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免疫学复习3、试述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意义。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意义表面分子配体意义BCR抗原肽B细胞抗原受体Ig/Ig稳定BCR及传递抗原识别信号CD19与CD21、CD81结合为B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CD21(CR2)C3d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一个组分。CD35(CR1)C3b促使B细胞活化CD40CD40L提供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MHC-类分子CD8提呈抗原MHC-类分子CD4提呈抗原4、 细胞因子有哪些生物学功能?(1)介导固有性免疫应答:介导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表现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的作用。(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3)诱导凋亡:激活诱导细胞凋亡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负调节机制。IL-2可诱导抗原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进而限制免疫应答的强度,避免免疫损伤的发生。这种IL-2依赖性诱导活化细胞凋亡的机制如果受损则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TNF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4)刺激造血: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不断被消耗,因此机体需不断从骨髓造血干细胞补充这些血细胞。由骨髓基质细胞和T细胞等产生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在血细胞的生成方面起重要作用。5、HLA-类分子和HLA-类分子在提呈抗原多肽有何不同?在调节免疫应答和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过程中,两类HLA分子所提呈的抗原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在细胞自身生成的抗原,如肿瘤基因或病毒基因编码的内源性蛋白,首先在细胞质内经蛋白水解酶裂解为小的多肽片段后,转移到内质网中,并与新合成的HLA-类分子结合成复合体,再转运到细胞表面,被CD8+T细胞前体识别,后者分化为有杀伤效应的Tc细胞。游离于细胞外的抗原(外源性抗原),由APC吞噬或内化后,在溶酶体和内体中经降解成多肽片段而与HLA-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后,转运到细胞表面,被CD4+T细胞识别。后者被激活增殖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活化其他免疫细胞,引起免疫反应。6、试述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1)HLA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故移植前,需确定供、受体间的组织相容性,涉及HLA分型和交叉配型。(2)HLA 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恶变细胞HLA-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导致肿瘤逃离免疫监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的胰岛细胞可被诱导表达类分子,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应答,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3)HLA与疾病的关联:HLA是机体对疾病易感的主要遗传成分,与疾病的关联包括阳性关联与阴性关联。(4)HLA与法医学:由于HLA系统遗传特性,使每一个体都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生物学身份证。故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死亡者的身份。7、试述CD8+Tc细胞的作用过程和机制。(1)使靶细胞裂解:Tc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同时两者表面黏附分子(LFA-1与ICAM,LFA-2与LFA-3)相互结合,此过程只需几分钟;Tc细胞和靶细胞紧密接触,通过颗粒胞吐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穿孔素可在细胞膜上构筑小孔;靶细胞膜上出现大量小孔,膜内外渗透压的明显反差,使水分通过小孔进入细胞浆,靶细胞裂解死亡。此外,Tc细胞释放的颗粒酶,也可通过穿孔素形成的孔道进入肿瘤等靶细胞,使之溶解破坏。(2)使靶细胞凋亡:Tc细胞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FasL和靶细胞表面的Fas分子结合,通过Fas分子胞内段的死亡结构域,引起死亡信号的逐级转导,最终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使核小体断裂导致细胞死亡。8、B细胞在淋巴结内是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的?(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FC)捕获加工抗原后,从组织迁移到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2)循环中的初始CD4+Th细胞迁入淋巴结胸腺依赖区后,与APC表面相应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活化Th细胞可表达CD40L,并释放IL-2、4、5和IFN-等多种细胞因子。(3)循环中的B细胞穿过高内皮小静脉迁入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接受抗原刺激并通过表面表达的CD40和LFA-1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与活化Th细胞表面相应的CD40L和ICAM-1等协同刺激分子结合相互作用,获得活化第二信号而被激活。(4)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相应细胞因子作用后,其中小部分活化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而大部分活化B细胞则进入初级淋巴滤泡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9、试述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一种形式,对免疫耐受的研究必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免疫应答的本质问题。(2)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有助于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3)免疫耐受与肿瘤的发生及某些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持续存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这种免疫耐受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努力实现免疫耐受的人工终止,必将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的手段。10、NK细胞为什么能够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NK细胞能够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突变的肿瘤细胞,而对宿主正常组织细胞不具细胞毒作用,表明NK细胞具有识别宿主自身正常组织细胞和体内异常组织细胞的能力。主要原因为NK细胞表面具有两类功能截然不同的受体,其中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激发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另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抑制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KAR与KIR通常共表达于NK细胞表面,二者均可识别结合正常表达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在生理条件下,即自身组织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正常表达情况下,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的作用占主导,此类受体与HLA-I类分子之间的亲和力高于活化性受体,导致抑制信号占优势,表现为NK细胞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不能产生杀伤作用。