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doc_第1页
谈一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doc_第2页
谈一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doc_第3页
谈一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doc_第4页
谈一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一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个人迎面走来,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一个美女经过,他是色迷迷地流连忘返还是点头示意?,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化是从人的言行中时刻进行表现着。所以什么是文化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我们经常会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文化。梁启超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话虽然简单,却很到位。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还是简单点好,文化就是文化。如果广告是广而告之,那么文化就是文而化之。这里讲的是文化的传承。 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正因为文化之延绵,教育之统一,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犹太人能复国,就因为犹太文化的延续。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后德载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仁政”,“德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有教无类”的教育观。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的基本精神才使我们民族在历史万变的长河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精神靠谁来传承?你们,可敬的教育工作者!你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塑造优秀文化者的奠基者!但是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要地,却存在严重的缺失。建筑越来越漂亮,设施越来越先进,老师的收入不断在增长,学生的穿着和零花钱越来越多。可我们的文化怎么办?我们先来看两个事例例一近一段时期,社会上不断有惊世骇俗的事件发生,先是某大学教授在课堂上突然脱光衣服,尝试“裸体教学”,继而在诗歌朗诵会上,又有一名“诗人”突然脱光衣服,要来一段“裸体朗诵”。事情一经媒体报道,举世哗然。相信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精神病院,没有人大惊小怪;即使发生在贩夫走卒的聚会群里,最多也不过被路人骂一句“没教养”,引不起社会震动。然而,这种事情却偏偏都发生在被历代推崇为“高雅”的“文化人”身上,却也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例二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这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无论是“教授”还是“诗人”,理所当然都属于“文化人”范畴。千百年来,“文化人”的社会形象,一直是斯文绅士、道貌岸然,在不少场合,“文化人”还是“道高德隆”的代名词。在此之前,如果让“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的举止和“文化人”相联系,估计大部分人会觉得匪夷所思。然而,这种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先是“教授”,继而是“诗人”,“文化人”纷纷登场,开始脱光衣服表演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都疯了么?我们也会问:这些脱光衣服事件代表了社会道德发展趋势,还是几个疯子偶尔为之? 社会的浮躁,培养了脱光衣服的疯子;“文化人”纷纷脱光衣服,见证了社会的浮躁。我们期望着社会早日回归理性。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所以有品味;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所以讲道德;懂得尊重自然,所以有永续的生命。例三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有感于校长不知“校训”一天,与某校长聊天。不经意间,问其所在校之校训是什么?该校长竟支支吾吾,挠首搔耳:“我咋突然想不起来了呢?”无独有偶,另一校长来京开会,会议主办方要求提供所在校的校训,该校长竟不知所措,随即用手机短信联络所在学校,多方查找,终于“出色”完成上报任务,这不是笔者凭空臆断,也不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地发生在一些校长和学校管理层身上的事。并且,这样的事绝不是个别现象。“忘记”校训的校长记性未必不好,之所以忘记,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根本就没看过,更没有思考过。校训,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但对这些校长来说,校训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标语,是写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与己无关,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宝贵的记忆细胞。在一些地方,校训如古董般地被“供奉”,校长带领全体师生顶礼膜拜,是为纪念。纪念,是过去之事,与现在无关。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但现在却被一些校长矮化为一种装饰,一种点缀,一种空洞的宣传。可悲,可叹!校训本来为学校至圣大雅之言,但纵观现在诸校,俗套、口号式的校训比比皆是,许多校训是被少数管理者直接“任命”、“册封”的。于是乎,“团结”、“奉献”、“进取”、“勤奋”、“求实”等成为诸多学校共同的校训。空洞、缺乏文化内涵的口号式校训漫天飞舞,扰乱了校长的大脑,麻醉了人们的记忆细胞,熟视无睹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于一些校长来说,这几个字既是校训,又是校风,又是校规,词义的模糊和空洞,使校训的作用逐渐退化,沦为上报材料和档案资料室里可有可无的点缀,其被遗忘也就是命中注定之事。象这样的事比比皆是。目前在我国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供大家参考:一是理念定位混乱单薄。理念定位与生源和本地的诸方面情况有关系,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而学校普遍存在着思维落后、混乱和单薄等问题,如“勤学”、“创新”等,就明显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流于格式化。二是缺乏大视野,追求时髦。文化设计缺乏时代主流意识和前瞻性。不利于长期坚持,大大降低了文化品牌努力的价值。三是设计粗糙轻率。品牌标识设计普遍未很好体现思想特质,也未达到专业审美标准,明显影响到学校形象的品质和效果。四是师生参与不足。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大多是领导绝对主导,老师和学生参与不足。师生参与的不足,降低了文化建设应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功能。五是热衷短期效应成为形式。