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现代博物馆的媒体属性及传播策略On media properties and the Museum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摘要: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信息化时代要求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明现象和文明成果实现互动共享,这也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的机构、团体及个人将信息通过新的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交流,在这种背景下,以博物馆为例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出媒体传播的属性,博物馆的信息化传播方式因此也逐渐受到文化传播工作者的关注。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数量开始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如何使博物馆展现出媒体属性和做好传播活动成为了当下博物馆信息化传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全球化大格局下,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媒体传播手段,博物馆不但要凭借自身独有的特性将人类的文明进行传承,同时还需要现实社会中各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对博物馆的展览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报道。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increasingly clos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Information era calls for social phenomenon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to realize interactive sharing, it also marks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big dat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l kinds of service for soci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of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rough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is context, in the museum, for example the social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presents media properties, the museum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way so also gradually got the attention of culture communicators. Based on the time background, the number of museum nationwide began to increase rapidly in a short time. How to make the museum display media attributes and wel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become the current museum spread is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Under the big pattern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the means of media, distinctive museum not only to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carri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need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all kinds of media, including print and electronic media) for the museums exhibition multi-angle publicity deeply.关键词:博物馆 媒体属性 媒体传播 策略Keywords: museum media property of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strategy1、 前言追溯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由专业文献记载可知博物馆的最初产生时期十八世纪。博物馆是记载和呈现人类先进文明历史的集中营,由文物和各类文字、文献的符号记载,将人类的文明结晶展示给后人。博物馆具有非盈利性的属性,受众广泛,具有公开性。新世纪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观念逐渐开放,学习意愿也越发强烈。社会文明的进步,迫使人们要求建立更多的博物馆来满足他们探索知识奥秘的好奇心。博物馆面对社会群体主要进行旧有的文化信息的传播,现代信息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使得传播途径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信息化时代的博物馆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引入新媒体传播技术,实现数字化博物馆。因此,如何实现博物馆的媒体传播属性就成为当今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2、 现代博物馆的媒体属性 人类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漫长的媒体发展史,在这个漫长的发展史过程中,生活中运用广泛的文字、语言、图画以及大量的文物等具有传播新的符号就构成了人类文明得以继续传承下去的基本媒介物。除去不具有记载能力的声音类无形的媒介外,媒介主要以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存在。纸质媒介包括书籍。报纸以及可以被用来作为记录载体的木头、石头以及龟甲类自然物质等都是属于现实存在,可以触摸的文化载体,电子媒介包括网络、电视等等依托于网络信号的媒介。在比较这两大类媒介时,可以看出纸质媒介的特点是方便查阅、不受时间的限制,阅读时给人想象的空间,但是不宜保存;电子媒介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易于保存,但是不易给读者形成系统的观念。在谈论媒体时,我们说的媒体是纸质和电子媒体这两大类媒体的统称。现代博物馆主要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基于博物馆的基本性质和职能,博物馆在信息开放的情况下,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管理,比如对文物进行电子编码,使每个文物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类似于人们的身份识别的“身份证”,利用电子处理系统将各个文物的“身份”信息进行电脑输入,长久地保证了各类文物的信息,在方便博物馆管理文物的同时也方便了参观者对各类文物的认识。博物馆本身具有媒体传播属性。作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博物馆有着在传播过程中自身特殊的优越性。固定的地址和罕见的文物激发了参观者的参观热情,文物的独一无二使得文物具有保护价值。考古学家对文物的重视程度比一般社会人士更高,因为文物具有反映时代技术、文化、生产力的特点。现代化的博物馆其本质是通过文物展览面向大众的专业化传播组织。博物馆的传播对象大多都是对人文自然,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大众。博物馆有着与现代新闻媒体相同的属性,即客观真实地向受众传播文物信息,博物馆的传播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特点。真实客观的传播属性使得博物馆与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相似,博物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虽然都具有同样的特质功能,但博物馆却依然需要各种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和传播。博物馆虽然聚集了大量的人类文明精华和丰富的资源,但其功能远远不如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健全,其传播渠道显得相对狭窄。