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您游览花果1.doc_第1页
陪您游览花果1.doc_第2页
陪您游览花果1.doc_第3页
陪您游览花果1.doc_第4页
陪您游览花果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陪您游览花果山目录花果山旅游路线图花果山简介大圣湖阿育王塔老君堂郁林观石刻花果山山门仙人桥回文诗碑十八盘 鲤鱼石南天门吴承恩纪念馆索道九龙桥日寇轰炸三元宫遗迹纪念碑“神”字摩崖石刻神路观神台墨香小径楸树林怪石园唐僧崖多宝佛塔如意金箍棒懒汉石美人松仙砚天然碑啸云洞“花果山”题名碑朝阳同一线天八戒石毛公碑万佛洞小蓬莱阿褥达池娲遗石气象雷达站玉女峰迎曙亭玉皇阁石鼓七十二洞照海亭海天洞大圣佛金镶玉竹林屏竹禅院水帘洞玄奘纪念堂义僧亭三元宫海宁禅寺花果山旅游路线图花果山简介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境内。花果山是连云港市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山上峰峦秀丽,花果飘香,自然景观密布。在抗日战争中虽多遭破坏,建国后政府己多次拨款将重点建筑陆续修复,形成各具风格的诸多旅游佳处。花果山景区以西游记孙悟空的老家著称,成为外地游客来连的首选佳境。花果山山门建成于1996年7月1日。一到山门口,西游记氛围便扑面而来。山门是在传统古城门的骨架上,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以渲染。正门上首为孙悟空的头像,背衬圆形图案,象征功德圆满,法轮常转。 北侧有唐僧师徒4人西方取经的浮雕,下方有6只圆雕雄狮把门,广场四周有109只石猴迎宾。山门背面的匾额上镌“东胜神洲”四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题写。透过中间的门洞,可看到松林中吴承恩雕像。 步行沿仙人桥、竹节岭、十八盘登山,也可乘景区环保客车直抵山顶。十八盘右测一条小山道通往猪八戒的小媳妇家,高老庄。一直向前十八盘路侧有一块石头形似鲤鱼,头在地面,半献身子在地下。相传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稳,派许多阴阳先生到各地去查访和破坏龙脉,这天有一位来到云台山,发现了鲤鱼石,又见这条岭上有个第一天门。他知道鲤鱼只要跳过天门便成了龙,托生在山主家,长大就会抢夺皇帝的江山。阴阳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他。山主很高兴,便问怎样才能使鲤鱼跳过天门。阴阳先生对他说,只要在鲤鱼石旁修个十八盘,就能顺势飞上天门。于是山主雇人昼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盘,阴阳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来鲤鱼跳过天门才能成龙,若是落在十八个盘子里,那只能是人间的一道菜,风水也就这样被破了。 攀上十八盘,进入山口的第一屏障是风门亭,建于清代的风门亭在抗战时毁于日本人的飞机炸弹,1996年在原遗址修建了现在的风门亭。走不多远有条三叉路口向左便是南天门。向右则是通往九龙桥和云台茶埸。南天门在西游记里它是玉皇大帝灵霄宝殿的外大门,每次孙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经过这里通报。南天门旧有关帝庙,毁于日寇的战火,林则徐曾在鸦片战争前到这里观赏过,并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 由南天门下行抵九龙桥。九龙桥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条大涧在这里汇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过去香客从南天门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气继续向上攀登。 这一降一升虽增加了登山的艰险,但却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龙桥建于明代,为体量较大的砖构拱桥,它不仅方便了过往行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艺术精品。桥旁的大银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遗物。它用浓密的绿荫笼罩着九龙桥,桥上山风阵阵,桥下流水潺潺,松涛盈耳,鸟语花香,把游人的疲劳消除得一干二净。 九龙涧的上方有有处天然景点,有一块形似神针的巨石。现代人根据想像定此处为定海神针,桥南有九龙将军庙,也就是这座桥的桥神庙;北面高处是茶庵,过去专供游客休息品茶,现辟为吴承恩纪念馆。 桥西建有樱花园。樱花园中靠九龙涧边上修建有一处凉亭,园内种有日本友人(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亲手种下的几十棵日本樱花树。每到花期,樱花争奇斗艳。沿山路攀缘或乘缆车可至三元宫。三元宫是云台山区的主庙,也是花果山的主体建筑。 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早在1600年多年前东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上便载有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记叙。明代苏北鲁南三元信仰非常兴旺,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谢淳破家扩建三元宫,奠定了三元宫建筑群的基础。西游记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坚定信仰者,书中说唐僧是东海陈光蕊的儿子,这庙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宫易名海宁禅寺,改塑释迦牟尼佛,三元圣像已移至东配殿。 大雄宝殿面前有两棵千年银杏,显示着三元宫古老的历史。