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评报告书_第1页
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评报告书_第2页
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评报告书_第3页
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评报告书_第4页
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评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 项目名称: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建设单位(盖章):方山县交通运输局编制日期:二一八年十二月21 北川河桥 道路现状 道路起点 道路现状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修改说明序号专家意见修改内容1介绍项目介绍的背景和理由,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详细调查公路沿线、弃土场周围的环境敏感目标、饮用水水源地、工程特殊地段具体分布情况,结合方山县生态红线划分报告、横泉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报告、方山县生态功能区划、方山县生态经济区划和“三线一单”,进一步充实项目选线、弃土场选址的可行性分析内容;补充相关图件。介绍了项目介绍的背景和理由,说明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见P1-2;详细调查了公路沿线、弃土场周围的环境敏感目标、饮用水水源地、工程特殊地段具体分布情况,具体见P30,结合方山县生态红线划分报告、横泉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报告、方山县生态功能区划、方山县生态经济区划和“三线一单”,进一步充实了项目选线、弃土场选址的可行性分析内容,具体见P3和专题P13-14;补充了相关图件,具体见附图。2完善工程内容和项目组成表,核实临时和永久占地类型、数量;介绍原有公路的基本情况,细化改建工程分析内容;调查现有可依托的沥青拌和站和砂石搅和站的基本情况;完善桥梁和涵洞工程分析内容,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细化施工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完善了工程内容和项目组成表,具体见P6,核实了临时和永久占地类型、数量,具体见P14;介绍了原有公路的基本情况,具体见P3-5,细化了改建工程分析内容,具体见P5;调查了现有可依托的沥青拌和站和砂石搅和站的基本情况,具体见P14;完善了桥梁和涵洞工程分析内容,具体见P40,提出了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细化了施工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具体见P43-44。3收集公路沿线的水文地质资料,充实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对横泉水库的影响,细化保护横泉水库的措施和相关要求。收集了公路沿线的水文地质资料,具体见P21,充实了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对横泉水库的影响,细化了保护横泉水库的措施和相关要求,具体见P48和P59。4介绍评价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现状,强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和水土保持措施。补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植被分布图。介绍了评价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现状,具体见专题P3-8,强化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具体见专题P9-19,并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和水土保持措施具体见专题P21-26。补充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植被分布图,具体见专题P3-6。5根据弃土场的地形地貌特征,细化防洪、防滑坡措施,并加强弃土场的绿化和植被恢复措施,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方案;说明施工弃土的运输路线所途经的环境敏感点,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根据弃土场的地形地貌特征,细化了防洪、防滑坡措施,并加强了弃土场的绿化和植被恢复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水土保持方案具体见专题P14-17;说明了施工弃土的运输路线所途经的环境敏感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具体见P44和P51。6根据项目周围现有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详细分析施工期间的噪声影响程度,分类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并进行达标排放分析;调查现有交通流量,预测本项目建成后车流量状况,分析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根据项目周围现有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详细分析了施工期间的噪声影响程度,分类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并进行达标排放分析,具体见P52;调查了现有交通流量,预测本项目建成后车流量状况,具体见P15,分析了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具体见P64-66。