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C.doc_第1页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C.doc_第2页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C.doc_第3页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C.doc_第4页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C.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病人中的应用姚小燕 包秀珠 姚建 顾丽培(江苏省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烧伤整形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1)【摘要】目的 探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应用于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病人中的优势和护理要点。方法 对13例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使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通过我科设计的颈围测量法及时调整插管的深度,并妥善固定。结果 13例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脱管或移位。 结论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在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病人中的使用可有效防止因颈部水肿严重而导致的插管脱出气道。我科设计的颈围测量法方便快捷,为及时准确的调节深度提供可靠的依据。【关键词】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 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 应用 吸人性损伤患者伤后可出现呼吸道充血.水肿,甚至呼吸道梗阻、窒息,导致死亡【1】。因此,气管切开术是挽救重度烧伤尤其是合并吸人性损伤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在烧伤急性渗出期, 因大量组织渗出液积聚在组织疏松的面颈部致其肿胀明显,普通气管切开插管因长度不够极易导致插管的脱出或移位。我科在2010年以前对该类病人使用的仍是普通气管切开插管,在水肿期因病人翻身、躁动等原因发生过气管切开插管移位或脱出,一例烧伤面积80%的病人因气管切开窦道尚未形成,重新置入气管切开插管困难,被迫紧急经口气管插管方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后,我科对该类病人开始使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13例,均行气管切开术并使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效果良好,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3.8岁;烧伤面积2698,平均烧伤面积63.8;均为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术,使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12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的选择我科统一采用柯惠医疗公司(COVIDIEN LIC)生产的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插管上标示有1-4数字及相应的刻度实线, 代表不同的深度,实线间为虚线,实线刻度间距为1cm,虚线位于两实线正中代表0.5cm。1.3 手术方法 同常规气管切开术1.4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置入的深度2005版CPR指南建议导管在气管内的最佳位置为:气管内插管尖端位于隆突上2-4 cm,可以保证患者头部移动时,插管尖端不会脱出亦不会误人一侧主支气管【2-4】。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插管在气管内的位置,如果隆突成像不清晰,可以观察插管尖端是否位于第2、3胸椎水平,此位置相当于隆突上2-4 cm【5】。经过与同型号普通气管切开插管的比对,确认柯惠医疗公司(COVIDIEN LIC)生产的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上的3号刻度线为同型号普通气切插管深度。13例病人入院后均及早实行气管切开术,置入深度至3号刻度线后根据病人当时颈部肿胀的程度再调整至2.5或2号刻度线,即加深0.5cm-1cm长度。置管成功后床边行X线检查,确认气管切开插管置入深度合适。2 应用 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病人使用普通气管切开插管发生脱管移位的方式【6】 进入气管前间隙,气管插管下口脱出气管进入气管前软组织;不完全性脱管,气管插管下口骑跨于气管前壁。发生脱管的原因:颈部肿胀严重,普通气管切开插管偏短;病人体位变动(翻身、头部活动幅度过大、躁动、呛咳),连接呼吸机时套管受到呼吸机螺纹管牵拉;颈部肿胀消退后颈部系带偏松,套管固定不牢。使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可有效避免以上原因所导致的插管脱出或移位。2. 1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置入深度的调整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使用时,应随着病人颈部创面肿胀及消退情况调整套管至合适深度,否则插管深度过深过浅均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确认气管切开插管置入的深度可通过X线片确认法、纤维支气管镜确认法以及我科设计的颈围测量法。2.1.1 X 线片确认法 目前认为此方法是确认气管内导管位置的最佳方法。但X线片的拍摄不能即刻床旁进行。2.1.2 纤维支气管镜确认法【7】 纤维支气管镜是利用纤维光导技术,可快速准确地确认导管位置,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最安全可靠,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需反复训练才能掌握使用技巧,目前尚难普及。2.1.3 我科设计了一种颈围测量法 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置入后,即沿气管切开插管固定翼下缘测量病人颈围(单位:cm),通过颈围计算出半径(单位:cm)。在烧伤水肿期及回吸收期每班测量颈围算出半径。随着颈部肿胀的发展及消退,所计算出半径的差额即代表皮下组织肿胀增加或消退的厚度(单位:cm),当差额达到0.5cm时,则根据插管上的刻度线调整插管加深或退出0.5cm。该类病人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烧伤48小时、烧伤后一周分别行床边胸片检查,观察肺部情况的同时,亦确认插管深度是否合适。经X线片显示,经此种方法调节的气管内导管尖端深度均位于隆突上2-4 cm的范围。2. 2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的固定 2. 2. 1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调整深度后,需严格检查套管的调节螺口是否螺紧,防止因螺口松动,导致内套管脱出,引起病人窒息。本组患者有一例在全麻术后返回病房时,病房护士发现加长型气切插管外露部分较术前增长,经检查螺口处于松动状态,插管深度由术前的2.5号刻度线脱出至3号刻度线,置入吸痰管尚通畅。立即调整至原刻度,螺紧螺口,再次置入吸痰管通畅。经床边X线检查,插管深度合适。因此我科对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调节深度的计算方法,保证了插管在患者气道内的合适长度,为意外的轻度脱管留有余地,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经过该案例,科内充分重视调节螺口的检查,列入交接班内容中,严格交接检查,后未再发生类似现象。2. 2 .2 每班检查气管切开插管固定系带的松紧度,根据颈部水肿的发展与消退随时调整,以能容纳一到两指为宜。如患者卧烧伤翻身床治疗,系带只能容纳一指。以防翻身俯卧位时,因重力作用以及吸氧导管或呼吸机螺纹管的牵拉导致导管移位或脱出。烧伤后水肿期是套管脱出难以重新置入的危险期,可在此期将气管切开插管固定翼与颈部皮肤缝合。3 结果 我科自2011年开始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13例患者中使用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无一例发生气管切开插管脱出气道,效果良好。3 结论 加长型气管切开插管不但能满足在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水肿期对气管切开插管长度的要求,还可随着颈部肿胀的发展和消退而逐步调整深度,减轻患者的不适,减少气管切开后并发症的发生;虽然X线胸片与纤维支气管镜是目前确定气管导管插人深度的最佳方法,但确定时间可能滞后,而我科设计的颈围测量法方便快捷,具有可操作性,为医生及时准确的调节深度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使用中要充分重视套管的固定,随时根据病人的情况动态调解系带的松紧度,保证调节螺口的紧固,防止套管脱出。参考文献【1】石应康,主编,胸心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21【2】Blanc VF,Tremblay NA.The complications of tracheal intubation: a new classification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nesth Analg,1974, 53 :2 02 - 213【3】Zwillich CW,Pierson DJ,C magh CE,et a .Co mplication of assisted ventilation .Am J Med,1974,57:1 61一169【4】Breivik H ,Grenvik A ,Millen E ,et al .Normalizing low arterialC 02 tension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Chest,1973,63:523-531【5】张帆, 陆兴.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脱管的原因及防治.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21):【6】吕玉颖,杨磊.合适的气管插管深度确认方法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5【7】Owen RL,Cheney FW.Endobronchial intubation:a perventable com-Plication .Anesthesiology,1987,67:25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