一般来说,新闻传播媒体都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如果没有区别于大众传播媒体的独特之处,就很难与大众传播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要求博物馆在实际展览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展览手段,提升展览质量,形成优秀的管理系统,吸引更多的大众传播媒体进行报道和传播,最大限度地实现博物馆的媒体传播属性。三、现代博物馆的传播学(一)博物馆的传播模式博物馆与传统媒介有着本质上的相同,所以博物馆的传播过程模式同样符合传播学领域的传播过程模式。下图1是杜莹女士文章中的对博物馆基本传播过程的模式分析图。图 1 对博物馆展览的过程解析图体现了信息的反馈的重要性,突出了博物馆中的文物的信息传播功能。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展陈人员通过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全方位的呈现出了环境画面,将博物馆展品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了观众,对观众进行文物信息的译码(解读),观众再通过对这些信息符号进行认知,最后形成了自身对人文自然、历史文化的了解与感受。与此同时,通过参展受众的及时信息反馈,能够促使博物馆做出新一轮的展陈和改变,这无疑又形成了第二次的传播,展陈的改进为受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参展平台。 (二)博物馆的受众 下图2是日本学者竹内对传播学家E.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的补充图。图 2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幅图有以下四点含义: 1、对于博物馆来说,受众参观了解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和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相同,即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通过对文物的参观了解,最终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修养。 2、方便前来参观博物馆文物的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出行。博物馆在进行位置选址时通常会考虑交通便捷的地带。 3、观众与博物馆的接触行为结果可能令他们满意也可能不满意。参观博物馆展览的人员由于个体差异,在参展后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4、无论接触行为后满意与否,人们与博物馆的接触都会促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媒体的印象。 通过观众的参观行为,我们可以收获很多,所以在实际过程中,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等,无时无刻都需要照顾到观众的感受。只有做到以观众为本,一切以观众满意为基本的出发点,时时刻刻从各个角度关注观众的需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使博物馆进行更好的信息传播。四、现代博物馆的传播策略(一)以人为本的传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博物馆的受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博物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注重观众的感受对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博物馆在本质上是一个观众与博物馆展品相遇的场合,观众所有的观察和思考,都是为了充实满足自己,也就是说博物馆其本质是为直接接触物品的观众所设立。所以在文化传播方式上,博物馆应当以人为本,一切从观众的需求点出发。博物馆还应该不断丰富展览的内容,以提升自身对观众的吸引力。(2) 现代化展示手段的应用博物馆的展览物品主要是具有历史感的文物及各类标本,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立馆之基,博物馆主要是通过食物展览使受众认识事物,因此,实物性强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如何最大化的利用这一特色,是博物馆当下面临的难题。伴随着当今社会信息资讯的急剧增加,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常常会因为嘈杂的声音和大量的人群等因素显得烦躁和疲惫,以至不能静心感受博物馆里各具特色的文物,不能达到参展的目的。因此,博物馆在展陈时,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陈展环境和氛围,同时注意馆内的降噪处理和秩序维持,以参观者利益为重,从而使博物馆实现最大化宣传。(三)媒体宣传的加强 随着传媒技术的日益发展,博物馆与观众沟通已经成为了博物馆实现自身价值最主要的手段。 1、报刊杂志传播。 报刊传播为社会大众普遍所接收,报纸的发行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报纸读者和博物馆观众是否一致也应当引起重视。 2、广播传播。 博物馆在与广播联系时要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根据旧有经验,通过广播进行博物馆有关文物知识的竞猜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传播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3、电视传播。电视传播具有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电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使得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影响力。电视传播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传播粗略、迅速。这与博物馆的含蓄谨慎相反,因此,电视传播是博物馆进行媒体传播的重要媒体传输途径之一。 4、互联网信息传播。互联网拥有随时发布新闻的能力,实现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真实的信息传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利用虚拟博物馆进行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一种流行趋势。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承担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播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大多数通过媒体的传播介绍了解到某座博物馆正在进行展览。所以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宣传攻势。(四)广告的适当投入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现代广告通过多种媒介种类进行传播,展现出了其非凡的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广告信息的传播开始不断的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在广告的宣传上要有足够的人力、财力作为保障。虽然部分博物馆已针对某些特定的展览活动开展了一定力度的广告宣传,然而很少有场馆会针对自身的特点借助广告进行传播和造势。五、结束语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播机构,同时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中的文物能够真实地再现过去、反映现在和展望未来。伴随着现代博物馆在国际化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垃圾分类班本汇报
- 大厦物业防疫工作总结
- 影视后期剪辑工作总结
- 传染病专科汇报专题
- 分解与组成的讲解
- 消防大队安全员培训方案课件
- 消防培训安全管理方案课件
- 赵州桥的电脑课件
- 消防业务授课课件
- 消防与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
- HY/T 080-2005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 GB/T 712-2011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 GB/T 20969.1-2021特殊环境条件高原机械第1部分:高原对内燃动力机械的要求
- GB/T 19868.4-2005基于预生产焊接试验的工艺评定
- 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 吸附及吸附过程课件
- 羽毛球运动基础知识简介课件
- 设计美学研究课件
- 管道施工安全检查表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课件(定稿;校级公开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