7核实环保投资,完善污染源清单,强化环境管理。核实了环保投资,具体见P16,完善了污染源清单,强化了环境管理,具体见P70-7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 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 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建设单位方山县交通运输局法人代表刘荣杰联系人高股长通讯地址方山县交通运输局联系电 真邮政编码033100建设地点项目起点位于建军庄村南,与国道209相接,终点位于方山临县县界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E4812公路工程建筑占地面积690327.85m2绿化面积16108m2总投资(万元)15505.4984环保投资(万元)199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28%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背景在“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和吕梁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事业,围绕旅游规划,上马建设多条旅游公路。为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结合方山县的实际情况,方山县地方政府决定改善张家塔民居的对外出行条件,将方山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旅游路的修建,也能到达完善路网结构,优化路网布局,改善沿线居民出行的目的。方山县主要的道路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相对完善。而方山县中西山区仅有南北走向的国道209一条干线公路,受地形限制县乡公路发展缓慢,技术等级低、路况差,干线公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因此完善沟通干线公路与沿线乡村的支路是完善区域路网的主要工作,本项目即为沟通国道209与周边村庄的支线公路。目前现有道路宽度仅为4.58.5米,路基宽度为8.5米的路段仅有2公里,错车困难,且大部分无路面结构,无排水设施,雨季地面径流汇集在路基范围内,不断冲蚀路基,导致交通中断。本次拟对现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拓宽路基,铺筑路面结构,完善排水防护工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农村公路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础,从交通体系看,构成我国公路交通的基础是农村公路,占公路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是交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道路质量差,晴天扬尘,雨天泥泞,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网起着重要的支撑和集散作用,因此,加快农村旅游公路建设,就是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2011-2020年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70万公里,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千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现有公路技术等级为四级,路基宽度4.57.5m,因交通量的增加及运营时间较长,导致路面破损严重;主要病害有纵横裂缝、龟裂、坑槽、麻面等。道路经过村庄的路段,道路街道化十分严重,基本无排水设施,路面破损严重。原公路技术指标较低,路线主要依地形随弯就弯,坡陡弯急,存在很严重的交通隐患。不仅大型客车无法前往景区,一旦遭遇雨雪天气,小型客车也难以通行,交通设施不完善已经成为影响景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增加方山县旅游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行业,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推动方山县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也可带动沿线村庄发展农家乐,地方土特产品的销售,对精准扶贫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方山县交通运输局决定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对该道路进行改建,不对原有道路路线进行改线,项目不新增用地,对将原有道路路面进行拆除,进行重新铺设,对原有不规范路段进行改造,通过上述改造提高道路质量,增强方山县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对现有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有利于沿线周边居民的出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2018年4月,方山县交通运输局正式委托我公司进行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立即组织有关环评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对工程线路进行了全面踏勘,在多次现场调研和收集有关资料等工作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2018年12月8日,在方山县召开了“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技术审查会,根据技术审查意见,评价单位对报告表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完成了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提交环保主管部门进行审批。