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 )现象A、认同 B、服从 C、模仿 D从众 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 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 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 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 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 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 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 B.依从 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 C.缺乏道德行为 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 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A.对偶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 C.自述法D.谈话法15.皮亚杰指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这是儿童发展的()。 A.权威道德阶段B.社会契约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D.自律道德阶段16.在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7.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这是道德发展的() 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自律水平18.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从众B.服从 C.模仿D.顺从19.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A.认同B.依从 C.内化D.从众20.当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个体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从而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已达到新的平衡。这是()。 A.认知失调B.内化 C.认同D.学习21.个体清楚地意识到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得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22.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实践锻炼的结果B.与生俱来的 C.通过学习而形成的D.很神秘的二、多项选择题1. 态度结构包括()。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伦理成分 E.直觉成分2. 品德基本特征包括()。A.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B.具有相对稳定性 C.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D.是不稳定的E.又称道德品质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行为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标准 E.道德理性4.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A.依从B.认同 C.内化D.评价 E.总结5.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感性的道德情感E.理性的道德情感6.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 A.习俗水平 B.旧习俗水平 C.新习俗水平D.前习俗水平 E.后习俗水平7.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模仿可分为()。 A.延迟模仿 B.象征模仿 C.创造模仿D.直接模仿 E.类似模仿 8.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有()。 A.认知失调B.受教育程度 C.道德认知D.态度定势 E.同辈群体9.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有效方法包括()。A.树立良好的榜样B.利用群体约定 C.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D.价值辨析 E.不定期参加社区服务10.根据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判断法,儿童处于习俗水平时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A.相对功利取向阶段B.寻求认可取向阶段C.遵守法规取向阶段D.社会契约取向阶段E.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是非判断题1. 教学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 ()2.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都是被迫的。 ()3.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态度的认知成分。 ()4. 道德认识是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其核心因素是道德判断力。()5.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外部状态。 ()6.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7.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8.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外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一种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10.研究发现,初三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四、情境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孔某,男,17岁,江苏某重点中学一年级学生。进入高中时,满怀激情,希望三年后考入自己梦想的大学。几个月后,他发现高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变得伤感、消沉,表现出很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原来,他在初中时是普通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羡慕,老师器重,他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到了重点高中,同学都是佼佼者,他的优势就不在了,因此感到很不自在,尤其是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就彻底打破了他入学时的美好幻想,情绪也一落千丈。他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他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上课迟到,有时旷课,最后他要求退学。1. 材料中的孔某()。不定项选择A.在态度的认知成分上走了极端B.态度的情感成分比较消极 C.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归因理论 D.是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缺失环境下的牺牲品,不值一提2. 作为孔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不定项选择A.没有及时发现孔某的思想变化,是其工作的失职 B.可以借助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来指导孔某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C.可以利用我效能感理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D.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防止学生出现“角色混乱”。一、单项选择题1-5: D、B、B、A、C6-10: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