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A. 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B.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学生应该可以直接分析出这属于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 井田制趋于瓦解C.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 土地兼并严重【答案】B【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说明私田的出现,即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这说明井田制趋于瓦解,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是在宋元时期,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完善是在两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错误。3.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B. 家庭手工业的出现C. 国家统一的完成D. 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耕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化【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 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诗歌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符合诗歌的意境,安土重迁的思想在诗中没有体现。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自然经济5.据管子记载,管仲曾建议齐国国君,将开山冶铁之事交给民间经营由百姓分利七成,君主分利三成。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A. 工商食官制进一步完善B. 国家放宽了对市场的管制C. 民营手工业已有所发展D. 盐铁官营体制已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通过考查先秦手工业发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开山治铁本来就是是需要人多、技术高的行业,管仲建议国家将开山冶铁交给民间私人经营,说明民营手工业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技术高超,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盐铁官营”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6.下面是汉代画像石中一幅牛马合犋的“牛马耕作”图(图中:马驾辕为主,牛拉边在外)。此图可以用于研究汉代A.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 民众养牛数量的多少C. 农业犁耕技术的进步D. 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汉代画像石是一副牛马合犋的“牛马耕作”图,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区别于以往的铁犁牛耕的,原来我们看到只有牛,现在出现牛马共同拉犁,但是仍然属于铁犁牛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故本题答案为A。材料虽然是牛马同耕,并不能反映出养牛数量的多少,排除B。汉朝时候的耦犁,是二牛抬杠式,而“牛马耕作”图与其一样的,不能反映犁耕技术的进步,排除C。材料不能显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排除D。7.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A. 工艺水平不高B. 效率极其低下C. 产品与市场无关D. 不计劳动力成本【答案】D【解析】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都不需要支付薪资,这说明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不计劳动力成本,故D正确;材料与工艺水平无关,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故C错误。故选D。8.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 魏B. 隋唐C. 宋代D. 清代【答案】D【解析】【详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黑陶,唐代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清朝康熙年间的粉彩瓷器问世。还发明了珐琅瓷。类似这种题目,就根据墓中中物品出现时间最晚的,来判断是何时的,从清朝的粉彩瓷、珐琅瓷,可以判断这座墓葬不应早于清朝,故答案为D。魏、隋唐、宋代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9.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A. 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B. 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 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总一盐铁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百姓困顿,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盐铁官营的作用,不是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故D选项错误。故选B。10.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A. 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B. 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C. 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D. 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内也有店铺,故C选项正确;在唐朝之前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当时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不能说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选项错误。故选C。11.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选项错误。故选C。12.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A. 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 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 加强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据材料“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免赴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导致白银的货币地位日益突出,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纳银代役保证了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能体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故B选项错误;纳银代役使工匠可以摆脱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故C选项错误;纳银代役虽然使政府有了财政收入,但这部分收入需要雇人赋役,故政府财政收入没有增加,故D选项错误。故选A。13.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A. 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购田置地体现了农本思想,故材料反映了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选项正确;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该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B。14.“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 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B. 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C. 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D. 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监管【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错在“必须明码标价”;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故B项正确;唐代的草市没有完备的饮食服务,故C项错误;宋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故D项错误。15.“海者,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海禁”政策恶果B.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C.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材料反映明朝以前出海贸易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居民的衣食之源。明朝初年起,“海禁”政策推行,使沿海居民生活影响严重,在明朝中期倭寇成患形势下,东南沿海居民甚至成为倭寇的主体,可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A。朝贡贸易体系属于官方的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16.明清时期棉织品贸易出现了“冀北巨商,挟资千亿,岱陇东西,海关内外,券驴市马,日夜海驰。驱车冻河,泛舸长江,风餐水宿,达于苏常,标号监庄,非松不办”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B. 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已经形成C. 长途贸易推动商业市镇兴起D. 水运成为贸易运输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冀北巨商,挟资千亿,岱陇东西风餐水宿,达于苏常,标号监庄,非松不办”看出河北北部的商人到苏州常州一带去贩卖棉织品,出现像松江这样著名的棉纺业市镇,当时有“买不尽的松江布”之说,所以说长途贸易推动商业市镇的兴起,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排除A。材料讲的是长途贩运棉织品,不是全国性的市场网络,排除B。从“海关内外,券驴市马驱车冻河”可以看出并不是以水运为主,排除D。1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 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B. 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 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D. 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从这一政策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各种行业的人必须固定下来在一个地方居住,对于“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目的就是严禁人口的流动,用于安定社会秩序,故答案为D。材料中没有划分层次等级,只是“土著”,故排除A。从“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看不只是针对工商业者,B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打击游惰”是对不遵守制度的人的惩罚方式,由此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不准确,排除C。