经现场踏勘,本项目未开始建设。二、“三线一单”符合性生态保护红线本项目所在地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敏感因素。本项目道路K5-K7路段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红线内道路长度约为2km,本项目主要是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不新增占地,项目2个弃土场均不在方山县生态红线范围内。本项目起点部分路段K1K3路线位于横泉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距离横泉水库一级保护区600m。本项目为道路改造项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段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通行,满足横泉水库二级保护区要求。环境质量底线评价区域为农村地区,根据现场踏勘,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一般。评价区域内地表水体为北川河。根据噪声监测报告可知,本项目道路沿线敏感点的昼夜间等效声级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的要求。本项目采取环评提出的各项措施后,不会增加对区域环境的压力,符合区域环境质量控制的要求。资源利用上线本项目施工运营过程中消耗一定量的电源,水资源等资源消耗,项目资源消耗量相对于区域资源利用总量较小,不会突破区域资源利用上线要求。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本项目为公路建设工程,不属于高能耗项目;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订),本项目未被列入淘汰类或限制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在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内。本项目所在地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敏感因素。本项目道路K5-K7路段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红线内道路长度约为2km,本项目主要是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不新增占地,项目2个弃土场均不在方山县生态红线范围内。本项目起点部分路段K1K3路线位于横泉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距离横泉水库一级保护区600m。本项目为道路改造项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段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通行,满足横泉水库二级保护区要求。根据方山县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路线穿越I湫水河流域农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小区中IA大武镇及峪口镇丘陵河谷土壤保持生态功能类单元、lB方山县城镇人居保障生态功能类单元。根据方山县生态经济区划,本项目路线穿越重点开发区中IIIA峪口北武当山西部煤产业链发展生态经济区和IVA方山县城生态城镇建设生态经济区,项目的建设符合方山县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经济区划。因此,本项目路线选址可行。三、原有公路现状及存在问题1、路线(1)平面路线起点位于建军庄村南,与国道209相接,向西经北川河桥跨过北川河至潘家坂村,然后进入西部山区。AK3+400AK8+600段是全线第一段困难地段,该段对应的旧路全长4.484公里。有4处回头曲线,最小半径为21.51米,半径小于35米的回头曲线纵坡均大于5%。AK8+475以后路线沿旧路在车赶沟布设,经石站头村至AK14+000进入全线第二段困难地段AK14+000AK21+000段。该段对应的旧路全长6.8公里,有4处回头曲线,回头曲线最小半径为12米,旧路总体走势为AK14+000开始上坡,至胡家湾,然后开始下坡,沿大槐咀沟布设,然后在白草圪南开始上坡,终点至AK21+000。因此虽然旧路里程为6.8公里,但由于纵断面走势多次上下坡,导致纵坡超标路段较多。另外旧路共计2.2公里沿大槐咀沟布设,雨季山洪猛烈,路基水毁比例很高,交通中断频繁。AK21+000以后旧路基本沿车赶沟北侧布设,平面指标较好,完全满足改造要求。 (2)纵断面AK3+400AK8+600段是全线第一段困难地段,该段对应的旧路全长4.484公里。纵坡超过8%的路段有4处,最大纵坡达12%,AK6+360AK9+660段对应的旧路沿车赶沟布设,平均3km的最大平均纵坡达到5.9%。AK8+475以后路线沿旧路在车赶沟布设,经石站头村至AK14+000进入全线第二段困难地段AK14+000AK21+000段。该段对应的旧路全长6.8公里,最大纵坡11%。AK21+000以后旧路基本沿车赶沟北侧布设,纵断指标较好,完全满足改造要求。 (3)平纵组合现有道路平纵组合很差,主要体现在平曲线和竖曲线错位。现有道路纵坡较大AK0+000AK21+000范围内平纵组合较差,主要为平纵指标悬殊较大。