许多学校热衷于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着重于动态文化的单一策划,年年如此,次次相似,蜕变为一种形式。六是品牌管理缺位。当前学校文化管理,往往是谁发起、谁负责管理,或有人发起却无人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那就是学校也要解决个体的积极性,团队的凝聚,品牌特色的打造。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成功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就是CIS.后来象我一样心怀不轨的许多人就偷换概念,把它改为SIS,美其名曰“学校文化建设系统”。谈到这里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学校文化。我在这里作简单地介绍:1、学校文化建设跟企业文化建设一样,首先也是要从思想理念出发,分析定位价值观,设计理念系统。学校理念识别系统(MIS)是学校文化SIS规划的核心工程,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是学校形象定位与传播的基点,它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学校哲学、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办学策略、办学方针、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内容,其中校训是思想系统的核心部分。MI 对内激励师生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树立学校形象、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理念的规划要依据教育政策、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地域特点、学校历史、学校现状、学校未来规划等众多因素。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比作一颗大树,那么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就是大树的根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魂”,是文化系统建设的起源,是指导文化建设的统帅,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有一段话是专门写赞美根的伟大和作用。我们也暂时拿来说明MIS的重要性:有一种根首先要向深处扎向着自身生命的土壤里,向着经验和智慧的土壤里,向着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向着社会生活的土壤里深深地扎下去。向着其它民文化的土壤里,向着世界文化的土壤里,向着时代背景的土壤里四面延伸过去。一旦你形成了自己庞大的根系,你就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无论是树枝,还是绿叶,对根都有深深的情意2、有了根还不行要成为大树还要有树枝,那么这里的树枝就是学校行为识别系统(BIS)学校行为识别系统(BIS)是学校文化SIS规划的保障工程,是对学校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动态识别系统。它以学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规范学校行为、完善规章制度、设计学校职能部门;保证学校行为的规划和理念保持统一,通过学校的行为特征来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它一般包括领导层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带有学校传统性质的习俗活动、学校周年庆祝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校对外传播性质的公共关系活动以及特具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等,让学校师生把优秀的外在行为内化为健康并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学校行为识别系统(BIS)是大树的树枝,是树的力量支撑,也是树的营养传送路径,大树没有它就无从谈起团队的协作。当树枝折断时我们开始了怀念怀念一只古色古香的苹果怀念一片粉红色的桃花瓣可悲七尺之躯没有一根树枝勇敢所以我们在设计机构时要慎重不能让树枝折断。3、接下来我们谈谈树的叶子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文化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是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的形象识别系统,它将学校的深层理念抽象转化为具体的符号概念,通过个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将学校的理念和精神传达出去,塑造学校的视觉新形象,给社会公众以良好的印象,从而吸引优秀师资和生源,激发学校成员的活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实现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服务。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要素部分和以学校办公系统、服饰系统、传播系统、指示系统、指向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应用要素。校徽、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部分是学校视觉系统的基础,以此来保证学校视觉形象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是大树的叶或果实。没有了叶或果实,大树就没有光合作用,也没有了茂盛和美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树靠叶子装。据说从前跑江湖、混饭吃的算命先生,他们是靠“上门看八字”来赚钱的。只要进到你的门口,四面八方看一看,早已知道了你这一家兴旺不兴旺,不必要等你报上生辰年月,命已算过了。你要问将来的时势和社会趋势,多看一下后辈的行为举止和言语也就差不多了。 “上门看八字”,其实很多家长选择学校和班级也是“上门看八字”的。一所学校环境舒适,植物生机勃勃,文化气息浓郁,学生活动井然有序,学生寝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穿戴整洁,自信,文明,有礼。人家一看,感觉就好,就知道是所好学校,是个好班级。(“地净、椅齐、茶清、犬肥”。)学校文化相对社会来讲是亚文化。那么它始终离不开大文化的影响和滋养。人文景观导入就引用并发挥地方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基因。以供给学校文化的有效积淀。4、EIS人文景观规划学校环境识别系统(EIS)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筑家工程,是学校的隐性教育因素,包括带有主题性质特征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路径景观、校史馆规划、人文主题景观等;学校通过EI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五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求知与教学的环境。 让文化载体形成系统化、个性化。他的构建有几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必须是以民族为主的只有民族的才是自己的、有影响力的必须是以健康的、主流的只有健康的才是长久的、富有生命力的必须是包容的只有包容的才能集纳的、进步的必须是本土的优秀的只有本土的才是特色的、靓丽的5、大树长成了,也有环境供给它取之不尽的营养,我们还要让它能通过声音传播。那就是AIS校歌谱写课间、放学特色音乐集会音乐平时音乐播放规定鼓掌规范至此学校文化的构建的五个方面MIS、BIS、VIS、EIS、AIS也基本定位完成。但从长远来看,最关键的文化建设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