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整理资料.doc_第1页
核医学整理资料.doc_第2页
核医学整理资料.doc_第3页
核医学整理资料.doc_第4页
核医学整理资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素: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子,即称为核素。同位素:凡同一种元素的核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又称为不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能自发地产生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核素,变化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时,不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放射性衰变:不稳定原子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改变,并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的过程。 。衰变:是放出粒子的放射性衰变。-衰变:中子过剩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衰变:中子数相对不足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电子俘获衰变:中子相对不足(Z较大时)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的过程。半衰期:指某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有效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生物代谢和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e表示。电离:带电粒子使物质的中性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离子的过程。激发:带电粒子使受作用原子轨道电子从内层轨道跃迁到外层轨道的过程。散射:指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因受到物质原子核库仑电场力的作用而改变其本身运动方向的现象,而作用前后带电粒子的总动能不变。射线比射线更容易出现散射。韧致辐射:高速电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因受到原子核库仑电场力的作用减速时,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X射线或光子形式的辐射。湮灭辐射:当粒子穿过物质,丧失动能后与自由电子e结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光子,这种现象称为湮灭辐射。光电效应:光子经过物质时,把全部能量交给轨道电子而释出形成光电子的过程。康普顿散射:光子经过物质时,与一个核外电子发生碰撞,光子将部分能量传给该电子,使之以角度释出,而本身的运动方向也发生角度偏转的过程。放射性核素显像: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取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核医学技术。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或病变内部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动态显像:在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多帧连续影像。肝A灌注阳性:在肝恶性病变时,其血供主要来自肝A,因此,在动脉相即可见到病变局部有放射性积聚,我们称为肝A灌注阳性。闪烁体:是指能够吸收射线的能量而激发,并且在退激时将能量转化为荧光光子的物质。光电倍增管(PMT):由光阴极、聚焦极、次阴极、光阳极组成,能够接收荧光光子,转化成光电子。衰变率: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实际次数。是表示放射性活度的绝对物理量。计数率:单位时间内核辐射仪器记录到的脉冲数,是表示放射性活度的相对物理量。 。探测效率:单位时间内仪器记录的脉冲数占实际衰变次数的比率,是衡量核辐射探测仪器工作品质的指标。 探测效率E=cpm/dpm x 100%。本底:在没有放射性样品存在的时候仪器所记录到的脉冲。放射性活度(A):描述核素放射量特征的一个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表示。常用单位为居里Ci,1Ci3.71010 Bq。放射性比活度:是指单位质量样品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是Bq/g(Ci/g)。放射性浓度: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测量:是能够将电离辐射的辐射能转换为便于测量的电能、光能等信号,测定放射性核素活度、能量、分布的过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放射性示踪技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tracer),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达到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踪迹的目的,用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将放射性核素以一定的方式引入物质分子之中,带有放射性核素的分子称为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放射性含量:指单位组织中的放射性活度。反映了不同的组织对该示踪物的浓集能力。放射性比值:两种组织中同一化合物放射性含量之比。多用于分布实验。 。放射自显影:利用射线的感光特性,在感光材料中形成潜影,经显影定影后形成图像;判断放射性示踪剂的分布部位和数量(半定量)的技术。放射免疫分析(RIA):在体外条件下, 利用Ag与定量的*Ag对限量的特异性Ab的竞争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的量来计算出Ag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Ag标记抗原、Ag非标记抗原)。免疫放射分析(IRMA):在体外条件下, 利用Ag与过量的*Ab的非竞争性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的量来计算出Ag 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分子核医学:指在活体内以生物大分子作为靶目标或在分子水平揭示生理、生化、代谢变化的分子成像或诊断技术。是随着核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核医学分支学科。放射免疫显像(RII):放射性核素标记肿瘤相关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与肿瘤相应抗原特异结合,使肿瘤组织内浓聚大量放射性核素,通过体外显像可对肿瘤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放射免疫治疗(RIT):利用发射局部作用较强的射线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射线或俄歇电子等),衰变过程中的辐照作用破坏或干扰肿瘤细胞的结构或功能,起到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作用 。辐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确定性效应:针对个体受照者,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随机效应:群体,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主要有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外照射:放射线在体外发出对人体产生的照射。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部发出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一)射线的种类、性质及其衰变方式1、衰变:是放出粒子的放射性衰变。性质:粒子的质量大,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 ;能量单一,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衰变方式: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是氦核42He。 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238U 234Th + 4He + Q 2、-衰变:中子过剩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性质: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穿透能力较弱、电离能力较强。 衰变方式: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释出一个负电子(来自核的负电子称-粒子)及一个反中微子。 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32P 32S + - + Ue + Q 3、+衰变:中子数相对不足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性质: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即发生湮灭辐射。