AK21+000以后旧路基本沿车赶沟北侧布设,平纵指标较好。2、路基路面 (1)路基原有道路路基宽度为4.58.5米,本次改建无需新征用地;该道路经过多年运营,路基稳定性较好。全线没有任何排水防护工程。段晴天为路,雨天为排水通道,无法通行, (2)路面其中AK0+000K15+000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为4.5-6.5米,路面宽度为3.0-6.0米,路面结构为4cm沥青碎石+18cm水泥稳定碎石+16cm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由于路面结构薄弱,路面病害较多,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为龟裂、块裂、坑槽等,K15+000终点段,AK20+975AK22+725段路面为煤矿企业2014年铺筑,路面状况基本良好,其余段落由于重车较多,交通量较大,已无路面结构层,根据对路面结构破损程度的评估,该路面结构无法继续利用。3、桥梁、涵洞项目K0+315处跨越北川沔,为9-10米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下部结构为柱式墩,柱式台,钻孔灌注桩基础,目前桥梁状况良好,梁桥全宽8.0米,本次改造直接利用。4、交叉项目起点与国道209线相接,其余均为乡村道路。四、建设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2、建设性质改扩建3、路线起终点、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3.1路线起终点(1)起点:项目起点位于建军庄村南,与国道209相接。(2)终点:项目终点位于方山临县县界。3.2路线走向路线起点位于建军庄村南,与国道209相接,向西经北川河桥跨过北川河至潘家坡村,然后进入西部山区,向西南经石站头村,再向南经胡家湾村,向西经张家塔,直至方山临县界,路线大致呈西南走向。本工程地理位置及道路线路走向见附图1。3.3主要控制点与国道209交叉处、潘家坂村、石站头村、张家塔、方山临县县界。4、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本项目公路为旧路改造项目,拟建项目全长28.015公里,全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7.50米,行车道宽23.25米,两侧路肩宽20.50米,涵洞与路基同宽,桥梁全宽8.50米,路肩全部硬化,全线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I级。主要工程有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排水防护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安全设施及绿化等。方山县交通运输局决定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对该道路进行改建,不对原有道路路线进行改线,项目不新增用地,对将原有道路路面进行拆除,进行重新铺设,对原有不规范路段进行改造。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见表1。表1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项目名称方山县圪洞至张家塔民居旅游公路工程建设地点项目起点位于建军庄村南,与国道209相接,终点位于方山临县县界建设规模道路长度(km)路基 宽度(m)工程占地(m2)工程总投资(万元)28.0157.5690327.8515505.4984主体工程道路工程路基设计方案:本工程标准路段路基宽度为7.5米路基排水及防护:路面采用分散排水方式,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挖方路段通过横坡排至两侧边沟,填方路段通过边坡散排排放。路基压实:为尽量减少路基沉降,保证路基、路面强度与结构稳定,必须严格选用路基填料、控制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 15cm,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面设计方案:本项目全线路段除利用段(K19+940K21+900段)面层为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以外,其余路段面层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为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20cm水泥稳定砂砾,垫层为15cm天然砂砾。旧路路面结构可利用段,以旧路为底基层然后加铺基层和面层,加宽段和新建段路面结构为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K19+940K21+900常年煤炭运输车辆较多,路面现状完好,路基宽度足够,结合当地经验确定路面结构层为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油+旧路。横断面设计 :采用双向两车道公路标准。路线交叉:本项目共有平面交叉14处,桥梁工程中桥1座(利旧):项目K0+315处跨越北川河,桥梁全长96m,桥宽8.5m,本项目采用9-10米的预应力空心板桥,柱式墩,柱式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小桥4座:项目K13+360处建设38m小桥,项目K17+400处建设45m小桥,项目K9+575处拆除旧桥建设10m小桥,项目K9+660处拆除旧桥建设10m小桥,小桥均采用重力式桥台涵洞工程全线共设涵洞86道,其中箱涵3道;钢波纹管涵4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2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64道,利用3道。