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普通心理学(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动物和人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第一位研究者是桑代克(1874-1949),他观察猫试图逃出迷箱 的行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2) 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与规律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巴普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指神经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2、巴普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几个规律(1)条件反射的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外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叫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2)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例如:条件反射的泛化。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兴奋过程的集中。例如,分化抑制。(3)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他的周围会引起抑制过程,这叫负诱导。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正诱导。诱导可以是同时的,也可以是相继的。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会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的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性的诱导了。(4)动力定型连续给动物形成几个条件反射,并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多次训练后,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洗脸刷牙)。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睡午觉)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即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在个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根据神经过程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他还确定有四种类型是最典型的,这四种类型相当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一般认为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具体可参考教育综合心理学部分第三章第三节相关补充)(3) 注意,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2、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3、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简单任务下的注意广度是72个,即,5-9个。互不相关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大约是4-6个。 (2)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的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或者减弱的变化现象。也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是生理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影响注意的稳定度。 注意的分散,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3)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注意的分散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被动)。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用的对象,同时从事几项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注意分配的前提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基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4) 感觉、知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疼痛)各种感觉:视觉、听觉、皮肤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视觉适宜刺激的波长范围380nm(紫)780nm(红),这一范围的电磁波叫光波。1nm=10-6 m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l 椎体细胞: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l 干体细胞:杆状,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枕极部位产生视觉。颜色包括:彩色(有色调、明度、饱和度的特性)和非彩色(只有明度)颜色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相加),颜料混合(相减) 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自己觉察不到自己的缺陷,别人也很难发现;色觉有缺陷的人是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色觉异常绝大部分是遗传造成。男性色盲的人数(5%)大大高于女性色盲人数(5)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最敏感。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老年人听觉感受性减低的顺序和特点:高频低频中频完全丧失职业性耳聋:听觉疲劳不断累积,长期得不到恢复,导致的永久性听力丧失。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听觉器官的组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大脑皮层的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负责听觉声音有音调(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声波的波形决定)三种性质。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和上颚上面的味蕾。最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皮肤觉:触觉、压觉、振动、温、冷、痛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不同部分的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平衡觉也叫静觉,其感受器官是内耳的前庭器官。晕车晕船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运动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收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和痛痛觉: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都有痛觉。痛觉对机体有保护的作用。痛觉最难以适应。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表现在: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性。2、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人虽然以感觉作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但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1)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距离知觉:判断远近距离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以下条件:肌肉运动线索:A眼睛的调节作用;B双眼视轴辐合单眼线索:A对象的重合;B线条的透视作用(铁轨);C空气的透视作用;D明暗、阴影;E运动视差双眼线索距离知觉产生的单眼线索有:A对象的重叠;B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C明暗、阴影或运动视差;距离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有:双眼视差。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立体摄影和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现象):物体在空间中并没位移,却被知觉为变动。(电影、霓虹灯动感、路牌广告中画面变化)。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动的东西,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4)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主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的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和时间错觉等。(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视觉适应与后像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l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表示绝对感受性,下限和上限;l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最小可觉差(j.n.d.),表示差别感受性,值越小,说明差别感受性越强;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高感受性低,阈限低则感受性高;适宜刺激: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韦伯定律:1840年,差别阈限和原来的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I/I=K.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费希纳定律: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量了刺激强度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P=KlgI ,P:感觉量,I:刺激量,K:常数,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2、视觉适应与后像(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视觉范围内,可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l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适应过程慢,持续30-40分钟l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适应过程快,持续一两分钟保护暗适应:红色的眼镜,在波长620 nm以上的红光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l 正后象: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l 负后象: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物的补色。后像持续的时间和刺激的强度成正比。(6)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如双关图:花瓶与人脸。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不是“完整性”,)。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石灰在暗处看起来比放在亮处的煤亮,这是明度的恒常性。大小、颜色、明度、形状都具有恒常性。80米是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更远的距离没有可参照的物体时,大小的判断就不准确了。