18.19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输出的茶占世界总输出量的50%以上,而到1920年只占了62%,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却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B. 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D.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说明中国沦为了世界市场的附庸,即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A选项正确;1920年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故B选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C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西方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19.光绪十八年(1892)镇江口海关报告称:“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咨价廉而坚。”这一现象表明A. 洋布具有价格优势B. 小农经济迅速解体C. 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D. 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答案】C【解析】据材料“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价廉而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民购买棉纱织成棉布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手工织布业继续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织布,不是洋布,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经济迅速解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容易错选A选项,其原因在于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材料“自织,其织成布匹”反映了手工织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0.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段。这反映了A. 近代化道路的艰难B. 民众的爱国热情C. 洋务运动亟待开展D. 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群众和政府官员拆毁铁路,这说明交通近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故A选项正确;爱国热情不等于拆毁铁路,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故选A。21.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A. 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B. 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C. 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D. 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表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签订,国门洞开,便利于洋纱便利了洋布对华倾销,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等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D项不符合材料;小农家庭生产结构的变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外国工业品的大量涌入,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主要标志是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故C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2.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表述错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天津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农村经济商品化。23.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据此可知A. 中国国际贸易良性增长B. 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C. 中国改变贸易逆差态势D. 中国经济畸形有所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895年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后获得了初步发展,1912-1918年获得了短暂的春天。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出口工业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1862-1917年逐步改变中国全靠进口工业品到出口工业品的局面,表明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有所改变,故答案为D。贸易良性增长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数据,看不出近代工业艰难发展,排除B。材料显现的是进口总额和出口工业品对比,而不是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对比,不能显示是贸易逆差还是顺差,C错误。24.以下为1873-1930年中国农产品输出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年份农产品输出额(千元)指数(1910=100)对出口总值的百分比187328661.22.618932842312.315.619038949638.62681910234957100.039.11920308047132.436.41930628285270.945.1A.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B. 民族工业急需大量农副产品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D.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程度加深【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873-1930年间,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不断上升,占出口货币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为A。材料是农产品出口和民族工业急需相矛盾,排除B。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排除D。25.1928年5月10日大公报刊登了明星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脚。”结合时代背景,对以上文字认识正确的有提倡国货是当时的社会思潮时值民族工业的春天,中国企业以广告的形式扩大销路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饮食的变化民族工业的活跃,部分得益于当时政府鼓励工商业的政策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国民政府鼓励发展民族经济,要求各级政府广泛使用国货,“提倡国货是当时的社会思潮”是对材料的正确认识,符合题意;民族工业的春天发生在一战期间,“时值民族工业的春天,中国企业以广告的形式扩大销路”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认识,不符合题意;啤酒属于外来酒种,啤酒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饮食的变化,“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饮食的变化”是对材料的正确认识,符合题意;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的活跃,部分地得益于当时政府鼓励工商业的政策”是对材料的正确认识,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6.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全国各收复区的日伪产业,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一时间各种接收机关林立,仅平、津、沪、杭四地就有此类部门175个。这一做法使A. 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B. 官僚资本开始出现C.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D.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各种接收机关林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D选项正确;政府对经济的统制不利于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故A选项错误;官僚资本开始出现于国民政府建立时期,在1927年,故B选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7.据统计,民国初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时间现代工业企业数资本总额工人总数1913年698家33082万元27万人1920年1795家50062万元56万人A. 民族资本家擅长企业经营B. 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C. “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D. 民族工业产品国内市场的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是1913-1920年,民族工业由698家发展到1795家,资本总额和工人都有较大增加。联系所学知道此时是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同时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抵制日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浪潮的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企业增多,而不是效益问题,所以不能说擅长经营,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济法制体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是国内市场的扩大,D错误。28.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2800多个增加至9300多个,其产位占中央和地方管理工业的49。与此同时,国家对煤炭、钢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C. 提高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2800多个增加至9300多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工业化战略实施,故B选项正确;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1956年底已经完成,故A选项错误;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故C选项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53年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再结合一五计划等知识即可正确判断。29.