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地区区域地理概况.doc_第1页
武陵地区区域地理概况.doc_第2页
武陵地区区域地理概况.doc_第3页
武陵地区区域地理概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经济协作区的自然状况 标签:中南经济,协作区,自然状况 中南经济协作区的自然状况 主要物产及资源 主要市场弄清武陵地区区域地理概况 从2004年起,由全国政协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连续四届召开座谈会,提出关于加快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建议国务院把武陵山区作为完整板块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构建“大武陵经济圈”。按照全国政协组织的“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形成的共识,“武陵山区”有五个共同点:一是山同脉。以武陵山脉为中心,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二是水同源。有沅水、澧水、清江、乌江四大水系。三是民同俗。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四是经济同类。武陵山区是中国内陆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多数属于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能力弱,脱贫愿望强。五是文化同质。是中国一条独特的“文化沉积带”。 武陵山区的地理位置武陵山区位于重庆、湖南、贵州、湖北四交之地 (东径 10800 11000,北纬2700 3000)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的山脉,武陵山是褶皱山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的凤凰山,海拔 257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主峰在贵州的铜仁地区,梵净山。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称武陵山区,现在也习惯称武陵山片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市的黔江区,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湖北省的恩施州,所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八个县市和红庙开发区;湖南省的湘西州,所辖县市为: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湖南省张家界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贵州的铜仁地区,辖铜仁市、万山特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等(一)武陵地区建置沿革 武陵地区首个行政区划是楚国黔中郡。秦代,仍设黔中郡。 汉代,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郡治设在义陵县,在今溆浦县。武陵郡共辖13个县,据汉书载:“武陵郡,高帝置县十三:索,渐水东入沅。孱陵,莽曰孱陆。临沅,莽曰监元。沅陵,莽曰沅陆。镡成,康谷水南入海。玉山,潭水所出,东至阿林入郁,过郡二,行七百二十里。无阳,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八百九十里。迁陵,莽曰迁陆。辰阳,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七百五十里,莽曰会亭。酉阳、义陵,鄜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莽曰建平。佷山、零阳、充。”1西汉时期,武陵郡各县辖区如下: 1、索县:县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含今武陵区和鼎城区东北部、汉寿县和沅江市。 2、孱陵县:县治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含今湖南省安乡县、津市市、澧县、华容县、岳阳县一部分。 3、临沅县:县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含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分和桃源县地。水经注载:“沅水又东迳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县治武陵郡下”。2 4、沅陵县:县治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含今沅陵县、泸溪县、吉首市及永顺县、麻阳县一部分。 5、镡成县:县治在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含今洪江市、洪江区、会同县、靖州县、通道县、绥宁县一部分。 6、无阳县:县治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含今芷江县、新晃县、鹤城区及万山特区、玉屏县、岑巩县、三穗县、镇远县、施秉县。 7、迁陵县:县治在今湖南省保靖县四方城,含今保靖县、松桃县和秀山县、酉阳县各一部分。里耶秦简说:“迁陵以邮行洞庭。” 8、辰阳县:县治在今湖南省辰溪县,含今辰溪县、凤凰县、花垣县、鹤城区、中方县、麻阳县及铜仁市、江口县、石阡县。 9、酉阳县:县治在今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含今永顺县、古丈县、龙山县及秀山县、酉阳县、黔江区、彭水县及德江县、思南县、印江县、沿河县、务川县、道真县各一部分。据旧唐书载:“彭水,汉酉阳县,属武陵郡务川,思州所治,汉酉阳县,属武陵郡。”3 10、义陵县:县治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城,含溆浦县。 11、佷山县:县治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含今长阳县、五峰县及鹤峰县一部分。 12、零阳县:县治在今湖南省慈利县零阳镇,含今慈利县、永定区、石门县、临澧县和澧县一部分。旧唐书载:“慈利,本汉零阳县,隋改零阳为慈利县。”4 13、充县:县治在今湖南省张家界市城区古人堤,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慈利县西北部、鹤峰县南部、来凤县、宣恩县(东门关以南)、咸丰县一部分。 东汉建立后,武陵郡治迁至临沅县,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据后汉书载:“武陵郡.十二城。户四万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万九百一十三。临沅;汉寿,故索,阳嘉三年(134年)更名,刺史治;孱陵;零阳;充;沅陵,先有壶头;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作唐。”5赤壁之战后,蜀占武陵郡。后来,武陵郡属吴。 晋代,仍设武陵郡,据晋书载:“武陵郡,汉置,统县十,户一万四千。临沅,龙阳,汉寿,沅陵,黔阳,酉阳,镡成,沅南,迁陵,舞阳。”6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分别设置武陵郡。 隋改武陵郡为“朗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把朗州更名为武陵郡。唐建立后,武陵郡初属“山南道”。据旧唐书载:“朗州下,隋武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朗州。”7 可见,武陵郡始设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废止于唐代乾元元年(758年)。 (二)科学界定武陵地区地理范围 按照“地域相连,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原则,科学界定武陵地区区域范围。“武陵地区”既是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概念,又是现实中的自然地理概念,其名称来历有三个方面:首先,从自然地理看,“武陵”一词源于武陵山脉,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武陵山脉西起贵州省贵定县的云雾山,东至湖南省武陵区的河洑山,是中国自然区划由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向第三阶梯东南丘陵过渡地区, 盘踞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西南部、重庆市东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山系呈东北向延伸,成为东西交通屏障。武陵山脉自北向南分为三支:北支分布于湘鄂渝边境的有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等;中支沿澧水干流北侧延伸,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苗岭云雾山(在贵定县)延伸过来,进入湖南省境的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五雷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为武陵山脉主脉。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辞海说:“武陵山,在湖南省西北部及湖北、贵州两省边境。东北西南走向,乌江和沅江、澧水分水岭。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梵净山在贵州省江口县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武陵山,自贵州苗岭分支,行乌、沅二江间,蔓延于湖南省西北境沅、澧二江间,高度达六千余尺,至常德西境之平山(清代嘉庆一统志称之为武陵山)止,通称武陵山脉。”位于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的武陵山现名河洑山,为武陵山余脉,自桃源县高吾山延伸而来。可见,常德市西北部石门县、桃源县等县属于武陵山系。所以,武陵地区范围为: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县),贵州省铜仁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遵义市等。其次,从历史沿革看,武陵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里耶秦简已有“武陵”一词。设置武陵郡后,“武陵”一词成为行政区划名称。辞海•地理分册对武陵郡范围作了界定。“武陵,郡名,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沅。其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开皇九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朗州为武陵郡”。由此可知,从汉代设置武陵郡起,武陵地区是完整的历史地理单元。再次,从现实状况看,政界和学界已把“武陵地区”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把武陵山区划为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此后多年,武陵地区多次召开湘鄂渝黔四省毗邻地区县(市)政府协作会议、湘鄂渝黔毗邻地区民委协作会议和旅游局构筑“大武陵旅游圈”会议。2004年,国家民委在黔江区举办了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2009年,举办了“发展武陵论坛暨第二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黄柏权提出湘鄂渝黔边区全面合作思路,张英提出构建湘鄂渝黔旅游协作区战略。 综上所述:“武陵”是历史悠久的区域地理概念。“武陵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个省(市)毗邻地区,共有9个市(州),总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00多万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200多万人(武陵地区共有土家族750多万人、苗族300多万人、侗族150多万人、白族14万多人、回族10万多人),约占武陵地区总人口的40%。“武陵地区”包含“武陵山区”,二者关系是属种关系。“武陵山经济协作区” 范围暂定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