(7) 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遗忘规律 1、记忆(1) 记忆的定义: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2) 记忆的品质(特征)记忆的敏捷性记忆速度的快慢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巩固程度记忆的正确性所记住的材料是否正确无误记忆的备用性能否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3) 记忆的种类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4) 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最初阶段。保持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再认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再把它回想起来。2、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1)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定义: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A、容量有限,一般在,即个项目,易受干扰,发生遗忘。B、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C、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D、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2)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定义: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A、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B、编码方式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C、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D、长时记忆的的遗忘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干扰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系列位置效应是干扰对记忆效果造成影响的典型例子:系列两头比中间的材料的记忆效果要好。开头的叫首因效应,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叫近因效应,新近效应。3、 遗忘规律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都叫遗忘。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学习记忆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是记忆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即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的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8) 思维,思维的种类1、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正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才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思维的第三个特征:思维是对经验的重组)2、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具体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例如,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触摸、摆弄事物的活动;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等。形象思维。也称具体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例如,作家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音乐家创造音乐形象,机械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机械装置的活动等。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活动。例如,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概念进行数学运算或推导;科学工作者根据实验材料进行某种推理、判断等。(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例如甲丙,甲乙,乙丁,其结果必然是丙140叫智力超常儿童,约占全人口的1%;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叫智力落后,智商70叫弱智儿童,约占全人口的3%。2、能力类型的差异: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如“神童”、“才华早露”、“大器晚成”(十七)气质,性格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气质:更多体现了人的生物属性 性格:更多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性格的静态特征:l 态度特征;: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是性格的核心。l 意志特征: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调节的特征。l 情绪特征: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l 理智特征: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性格的动态结构: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是在不同的场合下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二、发展心理学(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动因的讨论(1)单因素说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仅起到一个引发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定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心理发展的内部规律;片面强调机械地看待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2)二因素说: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其实质为调和论,没看到个体自身及其实践活动在其中的作用,没看到个体发展中各因素的辩证关系。施太论提出辐会说,认为心理的发展是内在品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伍德沃斯提出相乘说,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先天成熟和后天学习共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成熟尤为重要。(3) 相互作用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2、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与教育、活动、心理内部矛盾 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结构,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它通过制约环境以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环境、教育在与遗传、生理成熟的交互作用中,将遗传、生理成熟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在这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性质、内容和水平,但环境、教育不是万能的,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要通过个体的活动(活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基本途径,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来实现。(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阶段1、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心理的年龄阶段而言,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个体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阶段个体所具有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指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在各个阶段中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是稳定的、一致的。可变性是指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又可以有一定的差距(受遗传、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和活动的影响)。3、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婴儿期(从1岁到3岁)、幼儿期(从3岁到6、7岁)、童年期(从6、7岁到11、12岁)、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青年期(从14、15岁到35岁)、中年期(从35岁到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三)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论1、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图式:主体已有的结构心理的技能结构同化: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中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之间的平衡2、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物体恒存(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例: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大小)。(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四)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区别在于他既承认生物因素的影响,也重视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体验着幸福的实现。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体验着目的的实现。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实的实现。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亲密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繁殖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死亡)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完善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五)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机构即为工具(语言)。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等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l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教育带来的发展。l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l 学习的最佳期限。建立在正在开始而尚未形成的机能上。(六)依恋理论、亲和动机、依恋、关键期1、依恋发展的的阶段模式(鲍尔比,1979年)前依恋阶段(从出生到6周),婴儿生下来就有一种有助于依恋情结发展的内在行为。