抗日战争时三元宫遭受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两棵树虽然枝干断裂遍体枯焦,但在胜利的春风吹 拂下,又绽发新芽,结出了累累果实。三元宫近年经过多次修葺,已逐渐恢复原貌,只在东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块当年的残垣断壁,作为历史的见证。 过三元宫拾级而上,不远处便是义僧亭。1938年夏天,三元宫惨遭日寇飞机轰炸后,寺僧们联络山民共20余人奋起自卫,多次成功地伏击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围剿三元宫及所属寺庙,戳死仁芳法师,绑走德选等四位法师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几天后,日寇又两次前来控山,把三元宫及所属的玉皇宫、九龙庙、屏竹社等13处庙宇全部放火焚烧,使这座海内知名的庞大庙宇群化为一片瓦砾。 为了纪念云台山的抗日僧众,教育后代勿忘国耻,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在三元宫附近兴建了义僧亭,亭中碑石上镌有彭云撰文、周庚如书丹的云台山僧众抗日纪念碑记。 过义僧亭油口票碑、高心泉,便到了屏竹禅院。屏竹禅院坐落于一片金镶玉竹之久金留玉竹是竹子里面的珍品,嫩黄色的竹竿上每节都有一条绿色的浅沟,位置上下交错,此前彼后,好似在金版上镶进一块块碧玉一般,美丽淡雅。金镶玉竹在宋代的文献上便见记载,后渐渐失传。 10多年前内地发现几百株野生的金镶玉竹,一些植物学家便惊叹为很有价值的发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种所谓失而复得的珍稀品种,在云台山上千余年来一直生长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邮电部发行的特种邮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采用了连云港的金镶玉竹。 屏竹禅院为明代谢淳舍家开山时所建,曾惨遭日寇焚毁,仅存院门。1984年政府拨款重建。屏竹禅院又有松风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称,面积虽不大,但在园林设计上却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惠心泉一井两眼,象征着珠联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别甘甜,过去禅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 南花厅是品茶的好地方,用惠心泉的水泡云雾茶,为云台山茶道中的双绝。胡耀邦、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此品茗休息。 水帘洞是游客最为向往的地方。吴承恩就是受了这个水帘洞的启发,在西游记中给早期的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神话色彩十分浓郁的活动场所。全国各地的水帘洞很多,但都是西游记流行以后起的名字,只有这里的水帘洞是在西游记风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为三元宫写的一块碑记里,便记载着水帘洞是香客必游之处。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题写的,时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时西游记还不曾出书。 水帘洞是一个天然裂隙洞穴,内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层平台。洞门前有许多珍贵的题刻。“印心石屋”是清代道光皇帝手书,赐给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来海州改革盐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国库转亏为盈,出现了短时期的中兴局面,因此皇帝给予他亲书室名的殊荣。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云台山庙宇的修缮工作,大兴土木,使这一带风景区顿时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刻于水帘洞旁。“灵泉”二字是嘉庆年间知州师亮采的手笔,“灵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虽不大,却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间传说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娲遗石是夹在大石缝中的一块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俗说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来的石头。从明代开始,我国进入了长篇小说的鼎盛时期,许多作家都喜欢在石头上大做文章,首创者吴承恩就是按照这里石头的尺寸和形象来描述孙悟空出世的。 娲遗石上方有半边石卵,据说另一半在孙悟空出世时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侧有一个形似猴头的巨石,温情地吻着娲遗石,那便是孙猴子成仙后脱下的凡胎。娲遗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达池”,阿耨达是梵语的译音,意为众水之源。传说过去仙女常来洗澡,孙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脏了池子,从此仙女们就不再来了。 在照海亭的下方,有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是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镌刻的,将毛主席对胡耀邦说过的一段话:“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用集毛泽东手迹的方法重组而成。 