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这项政策在当时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解析】据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故A选项正确;当时的经济调整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故B选项错误;对“左”倾错误的调整不等于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的粮食供应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30.下表反映的是我国不同时期基本建设投资中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额及比重情况。时间投资额(亿元)比重(以投资总额为100)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建设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建设“一五”计划时期394.50193.5767.033.01958231.9084.187.312.71959299.2650.4685.614.11960331.8436.8383.414.6注:生产性建设是指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或为物质生产服务的建设;非生产性建设又称“消费性建设”,指直接用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建设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生产性建设投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B. “大跃进”时期扩大生产性建设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C. 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存在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D.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少是国情制约下的不得已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看,一五期间生产性建设占67%,1958年占87.3%,1959年占85.6%,1960年占83.4%,联系所学知识,1958-1960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左的错误急于求成,大炼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故答案为B。生产性投资增加用在大炼钢铁上,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并没有促进经济高速增长,A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化,不是始终,错误。1958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指导下进行大跃进运动,是以减少消费性建设的比重来发展工业,不是不得已的选择,D错误。31.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B.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给农民土地是指土地改革,土地收归公有是指农业合作化,提高土地公有化是指人民公社运动,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顺序错误,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再找出结束的历史事件。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32.1962年,诗人戈壁舟发表了新北邝行组诗,其中有:“彩霞里伊水似风舞,白云中洛河如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囱森林,座座工厂似战舰成队,成队的战舰呵,开始了万里航程!”诗歌直接反映了当时A. 人们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B. 中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C. 中国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D. 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排排烟囱森林,座座工厂似战舰成队”可以看出,中国工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排烟囱”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排除;材料中的“战舰”是比喻说法,并非真正的战舰,所以不能反映中国海军发展壮大的事实,排除B项;诗歌创作可以有夸张,但还是来源于现实的,排除D项。33.宣传画是历史的形象记录,下一画作反映的是A.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斐然B.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C. 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振兴D. “文革”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上的南瓜是反映了农产品单个产量创造奇迹的现象,在产量面前显示人的渺小,典型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故答案为B。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与漫画时间不符,排除A。农村改革是1978年以后,与漫画时间不符,排除C。1966年开始“文革”国民经济破坏不符合材料,D错误。34.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A. 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B. 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C. 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D. 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是因为他们收到旧的体制即人民公社体制的阻碍;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是因为收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所以本题选D项;冷战与农村改革与对外开放无关,A不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从属于D项。35.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A. 深圳特区B. 海南特区C. 上海浦东D. 港澳特别行政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中国将浦东作为中国开发和开放的重点,将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答案为C。深圳特区是1980年、海南特区是1988年建立,排除AB.。港澳特别行政区是建立于90年代,但是没有发挥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作用,排除D。36.“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最终明确了上述引文中“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是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四大D. 中共十五大【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题意。37.张爱玲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落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据此判断,民国时期女子服饰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出A. 女子服饰观念非常开放B. 女于冲破了封建樊篱的规范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的服装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带有封建社会的烙印,清朝女子的服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民国初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后,女性的服装向得体,短跑窄袖方向发展“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落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女性服饰的变化是一种脱离封建控制,追求自由、民主思想的表现,实质就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为C。材料看不出女子服饰观念非常开放,A错误。材料是说女子服装的变化,不能说女于冲破了封建樊篱的规范,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错误。38.河北盐山县“男女平权之说倡,而婚配自择”,内蒙古“其结婚之始,亦有经过恋爱之过程者,俟彼此相许,始告父母,或倩冰人而聘订。”山西忻县,读书人的婚嫁“不完全由父母主持,一般先征得子女同意。”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 天平天国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戊戌变法时期D. 中华民国时期【答案】D【解析】天平天国由一些移风易俗的措施,但统治范围没有涉及河北、山西和内蒙古,排除A;洋务运动坚持封建纲常名教,对社会风俗的冲击较小,排除B;中华民国成立,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所以出现材料中婚俗的重大变迁,故选D。39.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认同,方便快捷C.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新式交通便捷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新式交通搭乘大量乘客,显然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的效果,排除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近代交通通信的发展近代交通40.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全球资讯榜等栏目,主要发挥电视A. 娱乐的功能B. 传播资讯的功能C. 艺术展示的功能D. 编导与观众互动的功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全球资讯榜属于新闻资讯节目,因此选B。ACD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视的功能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两个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海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二 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去下,朝贡贸易体系逐渐逊位,终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为标志走向解体,根据中英南家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拿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中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通商。后为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迫,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朝贡贸易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的建立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答案】(1)特点: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2)原因:近代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外开放通商口岸;近代海关体系的建立。变化:积极方面:开放通商口岸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思想观念也有所改变。客观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