药剂 68 豆天蛾 特点 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 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 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 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盛期 9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越冬 成虫产卵 一般散产于第3 4片豆叶背面 卵期6 8天 幼虫共5龄 幼虫4龄前白天多藏于叶背 夜间取食 阴天则全日取食 4 5龄幼虫白天多在豆秆枝茎上为害 并常转株为害 防治 1 手逮 2 于幼虫2龄前用6 阿维 高氯 卡卡 EC30 50克或60 高氯 辛EC30 4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69 造桥虫 特点 大豆造桥虫均以幼虫为害 低龄幼虫仅啃食叶肉 留下透明表皮 虫龄增大 食量也随之增加 将叶片边缘咬成缺刻和孔洞 甚至全部吃光 仅留少数叶脉 造成落花落荚 豆粒庇瘦 防治 于幼虫3龄前喷施酯类 辛硫磷 毒死蜱 阿维菌素 甲维盐 氟虫腈 卡卡 高氯 辛等药剂 70 特点 间歇性 暴发性 寄主广 食性杂 我省每年发生4 5代 以8月份 3代 发生最重 初孵时在叶片背面集中为害 随后啃食花和豆荚 防治 低龄幼虫期 每公顷可使用90 敌百虫或80 敌百虫乳油750 1125ml兑水喷雾 或使用辛硫磷 毒死蜱 阿维菌素 氟虫腈等药剂 斜纹夜蛾 71 蚜虫 症状 俗称蜜虫 多集中在大豆的生长点 顶叶 幼嫩叶背面 刺吸汁液危害 造成叶片卷曲 植株矮化 降低产量 还可传播病毒病 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 此虫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 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 72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为主 用10 一遍净 吡虫啉 WP10 20克 或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 或10 溴氟菊酯乳油每亩15 20毫升 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10克 兑水40 50千克喷雾 此外 可选用吡蚜酮 阿克泰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73 蛴螬防治方法 6月中下旬开始灯光或杨树枝把诱杀 或用36 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600 800克 亩于6月中下旬 苗期 灌根 74 菟丝子 特征 幼茎缠绕在大豆茎叶上 使大豆植株成簇盘绕在一起 叶片变黄 易凋萎 被寄生的大豆大多不结实或结实不饱满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 轮作 清选种子 苗期及时拔除 药剂防治 在大豆三复叶期 每亩用48 地乐胺乳油250克 拌细土30kg 结合中耕松上均匀撒在地表 可有效防治 75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苗期 药剂拌种 播前选用50 多菌灵50g或50 福美双40g 兑水200g搅拌溶解 然后均匀拌种10kg 凉干后播种 可预防大豆苗期的立枯病 根腐病等病害 地下害虫或蚜虫较重的地方可同时加1克吡虫啉拌种 药剂喷雾或灌根 可在苗期根据苗情 每亩选用50 甲基托布津或65 代森锌100g 对水50kg茎叶喷雾一次 或用36 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灌根一次 76 盛花至结荚鼓粒期 此期极易发生造桥虫 大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等食叶类害虫 这些害虫在田间常混合发生 世代重叠 防治一定要以虫情预报期为基础 可从7月底至8月初注意观察田间是否有低龄幼虫啃食的网状和锯齿状叶片出现 一旦发现达防治指标要及时用药防治 大豆食心虫是淮北地区大豆后期为害最严重的害虫 一般情况下应于8月25日前后喷药防治 注意 用药时提倡不同类型杀虫剂混配或交替使用 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77 六 安徽夏大豆主要推广品种 78 中黄1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夏大豆早中熟品种 生育期夏播100 105d 株高50cm左右 有效分枝2 3个 百粒重20 22克 一般亩产150 180kg 高产可达200kg 2020 2 20 79 徐州市农科所育成的高产夏大豆早熟品种 1998年和2001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安徽省品种审定 生育期96d 株高70cm左右 结荚高度12cm 有效分枝2 3个 主茎节数16节 百粒重23g 籽粒黄色 圆粒黄褐脐 商品性好 植株抗病性和抗倒性均强 成熟时落叶性好 不裂荚 一般亩产180kg左右 徐豆9号 80 合豆1号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 稳产夏大豆早 中熟品种 200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3年获植物新品种权 2004 2005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推广品种 生育期100d左右 株高70 80cm 有效分枝2 3个 主茎17节 百粒重17g 蛋白质含量41 05 脂肪含量20 38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 一般亩产180kg左右 适于在河南 安徽 江苏及山东等黄淮南片地区作早中熟夏大豆种植 81 蒙91 413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超高产夏大豆中熟品种 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获植物新品种权 2005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推广品种 生育期105d左右 株高75 80cm 有效分枝2 3个 主茎18节 百粒重18 20g 蛋白质含量42 24 脂肪含量20 78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 一般亩产180 200kg 高产可达315kg 适于在河南 安徽 江苏及山东等黄淮南片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82 合豆3号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夏大豆中熟品种 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4年 2005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推广品种 生育期103d左右 株高70cm左右 有效分枝2 3个 主茎17节 百粒重23g 落叶完全 成熟时不裂荚 适于机械化收割 蛋白质含量43 37 脂肪含量20 34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 一般亩产200kg左右 适于在安徽 江苏 山东 河南等黄淮南部地区作早中熟夏大豆种植 83 皖豆21 蒙92 6G 1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 稳产夏大豆中熟品种 2005年被定为省重点推广品种 生育期102d左右 株高80 90cm 分枝较少 主茎18节 百粒重21g 蛋白质含量44 0 脂肪含量21 66 属高油品种 一般亩产160 180kg 适于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及河南南部和东部 江苏淮北地区 山东西南部等地作早中熟夏大豆种植 84 蒙9449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 大粒 抗倒伏夏大豆中熟品种 200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生育期106d左右 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80cm 有效分枝2 3个 百粒重23g 高抗倒伏 抗旱耐涝 适应性广 适于机收 蛋白质含量40 32 粗脂肪含量20 57 抗SMVSC3株系 感SC8株系 中抗SC11株系 中抗SC13株系 抗疫霉病 一般产量200kg 高产可达260kg 适于在安徽沿淮淮北部分地区作早 中熟夏大豆种植 85 皖豆24号 蒙9339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 大粒 抗倒伏夏大豆中熟品种 200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5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推广品种 2005年获国家863攻关后补助品种 2006年获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项目资助 生育期103d 株高74cm左右 有效分枝2 3个 主茎16节 百粒重24g左右 成熟时落叶完全 不裂荚 蛋白质含量4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