当靶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异常,如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下降或缺失时,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可通过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表面相应配体(非HLA-I类分子)结合起来,而发挥杀伤作用11、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P134)参考答案:1. 独特型抗原:是存在于TCR、BCR或Ig V区的由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组成的自身抗原。Ig V区的独特型抗原可诱导抗独特型抗体产生,形成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2. 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高比例激活T、B细胞,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一类抗原。T细胞对超抗原的识别不受MHC的限制。3.免疫佐剂: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佐剂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某些细胞因子、氢氧化铝、弗氏完全和不完全佐剂等。4、 TCR-CD3复合体:由TCR与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组成,表达于T细胞表面。TCR-CD3复合物中的TCR可特异性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而CD3分子则可转导识别后产生的T细胞活化信号。5.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6. CTL/Tc:是特异性细胞免疫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表达CD8分子,识别抗原受MHC-类分子限制。CTL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CTL,后者对相应靶细胞(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特异杀伤作用,可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和FasL/Fas途径使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 。7. 高变区:免疫球蛋白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容易发生变化,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HVR)。免疫球蛋白高变区是抗体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结合的部位,也是独特型决定基存在的主要部位。8. 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是指同一种属内所有正常个体共有的Ig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同种型决定基主要位于Ig的C区。9.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株B细胞杂交瘤增殖而成的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能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该种抗体不仅具有高度特异性,而且其类、亚类和型别也完全相同,即具有高度均一性。1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20种以上,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控制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的基因也存在于MHC内。因此,MHC不仅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也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不同种属的哺乳类动物其MHC及编码的抗原系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为H-2,人的则称为人HLA复合体。1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MHC复合体基因编码的产物,因能迅速引起强烈排斥反应而得名。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广泛分布于人或动物有核细胞表面,其化学成分为糖蛋白。不同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称为H-2抗原,人的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提呈抗原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12. HLA-类分子:由轻重两条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重链即链为多态性糖蛋白,是人体第6号染色体HLA-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为非多态性2微球蛋白,是人第15号染色体相应基因编码的产物。HLA-类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运载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启动免疫应答。13. HLA-类分子:由链和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这两条肽链均为多态性糖蛋白,是人体第6号染色体HLA-类基因编码的产物。HLA-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运载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启动免疫应答。14. MHC的多态性:是指某群体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的现象。MHC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的差别。15. MHC限制性:Tc与靶细胞间,巨噬细胞与Th,Th与B细胞,以及Th与Tc间的相互作用时不但识别细胞表面抗原决定基,还须识别细胞上的MHC分子,受MHC约束。这一现象,即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称为MHC限制性。16. 协同刺激信号:是指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B7、LFA-3、ICAM-1)与T、B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LFA-2、IFA-1)结合作用后,产生刺激淋巴细胞活化的信号。协同刺激信号是在T、B淋巴细胞通过TCR/BCR识别结合抗原,产生活化第一信号后产生的,因此又称淋巴细胞活化第二信号。17. 无能状态: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对T细胞活化至关重要,如果T细胞识别抗原时没有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则T细胞不能充分活化,不能表现效应功能。呈无能状态。18. Fas:Fas又称CD95,是由3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受体分子,广泛表达于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表面,分子胞内段带有特殊的死亡结构域。Fas一旦和配体FasL结合,可通过Fas分子启动致死性信号转导,最终引起细胞一系列特征性变化,使细胞死亡。19. 超敏反应:机体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引起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20.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也可作为抗原受体存在于B细胞膜表面。21. 中枢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和在T、B细胞发育过程中,不成熟T、B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微环境中,与相应共同自身抗原作用后所形成的免疫耐受。中枢耐受相当稳定,通常可持续终身。22. 