附属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配置完善的标志、标线、护栏、视线诱导设施、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界碑等;桥梁与高路堤路段必须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设置完善的警告、禁令、指路标志并保证视距。绿化工程道路两侧种植灌木进行道路绿化。辅助工程施工营地拟改建公路沿线设施工营地1处,主要包括施工生产作业区和物料堆放场地,占地约8亩,占地为荒地。建筑材料主要筑路材料有土、水泥、沥青、钢材、木材、砂及砂砾等。项目所需沥青、钢材、砂及砂砾可从方山县附近购买环保工程噪声车辆限速、控制车型,加强道路养护,加强道路两侧绿化。生态保护建设绿化带。5、本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见表2。表2 道路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主要技术指标K0+000K8+600公路等级等外公路一、路线长度km7.9二、平面交点数个45每公里交点数个5.6平曲线最小半径m20.7最大直线长度m523.6三、纵面变坡点个数个44平均每公里变坡点个数个5.5最大纵坡%/处8.8/1最短纵坡m/处100/5最小凸型曲线半径m/处750/1最小凹型曲线半径m/处960/1表3 道路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项 目单位主要技术指标K8+600K17+000、K22+000K28+059.269采用指标公路等级三级公路三级公路设计速度km/h3030路基宽度m7.57.5行车道宽度m23.2523.25土路肩宽度m0.50.5最小平曲线半径m3520(回头曲线)直线最大长度m268268最大纵坡%87.9最短坡长m100100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m400500凹形m400750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次3.53.5路拱坡度%2.02.0小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251/25中设计洪水频率1/501/50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公路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系数0.05表4 道路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项 目单位主要技术指标K8+600K17+000、K22+000K28+059.269采用指标公路等级三级公路三级公路设计速度km/h3030路基宽度m7.57.5行车道宽度m23.2523.25土路肩宽度m0.50.5最小平曲线半径m3520(回头曲线)直线最大长度m268268最大纵坡%87.9最短坡长m100100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m400500凹形m400750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次3.53.5路拱坡度%2.02.0小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251/25中设计洪水频率1/501/50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公路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系数0.056、工程总体方案6.1路线工程路线起点位于建军庄村南,与国道209相接,向西经北川河桥跨过北川河至潘家坡村,然后进入西部山区。K0+700-K5+850段是全线第一段困难地段,该段对应的旧路全长4.765公里。旧路在宽度约为200米的山顶进行展线,有5处回头曲线,最小半径为21.51米,旧路最大纵坡达12%,旧路平均纵坡为6.0%,半径小于35米的回头曲线纵坡均大于5%。路线在K4+000K5+000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展线,提高平纵面指标,优化线形。K4+560-K5+850段对到达垭口的大纵坡段进行适当下挖,降低路线纵坡。K5+850-K9+3 80段是全线第二段困难地段,该段对应的旧路全长3.1公里。该段有1处回头曲线,最小半径为26.8米,旧路最大纵坡达10%,旧路平均纵坡为6.5%,路线在K7+700t-K8+600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展线,提高平纵面指标,优化线形。K5+850K6+160进行适当下挖,降低路线纵坡。K9+380K17+460段路线基本沿车赶沟北侧布设,平纵指标较好,完全满足改造要求。K17+460K21+400段为全线第三段困难地段,对应旧路长2.8公里,有4处回头曲线,回头曲线最小半径为12米,最大纵坡13%。旧路平均纵坡6.5%,半径小于35米的回头曲线纵坡均大于5%。路线在K18+700K19+800段利用有利地形展线。K21+000以后旧路基本沿车赶沟北侧布设,平纵指标较好,完全满足改造要求。路线平面图见附图2-1, 路线平纵缩图见附图2-2。6.2道路工程(1)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路基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结合沿线自然条件,以长期保证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减少占地,降低工程造价为原则进行详细的综合设计,本项目全线采用整体式路基横断面,路基宽度为7.50m。公路路基为双向两车道,宽度为7.5m,其路幅组成如为:0.5m土路肩+车行道(23.25m)+0.5m土路肩。图1 道路横断面图(2)路基边坡本项目位于山岭区,填挖方较大,根据土石种类采用不同的边坡坡率,填方路基边坡:边坡高度小于8米时采用l:1.5,边坡高度超过8米时,第一级边坡坡率采用1:1.50,以下边坡采用1:1.75.。挖方路基边坡:挖方边坡每8米为一级,各级间设置宽度为2.0米的边坡平台,石质边坡坡率为1:0.3,土质边坡坡率为1:0.5。