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10月至1958年春天,短短三年间三次谈到这里的花果山是孙猴子的老家,引起了省、地、市领导及当地人民的重视,经过查找资料,现场勘察,证实毛主席的判断非常准确。 照海亭一带有关西游记的景点比较集中,较为有名的有海天洞、二仙洞、法龙洞、万佛洞、朝阳洞等,过去大多塑有佛像,供信徒朝拜;还有一些是依民间传说命名的,如无底洞、狐妖洞、马猴元帅洞等,统称七十二洞。这七十二洞是千万年前一次猛烈造山运动留下的痕迹,许多巨大石块交叉垒叠,自然形成了一大批洞穴。 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因为由高僧悟五营造,故又称悟五洞。当年他剔除石缝间的淤土,凿通相关连的洞穴,使海天洞与上下四旁的小洞连成一体,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并在洞顶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见四面群峰遥峙,翠绿扑面,花香阵阵,几疑身入仙境。 一线天和七十二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许多巨石和洞穴连接组成的一处景点,古人称作“天通一线”和“石壁洞天”。一线天的主景是两块几十米高的石头互相支撑,中间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人行其间,可看到上面露出的一线蓝天,白云匆匆流过,奇险奇趣。在一线天里钻洞,道路回环,处处相通,忽上忽下,忽隐忽现,只听人语声,不见人踪迹,盛夏如秋,暑气全消。 从远处山腰眺望一线天,这里就是著名的八戒石很像一个戴着僧帽的老猪在绿树丛中呼呼大睡。一线天下面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游客都爱在这里留影,青山红字,非常壮丽。这里还有天然碑、砚石等景观。沿小路前进可至墨香小径,里面有百余位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块上;还可至怪石园,看千奇百怪与西游记有关的象形石。“神”字王在东部秃龙沟下,是刻在山体上的怀素草书“神”字,长394米、宽158米,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汉字,1996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游的高潮,有缘的人在这里可看到云台山两个最为精彩的景致。一个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另一个是看云台铺海,白云翻滚好像海水扬波,露出来的峰顶就像大海里的蓬莱仙岛,群山俯伏,阡陌纵横,此情此景令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在花果山山门以西不远处,原有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60年)的郁林 观,14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指出它的遗址所在之处,完全得益于石壁上的那块唐碑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唐碑镌刻在一块天然的平整巨石上,净面高2米,宽38米,苍劲的隶书气韵恢弘。由于石质优良,从唐代流传至今,依然字迹清楚如新,是国内罕见的珍宝。 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是一篇美丽的游记散文,叙述海州司马崔惟怦巡视海疆之后,顺路到这里游览的情景。文中描绘了当地自然景观,还详尽叙述了地方官元暖开辟飞泉景点的过程。讲他怎样亲自策划和设计,砍尽杂草,剔除危岩,筑埝收贮上游的雨水,使飞瀑常年不断。同时还种植不同季节开放的花木,万紫千红,把飞泉装点得仙宫一般。这是云台山有史以来首篇记叙旅游建设的文章。 唐碑对面是一块宋代的摩崖石刻,体量也很大,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碑用三言诗的形式,叙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畅饮终日的事情。由祖无择作诗、苏唐卿小篆、王公衮镌刻。三者都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所以后人把它称为“三绝碑”。 海清寺阿育王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塔高40余米,九级八面,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的碑文记载,此地原先曾建过一座塔,在唐代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的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于花果山进山处的大村水库旁,自古就是云台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团圆”。它的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壮丽,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大圣湖大圣湖,原名大村水库。在花果山乡乡政府驻地大村的东面,连云港市市区最大的一座水库,后因旅游开发需要更名为大圣湖。始建于1959年12月,市人委 (人民政府)动员4000多人投入工程建设,调用机电设备 25种228台,采取机械化施工,到1960年7月,建成大坝。从鸡鸣山南坡,到牛首山北坡,长1200米,高22.5米,拦截山洪。并完成溢洪道、灌溉涵洞等主体工程,总计完成土方68万立方米,石方8100立方米,浆砌块石700立方米,混凝土100立方米。1961年5月,建水库工作桥, 1962年78月,大坝加固、自大坝高程17.5米加固至22. 5米,坝顶宽扩至3.5米。1963年完成大坝石护坡5361平方米。1965 年1月,水库续建,开挖溢洪道3034米,新建石护坡9113平方米。