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后作业5.doc_第1页
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后作业5.doc_第2页
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后作业5.doc_第3页
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后作业5.doc_第4页
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后作业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近代影响人类进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却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科技现象发生原因的认识,可用排除法解答。A项不能说明,智力因素并没有人种的差异;B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仍有辉煌灿烂的科技发明;C项所述不符合中国的史实。因此应选D项,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主要科技成果为农业服务。2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中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所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私人藏书数量猛增,有的甚至超过官家藏书,对书籍数量影响最大的是印刷术,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书籍印刷的发展。答案为A。3看历史上载文指出:实际上,那个流传甚广,以一把磁勺放在一个铜盘上的司南造型(如图),确切的出现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末,而这个造型是否是历史上真正的司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部早已存在诸多争议。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图中的司南并不是由考古发掘出的B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指南仪器司南C图中的司南造型在学者中存在争议D最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发明了司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司南”是现代人根据文献记载制作的一个模型,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存在诸多争议”可知,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有大量文献表明司南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尽管没发掘出实物,但不能说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故D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B。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变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影响”主要是指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正确;B项与“改变了整个世界”“人类事业”等信息不符,排除;工业革命与四大发明没有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故答案为A。5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誉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火药的发明C纸的发明D指南针的发明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提取和分析题干关键信息的能力。道教是“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是论证道教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火药的发明与道教有关系。6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清朝“精铜活字百数十万”不用于印刷,却被铸成了铜钱。说明了当时清朝并不需要大规模印刷书籍,“无用”正说明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没有内在的推动力,即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统治阶级抵制、技术致命缺陷及传统观念制约在材料中不能反映,也不是本质反映。7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看,造纸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的领导下取得的,并经过皇帝下令推广。火药虽然源自炼丹术,但炼丹家也是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的。各朝的天文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与历法改革。由此可以看出()A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是为统治者服务的B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C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验和推广答案:B解析:题干列举现象的共性是中央集权是推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和积累,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8司南发明之初,必须有地盘(刻有干支)配合才能使用。而南宋罗盘不但有子午正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两者之间有一夹角,即磁偏角。上述材料反映了()A传统科技催生近代科学 B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迷信C传统科技的自我完善 D中国古代海域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了从司南发明之初到南宋时指南针有了明显改进,这种改进正好体现了“传统科技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近代科学的产生,A项错误;B、D两项在题干中也没有体现,错误。9齐民要术:“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答案:D解析:题干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的信息表明神农、尧、舜等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答案:B11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番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A齐民要术 B农书C农政全书 D四洲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甘薯是明朝由美洲传入中国的。齐民要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它主要记述的是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流域农业的种植、贮藏等内容;农书是元代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是由明朝徐光启所编纂的,四洲志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因此最早记载番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农政全书。12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究其原因主要有()科技缺乏原创性“海禁”政策的影响传统科技思想的影响实行文化专制A BC D答案:B解析:“科技缺乏原创性”不符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错误;“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正确;传统科技思想重经验总结、轻理论探究,正确;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强化更是扼制了科技的进步,正确。故答案为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古代科学家在改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3)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思想,你对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请写出来。答案:(1)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火药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败;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都是在前人发明基础上的创新;都能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善于总结、百折不挠。(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材料三: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2)材料三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