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doc_第1页
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doc_第2页
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doc_第3页
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doc_第4页
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能源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一)能源涨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能源涨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能源涨价一是引起石油类企业燃料购进价的上涨。2003-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的燃料动力类产品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8%、14.5%、15.5%,加大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二是燃料价格上升,直接带动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003年-2005年,汽油、柴油、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居民消费能源价格上涨,对CPI上涨贡献率分别为3.8%、6.68%、21.6%,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外汇支出增加。浙江既是耗油大省,又是原油净进口省。石油市场油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石油进口贸易,油价上涨导致外汇支出增加。2003年至2005年浙江进口原油支付外汇从2.2亿美元增长到6.1亿美元,年均增速120.2%,仅这三年国际油价上涨浙江进口原油分别要多支付0.06亿、1.36亿和1.74亿美元。 (二)能源价格上涨对农业的影响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提高。尽管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但在成本推动下,仍难以抑制主要农资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扬,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1、能源价格上涨推动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浙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2003年开始进入一个上升周期,2003年农资价格总水平上涨2.9%,2004年上涨13.2%,2005年上涨5.8%,2006年1-8月份下降0.7%。 (1)近三年化肥价格涨势迅猛。化肥生产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为主要原料,并要消耗电力,所以被称为高耗能产业,同时还有一定的环境污染。以煤炭为原料,每生产1吨尿素消耗1.2吨煤和1200千瓦时电,能源价格上涨直接提升企业生产成本,推动化肥产品涨价。浙江化肥价格连年上涨,2003年上涨2.3%、2004年上涨15.4%、2005年上涨10.0%,目前仍处高价位。主要化肥产品价格,2006年8月与2003年初比,氮肥上涨25.5%、磷肥上涨24.8%、钾肥上涨58.3%、复合肥上涨31.1%。 (2)农药价格涨幅低于原药价格涨幅。原油、煤炭价格、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导致农药、原药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甲胺磷原药价格上涨30%、草甘磷原药价格上涨17.3%、乙草胺原药价格上涨50.4%。与此形成反差的是,2003年至2006年8月,全省农药市场价格涨幅仅为7.2%、农药器械涨幅为6.6%。农药价格“水涨船不高”的现象固然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但也使部分农药生产企业在过度竞争后,用质量低下的产品扰乱农药市场,给农民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3)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价格大幅攀升。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农用机油和农用薄膜的价格上升。浙江农用机油价格上涨基本上与柴油同步,2003年初至2006年8月累计上涨36.4%。原油涨价造成农用薄膜原料生产成本上升,2003年至2006年8月,农用聚氯乙烯薄膜出厂价格上涨了49.8%,农用薄膜市场售价保持连续上涨态势上升17.2%。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政府为促进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优惠,使农业机械普及率在农村逐年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11.27万千瓦,比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039.68万千瓦提高3.5%。2003年全省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75.76万吨,2004年柴油使用量为186.16万吨,2005年柴油使用量为187.23万吨。而这三年柴油价格上涨,使浙江农民用油每年分别要多支出4.8亿元、6.3亿元和10.4亿元。能源涨价引起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普遍上扬,直接导致浙江农民农业生产支出逐年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由2003年的266.1元,2004年升到270.2元,2005年升到344.7元,这三年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27.5%。油价、电价的上涨还带动农业生产服务价格的上涨,2006年前8月全省机械作业费上涨4.1%、治虫费上涨7.4%。据初步测算,因成品油价上涨,农民耕作一亩水稻机耕费增加15元,抽水费增加10元,机收费增加12元。能源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政府惠农政策的成效。 3、捕捞成本激增下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水产品捕捞业在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占很大比例,油价持续上涨对海洋捕捞产业发展、渔民增收带来了很大挑战。 2003年下半年以来船用柴油每桶价格由500元-600元上涨至800元以上,使捕捞成本大幅提高。加上浙江近海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大大低于捕捞量,经济鱼类资源急剧衰退,根本形不成渔汛,出海捕鱼往往会入不敷出,导致近年来台州的临海、温岭等地半数以上渔民放弃传统冬汛,在1月份就提前回港休渔。今年上半年浙江象山县双拖渔船的捕捞效益低下,约有70%的渔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20%的渔船处于保本经营,只有10%的渔船略有盈余。象山县大小捕捞渔船一年的总用油量约为30万吨左右,根据现在柴油价格,象山县要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3亿元的用油支出。