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再现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天珠”再现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天珠”再现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天珠”再现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天珠”再现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天珠”再现 “天珠”藏语发音(ZI)汉语译为“斯”或“瑟”。在藏汉大辞典译为“亚玛瑙,猫睛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宝石纹理有无睛、长条及有睛三类。入药能治脑溢血”。 自古以来在藏区人们称“天珠”为“天降石”,是源自30004000年前一颗火星陨石撞击青藏高原玉髓玛瑙矿脉,撞击产生的高温将火星陨石成分熔入到玉髓玛瑙矿石中形成“天珠石”,当时居住在附近的藏先民目睹了这一奇观纷纷前去观看,拾到许多撞击后形成的美丽的小石头。不久藏区发生瘟疫,拾到这些石头的部落居民幸免遇难,于是认为这些石头具有祛灾避邪的功效便将这些石头磨成带有孔洞的小珠穿成串随身携带,并将这些石头称为“天降石”。同时认为将这些“天降石”埋藏于地可以保一方平安和扩充疆土的作用。随着原始宗教文化的发展“天降石”演变为文殊菩萨的前身曼殊室利佛撒下天华救渡遍地灾黎,智尊金刚亥母悲悯藏人,在天上修法,降下法宝天珠,有缘得到者,一切病灾难厄运等,皆能消除并转危为安等等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藏先民埋藏于地的“天降石”被后人在同一地点大量挖掘出时如泉水一样滚动出来,各种颜色、纹饰的“天降石”像虫在蠕动,便会宣称挖掘到虫穴,也就有了“天珠泉”、“天珠穴”等等的传说。这些传说源自藏区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说唱史诗格萨尔史籍文献上无记载。史籍文献上关于“天珠”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藏药书四部医典,其他皆为民间传说。流传于世的皆为不同时期发现的藏古先人装藏于地以祭天、地、山神的“地藏天珠”俗称“天珠穴”的“天珠”,这些藏区藏古先民埋藏的“天珠”被后人在农耕、采药、放牧时甚至在牲畜粪便中偶然拾到,按照古老的习俗,将“天珠”供奉给本尊和上师,上师在把持这些天珠时发现天珠可以调节人的经络促进血脉流通便将其用药,其中“25味珍珠丸”在藏区称为“救命丸”非常珍贵,并在苯教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四部医典中作为治疗血疾的特效药记载,直至公元15世纪,“天珠”作为治疗血疾的特效药材因其不可再生资源已枯竭,藏药大师“宿喀.娘尼多吉”(14391475)研制了“人造天珠”并在其研制的“72味珍珠丸”中取代“天珠”用药,如同中药“牛黄与人造牛黄”并著有“天珠制造”一书,并记载“天珠”源自3000年前西藏古象雄时期的阿里地区。从此“人造天珠”取代“天珠”在藏药中开始使用并延续至今,并承载了“天珠”的历史与文化而广泛传播,以致今日多数人误将“人造天珠”误认为就是传说中的“天珠”。由此可见,自公元15世纪以后在藏区只有少数上师手中拥有少量“天珠”,民间已难觅其宗所见多数为“人造天珠”。为区别“天珠”与“人造天珠”,公元18世纪藏药学家帝玛尔 丹增彭者所著晶珠本草中对天珠及功效做了详细描述:“瑟治癫痫,镇痛。瑟新品很少,容易辨认。虎伏块状,有黑色花纹、黄色花纹、褐色花纹相杂,纹长,斑小。人工造的花纹扭曲,注意不要相混。真品虎伏块状,纹长九倍。用来擦眼,利眼病。用凉水泡一夜,水可止血痛;内服治癫痫病入血分;也可入内服药。涂在箭头上,镇邪。带在身上可预防癫痫。”。 史籍文献关于“天珠穴”的记载仅见于唐代(公元8世纪左右),在唐代四川成都地区石笋街曾经耸立两株高杖余的石笋,雨后往往从石笋下面冲出一些小珠。在唐段成式(公元803863)酉阳杂俎记载:“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在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卢求的成都記中也有描述:“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亦有细孔,可以贯丝”。因不知这些小珠是什么?