图2 填方路基图3 挖方路基(3)路基、路面排水路基、路面排水包括路面、路基边坡坡面和路界范围内地表坡面的表面排水,通过边沟、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路界范围内的降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路面和路肩表面排水的设计降雨重现期为3年,路界内坡面排水的设计降雨重现期为10年。路基排水设计本项目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和统筹考虑农业灌溉需要为原则。路基采用集中排水,由路拱横坡、边沟等设施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根据地形和路线设计,一般挖方路段设置矩形边沟,深0. 40米,底宽0.40米,均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统,砌筑厚度为0.25米。根据排水需要在路堑边坡以外不小于5米的范围内设置矩形截水沟,深0. 40米,底宽0.40米,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砌筑厚度为0. 25米。路面排水路面采用分散排水方式,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挖方路段通过横坡排至两侧边沟,填方路段通过边坡散排排放。路基防护类型根据公路等级、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的情况确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量采用当地常用的防护形式。本项目局部路段距沟较近,为了降低对林业资源的破坏,采用路肩挡土墙予以收坡。(4)路面工程根据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本项目部分路段存在路面结构,中等程度破损,路线平纵面设计考虑尽可能利用旧路。本项目路面结构各层材料为:本项目全线路段除利用段(K19+940K21+900段)面层为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以外,其余路段面层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为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20cm水泥稳定砂砾,垫层为15cm天然砂砾。旧路路面结构可利用段,以旧路为底基层然后加铺基层和面层,加宽段和新建段路面结构为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K19+940K21+900常年煤炭运输车辆较多,路面现状完好,路基宽度足够,结合当地经验确定路面结构层为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油+旧路。路面结构图见图4。图4 道路路面结构图(5)桥涵工程项目K0+315处跨越北川河,为9-10米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下部结构为柱式墩,柱式台,钻孔灌注桩基础,目前桥梁状况良好,本次改造直接利用。小桥4座:项目K13+360处建设38m小桥,项目K17+400处建设45m小桥,项目K9+575处拆除旧桥建设10m小桥,项目K9+660处拆除旧桥建设10m小桥,小桥均采用重力式桥台。全线共设涵洞86道,其中箱涵3道;钢波纹管涵4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2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64道,利用3道。其中K9+170.00处原为1-5.5m石拱涵,净高2.5m,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得出此处的汇水面积为6.37km2,经计算得出频率为4%时的设计流量为22.5m3/s,故将此处设计为1-66m的钢筋混凝土箱涵。CK13+280.00处原为1-5m石拱涵,净高6.0m,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得出此处的汇水面积为10.51km2,经计算得出频率为4%时的设计流量为48.2m3/s,故将此处设计为1-66m的钢筋混凝土箱涵。、CK18+745处原为1-5.0m石拱涵,净高3.5m,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得出此处的汇水面积为6.54km2,经计算得出频率为4%时的设计流量为23.2m3/s,故将此处设计为1-66m的钢筋混凝土箱涵。表5推荐方案桥一览表 序号中心桩号桥面全宽桥梁全长孔数孔径(孔米)桥台备注1K13+3607.5m38m1-5.0重力式新建2K17+4007.5m45m1-5.0重力式新建3K9+5757.5m10m1-5.0重力式拆除新建4K9+6607.5m10m1-5.0重力式拆除新建(6)路线交叉本项目共有平面交叉14处,根据交叉路口的半径大小来确定交叉路口的铺筑长度,铺筑路面结构层与被交道路结构层相同。6.2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旅在交叉路口、急弯、陡坡、村庄等处设警示牌,在道路交叉处设指示标志;沿线设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界碑。本项目在路基填土高度大于3米、路侧有危险的路段、路侧有需要提供保护的结构物(如大型构造物等)设置波形护栏和钢筋混凝土护栏。本项目为旅游公路,在交通标志的设置上充分体现旅游公路的特色,路线起点及项目与二、三级公路交叉口设置景区指示标志,并采用绿色外观的波形护栏。6.3绿化工程本项目道路绿化设计以生态学原则为基础,既考虑道路本身的卫生、环境、景观,同时考虑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构成整个完整的生态景觋系统。在植物配置上相互配合,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树下种植地被植物,减少土壤裸露,形成连续不断的绿化带,提高防护功能,加强绿化景观效果。