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扶持渔业的产业政策,但是主要能源价格上涨过快、渔农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范围广,抵消了政府优惠减免税费,使浙江部分渔民陷于亏损境地。 4、燃油涨价增加农产品物流成本。浙江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居多,大部分长途贩运的农产品以初级形态为主,农产品运费与工业品相同,两者的运输利润却相差悬殊。在近几年汽油、柴油上涨较快的情况下,燃油成本成为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大头。加上有关部门加强对公路超载超限的查处力度,运输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更是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据测算,油价上涨和治理“双超”分别影响农产品货运成本上升30%和10%,利润下降30%-50%。针对农产品运输严峻形势,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浙江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减免农产品货运公路收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三)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企业的影响1、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利润总额增幅与天然原油价格涨幅、产品出厂价格涨幅成反比。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使石油加工及炼焦企业的原材料购入成本大幅上升,给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企业利润空间明显缩小,效益一路下滑,部分炼油企业亏损严重。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涨幅与天然原油价格涨幅如影相随,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77,高度正相关。而企业利润总额增幅与天然原油价格涨幅、产品出厂价格涨幅却成反比关系。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随之上扬39.7%,但利润总额却从1999年的8.72亿元下降到6.31亿元,下跌27.6%;2001、2002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下跌,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1%和5.8%,2002年利润总额增幅却高达81.5%;2003年至2006年6月,三年间浙江工业企业购入的天然原油累计上涨76.4%,浙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品出厂价格三年累计上涨59.2%,而其行业利润却下降83.0%。 原因一是国内油价形成机制所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是沿用2001年制定的标准,汽、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即国内汽、柴油价格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当三地市场价格平均涨跌幅超过一定程度,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公布零售中准价。这一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成品油价格涨幅往往滞后并小于原油价格涨幅,致使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以汽油为例,2006年8月与2004年同期比,国际原油价上涨了75%左右,而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仅上涨40%。二是原油在炼油企业中所占的成本较高。通常原油成本约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该行业消耗了原油消费总量的72%左右。因此,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经济效益受到冲击。 2、对浙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冲击不大。近年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8.5%左右,虽然受油价高涨的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成本增长较快,但是由于国内对化工产品需求增加,其销售、效益情况均有所改善,高油价并未给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带来太大的冲击。2006年上半年,浙江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增长56.1%,在37个行业大类中列第三位。 3、对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的利润影响各异。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均比较接近石油产业链的末端,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随着油价的大幅上涨,其赢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价格传导能力。据专项调查显示,浙江26.2%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品价格上升完全消化或消化大部分,45.8%的企业可以消化一部分,仅28%的企业基本无法消化。 (1)化学纤维制造业将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使近年利润增幅回升。 近年来,化学纤维制造业消耗原油约占原油总消费量的2.8%左右,其价格上升将带来化学纤维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表2观察,浙江的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品价格涨跌趋势基本上与石油加工业产品价格涨跌趋势保持一致。两者相关系数为0.753,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原油价格的上涨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该行业的利润空间,但由于服装行业近65%的原料是化纤,对化纤的需求非常大,在供求倾斜下,化纤企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使近几年化学纤维行业的利润有所好转。2005年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为20.33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幅比2004年扩大1.1个百分点。 2006年上半年,浙江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4%,增幅比2005年扩大9.5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 (2)橡胶制品业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橡胶制品的原材料主要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大了合成橡胶的生产成本并拉动天然橡胶价格上行。