这个水库,本是防洪、灌溉、水产养殖、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生产设施,可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它给花果山增添不少情韵。 大圣湖,集水面积达1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浩渺无际,一片绿波荡漾的山水,一片沉碧青蔼的秀色,被一条大坝拦在山里。水库东胖古塔矗立,塔影山影,同垂水底,情意绵绵,阿娜袅袅。水库四周,坝上坡上,处处是丰丰芳草,青青林木。其间有平坦的道路,路旁有丛丛野花,漫步闲游,意趣无穷。水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飞鸟,倩影常留水中,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去处。笔者曾有诗咏之;“水静鱼知乐,云飞塔欲倾。松枫鸣百鸟,卧看一天星。”阿育王塔大圣湖东畔,有一座千年古塔,全称叫做“海清寺阿育王塔”。这座塔边原来有座庙,叫做海清寺,己毁。阿育王是公元前270年左右印度一个国王,前半生征战杀戮,惨无人道,后半生遂悔悟,皈依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印度国内,广建庙宇,修造佛塔。传说他很有法术,能差使鬼神为他服劳役,一夜之间造了八万四千座庙,建了八万四千座塔,他所造的塔都叫阿育王塔。后来,一些印度和尚来我国,讲起阿育王建塔的故事,我国也就造了不少这样的塔,也统统叫阿育王塔。我省的南京、镇江都有阿育王塔,为了便于区别,往往把塔旁的庙名加再一起叫它,所以我们把这座塔叫做“海清寺阿育王塔”。海清寺阿育王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 1023年) ,到天圣九年(1031年)才竣工,是苏北地区最早、也是最高的古塔。高40.58米,9级8面,每级东、西、南、北四面, 各辟一券门,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四面,各隐二扇直棂窗。外壁内绕以走廊,中间塔心为一八边形砖柱,砖柱内筑有梯级踏步,可沿踏步逐级而上。第九层顶棚施以八角形藻井。塔的外观,稳定拙健。第一层施上下叠涩式腰檐,第二层以上各层为平座叠涩式腰檐。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合理,线条明快秀逸,风格雄浑古朴。上观似从天而降,回彻清霄,下看似拔地涌起,宝堂连海。塔基虽为山麓台地的斜坡,近千年却一直完好。康熙七年(1668年) 六月十七日连云港地区曾发生一次8.5级大地震,它处城墙倾圮十之二三。而此塔却岿然不动,其抗倾、抗震能力可以想见。近千年中,这一带曾发生较大地震18次,其中山崩、城圮的有6次,可此塔一直安然无恙。该塔西门上额刻有“根深蒂固”四字,确非虚言。对现代建筑的防震抗震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除基础稳固坚实、砌筑平整精细、咬接紧密牢实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塔基的周长正好等于塔的高度,也是40. 58米,所以,稳固性极强。1975年对其进行一次钻探勘察,无不均匀下沉与明显倾斜。但年代久远,墙面风化不轻。据史书记载,金、明、民国间,都曾加工维修。但多敷衍一番,草草了事。1975年,人民政府拨巨款,对海清寺阿育王塔进行一次大修。如今,千年古塔,重放异彩。它以特有的古朴英姿和直上云霄的气势,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登塔望山,青山连绵,起伏眼底;登山望塔,则塔蹲脚下。此奇观,群众说是“山拜塔,塔拜山”,也有人说; “山不压塔,塔不压山”。登塔望水库,库中有塔影,有鱼嬉,连满阵阵,野鸭点点,各有情趣。塔内更有石刻,多宋时物,记佛界、政界诸人士对建塔所作的资助。现均完好,一一玩味,古意自生。刘畅征先生古塔夕照词诵曰“塔影剪缉彩,霞散彤云展。日日披星复浴风,宵看银潮满。览地览长天,坐把流云挽。唱晚渔舟款款行,新曲声声远。” 1975年维修施工时,在塔的第一层踏步下,发现一个方形砖室,内有大量文物,其中晚唐风格的精雕砚石函、银匣、银棒、婆金银棺、汝窑瓷瓶以及琉璃瓶,造形纤巧,纹饰精美。现均藏于市博物馆。老君堂在“海清寺阿育王塔”附近,原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叫做“老君堂”,是供奉传说中道教始祖老子的。这座庙久己倾妃,就以仅存一堵大殿后墙看,可以想见它的宏伟。老君堂门前有一棵古银杏,年己千载,其围五人合抱,大树下南边,更有一棵小树,枝干亦很粗大,倚偎大树怀抱中,亲昵难分,群众称它为“怀中抱子”。大树高25.5米。虽经多少劫难,可至今仍挺拔葱宠,是国家级保护名木。树高荫宽,遮天蔽日。大小两棵树中间空隙,小朋友可以从其中来回穿过。所以年幼的游人到了这里就不愿离开。这两棵一大一小银杏,都是雌的,每年都结果。一到秋天,满树金黄,煞是喜人。传说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就是摆在这里的。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就是被放在这炼丹炉里大炼七七四十九天的。孙悟空不仅没有炼死,反而炼出一副火眼金睛。郁林观石刻郁林观石刻在花果山飞泉村。沿着一个小巷子向山上走去,经过几个弯路,大概有七八百米的路程就到了。一个石碑矗立在山涧边,上面镌刻着“郁林观石刻”几个字。据云台新志记载:“郁林观,自隋开皇时(581600年),为女冠下院,是东海云台胜境,清初裁海渐圮。”道光年间云台新志成书时(1837年),这里尚有茅屋数椽,杏树数十株,后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住持僧募资重建郁林观,继毁,旧址无存,只有观名。看这里山水别致,云烟缭绕,林木繁茂,尤能想象当年的风采。石刻遗址的三面围着铁栅栏,远远望去,涧中心位置的一块大石上刻着“廉石”两个字,隶体,用绿色的漆涂成。如果是夏天,涧水汹涌的时候,“廉石”应该正在水中央,恰似中流砥柱,千百年来岿然不动为什么“廉石”两字偏偏要刻在这样一个位置、这样一快石头上,其中是不是有镌刻者得深心和用意在呢?