依恋开始形成阶段(6周到6-8个月),婴儿开始能对熟人和陌生人做出不同反应。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到18个月),婴儿对熟人产生了依恋,并表现出分离焦虑。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到2岁及2岁后),语言和表征能力的迅速发展使儿童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并能预测她会回来。因此分离抗议减少,而谈判策略开始出现。2、艾斯沃斯通过使用陌生情境技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v 安全性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积极反应);v 回避性依恋,缺乏依恋(不安全型);v 反抗性依恋,-矛盾性依恋,焦虑性依恋,不安全型;v 无组织紊乱性依恋,最不安全,当与母亲分离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行为。3、 亲和动机:心理学家阿特金森(1954)、McAdams(1980)等人认为,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一是亲和需求,它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二是亲密需求,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这两种动机合称人类的亲和动机,即人类与他人在一起,并不断发展亲密关系的动机。4、 依恋:婴儿对熟悉的人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婴儿对其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如哭、笑、视觉朝向、身体接触、依附和跟随等。这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婴儿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对婴儿社会性行为和认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关键期:每种心理现象发展质的飞跃期,在这期间,儿童对某种外界刺激特别敏感,某种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特别迅速。(七)童年期个体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1、童年期个体学习活动的特点* 儿童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 儿童学习一般要越过直接经验2、 童年期个体学习活动的发展(1) 学习动机的发展: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由实用性动机向社会性动机过渡,其中正确的近景性的低水平的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2) 学习态度的发展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对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中年级以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选择性变化,他们只对那些教学好、公正、风趣并对儿童表现出爱心和耐心的教师表现偏爱。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爱的体验更加复杂。对集体的态度: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很强的作业意识,不能对作业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忘记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年级以后才逐渐地建立起较稳固的作业意识,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对评分的态度:从小学开始,儿童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很重视自己的分数,把它看成衡量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随着年级的增高,儿童逐渐认识到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把好分数看成是完成这一社会义务的良好表现。(3) 学习兴趣的发展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第二,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 第三,在整个小学期内,儿童对有关具体事物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而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第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4) 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有一定发展过程的。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独立活动(不善于进行真正的学习,常与游戏混在一起,应向儿童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儿童能力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八)童年期个体心理过程的发展1、注意的发展(1)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在形成和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完善程度,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还没有达到完善程度。(2)注意特性的发展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小学儿童注意的范围比较狭小,但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跟个体经验和思维的发展有关。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与青少年期, 这与其儿童心理活动有意性的迅速发展有关。如果教师教学中能有节奏地交替使用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则注意持续的时间将会更长久。注意分配的发展:童年初期儿童仍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二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注意转移的发展:在注意有意性迅速发展的带动下,童年期儿童注意的转移能力也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小学五年级儿童注意转移速度较小学二年级有明显增长。2、 记忆的发展(1) 记忆容量的发展:记忆容量与成人接近 (2)记忆发展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主要方式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词的抽象记忆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3)记忆策略的发展 主要记忆策略是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4)元记忆对记忆过程的知识与认知:对自我的知识、对记忆任务的知识、对记忆策略的知识。元记忆知识最早出现于4岁儿童身上。3、 思维的发展(1)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10岁左右;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儿童辩证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一个转折时期。(2)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概括水平的三个阶段(林崇德):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即78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增多。小学中年级,即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第三阶段,本质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小学高年级儿童,即10-12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比较能力的发展: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到运用言语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分类能力的发展:小学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三四年级是从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向本质特征分类转折的年龄;(3) 思维形式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概念的深刻化;系统化;丰富化。判断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反映事物单一联系到反映事物多方面联系,从反映外部联系到反映内部联系。推理能力的发展A.直接推理的发展:小学1,2年级第一发展阶段;小学3,4年级第二发展阶段;小学5年级第三发展阶段;其中4-5年级时发展的转折期。B.演绎推理的发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应用演绎推理解释个别现象,但如果解释与事实不相似性,推理中的逻辑关系将受到破坏;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能对言语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只要其解释的概念与事实具有相似性,就能比较容易得进行演绎推理,如果完全缺乏相似,会感到困难;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推理,但是这是未展开的,不完全的;C.归纳推理的发展:小学儿童归纳推理分为从不会归纳推理到合乎归纳推理的多级水平。D.类比推理的发展:类比推理随年龄增长而正确率增加,且低、中、高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证明类比推理的发展存在阶段性。4、 情感和意志的发展(1) 情感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儿童情感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情绪多变而不稳定友谊感逐渐发展情感发展具有内容不断丰富、深刻性不断增加、稳定性日益增强的趋势(2) 意志发展的特点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分别表现在意志行动心理过程的两个阶段即做出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上。(九)童年期个体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1、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总体趋势:随年龄增长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既有上升时期,也有平稳时期。)自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务员考试市场营销试题及答案
- 2026年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2026年渤海理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6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完美版
- 2025广东广州市白云区农业农村局第一次招聘政府雇员1人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广东广州市南沙区事业单位招聘博士研究生21人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多元统计分析》(第6版) 课件 第3章 聚类分析
-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冲突及沟通技巧指导分析和解决预案
- 高素质农民素养培训课件
- 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课件
- 公司租海外仓库合同范本
- 攀枝花法院2025年公开招聘聘用制书记员(10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院甲乳外科专科介绍
- 医院院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 医院合作实施方案
- DB∕T 29-6-2018 天津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