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故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石笋底下有“海眼”,如果有人搬动了石笋,那么洪水就会从“海眼”中冲出来,毁灭整个成都。诗人杜甫(公元712-770)称这些小珠为“瑟瑟”并作诗石笋行:“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杜甫推测石笋可能是古代卿相坟墓前面的标记,他希望有壮土能将它掷到天外去,来破除这个迷信。雨后往往从石笋下面冲出一些小珠杜甫认为是西藏的“瑟”,由于不了解“瑟”在藏区流传的各种传说,因而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石笋下。到了宋代,石笋和“瑟”就都不见了。当时有一个文人名叫何培度,他曾经专门去调查过石笋的下落,但是没有结果。在他所写的成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子美(杜甫字子美)石笋行云:在成都西门陌上今遍问故老于西门外,竟无有也。从唐代文献上记载描述的石笋下雨后流出的小珠的形态与藏药书晶珠本草中对“天珠”描述相符,诗人杜甫称之为“瑟瑟”与藏语“天珠”发音“瑟”相符,雨后经常冲出小珠也于藏区“天珠泉”、“天珠穴”的传说相符,在史诗格萨尔中也有“天珠”埋藏在四川地区的传颂“百颗白色天珠以五彩哈达饰之,献做欲界天神之天珠。百颗花色天珠以龙之哈达饰之,献做蓝色龙之天珠。在藏地的边那日扎,在汉地的峨嵋山,在多堆的玛积雪山等地各装藏百颗上品天珠,以天珠之殊胜,愿每百珠培植千万新珠。天珠宝藏在藏地,愿有缘者找到它们,愿有福者来聚集,愿善缘者得到它们。”,因而可以断定这唐代四川成都地区石笋下雨后经常冲出的小珠就是“西藏天珠”,石笋下就是“天珠穴”。同时也佐证了在藏区有地藏“天珠”的习俗。 自唐代以后史籍文献再无发现“天珠”的记载,也无考古发掘实物,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无“天珠”收藏。人们只能从古人留下的文字描述中去猜测“天珠”是什么?直至公元20世纪初,内蒙古牧民在放牧时偶然在同一地点发现一批古玛瑙珠,拾得各色古珠200余颗,因珠体有小孔,牧民便将其穿成佛珠佩戴,代代相传至今。这些“古珠”在21世纪几经辗转流入市场,从制作工艺、风化程度上可以断定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与天珠的制作年代相符;材质为玉髓玛瑙成分表面上留有高温后遗留的痕迹与火星陨石曾撞击青藏高原玛瑙矿脉(天降石的传说)历史相符;颜色、纹饰丰富与晶珠本草描述的“虎伏块状,有黑色花纹、黄色花纹、褐色花纹相杂,纹长,斑小。”和藏汉大辞典中归纳总结“天珠”纹理的描述“宝石纹理有无睛、长条及有睛三类”相符;规格不同都有孔洞与唐代文献记载“亦有细孔,可以贯丝”相符;在同一地点发现与藏区地藏天珠(天珠穴)的习俗相符。因而,这些来自内蒙古地区的古珠就是传说中的“天珠”,之所以出现在内蒙古地区应与元代帝师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洛哲坚赞有密切关联。根据史籍记载“天珠”在藏区以埋藏于地的习俗,数量极其稀少,流传于世的“天珠”只在少数上师手中传承,也就是只有西藏宗教各派的教主才有可能拥有“天珠”。萨迦派在十三世纪作为西藏当时最大的宗派,也是唯一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宗派,萨迦派有可能传承数量较多的“天珠”,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洛哲坚赞同时又是各教派的领袖,因此也只有八思巴才可能拥有数量、品种较多的“天珠”,八思巴不仅是元朝的帝师与忽必烈及元朝统治者间关系密切,更是一代大学者、爱国者,真正跨越了民族、宗教的文化融合者,所以也只有八思巴才可能将西藏的宝物“天珠”并依据西藏地区的传统习俗埋藏于内蒙古地区,以祭天、地山神以保佑元政府防御天灾、扩充疆土、保一方平安。这些“天珠”的发现,验证了史籍上关于“天珠”的文字记载与描述,解开了“天珠”的千古之谜,证明了“天珠”在藏区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天珠”是真实存在的,“天珠”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与纹饰,“虎伏块状”犹如老虎伏在地上时皮毛各个部位的纹饰与颜色。在藏汉大辞典将“天珠”纹理概括为无睛、长条及有睛三类。“天珠”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古老的宝石与护身符。有睛:有着类似“眼睛”纹理的天珠,根据纹理不同又分“活眼”、“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