东边半山腰上,飞瀑经过的岩石上,刻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写的楷书“飞泉”两字,字径50公分,为“郁林观石刻”遗址中字径最大者。这两字雄浑潇洒,苍劲有力,气势不凡。最让人惊叹的是北边巨石上的唐隶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刻面高2米,宽3. 8米,共393字,分刻25行,字径3寸。全文如下:“紀曰:維大唐開元七年,嵗在已未。粤正月庚寅朔。時大人出為海州司馬。禮當巡屬縣,問耆疾,周覽海甸,察聽甿謠。人無事矣,乃迴駕惕想,眇矚雲山:尋紫翠之所,登虬龍之道;蓋欲徵靈宅吉,洗我塵慮;巖巖直上,窅窅傍邃:霧月與碧海同深,霞朝將赤城争峻。代有知而不能至者!至而不能賞者!賞而不能窮者!亟聞我東海縣宰河南元公:光發幽躅,起予泉石,締思搆匠,蠲潔形勝;遂披叢篁,鑿崩壁,懸流歕水,藏宿雨而時來;臥石埋雲,觸搖風而不散。歴時花木,紅紫無名;入聽笙歌,宫商自合。固可為眞人之别館,元始之離宮哉!夫登會稽,探禹穴,慕古長想,復何奇乎?豈如志在魏闕,心遊江海,兩忘出處,雙遣是非,唯元公得之矣!攀賞未極,列壑生陰,促駕言旋,攢峯擁騎。家君顧而歎曰:爾知遊名山,勒銘記者;非思入上元,道存虛白,亦何能造次不遠而為之?吾少事雲林,長牽塵迹;晚齡心事,盡於巖間。小子誌之,貽夫來者!其列座同志,次而镌諸!司馬男清河崔逸文。議郎行海州司馬崔惟怦字踐直;朝議郎行東海縣令元曖字徽明。丞閻朝賓,主簿孫克友,尉苟抱簡,尉上官崇素,司兵竇晏。”书法气韵开达,道劲飘逸,其用笔布白,极富汉碑石门颂的特色,但结体更为方整,有欲超越石门颂的苦心和努力。该文为当年海州司马崔惟怦之子崔逸所作。情景交融,寓意清新,辞章绚丽,骈散结合,属对工整。其中“代有知而不能至者,至而不能赏者,赏而不能穷者”一语,令人警醒。早在首开金石文字整理之端的北宋时期,著名的金石家赵明诚和他的夫人著名词人李清照编辑金石录今存碑目时,就把它搜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说; “靖康丙午( 1126年) ,闻金人犯京师建炎丁末( 1127年)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自卢渡淮”当时东海治所在南城,李清照很可能就是这次把这块唐隶的珍贵题刻收录的。在唐隶的西斜对面,有一块宋篆石刻,面北,岩面高5米,宽6米。共102字,12行,每行7字。字径8寸,由祖无择拟文,苏唐卿篆书,王君章镌刻,集三人文、笔、刻之长,十分精妙,所以又称“三绝碑”。此刻镌于宋庆历四年( 1044年)七月。书法属小篆体势,笔力苍劲、结构严谨、风格古朴。在文中,祖无择非常自信地说:“千百年,苍苔没,后有人,为吾拂”。近千年以来,这些石刻藤蔓缠封,辞蚀尘窍,除了士大夫的游履踏及,几乎无人问津,致使石刻“古苔不可铲,石花大如饼”。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被人发现的。果然,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编印的各种书体源流浅说曾特别介绍苏唐卿的这块郁林观石刻;现今,一些书法爱好者、地方文化研究人员纷纷来访,古代遗迹在今天又焕发出新的光彩。此外,还有北宋大文学家石曼卿的“濯缨泉”、王同的“采山钓水,抹月披风”、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唐隶宋篆”等十多处石刻,皆清晰可辨,完好无损,可算石刻中的精品。可以称得上古刻荟萃,琳琅满目,堪称我国书法艺术史林中的刻石瑰宝。明代顾乾把这里作为三十六景之一景,名曰“仙宫碑篆”。他说这里“唐宋碑文,遍刻两壁,虽苔藓斑驳,不可尽识,而一二昭著处,求榻本者,无虚日也”。立身于此,恰如翻开历史之一角,可以想见“雾月与碧海同深,霞朝将赤城争峻”之景象,可以想见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登临之情怀,可以观赏唐隶宋篆等书法技艺之精妙这样一处文采斑斓的胜境,竟然掩藏在荒草杂树、乱石深涧之中,少有人知晓、欣赏,能不痛心哉!花果山山门位于回文诗碑下边。1995年建成,高11. 27米,长27.4 米,宽4米。由四川国际艺术研究所设计,通体选用东海县石埠乡的紫红色花岗岩雕砌而成。山门造型为非对称型,有三个同样大小的拱形门洞,上镌猴头,西天取经等浮雕,栩栩如生,意趣洋溢,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艺术风格浑厚雄健,达到艺术与现实的高度统一。山门广场周围,有108根石柱,全部猴型,色紫,与整个山门和谐一致,雕刻精美,跌岩多姿。巧夺天工,寓秀美于雄伟之中,构思精巧,颇具特色。山门广场东,迎山门有一尊吴承恩石雕,白色,这位正直的“淮海浪士”正在迎接着四海游人的到来。仙人桥 回文诗碑仙人桥在十八盘下,因相传有人在这里成仙而得名。桥头有一块桥名碑,上刻“仙人桥”三字,碑额有“阿弥陀佛”四字。1995年,桥名牌址上建一块“回文诗碑,”碑额是篆文(笔者注:碑中的篆字“文”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碑上刻太极八卦图。八卦一圈刻有“聚仙桥上得逍遥,瑞气飘香花结彩”十四个字,这实际是七言回文诗一首;可一些人不知从何处动口读,等读通了自觉趣味无穷。它是:聚仙桥上得逍遥,上得逍遥瑞气飘。瑞气飘香花结彩,花香结彩聚仙桥。有人说这仙人桥也叫“聚仙桥”。实际只能是现在如此。以往不是。听花果山的一些老辈讲,花果山上有三座“仙”桥;一座“仙人桥”就是十八盘这一座;一座叫“过仙桥”,在山上玉皇阁附近,现在还在;一座叫“聚仙桥”,在神山头下边,即阿育王塔东“石门口”山坡上。聚仙桥原是一座石拱桥,此桥早己毁去,据原云台区政协副主席孙广良回忆,回文诗碑就是在“聚仙桥”头的一大块巨石上的,还有一首叫“洗心泉”,一圈是“洗心泉水系连环,湾套湾能开智慧”十四字,读为“洗心泉水系连环,水系连环湾套湾,湾套湾能开智慧,能开智慧洗心泉”。这两块摩崖诗刻,早已随“聚仙桥”一起没有了。如今把“聚仙桥”一首诗刻移在这里供游人赏读。不光是为花果山景区新添一人文景点,更重要的可让广大的游人领略花果山的一丝风韵。 仙人桥北的山坡上有许多洞穴,多为人工石砌。大的长5米,宽2米;小的长2米,宽1米;最小的也可容一人一马。相传为古代屯兵用的藏军洞;有人说是唐王东征时的遗物;也有人说是明时的防倭工事。经过一些史界学者考证,它很可能是春秋时的一些军事设施。