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版面设计 清明节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关于清明节的活动和习俗大家知多少呢?下面由为大家的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及版面设计,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 “清明”从何而来? 1,清明节本真的自然属性 据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而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说明了清明是我们的气候物候转变中的一个独特时机。 事实证明也如此:清明节气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花开鸟鸣,草长莺飞,春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古传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明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初认识大自然的一个智慧结晶,是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基本的文化积淀。 这样看来,清明真心是一个很美好的、让人欢心雀跃的节日啊,难怪我们古人在清明会有踏青、放风筝等很多好玩的娱乐活动。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2 2,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清明节最初作为普通节气,并没有扫墓祭祖的文化内涵。而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节日,就不得不提到民间曾经的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了。 原来是寒食节的扫墓祭祖转移到了清明节。 寒食节的由来,民间盛传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后来这种传统逐渐流传下来,这就是“四海共寒食,千秋为一人”的寒食节的。 唐初,在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便有扫墓祭祖的习俗。通典上记载了唐玄宗的谕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说明统治者为了发展弘扬孝道,而准许人们上坟扫墓。 那么,出了什么问题,让寒食节的扫墓祭祖转移到了清明节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告诉我们有三个原因: 一是老百姓在寒食节祭祖同时也有踏青宴饮、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引起了统治者不满:怎么能在祭祖扫墓之日欢快淋漓地郊游呢? 二是在唐代时,祭祖时烧纸钱的习俗也已流传,但这和寒食节的“禁火”之俗是矛盾的。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文化自古讲究天人合一,宋朝时统治者有意取消唐朝的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相关的习俗移到清明。因为清明本身是春暖花开、柳绿花红、万象更新的季节,这个时候人心本来是向上、蓬勃发展、适应万物生长规律的。 所以,人们对于清明内涵的理解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寒食节的扫墓祭祖的。 原来,能不能欢乐地过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但在我们后代已经习以为常,就莫知所然了。 3,到了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清明? 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让我们清明节去给烈士扫墓,纪念那些为国家捐躯的仁人志士,感念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这是在以往孝道传家的基础上,又添加上了国家的内涵。 而到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xx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形成了一个小长假。 这些都在呼唤人们对清明节越来越重视。 特别是对于我们今天,随着传统大家族被小家庭取而代之,家庭祭祀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农业化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文化传统受到西洋节日猛烈冲击、越来越淡泊的时候,我们身处其中的人们,是否正要开始一个认祖归宗、寻回文化传统的回归呢?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踏青插柳,蹴鞠风筝“国与家共祭,哀与乐并存,清明节最具自然天性又最有人文情怀,说不定这就是清明节千百年来在我们心中永存诗意化的原因吧。 那么现在了解了清明的意义,您是否准备认真过好清明,让我们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呢?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也一直流传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更重要的是: 清明祭祖,其核心内涵是家族孝道的传承,向已逝的祖先亲人送上思念与敬意,我们并不是真的相信去世的人还有知觉而能感受到我们的情意,而更多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并最终把对逝者的怀念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所以祭奠死去的人是为了对活着的人产生更大的意义。 我们通过祭祀,强化自己与死者的感情联结,更加去认识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通过祭礼认识我们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构合理的人间秩序;通过祭悼来反省人生的终极归宿,来确立我们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 怀念完已故的先人,更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陪伴身边的亲人。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纪念,就是带着已故亲人的爱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新土旧痕,掩埋的只是音容笑貌,却掩埋不了亲情、往事与爱。趁着我们身边的亲人还在,多回到他们身边去看看,趁着时光好好珍惜。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哪里仅仅是死者的祭祀呢?而是同样达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因此,带上我们的孩子去扫墓,则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受文化传统、知晓感恩、进行死亡教育,也是认识家族传承的好契机。 踏青春游 白居易在春游诗中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近代俞长源里门杂咏有言:“城郊今日行人满,半是游春半上坟。” 宋代词人柳永笔下的木兰花慢写道:“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 杨祚杰广陵小唱踏青游诗云:“春光媚,结伴作郊游,菜圃铺金桃蕊艳,麦畦翻浪柳丝柔”。“清明前后,春景正丽,桃红似火,绿柳如烟,麦青菜黄,蝶嬉蜂闹。每逢休沐之日,士女相邀郊游,名曰踏青。” 这说明:清明,正是春回大地,踏青赏花、享受盎然春意的好时节。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乡野山间游乐一番,怡乐融融。 清明节,家长们尤其要带着孩子走进自然,切实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生命力,从“天人合一”的养生意义上来说,就是让人体也顺着天地气息的改变而多运动,促进身体阳气的增长。因此,带孩子认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带他们一起玩丰富多彩的游戏运动,比如放风筝、荡秋千、植树等,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给孩子们一片春天的气息、一个强身健体的机会和全家同乐的游戏时光。 插柳植树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闲门插柳柳丝轻,忽听儿童笑语声。”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不过在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损害树木,是不宜提倡的。 而同时,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是最高的,成长最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千秋万寿”祝词的忌讳,改之为秋千。到了唐宋时期,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有诗为证:“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放风筝 “扬州好,胜日爱清明。白袷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清黄惺庵望江南百调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其次,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放风筝时,将自己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如今,风筝已经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很常见的郊游娱乐活动。 蹴鞠足球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首诗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的场景。“蹴鞠”是古代的足球。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那么,我们现代不就正好可以玩足球吗?要不来一场热闹好玩的足球赛? 牵钩拔河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久不能起,帝以笑为乐。” 那么,您是否也可以组织一场家族游戏,号召一家老小齐上阵,来玩一场拔河比赛呢? 可以想象:我们的古人在清明节,可真是会玩儿,竟然有这么多游戏。更别提各地还有其他的射柳、斗鸡、蚕花会等特色活动了。 国外华人如何过清明节?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在美国南加州的李先生,每年清明节都会带两个小孙女来墓地,用纸巾和清水仔细擦拭父母的墓碑,有时候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对孙女讲起老一辈移民的艰辛创业故事。李先生将清明节视为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扫墓不仅是带孩子去祭拜过世的亲人,更是对下一代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生活在雅加达的廖先生,特意选择孩子没有课的周末祭祖,他们准备了香烛、纸钱和各种水果、糕点前来祭拜。一路上,廖先生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解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民间习俗,以加深孩子们对清明节的感知。 印尼华人 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华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去外地扫墓的人早早就预订了机票和船票。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销售代表面试实战指南销售专员模拟题及解析答案
- 2025年农工党招聘面试官视角解读模拟题答案及评分标准揭秘
- 2025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与实践模拟题集高级版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考末模拟卷(浙江杭州市专用) 【答案+解析】
- 扶贫业务知识课件
- 扶贫上户知识培训题课件
- 反假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芯片用电子化学品行业投资趋势与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风电机组行业投资趋势与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 医院处方笺模板(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
- 《森林与小鸟》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三年级音乐教案
- 提高口服药准确服用率品管圈课件
- 患者用药指导全国知识技能竞赛必备考试题库(带答案)
- 化学(医药卫生类)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取出术
- 耳内镜的临床应用谢和新课件
- 2023年河北省新华书店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围堰水毁恢复施工方案
- 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申报书
- 模式识别第四章(2)4.5近邻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