图5 绿化平面布置图7、项目主要工程数量表表6 主要工程数量表序号名称单位工程数量一路线长度Km28.015二路基工程1路基挖方m312024002路基填方m3649442三路面工程1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m21894602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m2208910320cm水稳碎石基层m2203800420cm水稳砂砾底基层107730520cm砂砾垫层m2133820四排水、防护工程1浆砌片石m365713.08五桥涵工程桥梁1中桥(利用)m/座96/12小桥m/座103/4涵洞941圆管涵道382盖板涵道153拱涵道41六交叉工程处19七安全设施Km28.566八用地(旧路)亩1035.44九拆迁房屋m2508十沿线绿化Km28.478、工程占地及拆迁情况(1)永久占地及工程拆迁本项目为公路改造工程,由于原旧路等级低,纵坡大,本次布设时充分利用其旧路及走廊带,故全线占地均为原旧路,全线不涉及新占耕地,本项目永久占地1035.44亩,公路拆迁建筑物,电力电讯线及赔偿树木、青苗赔偿树木青苗总计16890.5颗。拆迁建筑物1066.35m2。拆迁电力电讯线38根,建筑物由政府采用货币方式进行补偿安置,树木采取异地补植的方式。(2)临时占地石料场本项目所在区域周围石料分布较多,且距离较近,所需石料外购不设料石场。施工营地拟改建公路沿线设施工营地1处,主要包括施工生产作业区和物料堆放场地,占地约8亩,占地为荒地,位于石站头村东北约200m处。选取租赁石站头村村民民房安排施工人员食宿。施工营地场地内地面平整,场地内布置施工材料堆放区、机械设备停放区、材料仓库等附属车间,场地中部为各材料堆放场地。施工营地主要用于施工材料的堆放,不用于施工人员的住宿等。施工营地位置见附图1,施工营地平面布置见附图3。混凝土搅拌站及沥青拌合站本工程使用的沥青砼和水稳沙石料,全部外购,沥青混凝土外购于方山公路段沥青混凝土拌合站,拌合站位于209国道东侧,横沟村北侧,商品混凝土外购于方山县方兴搅拌站,该搅拌站位于项目道路K3段北侧,施工场地内不设沥青和水稳沙石料拌合站,故本次评价不对筑路沥青和水稳沙石料拌合进行分析。施工便道本项目属于公路改造项目,拓宽及改造路段利用原有路段作为施工便道,不再新加施工便道。弃土场本项目设弃土场2座,其中1号弃土场位于K9+500处北侧800m处,2号弃土场位于K13+000处西侧100m处。弃土场总容积66万m3,可以满足弃渣堆存。其中1号容积38万m3,2号容积28万m3。可以满足弃渣堆存要求。经现场踏勘,本项目所选弃土场均为自然荒沟,沟内植被以杂草和灌木林为主,且汇水作用小,填埋本项目弃土(渣)后表面覆土,既可种田,又可植树种草等,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表7 拟建公路弃土(渣)场选址情况一览表序号中心桩号方位最近村庄的距离面积(m2)容积(m3)1K9+500北侧石站头村北800m2.5万38万2K13+000西侧胡家岭西300m2.2万28万弃土方式为按阶段进行弃土(渣)分层堆放,自下向上堆存,从沟里至沟口堆存,用推土机将弃土(渣)推平,并通过推土机往返对弃土(渣)进行压实。弃土(渣)堆放至一定高度后,需对其外边坡进行整形,然后进行复土、绿化,修建挡土墙。当弃土(渣)堆放达到顶部时,及时进行复土,复土厚度要达到农业复垦要求(0.8-1.0m)。为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可种固氮类农作物,如豆类、薯类等1-2年。9、交通量预测情况工程可研给出的拟建项目远景交通量预测值见表8。表8 交通量调查表序号调查时间货车客车合计小货中货大货拖挂小客大客绝对数折算数124h32358912483257101086161224h977233191243348492324h20819110668316129001366表9 远景交通量预测值 单位:标准小客车/日年度2020202520322037总交通量206425133206363310、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为15505.4984万元,其中建设工程费用13247.0786万元,设备及工具购置费4.0686万元,其他费用1350.1878万元,预备费724.1634万元。11、工程进度安排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设计等各种前期手续,2018年4月份开工,预计在2019年4月完工。12、建筑原辅材料来源及运输项目沿线附近的建筑材料丰富,质量优良,石料可以由方山县石料厂提供,砂、砂砾由北川河附近的沙厂提供,工程用电由供电公司提供,水泥由岚县水泥厂提供,本工程使用的沥青砼和水稳沙石料,全部外购,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均可通过汽车运输直接运输至项目工地,运输条件方便快捷。13、土石方平衡本项目道路改造工程挖土方工程约1202400m3,填土方量约为649442m3,弃土方量604249m3。项目弃土全部运至弃土场。弃土场总容量为66万m3,可满足弃方堆存需求。1号弃土场位于K9+500处北侧800m处,2号弃土场位于K13+000处西侧100m处。项目弃土场所在区域无裂缝和断裂带,地质条件良好。弃土场位置距离拟建公路较近,周围200m范围内无居民。回填后的弃土在施工结束后进行铺平并进行恢复植被,不仅可以解决弃土去向,而且还会美化项目区采空沉陷区的原有景观,对周围环境的景观不会造成影响。因此,从生态影响及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的角度而言,这些弃土场的选址基本上是合理的。弃土场位置见附图1。14、环保措施及投资估算本工程总投资为15505.4984万元,工程环保投资1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8%。