由桥头南望,即是“香炉顶”志书上说它“山势峭峻,每逢雾雪,累月不消,望之如玉山而立”,雪化时,淅淅沥沥,潺潺不绝,又称之为眼泪庄,列入明顾乾云台山三十六景中,叫做“炉峰雾雪”。 渡贤桥。渡贤桥位于十八盘的右则,此桥是民国二十四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表彰此处一家。十八盘 鲤鱼石在南天门西的竹节岭上。层层石栈,巧相构搭,拾级而上,长百余米。板石陈铺,宽2.5米。一共十八组,故名十八盘。依山势起伏,时左时右,遥远而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市旅游、园林部门除将原有的石级放宽,更将石级间的人行山道、全部改为石级。同时筑盘山水泥公路,十八盘的石级只供步行者攀登,乘车者在水泥路上才真正有“跃上葱笼四百旋”之感。民国初年,树艺公司曾在这里建设茶园。鲤鱼石在十八盘的上半部,即十五盘处,山坡上有一巨石,形似鲤鱼,头在地面,半截身子在地下。当地群众叫做鲤鱼石。鲤鱼石旁还有一个土堆,据说是姓徐的一座坟墓。相传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稳,派许多阴阳先生到各地去查访和破坏龙脉。这天有一位来到云台山,发现了鲤鱼石,又见这条岭上有个第一天门。他知道鲤鱼只要跳过天堑便成了龙,托生在山主家,长大就会抢坐皇帝的江山。阴阳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他。山主很高兴,便问怎样才能使鲤鱼跳过天门。阴阳先生说:“龙门太高,鲤鱼跳不上去,修个十八盘道,让它盘着跳上去吧! ”于是山主雇人昼夜施工建成了十八盘,阴阳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来鲤鱼跳过天门才能成龙,若是落在十八个盘子里,那只能是人间的一道菜,风水也就这样被破了。风门亭风门亭南天门在竹节岭上,与三元宫,玉皇阁遥遥相对。北倚峻岭,南临孔雀沟。居高临下,一关耸峙,众山皆小。这里有“武安宫”,内奉关公。宫前有照壁,有石门,下有石阶,为明代所建。立此,如置身云端,好风冷然,实在使人有登上天门的感觉。黄申瑾云台二十四景将此作为一景,名曰“云护天门”,说这里“慈云缭绕,瑞蔼氤氲,迥非凡境”。道光年间,这里武安宫曾大修,竣工后,两江总督陶澍曾题“高镇南天”四字悬于门额。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期间,登云台过此,曾有“层楼望日搏枝曙,半岭吞云竹树昏”的感叹。南天门上的武安宫,毁于战争。解放后经过修理,改为南天门小学。院内尚存康熙十七年(1678年)诰封奉直大夫知江南淮安府海州知州的立石及几块“梦灵感应碑”,碑多为山东、淮扬及海州地区的善男善女所捐奉,更有一些石刻浮雕,多为花卉及象征吉祥的三吉瓶。小学四周,林樾蔚然。有水泥马路通九龙桥及三元宫、玉皇阁、玉女峰等景点。东有老窑沟,西有竹节岭,北有月牙石,南有香炉峰。形势险要,景色宜人,满眼翠碧参天,苍郁幽邃,夏日纳凉,令人忘暑,乃为不可多得的胜境。吴承恩纪念馆在九龙桥北桥头的东侧,原有一“茶庵”,依山而建,庵前踏步陡峭而险峻,直达九龙桥头。庵堂气度雄伟,院内清幽宜人,一棵大银杏,高21米,胸围3.33米,已有800年的历史,为省级保护古树名木。道光丙申(1836年) ,两江总督陶澍重修后,作联一副“云水漫匆匆,半日闲谈僧院竹;海山还历历,一庵同吃赵州茶”,悬茶庵正殿门两侧。门额题曰“风泉清听”。看此联额,我们不难看出,陶澎是把茶庵下的九龙桥与河北赵县河上的赵州桥相比的。这座茶庵曾被日寇炸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复。1996年,市园林部门将这里建为吴承恩纪念馆,纪念这一位文学大师对花果山的描绘。这里珍藏吴承恩及西游记的各种史料、照片、碑刻和一些实物。这里有一尊吴承恩的青铜塑像。这是1996年5月安放在这里的,这是吴承恩的第一尊铜像,对欧亚陆桥西去的第一古城连云港市来说,也是第一尊名人铜像。它是经过考据家、人类学家以及美术师的通力合作而成的一尊十分准确的肖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根据他的头骨科学地复原他的面容,洋溢着他特有的敏捷和聪慧,流露出一位文学大师特有的轩昂气字。索道1995年,从九龙桥至玉女峰新建吊篮式旅游客运索道一条。共设上、中、下三个站房,一路架铁塔二十一座,全长1200米,高差400米。下站房就设在九龙桥头西侧。这里原有“九龙将军庙”,完全依据山中草寺风格修建。草顶木梁无片砖片瓦,充满野风乡趣。所谓“九龙将军”说来好笑,古人指的就是丸龙桥下的丸条山涧,看其曲折迁回,奔腾咆哮,若九员武将,纵马驰骋,威风凛凛,故在重建三元宫时建了座九龙将军庙。古人之用心,可谓奇曲。当年两江总督陶渤曾作一联悬此“倚树论功名,爽籁流声清涧整;在田占利用,甘膏洒润普桑麻”。从这里乘索道上山,在吊篮里可俯视花果山的整体韵味,更有如腾云驾雾凌空为仙之感。九龙桥在多宝佛塔下面,又名万寿桥,顾乾的云台三十六 景、黄申瑾的云台二十四景都把它收入,其着眼点不一。顾乾名之为“长桥飞瀑”,着眼于“飞瀑半空,声闻数里”。而黄申瑾名为“九涧争流”、“龙桥喷雪”,都指的是这里,前者着眼于“山问细流其多”,“随径曲折,声韵冷然”;后者着眼于“水激若雪,声震满山”。唐宋间,这里只是山僧在青峰顶和竹节岭间用石板搭起的一座小桥,以便行人南北过往。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建三元宫,又将小石板桥改建,长33.4米,宽8米,具有民族特色。砖石拱成,拱顶高耸,拱洞长跨。立桥上,看涧底幽谷,心底生寒,真可谓“烟云深锁神仙界”。昂首上望,上有山涧九条,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桥正建于九涧汇合处。古人惯把九涧比作九条龙,故有“九龙桥”之名。桥畔有一棵千年银杏,围可二人合抱,高二十余米,树冠硕大,犹如伞盖,遮天蔽日。天长日久,粗大的枝扭挤进了桥身。桥上桥下,满是绿荫,是游人的理想休息地。桥头,青山半壁,层峦葱笼,三元宫的朱阙亭阁隐现其前;桥下,激流飞瀑,萦绕回折,上倚千仞之峰,下流百尺之水,桥面垂荫四被,清爽宜人。顺涧上溯,水中奇石,岸上花木,处处成景。晚清云台诗人张百川有九龙桥一诗赞曰:朝山经过九龙桥,银杏枝垂叶乱飘。曲径林深横雁齿,夕阳鞭影数虹腰。浪翻声吼涛空阔,涧陡波吞石动摇。好景不妨闲觅句,推敲驴背挂诗瓢。明朝的九龙桥,久己荒芜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再三整理兴修,古桥重展往日古朴壮丽的风姿。