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风雨兼程.doc_第1页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doc_第2页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doc_第3页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doc_第4页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人民群众健康 铸卫生事业辉煌-平顺县卫生事业60年发展综述桑月松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迎来卫生事业60年的辉煌历史。60年来,平顺卫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卫生人的不懈努力,使全县卫生工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中作出了优异的成绩,铸就了卫生事业辉煌。 一、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一)主要健康指标增幅明显。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指标。60年间,我县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是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最好的见证。目前,我县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人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不足40岁提高到71.3岁,婴儿死亡率由318下降为10.33,孕产妇死亡率由1200/10万下降为0。(二)城镇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目前,全县基本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80%以上的居民有了不同形式的健康保障。(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时,农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自2007年开始,我县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9年,全县参合率达 %,人均筹资额达到100元,到目前,全县共筹集新农合资金 万元,补偿 人次,支付补偿金 万元,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看病贵”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经过60年的努力,全县建立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一)县乡村三级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度增加。1949年,全县仅有1个县级卫生院,3个联合诊所,27间简陋的房屋,32名工作人员,20张病床。上世纪60-70年代末期,党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受乡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合作医疗制度曾在全县一度推广,到上世纪80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村级卫生组织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持,合作医疗制度纷纷解体,部分医疗机构追求经济效益,再加上这个时期全县卫生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突出。尤其是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用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武器仍是最原始的体温表、血压器、听诊器“老三件”,诊治手段仍然是依赖“望、闻、问、切”猜测法,农民患小病凭“硬抗”,患大病靠“命运”,在全国长期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因素的影响,形成了20的城市人口占用了8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很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克服一切困难,抢抓发展机遇,一个个改变平顺县卫生事业落后面貌的伟大战役,相继打响,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平顺卫生实现了跨时代发展,大跨越式发展,铸就了平顺卫生事业的辉煌。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规模、医疗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决策,进一步深化卫生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对乡镇卫生院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对乡镇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目前,全县三级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90 个,约是建国初期的100倍,其中,县级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学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红十字会8个医疗卫生机构;乡镇有4个中心卫生院、8个普通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265个;全县有个体诊所5个。业务用房5万余平方米,是建国初期的100多倍。设病床405张,是建国初期的20倍。医疗设备上全县仅万元以上大中型医疗设备就有100余台(件),在县级有全自动500mAX光机、CT、心电工作站、彩超、内窥镜、心电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乡级也有200300mA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B超、血流变、心电图等中型医疗设备。村级有冷链冰柜、高压消毒锅、出诊箱等常用设备。 (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成效明显。60年来始终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本着确保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少生病的要求,加强了三级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取得了较好成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全县县乡村三级卫生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落后,仪器设备陈旧,人才匮乏,甚至个别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对此,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合卫生资源,科学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在县级先后完成了县医院综合门诊楼、住院楼新建并实现整体整体搬迁,完成了卫生学校教学楼、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新建,中医院、妇幼院、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改造等大型工程。在乡级大力实施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创建花园式卫生院,推行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从整体上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在村级强力推进村卫生室全覆盖,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近年来,中医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县中医院经过改造搬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初具规模。在2008年先后建立了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中医中药理疗中心和社会体检中心。到目前,全县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已基本达标,今年将完成村卫生室全覆盖任务。三级卫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村居民就医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三)县乡村三级卫生人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利用卫生学校先后为县、乡、村三级培养乡村医士、农村医疗卫生两个专业中专毕业生345名,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和农村医疗卫生两个专业的大专毕业生52名。培训三级卫技人员60000余人次。2004年,为了应对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农村公共卫生防治机构网络,在市政府统一组织下,为每个行政村选配一名农村健康员,全县共选配262人。同年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对乡村医生进行考试录用发证,首批录用合格乡村医生447名。2008年县委、 县政府实施人才兴卫战略,先后为县医院、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8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缓解了卫生人才断层问题。到目前,全县县、乡、村三级共有有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01名,是建国初期的30倍。其中县级312人,占34.4;乡级164人,占18.1;乡村医生426人,占47(农民健康员262人);个体医生5人,占0.6;学历构成:本科31人(县级30人、乡级1人),占3.4;专科206人(县级131人、乡级55人、村级20人),占22.7;中专318人(县级51人、乡级89人、村级178人),占35.1;高中及以下352人(县级51人、乡级19人、村级282人),占38.8;技术构成:高级职称9人(县级8人、乡级1人),占0.99;中级职称88人(县级63人、乡级25人),占9.7;初级职称538人(县级133人、乡级120人、村级285人),占59.3;无职称272人(乡级17人、村级255人),占30。财政支付职工工资1005.1559万元(含乡村医生补助18.288万元,农民健康员补助9.432万元)。 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一)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取得巨大成绩。建国初期,各种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仅1952年全县传染病就发生22465例。伤寒死亡率高达60左右,白喉死亡率也高达20以上。60年来,经过艰苦的防治,先后消灭了天花等传染病,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甲肝、乙肝、肺结核、麻疹、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不仅如此,2003年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保持和实现了“非典”疫情“0”记录。之后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同时建立健全了艾滋病、结核病、乙肝、流行性出血热等严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采取宣传、培训、有效干预等措施,使农民和青少年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2.5%和85%,三级领导干部接受防治艾滋病知识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外来务工人员有效干预措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我县在2008年被评为全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先进单位。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2008年我县分别获得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和长治市“2008年度地方病防治先进县”荣誉称号。(二)计划免疫接种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免疫规划7种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到100%,乙脑、流脑接种率达到100%,百白破、麻疹、糖丸、白破六种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100%,疾病监测网络不断健全,乡镇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55年的897/10万下降为目前的158.59/10万,未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手足口病和甲型H1NI流感防治形势,举全县卫生系统之力,众志成城,加强调度部署,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强化督导检查,建立疫情监测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日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随访,建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收治制度,确保防工作万无一失。(三)妇幼保健工作再创新高。2008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6.3%,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7.69%,孕产妇死亡率首次为“0”,婴儿死亡率为10.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81,住院分娩率达到98.08%,新法接生率和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四)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全面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