我们以原油购进价格作为原油开采的替代源头价格,以顺丁橡胶作为中游合成橡胶代表产品。上游代表产品天然原油价格指数曲线与中游代表产品顺丁橡胶价格指数曲线交替上升,而处于下游的橡胶制品业产品价格指数曲线则几乎不受上中游产品价格大幅飚升的影响,一直在95-110的狭窄区间内波动,产品价格传导能力微弱。2005年浙江橡胶制品业利润总额仅为12.7亿元,同比仅增长2.9%,增幅比2004年缩小56个百分点。 (3)塑料制品业利润缩减。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为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近年来,在原油涨价的带动下,聚丙烯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塑料制品行业,产品价格受制于市场供过于求状况,无法实现“水涨船高”,出现两头受压的不利局面。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以来天然原油、聚丙烯和塑料制品业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天然原油价格指数曲线与聚丙烯价格指数曲线交替上升,尤其是2004年聚丙烯价格上升势头更为凌厉,其涨幅超过天然原油涨幅,而处于下游的塑料制品业产品价格指数曲线一直在以100为轴心上下10多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价格上涨幅度明显低于聚丙烯价格上涨的幅度,但两者间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据测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1,存在一定的正相关。2005年浙江塑料制品业利润总额为43.97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比2004年缩小38.5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明显下滑。 (四)原油价格上涨对浙江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石油是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原料,无论是公路、水路、铁路、空运,都离不开石油作为动力,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加大了交通运输业的经营成本。 1、原油价格上涨使公路运输业步履维艰。浙江作为经济大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物流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省公路客运量15.2亿人,全社会公路货运量81448万吨。石油价格连续多次上调明显加大了浙江公路运输公司的营运成本。 以宁波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目前有客运班车1200辆,月行驶里程大约为1400万公里,消耗汽油大约300万升。今年90号汽油价格从4.01元/升涨至4.61元/升,油价的上涨将使公司每月多支出180万元的油费,全年就要多增加2000多万元的成本,企业的负担和压力明显加大。目前,由于各客运公司之间以及汽运与铁路之间竞争激烈,客运公司担心提高客车票价会导致实载率的下降,为缓解成本压力,部分客运公司开始停驶上座率不高、亏损的线路,同时适当提高短途客运的票价,但此乃杯水车薪。所以客运公司强烈呼吁政府部门能参照城市公交、出租车,给予一定的油价补贴。 2、原油价格上涨使城市交通陷入窘况。由于公交票价执行的是政府指令性价格,油价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嫁出去,自行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使原本已比较困难的城市公交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据了解,1997年宁波公交总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燃油成本所占比例为12%,但到2006年中期,燃油成本所占比例已经达到25%,增加了13个百分点。高油价也使公交公司近几年亏损额逐渐扩大。2002年宁波公交总公司尚达到收支平衡,但到2004年已亏损7000多万元,2005年亏损额更是高达10500万元之巨,预计2006年亏损将继续扩大,达1.35至1.5亿元。公司高层人士表示,公司一方面通过自身努力,积极采用节油措施;另一方面继续向政府申请政策补贴,以解决油价上涨造成的经营困难。面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公交公司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已无力改变目前的窘况。 3、原油价格上涨改变出租行业的收入水平。在油价上涨所影响的交通行业中,出租车行业是受波及较大,社会影响较特殊的行业。 (1)出租车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一方面车辆维护、企业管理费用大幅提高。以杭州为例,在2006年3月4日之前,杭州的出租车运价近十年没有调整。从2002年开始,杭州出租车实行大规模升级换代,使车辆维护、企业管理费用、经营权证费、车价、车辆保险费等费用直线上升。另一方面来自燃油价格不断飚升的压力。据调查,杭州出租车的单车每月运营成本从1996年的9234元上涨至2005年的15281元,涨幅高达65%。2006年3月26日、5月24日国家再次提高了成品油的出厂价格,90号汽油价格从4.01元/升涨至4.61元/升,0号柴油价格从4.10元/升涨至4.70元/升。对于月行程14800公里的桑塔纳出租车而言,每月将增加932.4元的油耗支出。即使是油耗较少的捷达出租车,按6.5升/百公里的油耗计算,也将增加577.20元的油费支出。 (2)出租车司机收入明显减少。由于出租车普遍实行承包制,油价上涨所增加的开支基本上都落在了出租车司机的身上。以杭州为例,由于出租车单车月运营成本的上涨,出租车司机的月收入已从1996年的2400元至3600元下降到2005年底的1250元至1880元。而杭州市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从1996年的729元增长为2004年的1853元,增长154%。司机的收入已低于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出租车行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 (3)出租车公司利润下降。虽然油价的上涨对出租车司机的影响较大,但出租车公司也一样受到冲击。由于油价的上涨,出租车司机强烈要求出租车公司降低承包费用。面对出现的招工难等问题,出租车公司不得不降低承包费用。以宁波出租车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帕萨特的承租价格由2004年的8980元/月下调到8100元/月;桑塔纳3000由2004年的8300元/月下调到7600元/月,基本上一辆车一年就少收入1万元左右。以目前公司257辆出租车计,一年就少收入257万元左右。 (4)各地相继调整出租车价格和油价补贴政策。面对油价的再次上涨,各地相继出台调整出租车价格,使2006年6月的全省出租车价格比2000年上涨28.0%。同时一些地区还出台了出租车油价补贴政策,如宁波市7月份出台了每辆车补贴752元的政策,杭州、宁波等城市实施燃油附加费,大大缓解了出租车司机和公司压力,一系列政策支持为缓解出租车行业成本推动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能源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从电器设备的普及、升级到家用汽车跨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对能源的依存度不断加大。