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A. 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B. 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C. 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D. 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答案】B【解析】【详解】重新创立一套占卜系统,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从而掌握对民众进行政治说教的资格,说明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周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作为占卜系统,不存在哪一个更有助统治的问题,排除C项;占卜系统不是科学决策,排除D项。2.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A.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 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C.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 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说明农工商业的管理人员是“精于道者”,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政府设置“精于道”的管理人员,折射出先秦时期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故 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信息,A项错误;“农精于田”并不能说明农业地位高,B项错误;“精于道者”中的道是管理之道,不是指道家思想,C项错误。3.如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滕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鲁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对表所反映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 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B. 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 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D. 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中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来临,这些古国渐趋埋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中莒薛封国均非姬姓封国,排除;C项,兼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坏先秦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缺乏材料依据,排除。D项,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排除。4.如下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A. 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B. 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分析可知,中原传入西域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技术,而西域传入中原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域来说是较高的。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善”,排除;C项,以物易物是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交易简单且不易交易成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货币出现,逐渐被货币交易即商品经济所取代,它不是商贸的主要方式,而且商贸的方式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换,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5.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6.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 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 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 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答案选B项。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本题主旨冲突,排除。【点睛】运用表格方式创设情境的历史选择题,在具体解题中要注意从宏观角度去驾驭整体材料。7.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C. 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D.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A选项排除。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选项排除。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救济并未上升到制度保障层面,只不过停留在一些措施手段上,但是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具有积极作用。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舍人税地有利于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故A正确;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故B错误;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趋势入手,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得出“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的结论。9.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0.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B. 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 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D. 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创作【答案】D【解析】【详解】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A、B、C三项中“以期提高政治素养”“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材料均未体现。11.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A. 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B. 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C. 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D. 承旨传达利于强化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可知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得参与军机大事,加强了皇权,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未体现专管军务,故A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只是“承旨”,不能制约皇权,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参与决策,更不能制约皇权,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正体现此问题。12.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 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 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 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日趋频繁”;D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题第1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月一块钥板制作的白免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巳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綾、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絨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年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涧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3)看法: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商标权的立法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商人的诚信意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商品经济、生产力水平、商人维权意识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来回答。(2)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政府保护和增强诚信意识等方面来回答。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杜会的进步。【解析】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分)三、请考生从15、16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B铅笔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答案】(1)改革背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重;蒙古贵族的劫掠。主要措施: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背景:每个要点计,答满两个要点计;主要措施:每个要点计,答满三个要点计(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和地主的既得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角度思考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