免疫忽视:是指体内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并存,而在正常情况下不引发自身免疫病的状态。23. 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是主体,抗原刺激T细胞和B细胞,使之发生活化后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24. ICAM-1:是最早发现的免疫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之一,表达于多种细胞表面,可以结合LFA-1分子,作为T细胞活化的辅助刺激分子共同参与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过程。25.类风湿因子:是自身变性IgG分子刺激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与自身变性IgG分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26. 脱敏疗法:对于皮肤试验阳性,但又必须使用异种动物免疫血清者,可采用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的方法。小剂量变应原虽然可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但由于每次产生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在机体拮抗型超敏反应机制作用下,不引起明显的症状,而连续的多次注射可导致体内致敏的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耗竭,此时可大剂量使用异种动物免疫血清而不会引起过敏反应。27.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能力,存在于所有的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对机体产生伤害。28.是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29.机体免疫系统在对病原体进行持续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对该病原体抗原表位的数目产生免疫应答者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表位扩展。30.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二、简答题:1、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表达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胚胎期免疫细胞与“自己”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因而成体动物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因之可发生自身免疫反应。2、T细胞表面CD4和CD8分子是T细胞重要表面标志,也是T细胞辅助受体。T细胞通过表面CD4或CD8分子分别与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MHC-类分子非多态区或MHC-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产生如下作用:增强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抗原刺激下,TCR-CD3复合体的信号转导;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分化和成熟。3、构成补体系统的30多种成分按功能不同分为三类。(1)补体的固有成分:指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级联反应的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lq、Clr、C1s、C4、C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上述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源限制性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补体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补体受体(CR)包括CRlCR5,C3aR,C2aR,C4aR等。4、细胞因子分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5、(1)参与对抗原的处理:处理并提呈抗原肽,供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性应答。(2)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巨噬细胞与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受MHC-类分子的约束。Tc与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相互作用受MHC-类分子的约束。(3)参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参与未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的阳/阴性选择过程,使体内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克隆消除,引起中枢免疫耐受。(4)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HLA分子能诱导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是体内免疫细胞间的一种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自身免疫稳定。(5)诱导产生同种异基因排斥反应:在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时,HLA-类分子/HLA-类分子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6、第一信号来自TCR-CD3复合体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结合,即抗原识别,信号由CD3分子转导。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APC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的结合。CD28是活化T细胞最重要的膜分子,它与APC上表达的相应配基分子B7-1(CD80)和B7-2(CD86)相结合,经CD28转导第二活化信号。在APC表面的其他可作为协同刺激分子的还有VCAM-1、ICAM-4和LFA-3,它们分别结合到T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VLA-4、LFA-1和CD2上。7、外源性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入胞浆后,在内体和溶酶体中外源性抗原被蛋白水解酶降解成小分子抗原肽,然后与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并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计考试题及答案
- 中兽医基础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外文明交流史知到智慧树答案
-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 从生产中谈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专题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度酒店客房卫生间改造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度立体停车库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5版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与售后服务合同范文
- 2025年新型城镇化包工不包料安置房建设合同
- 六年级家长会课件
- 2025年安徽省淮南市【辅警协警】笔试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 废气处理活性炭吸附操作规范
- 创伤急救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T-SCSTA001-2025《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
- 生态学基本原理解析课件
- 煤灰清理施工方案
-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第三章
- 黄遵宪年谱长编(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均值X-R极差分析控制图(自动测算表)
- 体力劳动工作管理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