立桥上俯视桥下,涧水急端争流,水花如雪,顾盼左右,庙宇楼台与桥拱相应生辉。日寇轰炸三元宫遗迹纪念碑在三元宫长生庵旧址上,为纪念“8.1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市园林部门专门建此纪念碑,碑座高50厘米,以示胜利50周年,碑高1.938米,以示日寇轰炸三元宫的时间是1938年。 1938年5月,日寇飞机轮番轰炸花果山三元宫等庙宇建 筑群。8月,又两次出动搜山,除捕杀抗日僧众外,并纵火焚烧寺宇,三元宫及所属的13处古庙一时化为灰烬,到处狼烟滚滚,满眼断壁残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修复三元宫特保留长生庵一角,在此建纪念碑,以教我后人勿忘国耻。“神”字摩崖石刻神路观神台 “神”字摩崖石刻,在东秃龙沟畔的一块滑皮崖上,字长39.40米,宽15.80米。选用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手迹,放大后刻此,圆转飞动,潇洒飘逸。间架笔画,宽处近两米,深处米余,蔚为壮观。此刻完成于1994 年,近二十工匠,精心雕刻了两个多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汉字摩崖石刻。1996年入选吉尼斯世界之最纪录。它大大地加深了花果山的神奇色彩。 因为这“神”字太大,只可远望不宜近观,正象地球是一大圆,可在地球上谁也没法看见这个圆。为看这个“神”字,在东秃龙沟东边山腰上,在这一大“神”字的正对面,专门建一平台,称为“观神台”。“观神台”依山临涧,十分险要。台下深不可测,立台上下望令人目眩。为安全起见,在临涧台沿,专制铁练栏杆。游人来此西望大“神”字,可抚栏昂首,字在日下,神韵全露。人在台上,心旷神怡。1995年,从唐僧崖向南沿山腰专筑一条青石板路,直达“观神台”。这条石板路就是神路。神路旁的崖壁上,有若干名家书写的字体不一、大小各异、风韵不同的“神”字摩崖石刻,行此路,处处有“神”,时时有“神” ,一路“神”味十足。笔者身临其间,不觉神思飞动,豪吟一首:楷如禅坐草如奔,一字书成千万身。莫问山中云态度,攀藤越岭自通神!墨香小径在楸树林往下,就是1994年新辟的一个景点。这是一处天然的艺术碑廊,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别具特色,堪为国内一绝。这里刻字的碑都非人工打制,而是经千万年天地化育而成的天然奇石,再根据各天然石之形状及石之灵气,刻上现代国内知名书画大师的书法作品共104块。书以石愈显其秀,石因书更展其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其内容又都是颂连云港,赞花果山的,真行隶魏,形体各异,颜筋柳骨,风韵不同。一道七曲八折的山溪边,一块山石上刻着廖静文手书“流水言心事,清风入梦来”,便对这潺溪、清风、松涛、花荫倍感亲切。道旁巨崖矗立,黝黑一块,上刻着启功亲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清丽劲健,雄浑磅槽,意喻福长流、寿益增的美好境界。一片“金镶玉竹”,云气氲氤,竹丛畔牙石比连, 上刻武中奇书的“云海”和尉天池书的“云气”,更有大画家李苦禅写的“留连山海,乘云河汉”八个大字。在此山中、云中、竹中、风中,无人不叫绝。芳草中一立石,上刻费新我的“宇宙同宽”。花径前一矗崖,上刻沙孟海的“临沧海”,韵味无穷。信足其间,松下藤旁,举目可见;林散之的“风神”,沈鹏的“涌晓阳”,李一氓的 “亦有情”,郭化若的“观沧海”,大画家范曾的“远恩”,及“铁砚香浓”、“墨园”、“墨海书林”、“朱墨春山”等书法碑刻,皆出如今书画大师之手,使花果山大大增辉。这“墨香小径”巧取自然之妙,依借艺术之神,追求自然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看林间的一块巨石上,有萧娴的“天在山中”四个大字,一下道出花果山的宏大气魄与书画大师的一腔豪气。舒同的“百花齐放”刻在野花丛中的一块巨崖上。一块形如古屋的山石上“凤翔”、“卧龙”。三棵碗口粗的大檀树,相拥一块巨石,树龄皆百年,石重近万斤,日久天长,巨石竟被抱离地面,巨石上刻“三檀抱石”四个大字,名副其实,启人心扉。还有形如古琴的大石,上镌“雅琴”二字形不同、境各异的山石,配以相应的书法,马上就妙趣横生。更有一些诗文刻石上者,叶圣陶的“情操哀乐三杯足,心有阴阳万象殊”;周而复的“沦海连云迎晓日,关山如画望中原”;胡向遂的“老树春生更著花”诸大家的书和诗刻此石上,使景、诗、书、情、石五位相融,令人品味再三。我市籍全国著名的板画家彦涵的“情系云台”也刻在这里,反映他对家乡花果山的钟情厚爱。广东大书法家邓伟强先生的“醉游人”三字刻在小径边上的一块大石上,可算慧眼识情。游人来此,仙境、画境、诗境怕无人不醉。楸树林楸树林在三元宫海宁禅寺前山门东100米处,上下几十米,葱笼一片,是花果山的一个重要自然景观。楸树是我国珍贵的稀有树种,紫葳科,为落叶乔木,叶子呈三角卵状形,或椭圆形,花冠白色,有紫色斑点,形状类似梧桐,群众区别的方法是“大叶梧桐小叶楸”。楸木质地细密,树干挺直,为我国最早应用的优良木材之一。汉唐时期,花果山即自然生长着大量的楸树,可供建筑、造船使用。据考查,连云港市出土的汉墓,都是以楸木为棺。楸木特别耐腐蚀,屡见墓里人早已尸骨无存,而楸树木棺却依然如新。两千年来,历代战争洗礼,使楸树遭毁,几近绝种。建国后,封山育林,迅速恢复山区面貌,精心培育成一片数十亩的楸树林。以其茁壮雄姿,将花果山装点得分外妖娆。楸树树姿俊秀,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花多盖冠,其花形若钟,紫斑点缀白色花冠,如雪似火,每至花期,繁花满枝,随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自古人们就把楸树作为园林观赏树种,广植于皇宫、庭院、刹寺庙宇、胜景名园之中。众多古籍对其形态之美赞颂不已。埤雅载:“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唐代韩愈楸树诗赞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又诗云:“庭楸止五株,芳生十步间”。这一片珍贵林木,是建国后培育而成,一棵棵挺拔苗壮,一棵棵直指苍穹,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精神,促人奋进,促人向上。