衰变方式: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 ,释出一个正电子(+粒子)和一个中微子( )。子核原子序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13N 13C + + + + Q 4、电子俘获衰变:中子相对不足(Z较大时)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性质: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子补入,两电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转换成子核的特征X射线释放 。或传给一个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种电子被称为俄歇电子。衰变方式:原子核从核外较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电子,使之与一个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中子数增加1,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5、衰变:又称跃迁,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的过程。 性质: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穿透力强,射程长,电离能力弱。 或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之发射出,称为内转换电子。衰变方式:通常是在其他衰变发生之后形成。(二)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带电粒子使物质的中性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离子的过程) 激发(带电粒子使受作用原子轨道电子从内层轨道跃迁到外层轨道的过程,而该电子从高能级回复到低能级时,能量以光子或热能形式释出)散射 韧致辐射 湮灭辐射(2)中性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 光电效应(光子经过物质时,把全部能量交给轨道电子而释出形成光电子的过程) 电子对生成 康普顿散射(光子经过物质时,与一个核外电子发生碰撞,光子将部分能量传给该电子,使之以角度释出,而本身的运动方向也发生角度偏转的过程)(3)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弹性碰撞 中子俘获(三)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 放射核素引入人体参与人体新陈代谢 特定脏器组织中聚集放射性活度分布的外部测量以图像形式显示(功能性显像)基本原理:具有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和病变的示踪剂,使该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之间的放射性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利用核医学显像装置可探测到这种放射性浓度差,并以一定的方式显示。(四)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主要分类(1)根据影像获取的状态分为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或病变内部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动态显像:在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多帧连续影像。(2)根据影像获取部位分为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3)根据影像获取时间分为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早期显像:显像剂引入后2H以内 延迟显像:显像剂引入2H以后(4)根据显像剂对病变组织的亲和力分为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增高为异常的显像。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减低为异常的显像。 (5)根据显像时机体的状态分为: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五)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1)不仅显示解剖结构,同时提供血流、功能、代谢和引流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可用于定量分析。(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显像(4)基本上皆为静脉注射显像剂,属无创性检查。缺点:成像的信息量不是很充分,使影像的清晰度较差,影响对细微结构的精确显示 。(六)固体荧光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闪烁体:是指能够吸收射线的能量而激发,并且在退激时将能量转化为荧光光子的物质。最常用的固体闪烁体为碘化钠(NaI),加入0.1%至0.4%的铊(Tl)元素 。光电倍增管(PMT):由光阴极、聚焦极、次阴极、光阳极组成能够接收荧光光子,转化成光电子经逐级的聚焦放大,打在光阳极上,形成可以记录的脉冲。(七)常用显像仪器的工作原理1、照相机工作原理:射线从人体发出准直器闪烁体光电倍增管电子学线路图像应用:各脏器的静态、动态显像,全身显像2、PET工作原理:发射b+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经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同、方向相反的511keV g光子同时入射至互成180环绕人体的多个探测器而被接收,把这些g光子对按不同的角度分组,可获得放射性核素分布在各个角度的投影。3、SPECT工作原理:探头围绕受检对象或部位呈180 和/或360旋转,从多角度、多方位采集一系列平面投影像,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重建获得横断层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八)放射性示踪技术的定义、原理和特点定义: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tracer),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达到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踪迹的目的,用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原理:1、同一性: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2、可区别性(可测量性):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与可发出各种不同的射线,能够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特点: (1)灵敏度高,最低检出水平为10-18mol或g。(2)检测方便,实验误差小。(3)合乎生理条件,引入量小,不破坏体内的生理平衡。(4)可以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九)碘标记技术的原理。基本原理氧化。 离子碘I-氧化成单质碘I2,与酪氨酸、组氨酸或色氨酸残基上的苯环或咪唑环反应,取代上面的氢原子。 (碘供体:Na125I) (十)放射自显影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方法(1)宏观自显影:整体水平 (常用肉眼、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用灰度或黑度对比来判断示踪剂的部位和数量多用于小动物的整体标本,大动物的脏器或肢体,以及各种电泳谱、色谱和免疫沉淀板等的示踪研究。(2)光镜自显影:细胞水平 (以光学显微镜为工具观察)以镜下的银颗粒分布及数量来判断放射性核素示踪剂的部位和数量。镜下的银颗粒为黑色或深棕色的小圆点。适用于各种切片、涂片。(3)电镜自显影:亚细胞水平 (以电子显微镜观察)电镜下银颗粒(电子轨迹)为蛇样扭曲。适用于细胞超微结构上的精确定位和定量。基本方法:基本步骤:1示踪:向实验动物体内或离体标本上引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2标本制备:取生物标本并制备成含放射性核素的切片、涂片3自显影制备:暗室中在制备的标本上敷加感光材料。4曝射:避光条件下核射线作用于感光乳胶。5照相处理:显影、定影、水洗、干燥、染色、封固。 6阅读分析(十一)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 1、竞争抑制结合反应2、标准曲线:定量的标记抗原逐渐增加的非标记抗原特异性抗体;分离B和F; 测量B和F的放射性;用反应变量(如B/F)作为纵坐标,标准品剂量作为横坐标作竞争抑制曲线(标准曲线)(十二)免疫放射分析(IRMA)与放射免疫分析的异同RIA (放射免疫分析)IRMA(免疫放射分析)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非竞争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采用标记抗原采用标记抗体三种主要反应试剂二种主要反应试剂所用抗体是限量的所用抗体是过量的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负相关AgAb的量与待测Ag的量呈正相关反应到达平衡慢反应到达平衡快非特异结合主要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