表11 环保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阶段对象主要环节措施内容数量费用(万元)建设期环境监理聘请环境监理专业人员-4.0施工期环境监测费地表水,施工期监测费用预算-1.0环境噪声,施工期监测费用预算-1.0环境空气,施工期监测费用预算-1.0大气污染施工扬尘配备一辆洒水车定期洒水,村庄路段加大洒水频次1辆8.0设置临时车辆清洗点2个2.0易产扬尘的建筑材料采用防尘布苫盖、运输车辆苫盖篷布等-5废水污染运输车辆、设备清洗废水在场地设置简易处理设施,设置沉砂池、隔油池、混凝沉淀池等2套2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弃渣、弃土清运-8噪声施工噪声夜间不施工,靠近村庄路段施工时安装隔声屏障4生态恢复弃土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弃土场弃土结束后进行绿化和生态恢复;绿化面积4.7hm2.30其他临时占地生态恢复施工生产区撒播草种,面积共计0.5hm28营运期噪声污染噪声防治设置减速带并设标识、减速慢行,加强管理;远期噪声若有超标,临路一侧安装设置双层窗。20大气环境加强行政管理,控制新车和在用车尾气排放;加强绿化。5生态道路两侧绿化工程道路两侧种植绿化树。15路基边坡植被防护和绿化15水环境道路沿线过村段完善道路防排水措施,加强防排水设施管理,防止排水系统产生堵塞。20跨河桥梁跨河桥梁护栏均做强化处理,道路两侧栏杆加强,设置防撞栏,禁止设置排水口,桥面雨水引至事故池内,定期抽排;在桥的两侧分别设置1个60m3的事故池,共设2个60m3的事故池;20固体废物公路沿线设置路段卫生员,定期清扫路石,保持清洁、设垃圾桶5风险各敏感点与本工程交界路段交界路段设置减速慢行警示牌、设置报警专用电话。3桥梁在跨河桥前方设置限速标志、禁止停车标志,跨河桥路段内的路基和桥梁两侧采取加固护栏的工程防护措施,采用加强加高型防撞护栏或者双层加强型护栏。饮用水水源地内的路段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通行,要求在路桥两侧建设防撞栏、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等应急防护工程,桥梁两侧各设一个60m3的废液收集池。20人员培训及宣传教育费公路建设、管理单位有关人员环保业务培训,主要内容是环境管理、工程监理2合 计199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该项目属于旧路改扩建工程,经现场调查核实,无原有污染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腹地、黄河中游东侧,吕梁山中段西翼,属我国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501113430和北纬373658381827之间。北与兴县、岚县接壤,南与离石市相连,东和娄烦、交城县毗连,南北长62km,东西宽46km,全县总面积1434.1km2。本路线起点位于建军庄村南,与国道209相接,向西经北川河桥跨过北川河至潘家坡村,然后进入西部山区,向西南经石站头村,再向南经胡家湾村,向西经张家塔,直至方山临县界,路线大致呈西南走向,起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345,北纬375142,终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648,北纬384640,地理位置见附图1。2、地形地貌方山县属晋西黄土高原中山区。地形地貌特征明显,东北部为土石山区,西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河谷地带。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和河谷三种类型。2.1山地以大武至圪洞河滩1000-1200m处侵蚀基准面,绝对高度在14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m,坡度在10-25的山地面积达128.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9.9%,是方山县主要地貌类型。1)中山分布在北川河东部和西北部,海拔在1600-2831m之间,相对高度在400m以上。由高度不同的峰岭,陡缓不均的坡面和沟陷不等的山谷组成。中山地区以稳定上升的构造为主,伴之于流水侵蚀,形成山峰突起,山脊尖棱,山坡陡峭,山谷呈“V”形的地貌类型。山体主要是花岗岩侵入体和变质岩,缓坡上覆盖着厚薄不均的黄土。2)低山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海拔在1400-1600m之间。山坡比较平缓,山谷比较开阔。山质多数为变质岩,少数为沉积岩,上有黄土覆盖,裸露岩层较少。山坡腰线以上是草灌植被,腰线以下土层增厚,梯田层层。有圪洞镇的吴城梁山、小桥山、大留嘴山、敖利坡山,方山乡的皇帝庙梁山,峪口的黑圪达山、处天山,张家塔乡的黑里山。2.2丘陵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店坪乡、张家塔乡和石站头乡的全部地区和峪口镇、大武镇的大部地区以及圪洞、麻地会、方山等乡镇的部分地区。绝对高度在海拔1000-1400m之间,相对高度在100-200m左右。由地表水营力作用下的沟谷,垂直节理发育下分割成的狭长条形梁地和冲刷切割成园丘状的峁地组成。总面积达70.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9%。丘陵地区整个地表为黄土高原。黄土覆盖深厚,裸露,结构松软,抗蚀力差,受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切割,使地表形成梁峁交错排列,沟壑纵横密布的独特地貌类型,梁峁之间为陡峭的羽状切割沟壑。深达80-120m,最深者可达150m,局部切割到基岩上。2.3河谷北川河河谷启赤坚岭至大武,受地质构造控制,在东西背斜之间从北向南走向,南北长64.5km,东西宽0.3-3km,总面积15.6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2%。南端海拔986.7m,北端海拔1500m,南北差513.3m。河流两岸分布着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洪积扇。河漫滩分布在河谷宽阔地带,随着河曲的发展和河床的改造而形成,土质偏砂,并夹着有砾石和砂滩,宽度在50m以内,山于谷狭坡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