每一棵树有每一棵的姿态,每一棵有每一棵的风韵。有的伸开结实长臂,把翡翠献给游人;有的相互牵手,亲亲热热,共同向上。密密层层,苍郁幽深,到处闪着绿色的光芒。怪石园崖山路两侧,怪石林立,千姿百态,我市工艺美术家李家华先生,选取其中与西游记有关的神魔鬼怪象形石为 基础,稍加雕琢而成,上下共有30多处。“猪八戒”,“独角鬼王”、“红鳞大蟒”皆西游记中人物、妖魔。每处怪石向路一面,皆勒有题名,如方方篆刻,古雅拙朴,见字望形,妙趣天成。其中“三怪石”更引人注意,是一多角多棱的天然奇石,从不同角度可分别看到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的头形。难怪许多人看了都啧啧不己。唐僧崖在三元宫东面“老虎崖”上部陡壁上,这是一处纹理复杂多彩的陡崖,也有人把它叫做“大佛崖”。站在三元宫停车场东望此,即可见唐僧和孙悟空师徒俩立在崖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们面南而立,整体高约数十米,由天然岩石经风化而成。唐僧两耳垂肩,慧眉浓黑,佛眼微闭,背稍弓,好像正在肃目修行,右旁一天然石猴,好像正伸头在唐僧耳旁低语,告诉师傅,前面深山密林中有妖精。这天然石像,与西游记的内容吻合,是天功神作。1995年7月下旬,中央电化教育电视摄制组、省旅游电视摄制组一行来此见了,人人叫绝,电视台的记者当即摄下,把它作为花果山的主要景观向国内外观众介绍。多宝佛塔在三元宫下边不远处。塔基为八角形平台,直径大约十米,周围镌有莲座、缠技等高浮雕图案,工精技巧,凝重飘逸。此塔也叫“海宁寺塔”,建于明代。据史书记载,高二十一点四米,十分壮观,和陕西西安的多宝佛塔是一个样,可建起来不久就倒塌了,整个塔基都被埋在砖石之中。只有中间的塔心柱石室露在地面,时代久远,荆莽丛生。不要说一般山民,就是山上的一些和尚也不知这里原有一座塔,都把石室当作是干洒的古井。近年旅游事业兴起,经整理,使塔基重露光天化日之下,塔心石室中还出土婆金铜佛和大批古钱币,作为文物藏市博物馆。1995年,市园林部门又在原塔基上重建,仿南唐古塔风格,高12.7米,9级8面,塔身周围有石雕佛像64尊。如意金箍棒如意金箍棒,也叫“金箍狼牙石”,在花果山三元宫西边的东秃龙沟畔,石高六米,围三米,上粗下细,直插山坡中,异常挺拔,峻峭如削。相传这东西原来是孙大圣去西牛贺洲访道学仙,幸得樵夫指点去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一个神仙,法名菩提祖师。孙大圣缘份非浅,遂被收下为徒。孙大圣原为花果山上一石卵化育而生,一无姓二无名。菩提祖师针对他的身躯、习性起了个法名叫做“孙悟空”。由于他虔诚修行,悟彻菩提祖师真妙理,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回花果山水帘洞,觉着没有锋利武器不足捍卫家园,于是到东海龙王那里借,老龙王敖广先后拿出“大杆刀”、“九股叉”有三千六百斤重。“画杆方天戟”,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悟空耍起来都嫌轻不称手。龙王遂将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神针铁”,原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并非兵器,向悟空说了,便引导至海藏中,忽见霞光艳艳,瑞气腾腾。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余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上有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能大能小也能长,大做斗来粗细;小做一个绣花针,可塞在耳朵里藏下,长就长万丈。孙悟空就是用这如意金箍棒作武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来真经,战胜恶魔,功德圆满,回花果山水帘洞安享晚年,将如意金箍棒插在这儿,成了西游记里所说的金箍狼牙棒石。懒汉石、美人松在“七十二洞”题名碑前的山路中,斜躺着一块大石,长两米余,宽一米余,一头高,一头低,表面光滑,平整,可坐可卧,可满山游人从不靠近它。它就是“懒汉石”。传说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杀妖斩魔,屡建功勋。而唐僧却人妖不分,埋怨孙悟空滥杀无辜,把它赶回花果山来,谁料孙悟空一走,唐僧一下又被妖魔抓住,八戒、沙僧,使尽全力也无法解救,猪八戒只好赶来花果山请大师兄孙悟空速回救师傅,八戒日夜兼程,来到这里累得不可开交,倒下就睡,一睡就呼呼大着。山上巡逻的小猴子经过这里,一见便把它五花大绑起来,说是抓了个野猪精,押回“水帘洞”去见美猴王孙悟空,孙悟空一见就认出是他的二师弟猪八戒,问他怎么回事,知道是来找他去救师傅的,便说:“你这个懒汉,十万火急的事,如何能在路上大睡。”说着便一同下山去救师傅了。从此以后,人们便把这块石叫做“懒汉石”了。山里人知道它的底细,来到这里再累再乏,也不肯在上面坐一坐,更不用说在上面躺一躺了,生怕沾染上猪八戒的懒气。 “懒汉石”向西不远,原有一棵古老而神奇松树,人们称之为“美人松”。它的确像美人,并枝连根,每一支、每一干都是欲上而先下,欲东而先西,完全是拧着劲长的,腰肢阿娜,苍翠而丰盈,可惜在1979年死了。风韵虽消去,可玉体犹在,看了还可想像当年的丰姿。腰干12米余,挺立崖畔,围可合抱,肢干8米余,横躺根际,紫皮,绿叶自然久己不可见,我们见的,只是它的胴体。纹理十分清晰,每一枝都是前拧后扭,左伸右屈,活像如今跳摇滚舞的女郎,无处不是曲线美。听说是安装避雷针时,为了增强导电效果,在根部土中埋了过多的盐,树被脏死而后又被雷击而腰折的。活着的时候,确实是很美的。1936年,陇海铁路铺成了,陇海铁路局编印了一本陇海沿线旅行指南 ,书中收集了沿线各主要城市的风景名胜,是图文并茂的一本书,其封面就是这棵美人松的照片。市园林部门,为了让游人再睹她的芳容,依照“美人松”的玉照勾勒成线条,刻在美人松东西崖畔。 关于“美人松”,有很多传说。一说山下原住一家老石匠,有双胞胎一对姑娘,大的叫“大灵芝”,小的叫“小灵芝”,孩子妈去世早,父女三人相依为命。有一天姊妹俩在山上放羊,碰上山霸家的少爷,这少爷一见一对大姑娘,顿起歹心。姊妹俩不要命往山下跑,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