但是随着煤炭、电力、成品油、燃气等能源产品价格轮番上扬,能源问题正在逐渐困扰普通百姓的生活,人们的能源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将因此改变。 (一)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价格的上涨近几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从5年前的每桶17美元持续飚升,最高冲至80美元,全球进入到高油价时代。油价的攀升给生产领域带来压力的同时,对于消费领域产生的影响也较为明显,部分与城乡居民生活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价格大幅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的通胀压力。 1、油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基本分类中,与国际原油价格高度相关的成品油、交通费以及燃料等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2003年,浙江汽油、柴油及液化气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0.6%、8.2%和14.1%,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15个百分点,拉动率为4.3%,成为影响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转跌为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油价的继续攀高,与之相关产品价格涨幅不断扩大,对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拉动率也不断增强, 2006年上半年,浙江汽油、柴油、市内交通费、长途汽车、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7.4%、17.8%、9.5%、9.2%和19.3%,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9个百分点,拉动率达15.6%,比2003年高11.3个百分点。 2、成品油价格多次上调。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为了解决石油供求矛盾,减少炼油企业的亏损,近年来国家多次调整成品油的价格,资料显示,自2002年-2006年的四年半中,国家对成品油的调价次数多达18次,浙江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基本上呈直线上扬态势,尤其是2006年3月份和5月份连续两次大幅上调,使得浙江上半年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在前三年上涨10.6%和8.2%、11.4%和9.4%、15.5%和14.0%的基础上再度攀升17.4%和17.8%,与2002年1月份相比,6月份全省(以杭州地区为例)汽油(90#)和柴油(0#)的基准价分别从2.0元/升和2.05元/升上调到4.18元/升和4.27元/升,涨幅达109.0和104.2%,超过一倍以上。 3、液化石油气价格屡创新高。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液化石油气价格与石油价格的变动高度相关,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及在高价位上持续震荡,自2002年下半年起浙江液化石油气价格出现三个波动周期,呈螺旋型上升态势,价格水平不断刷新历史最高,尤其是2006年1月份,全省液化气价格比2002年上半年翻了一番,涨幅达96.6%。据对全省十一个城市的调查,在价格最高的1月份,全省液化气价格突破了90元/瓶大关,城市平均价格达90.4元/瓶,其中温州市以接近百元的价格(99.2元/瓶)位居全省最高,比价格最低的2002年4月份上涨了120.5%,金华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湖州市等城市的价格涨幅皆超过100%。 4、国内客运票价不断上扬。随着成品油及天然气等能源产品频繁涨价,交通运输业成本与加价压力的矛盾不断扩大,尤其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为了减轻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经营的压力,2005年起浙江各地陆续上调了公交车票价和出租车费,再加上长途客运较为频繁的自发涨价行为,全省交通费价格不断上扬,与上年同期相比,2006年上半年浙江公共汽车票价格上涨9.7%,出租车价格上涨10.2%,长途汽车票价格上涨9.2%,轮船票价格上涨4.0%;随着航油价格不断上涨,在机票价格常年打折的情况下,航空燃油附加税却一路上扬,2006年以来连续两次上调使得燃油附加税成倍增长,在国内航空中,800公里以上航段的燃油附加税从40元涨至100元,800公里以下航段从20元增至60元,涨幅达2倍,这使得油费在乘客乘机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 (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1、油价上涨带来的直接影响。油价的上涨通过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机制拉动了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扬,加大了居民生活的额外支出,影响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 (1)低收入户家庭生活压力较为明显。作为居民居家过日子的必需支出,液化石油气价格的上涨使得城乡居民燃料支出大幅增长,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低收入户家庭尤为明显。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浙江城镇20%低收入家庭人均液化气支出为86.2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7个百分点,占居住类支出23.9%,支出比例比上年同期扩大5.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9.0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居住类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8.9%。高幅增长的燃料费支出使得部分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居民,改用电磁灶、微波炉、电水壶等,经济条件差的困难居民则重新用起了蜂窝煤或煤球。上半年城镇低收入户家庭人均液化气消费量为15.83千克,比上年同期减少2.2%,人均煤炭消费量为9.94千克,比上年同期增长141.8%。 (2)有车一族用车费用大增。作为家庭生活质量改善的主要标志-私家车,这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开始跨进了普通居民的家庭,随着成品油价格的多次上调,有车家庭的燃料支出也大幅增长,尤其是2005年以来,经过连续6次上调,浙江(杭州市)90#汽油从3.39元/升涨至4.57元/升,93#汽油从3.6元/升涨至4.86元/升,97#汽油从3.8元/升涨至5.13元/升,涨幅分别为1.18元/升、1.26元/升和1.33元/升,按每车月均行驶1500公里计算,私家车主平均每月需多支出油费150元左右,但不同车型差异较大。 (3)居民旅游热情有所减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修身养性和休闲度假双重功效的旅游逐渐得到青睐,从家庭自助旅游发展到团队旅游,从郊游到省外游,进而发展到出国游,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